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休閑概念的梳理

對“休閑”的概念,我們可以從時間性和空間性來進行梳理。“隨著人們工作時間和家務勞動時間的減少,休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大了。現代社會的組織方式正在發生一種轉變,不僅提供大量的物質產品和服務,而且也提供著休閑的機會,讓人們通過休閑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豐富、更加多彩。”[7]社會的進步使休閑的意義發生了多種變化。“人們的生產勞動以及為了生產勞動而結成的民俗活動,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人們更好地生活,其中包括更好地休閑。”[8]即勞動時間的縮短和自由時間的增加,生活方式的改善和提高,目的都是更好地生活,“而休閑作為生活方式的一種,便相應成為生產活動提高后所追求的一個重要價值目標”[9]。因此,休閑從一開始被人們看作在緊張的工作后得到身心恢復的一個手段,到現在卻變成了人們尋求快樂和身份地位的標志。其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生活現象和社會文化現象,對人的行業方式、日常生活結構、社會結構、產業結構、社會關系以及民俗均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一)出于生命本能的覓食與休憩

在原始社會時期,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類的生活主要依賴自然界,形成一個小而孤立、無文字的“面對面”社會,人們有較強的群體團結意識,沒有階級區別,社會結構僵化,社會活動緩慢、簡單并且很少。原始人類為了生存需要,利用極其簡單的工具,終日辛苦勞作,以采集野果和捕魚狩獵獲得最基本的生活資料,每天都得想辦法去獲得食物,物質生產勞動占去了大部分生活時間。他們的全部時間除去生產時間外,大致上就是生理活動時間,覓食與休憩之間幾乎沒有界限。

我國民國時期出版的《中國風俗史》則從衣、食、住、生產、器物、貿易等角度,描繪了處于渾樸時代的初民生活: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罾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蓋巢穴為初民之居處。而其飲食則由果食時代,進而為鮮食時代,再進而為艱食,則神農氏時也。火化始于燧人,民間漸脫茹毛飲血之俗矣。太古之民,被發卉服,蔽前而不蔽后。其后辰放氏時,始知搴木茹皮以御風霜,绹發冒首以云靈雨,號曰衣皮之民。至神農時,紡織麻枲,則皮服之俗已變而為布服。不過至黃帝時,而衣裳冠冕始備耳……

太古之民,多取天然物以為食。禽獸亦天然物之一種也,狩獵時代,于焉仰足。然狩獵不可必得,得之也不勝勞苦。且今日得之,今日食之,明日茍不從事狩獵,則不得食也。于是積多少之經驗,始知牛羊犬馬雞豕等類,易為我所生得者之易于馴服,遂定為家畜之種,常畜之于家。遇狩獵不足之時,取而用之。然后禽獸始為我所常有。種類孳息,不待狩獵而饒足,是為游牧時代。此時代始于庖犧氏時,繹庖犧之名義,而知庖犧固教民畜牧者也……

游牧之世,民隨水草遷徙,土著絕少。至神農氏時,民始知播殖五谷,則行國變為居國。且畜牧必擇善地,而農耕隨地皆宜。肉食有時生病,谷食不惟不生病,并能養人而卻病,非多經考驗不克知此。畜牧成效易睹,農耕之收獲,必歷三時。非民智大開,不能確信而耐久。中國以農立國,而風氣早開于是時,由是安土重遷,井里釀成仁讓之俗。五谷之食,利賴至今,非偶然也。

狩獵時代,全社會衣食相同,無所謂有無,即無所謂交易。至由狩獵而畜牧,由畜牧而耕稼。耕稼時代,不能遽廢狩獵畜牧之事。狩獵畜牧者不必耕稼,則于粒食常不足。耕稼者不必狩獵畜牧,則于肉食常不足。既不足矣,于是有無不得不交通,而貿易之事以起。《易系辭》言: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集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是也。然當時貨幣未興,除以物交易外,大概山居之民,交易以皮;水居之民,交易以貝。故皮貝即為當時之貨幣。觀漢時尚以皮為幣,而財賄寶貴等字皆從貝,可以知矣。

