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論

一 選題的緣起和意義

如今,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傳承問題在學術界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關注的主題聚焦在兩個方面:民俗文化如何在傳承中發展,如何在發展中傳承。筆者在選題時發現,人類學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有描述型研究、解釋型研究、應用型研究,在應用型研究中還推演出了對策性與預測性研究。與此同時,休閑研究學界對民俗的探索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在對休閑文化、休閑產業解析的時候,少數民族民俗文化不僅在休閑研究中占有很大比重,在休閑產業的發展中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于是,筆者開始探尋休閑民俗與文化傳承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

隨著田野調查范圍的擴大和對相關問題的追蹤,筆者發現,如果僅以參與式項目而言,已有很多人類學者做了發展項目的“參與式發展”的社會評估工作,這樣不僅會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還完善了相關理論,自然也豐富了人類學的知識體系。但在參與實踐方面,很多項目是僅就一個地方社區的意愿而設立調查目標,為達到這一意愿,人類學家是在不熟悉的文化環境中進行一次性研究,研究的目的只是為了發展項目的實施而進行的前期、中期或者后期調查,具體來說就是為發展項目的資助方提供咨詢或者評估。這樣的研究會帶來兩個后果:一是項目贊助方會傾向于把人類學家看成地方社區的代表,他們出現的目的是要證明該社區就應該接受這個項目;二是人類學家往往沒有從一開始就參與項目,而是在項目已經形成規劃后才加入進來為贊助方進行該項目合理性的解釋與科普。于是很多民俗保護的項目或課題在贊助方停止輸血后,往往就落花流水凋零破敗而去,與當初的繁榮景象形成極大的鮮明的對比,這些項目的贊助方包括政府、基金組織、國際組織以及國內民間組織。

如何能讓珍貴的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傳承下去,避免各種贊助者以應用研究的方式設計個項目、投資點資金,在熱熱鬧鬧做了宣傳后就算完成工作,草草了事,是目前學界面臨的重要問題。文化不僅要自覺,還應該自強。如何推動民眾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強與文化自豪,減少對當地民俗文化造成傷害,筆者提出一種新的觀點:休閑是實現民俗文化傳承的方式和切入口(本課題的休閑包括了本地居民與外來休閑者對當地民俗的感受,在下文將有論述)。

目前,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傳承和保護研究中存在的兩個問題是:第一,研究成果多為對民俗事象的收集整理,而民俗文化是流變、發展和變遷的,當社會發展到新的階段,都會隨之產生新的變異,在變異中有的會消失,而有的會得以存活和壯大。怎樣使民俗文化在發展中得到存活和發展,學界就缺乏比較深入的研究。筆者認為,當代休閑理論與休閑實踐的興起,為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在城市化進程中獲得傳承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理論思路與實踐途徑。當然,也有一些學術論文散見于各類刊物(如曹紅的《齊魯傳統節慶中的休閑意蘊》、羅曲的《彝族傳統文藝與彝族現代休閑文化建設》),但迄今尚未見到系統、深入地在休閑理論及實證視野下針對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傳承的專題研究和深度挖掘。第二,研究視域和研究方法比較單一,開拓性不夠。休閑體驗與民俗傳承會讓人聯想到民俗旅游,在市場的誘惑下,“偽民俗”虛假繁榮的問題已經成為學界與媒體口誅筆伐的對象。本書所指的“休閑”是人類生存狀態中的精神生活方式之一,這種精神生活方式與人類自身如影隨形。在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現代社會,閑暇時間的增多使人們追求心身放松,精神閑適的休閑需求迅速高漲。民間的許多民俗娛樂休閑方式開始復活,引領著人們尋求文化體驗的休閑放松。這與民俗文化的產生和發展的目的,即生存需要以及生活幸福是一致的。從民俗與休閑的聯系與互動中探尋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內涵的精神,實現傳承與發展的新思路,是筆者認為需要探索的視域。

鑒于此目的,本書選取在藝術事象上呈現民俗與休閑互動,并能實現民俗文化傳承的具有代表性的哈尼族、彝族、傣族等云南少數民族作為考察的重點,充分利用大量的第一手田野調查材料,力求在研究視角、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上有所突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昌县| 金溪县| 屯留县| 隆安县| 昭平县| 明光市| 汉寿县| 民和| 辽阳市| 西充县| 彭泽县| 吴旗县| 平安县| 丹棱县| 青海省| 图片| 石景山区| 金华市| 绥棱县| 定陶县| 仙桃市| 桂东县| 宜州市| 平陆县| 广平县| 江油市| 荆州市| 铁力市| 阿拉善左旗| 长泰县| 前郭尔| 长春市| 和顺县| 陆良县| 苗栗市| 安仁县| 都匀市| 四会市| 安岳县| 宁蒗| 蛟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