蓋草昧初開,為防敵御獸而武器重。為渴飲饑食,而飲食之器、耕作之器起。飲食之器,由窪尊、抷飲、土簋、土易之以陶匏。而解剖犧牲,不能不借助于庖刀,刀固須金屬也。耕作之器有耒耜,有鋤耨,有斧斤。鋤耨斧斤,亦須金屬也。武器以防敵御獸,兼為狩獵之利技。民智未開,至燧人氏鑄金作刃,其時必發五金之礦。故由用石時代,突入用金時代,至庖犧時遂有干戈,神農時遂有斤斧,而蚩尤之鎧刀劍矛戟大弩,此其濫觴矣。[10]

《中國風俗史》對太古時期人類社會生活的描述,使我們能夠透越歷史的烽煙,約略地窺視到初民社會的生活風貌。其時的人類還不能從事真正的物質生產,只能靠大自然的施舍,以采集植物性食物和獵獲動物性食物為生,顯現出以天然資源為生活資料,直接向自然索取現有的生物性食物的基本特征。這一時期的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尚處于一種懵懂的狀態,與自然的關系還沒有全面展開,主要表現就是人類力量還未對自然發生重要作用。在人類社會的漫長進化歷史中,采集與狩獵的生活方式持續了200多萬年。在如此渾樸而原始的人類生存圖畫中,初民的絕大部分活動都是以維持生存為主要目的,當時的休憩僅僅限于艱苦的勞動之后的休息和非常有限地對一些活動的參與。

原始時期的休憩行為是“傳統的、本能的、高尚的、個人化的,是生活的組成部分,并同主要的生活組織交織在一起。其特點為本質上的一致性,是正在發生的各種過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各種風俗習慣活動”[11]。“人類學家斯普頓和考恩斯(Stumpf & Cozens,1974)在研究毛利(Maori)文化的報告中說,毛利人任何層面的經濟生活之中,都伴隨有消遣娛樂的成分。”[12]“不管他們是捕魚、捉鳥、耕田或是蓋房子、造獨木舟,在所有這些場合中,都能找到可以被認為是娛樂性的活動的痕跡”[13],例如唱歌、高聲談笑等娛樂性的活動。

當時的打獵、采集、舞蹈與音樂、彩繪自己的身體和壁畫等活動在今天看來都具有娛樂的性質和休閑的功能,但在當時,“這些活動的參加者并不把它們當作休閑或閑暇活動,而認為它們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4]

下文將要提到的棕扇舞,如果追溯其原初形態,其社會價值正如泰勒所說:“跳舞對我們新時代的人來說可能是一種輕率的娛樂。但是在文化的童年時期,舞蹈卻飽含著熱情和莊嚴的意義。蒙昧人和野蠻人用舞蹈作為自己愉快和悲傷、熱愛和暴怒的表現,甚至作為魔法和宗教的手段。”的確,舞蹈是原始初民的生命意識最強烈的體現,他們跳舞,“不是出于審美的需要,而是來自生存的欲望,是對生命的敬重”[15]。人類最初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意識,便會通過最便捷的媒介——自己的身體來實現。而棕扇舞中的那些對動物的模仿、對器物的使用,其最直接的功能是取悅神靈、祈福禳災,都與先民們的生命意識緊密相連。

那么,如果先民的舞蹈中有娛神的意味存在,自然也有娛人的成分存在,畢竟先民與其他動物的不同之處便在于思維與情感的存在。先民的情感也有其復雜之處。從人類生產工具的歷程來看,從低級蒙昧時代到文明時代,人類采集狩獵、發明弓箭、學會制陶、飼養耕作和發明金屬器具、發明音標字母和使用文字,在整個漫長的歷程中,人們會因為狩獵、戰爭的勝利或失敗、自然的恩賜或天災而產生或喜悅或恐懼等各種情感,當要表達這些情感的時候,他們最有可能的方式就是叫喊或跳舞。對遠古先民來說,舞蹈是一種強烈情感自然流露的行為方式,這正如毛亨所言:“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16]18世紀法國舞蹈理論家諾維爾也說:“人類的感情達到了語言不足以表達的程度,情節舞蹈就會大大奏效,一個舞步,一個身段,一個動作,能夠說出任何其他手段所不能表達的東西,要描繪的感情越強烈,就越難用語言來表達它,作為人類感情的頂峰的喊叫,也顯得不夠,于是喊叫就被動作所取代。”[17]先民們在狩獵的過程中目睹了各種動物的動作,也體驗了狩獵成功的喜悅,當他們要表達這種情感時,常常以舞蹈來實現,如普列漢諾夫所說:他們“在自己的舞蹈中常常再現各種動物的動作。這怎樣來解釋呢?只能解釋為想再度體驗一種快樂的沖動,而這種快樂曾經由于狩獵時使用力氣而體驗過的,……因此,模仿動物的動作,是狩獵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毫不足怪,當狩獵者有了想把由于狩獵時使用力氣所引起的快樂再度體驗一番的沖動,他就再度從事模仿動物的動作,創造自己獨特的狩獵舞。”[18]在發泄了自身的各種情感后,先民們其實也從各種舞蹈中得到了出于生命本能的一種休憩。當然,在當時先民們并不把其看作休憩。

“既然先民們在他們的狩獵活動、戰爭或其他生產活動中獲得了各種情感體驗,并需要表達出來”[19],于是他們除了通過原始舞蹈,還通過雕刻、繪畫等形式來達到目的。

以云南崖畫為例。在滄源崖畫中表現最多的就是舞蹈,而且舞蹈形象表現出了極強的集體性,不僅動作整齊劃一,而且身上沒有任何飾物,也無任何道具,屬于典型的原始先民的自娛性舞蹈。從表現形式上看,有組舞蹈、橫排舞、圓圈舞和拉手舞。這種自娛性舞蹈今天在云南各地仍能看到,如哈尼族的樂作,納西族的哦熱熱、打跳、踏足舞,彝族的打歌,藏族和佤族的鍋莊等。崖畫上的獵首舞,即提著獵獲的人頭跳舞,雖顯殘酷,但在世界很多地區的原始民族中都曾有過獵首習俗;狩獵舞,這是原始先民在狩獵之前舉行宗教儀式時跳的舞,表現出原始先民豐富的想象力,祭祀的對象有山神或獸神,是一種娛神活動,也是一種原始動物崇拜習俗的表現;羽舞,即在身上裝飾羽毛跳舞,是一種模擬鳥獸動作的舞蹈,具有較原始的源頭,這也是原始先民只有在宗教祭祀活動時才能跳的舞蹈;盾牌舞,這是一種表現戰爭場面的舞蹈,用于祭祀、感謝祖先和神靈保佑武士們戰爭勝利、平安歸來的祭祀性舞蹈。

另外,1985年在云南元江縣東北它克發現一處崖畫,畫面有54個人物圖像,多為蛙狀舞人,在崖畫左側最高處,繪有一個光芒四射的太陽,舞人戴羽冠,中心人物身軀魁梧高大為正面。從舞人的姿態分析,應為一幅表現先民以蛙人舞祭太陽神的原始舞蹈圖。元江縣境內有哈尼族、彝族、傣族、白族等民族,均崇拜太陽,認為太陽是永恒的神,有古老的太陽神話傳說和祭拜太陽的民俗活動。

金子坡崖畫位于云南彌勒縣金子坡洞坡的斷層石壁上,畫面有60多個圖像,有古彝文17個,經有關人員辨認,其中有“馬、跑、炎熱、月”等字,有3個字可譯為“天天舞”或“天天耍”。其中有一幅雜技表演圖,一人手執短棍,上拋圓狀物15個;一人左手執一環,右腿“大射雁”舞姿的腳勾一環。有一個像圍觀舞蹈表演或跳圓舞的場面,畫面有9個太陽,其中只有一個太陽有光芒,其余8個都是無光的圓體,應為表現天地、人類的起源神話。

許多學者認為崖畫是當時人類一種施展魔術的手段,用以保證狩獵的成功。也有的學者認為這是對狩獵生活的記述的反映,是對某些活動場面的回憶,抑或用以傳播狩獵經驗。還有的學者認為是先民在閑暇時的游戲活動,用來滿足某些精神上的需要。但從云南豐富的崖畫資料看,應該包含了人類在遠古時期對世界的理解,體現了人類把握世界的三種方式:宗教的、實踐—精神的和藝術的方式。這幾種關系和方式在初級階段,相互交織在一起。這些崖畫可以說留下了當時原始先民同客觀世界最早的多種關系的痕跡,是原始先民當時智能和重要活動的綜合體現。

原始先民把繪制崖畫作為一種巫術活動,反映出他們同世界之間開始了準宗教關系,同時也說明,他們已經開始用宗教方式來把握客觀世界了。具備了一定意識和思維能力的原始先民,在崖畫中必然傳達出他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的認識和感受,這些認識和感受既同他們的實踐活動直接聯系著,又成為他們頭腦中的觀念。如他們對動物形態的記憶和摹寫,說明了他們對動物形體各部分比例的認識和掌握。他們的現實活動同其主觀意識具有同一性。這是原始人類同世界的又一種關系,就是被馬克思稱作“實踐—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至于說這些崖畫是用來滿足他們一定審美及休憩的需要,則是依據他們當時建立起來的同世界的審美關系——人類早期藝術地把握世界的方式。

因此,在原始社會不可能存在有意識的休閑和選擇性的休閑,只有出于生命本能的覓食與休憩。

(二)作為勞動力再產生環節的休息

所謂“休息”,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是指“暫時停止工作、學習或活動”;在《高級漢語詞典》中,是指“暫停活動,以恢復精神體力”。從根本意義上講,休息的產生是“持續進行勞作后的補充需要,即人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勞動和工作以后,心理和體力上都出現一種相當疲憊的狀態,需要暫時中止勞動過程,以便恢復生理和心理常態的行為”[20]。對勞動者來說,“沒有間隙,便不能持久”[21]地工作。這個間隙,就是休息。所以,勞作之后是休息,休息之后是工作,如此循環往復,成為千百年來歷史上各時期勞動者的基本生活規律。因此,在生產力低下的農業耕作時代,休息只是對勞動力再生產的準備狀態。

在自給自足的封建社會,農民的大量時間因落后的耕作方式主要花費在土地上。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或是終日在田里勞作,或是終日在家操持家務。當時的社會由不同階層組成,形成由農業人口為底層、有文化的人為中層、政治機構為高層的金字塔結構。在職業上的分工則呈現多元化的特征,如貿易和商業等職化也有了一定的發展。

先秦的統治者開始有意地運用休養生息政策。商鞅變法中有“獎勵耕織,給田宅,免徭役兵役”的制度。由此,秦國因變法的成果,從原來勢小力弱的地位而成為七國中的強國。西漢則采取了“與民休息”的政策,包括后來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都為國力的繁榮昌盛做出了貢獻。

漢代以后,封建社會經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達到了高度繁榮。此間,發生了長達幾百年的民族戰爭和大規模的民族流動,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民族雜居的地方都擴大了,由此導致漢族與周邊民族的融合。北方的匈奴、烏桓、鮮卑、氐、羌等,南方的蠻、僚、越、爨,西南的巴人、濮人等,大量吸收漢族文化,其風俗也傳入漢地。這時,中國的文化因吸收了各部族文化呈現繁盛的態勢。對文人而言,在滿足了其對遼闊疆域及域外見聞所產生的探索和獵奇欲望的基礎上,休息被逐漸提升至休閑的層面。士子應試、游學活動十分頻繁,行旅不絕于途,旅游文學開始興起。

元、明、清是中國封建社會從繁榮至衰弱的時期,士大夫階層中崇尚理性的生活,而休閑生活則是被鄙夷的。明太祖主張復古后,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并把“存天理,滅人欲”作為一切行為準則,不但限制了個性的發展,更磨滅了人性的自由。文人們表面上唯唯諾諾,大談仁義道德,私底下卻精神糜爛。到了明代晚期,時局動蕩,人們對前途失去信心,包括皇帝也開始貪戀生的樂趣。此時的休閑受到階級的限制,成為統治集團的象征。人民大眾依然終日勞作,僅有宗教儀式、慶典禮儀與日常勞作結合在一起,作為恢復身心的補充。“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人們過著封閉、隔絕、愚昧的生活,閑暇時間極少,預期壽命也很短。”[22]有數據說明:“農業社會中人們平均一生的生命周期為35歲,勞動時間占29%,閑暇時間占22.9%。”[23]

從休息和工作的關系上看,一個人工作中的片斷休息,不論是1小時、1天或是1周,都仍舊是“工作”這一完整程序中的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休息的現實作用和潛在的功能是工作實用功能鏈條中的一個環節,休息的目的是工作。因此,一個人通過休息恢復體力,從根本上講不是為了離開工作,而是為了更好地工作。當人們整天為工作而忙碌,精神極度耗損,體力倍感不支時,利用休息日增加適度的睡眠時間,抑或緩和一下繃緊的精神之弦,確實能夠維持身心的相對平衡,并能夠恢復和保持充沛的體力。然而,休息的功能也就僅此而已,這是因為從休息的本質功能講,休息并非用來享受生活。從古代農業社會一直到近代的工業化社會初期,每個社會階段的生產力結構、思想意識和傳統觀念都決定著休息是為了更好地工作這一綿延千百年的生活方式。從人們的意識角度而論,傳統意義上的休息活動無論是主動的還被動的,都是一種較低層次的休閑活動。

(三)休閑消費成為社會生產的動力

工業革命后,“社會生產力達到空前的發展水平,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斷縮短,工作時間相對縮短,閑暇時間相應增加。工業社會中人們一生中勞動時間占10.4%,閑暇時間占38.6%”[24]。例如,從1850—1972年的122年,美國工人周工作時間從69.7小時減少到37.6小時,共減少了32.1小時,接近于減少了一半。閑暇時間的日益延長是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這是因為,工業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機器的廣泛采用、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改善。正是在這樣一種歷史背景下,勞動者階級通過斗爭,終于爭取到了每周的固定休息日,這完全可以視為工業革命奠定休閑生活基礎的最初里程碑。

社會生產過程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曾經對此作過精辟闡述:“生產創造出適合需要的對象;分配依照社會規律把它們分配;交換依照個人需要把已經分配的東西再分配;最后,在消費中,產品脫離這種社會運動,直接變成個人需要的對象和仆役,被享受而滿足個人需要。因而,生產表現為起點,消費表現為終止,分配和交換表現為中間環節。”[25]故而在社會運行中,從生產開始,中間經過分配和交換后以消費為最后一個環節,四個節點密不可分,相互依存也相互制約。如果對生產與消費之間的關系進行剖析,就不難發現,生產對消費的決定作用表現在生產為消費提供對象,最主要的前提是生產,只有生產了相應的產品才能產生消費,沒有生產是無法消費的。反之,有了消費可以促進生產的發展,沒有消費,只是一味地生產的話,那只能使社會停滯不前,甚至產生副作用。那么,必要勞動時間縮短,閑暇時間增多,可以促進消費,而消費又可以反過來促進生產的發展。

進入工業社會以后,特別是20世紀開始,人類休閑生活消費隨著經濟的巨大發展,逐步由匱乏單一向豐富多彩的階段過渡,并且表現為休閑消費支出的顯著遞增。以美國為例,在20世紀30年代左右,大多數的美國人把低于10%的收入用來消費、娛樂、旅游,總的消費支出約為40億美元;到了60年代,美國人的消費水平有了提高,用于娛樂與休閑的消費超過了總收入的10%,總的消費支出達到400億美元;到了90年代,全美國人一年的休閑娛樂消費居然達到了4000億美元。從這逐年遞升的態勢中可以發現,美國社會休閑生活消費支出大致每隔30年增加10倍,也就在這一段時期,美國的經濟得到了強而有力的發展。

在我國,根據劉新平的研究,晚清時期,民眾的休閑活動主要有賭博、泡茶館、體育、旅游和逛公園。這時一些傳統習俗走向滅亡,而外來文化的入侵帶來了新的思想。20世紀初期世道不安,民眾在混亂的生活中謀求生計讓自己生存下去,同時內心的壓抑與煩惱也在激增,故而對一些具有誘惑和刺激性的休閑活動趨之若鶩。賭博在當時可以說是風靡全城,不論貴族還是平民,都對各種花樣繁復的賭博方式了熟于胸。除了傳統的麻將賭博外,還有一些西洋的賭博方式傳入中國,如彩票、紙牌以及輪盤等。劉新平是這樣描述晚清的休閑的:“休閑奢靡成風,土洋雜錯。”

到了民國時期,中國社會動蕩,經歷了戰爭、運動。但人們的休閑生活并沒有就此衰落,反而越發繁盛。上海灘的“大上海”歌舞廳每天晚上人潮洶涌,梅蘭芳在上海的首演也依然火爆異常。同期的休閑方式還有逛游藝場、游商業街、看電影、集郵、茶館聚賭等。

1949—1966年,舊時代如吸毒、賭博等休閑方式被取締,戲院和茶館也進行了新的修繕。這17年中,人們把時間放在對家園的重建上,基本沒有時間專門進行娛樂。休閑生活通常以一些健康簡單的方式組成,如進行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體育運動,集郵、看電影等消遣活動。然而“文化大革命”的到來直接把人們的休閑時間與休閑方式擊打粉碎,人們在這十年中壓抑自我,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的休閑活動。在這段特殊的歷史中,看樣板戲、唱語錄歌、跳“忠字舞”為當時的人們留下了些許苦澀中的歡樂。

20世紀最后的20多年里,改革開放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個越來越精彩的世界。高壓后釋放的人們需要的是放松和宣泄。卡拉OK在當時成為民眾街頭巷尾最流行的娛樂方式,同時人們也在舞廳蹦迪、搖滾;健身則歷經了從彎腰伸腿到家庭器械再到健身房的發展過程;泡吧、收藏、旅游、探險也逐漸成為尋常的休閑方式。

當然,這一階段的消費主要還是由民眾的收入決定。收入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可以選擇的娛樂方式的種類。工業化前期,人們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應付生活最基本的需求上,故而所選擇的休閑方式往往是即時性的。工業化后期,在人們解決了溫飽問題后,最大的改變便是收入水平的增高以及閑暇時間的增多。那么相應就出現了滿足人們對休閑持續性要求的如旅游等新的娛樂形式。

所以,閑暇時間作為工作時間的替代,不僅能夠使勞動者恢復體力精力,再生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而且還有其自身積極的一面:一方面通過閑暇時間的消費擴大,刺激著生產增長;另一方面通過在閑暇時間內有收入的活動,提高了人們的非工資性收入,從而也促進了消費增長。故而,休閑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一直在刺激著消費的增長,也相應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繁榮。

(四)以休閑為目的的生活方式

據英國《經濟學家報》預測,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及科學技術的進步,先進的運算工具、通信工具、運載工具等的變革,使人類的工作時間已經縮短,而閑暇時間不斷增加。必要勞動時間縮短有利于更好地保護勞動者的健康,避免高度緊張狀態下腦力和體力的透支;閑暇時間增多有利于讓人們從事更多的個性化活動,獲得全面發展。

進入21世紀,我國經濟的發展正由供給主導的短缺經濟,轉向需求主導的過剩經濟,即民眾的生活從溫飽向享受轉變。中國家庭開始擁有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收錄機、照相機、摩托車等,前些年則以擁有空調器、影碟機、攝像機、組合音響、手機、電腦、小汽車等為時尚。隨著收入的提高,現代家用設備的性能和科技含量不斷更新換代,近年來在城鎮已基本普及,富裕家庭擁有攝像機、鋼琴、汽車等。在休閑設備不斷發展的同時,新的休閑活動也不斷涌現。從原來只收集郵票到現在發展成各種各樣的收藏,如鐘表、糧票、陶瓷、錢幣……此外,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滿足了不同層次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無論是卡拉OK還是蹦迪,無論是健身還是泡吧,無論是旅游還是探險,它們都更側重于發揮個性,實現自我。個人無須依附群體才能得到休閑,隨時都能以自娛達到休閑的目的。由于出現了全新的休閑觀念和休閑方式,民眾已經開始把休閑本身看作一種目的,而不再從屬于工作了。

以往,工作對人的重要意義表現在:人們通過工作獲得生存的基礎,工作是人獲得生存與發展的唯一渠道;工作將人劃分為不同的等級,為人提供不同的社會資源,賦予不同的社會地位,作為授予榮譽的資格;人的能力強弱通過工作成就表現出來,工作幫助人實現自身價值。而如今,勞動生產率極大提高,通過拼命工作以滿足物質生活需要的手段價值大大降低,人們開始更多地追求生活本身的價值和意義,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從工作本位向休閑本位轉變。西方學者認為,人類即將進入“以休閑為中心的社會,工作不是社會性中心”[26]

在休閑平民化、民主化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有能力充分享受到休閑,人們通過不同的渠道互相結交,以不同的興趣與技藝相劃分,而社會的等級化秩序則將逐步弱化。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文學教授、文化批評家保羅·福賽爾也認為:“正是人的生活品位和格調決定了人們所屬的社會階層,在今天的社會中,社會等級已經由更多的文化標準來確定,而不是簡單地以有產和無產、剝削與被剝削、壓迫等標準來劃分。人們可以經由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來改變社會地位。另外,僅僅有錢并不能代表一個人的社會地位,還必須提高文化品位與生活格調。”“從顯示人的社會地位的角度看,幾乎沒有哪一個單個的場合能比雞尾酒時間表現得更加充分。”[27]可見,豐富文化意味的休閑已成為衡量人的社會資源、社會地位與社會價值的有效指標。法國后現代大師羅蘭·巴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他所希望的理想生活時說:“有點錢,不要太多;有點權力,不要太大;但要有大量的閑暇……從而可以用來讀書、寫作、和朋友交往、喝酒等”[28],即過一種有品位的生活。通過休閑提高自身修養與品位,一個人不需要擁有太多的金錢,也可以達到較高的社會地位。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社會的持續發展,互聯網的出現,人們觀念的改變,個體工作條件的日益改善,工作和休閑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了,工作像休閑,而休閑也像工作,休閑與工作的一體化已初見端倪。尤其是信息化社會的來臨,生產方式的大變革,開始改變以往的工作與休閑割裂的局面。信息時代“時間界限的模糊性,時間結構的彈性化與時間制度的即時化”[29],都使工作與休閑之間相互融合。這種融合將更能體現工作人性化的一面,人們從繁重的體力操作中解脫出來,以自己喜愛的方式參與工作。例如,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中寫道:“所有這些電子新發明——共享屏幕、電視會議和電視電話——這是我克服物理性隔離的辦法。等到這些東西變得十分普及時,我們的工作方式會改變。”[30]工作不僅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使休閑這種大多表現為消費活動的行為成為可能,而且科學技術的進步縮短了人們的工作時間,相應地增加了人們自由支配的時間,個人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使個人全面發展的目的得以實現。

工作本身不再是目的,而成為達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為了持家、償還貸款、購取游憩、體驗閑適等。沃爾芬斯坦(Wolfenstein)指出:工作與游戲是相互滲透的。工作與游戲也正在變得越來越像,在某種意義上,它們甚至融為一體。現在,工作之中越來越充滿了以前只有在工作之外才有的那些行為,而游戲也漸漸地由那些以前只被用于工作的成就標準所判定或衡量。一個人在工作中往往會自省今天的工作表現自己是否滿意了,別人是否滿意了,是否給了別人一個好的印象。不僅是在工作中,在參與游戲時,人們會問:“我是不是正在做我應該做的事情?”[31]這樣的自省說明了不管是工作還是休閑,人們注重的往往是當中的體驗,如果體驗能夠給予自己肯定和正面信息,娛樂了自己,那么是否可以說休閑已經成為體驗的目的。

從休閑發展的歷程來看,休閑實際上經歷了人類社會中從生存手段到生活目的的過程。在此基礎上,筆者在這里提出自己對休閑的理解:休閑是使人之為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人們在休閑活動中感受愉悅與暢爽,宣泄自己的情感,同時達到實現個體自我價值的構想。所以,當我們評判個體或活動是否是休閑的,那就看其是否是愉悅的,是否有情感的宣泄,是否實現了自我價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盘水市| 云霄县| 邵阳县| 卢龙县| 广灵县| 平乡县| 苗栗县| 抚顺市| 左云县| 温宿县| 仁布县| 五华县| 瑞昌市| 宝鸡市| 鹿邑县| 莱州市| 南和县| 弋阳县| 廊坊市| 镇坪县| 汕头市| 滦平县| 赫章县| 伊春市| 道孚县| 大洼县| 大足县| 禄劝| 泾川县| 云安县| 晋州市| 金坛市| 盐城市| 治县。| 延川县| 霍林郭勒市| 武穴市| 成都市| 正宁县| 玛多县| 英吉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