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老學日歷
  • 彭樹智
  • 2980字
  • 2019-08-16 19:15:32

2.人的原問

第2日 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人類始終處于人與自然、人與人和人的自我身心之間的沖突與和諧的交往互相作用過程之中。文明的核心是人,是人文和自然的相互蘊含,是人類社會一元與多元力量之間的相互良性互動,是人類在交往互動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相統一運動中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創造活動。環顧今日世界,人與自然、人與人、人的自我身心之間這三大矛盾沖突,非但不見緩解,反而越加激化。增進和諧、加強對話,成為文明交往活動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也就是說,文明的生命在交往,交往的價值在文明,在文明交往中人呼喚人文意識、人文情懷、人文精神的自覺,日益突出地提上了時代的日程。人類文明交往自覺,這個語詞言說,構成了我的文明歷史觀念。德國學者威廉·馮·洪堡說過:“語言研究真正的重要性在語言,語言參與觀念的構成。這是問題的關鍵,因為正是這類觀念的總和構成了人的本質。”我的《老學日歷》第二節,正是從人之所為人的視角開始,來思考人類文明的交往自覺化問題。

中華文明中對人世、對社會關懷、對理想世界的寶貴啟示,尤其是對人文意識的自覺,是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僅以人文精神的“人”字而言,就有無窮的思考圓通空間。我在本書《自序》中說過,“人”字只有兩畫,左撇右捺,看似簡單,寫起來也不難,但真正要寫好這個“人”字,卻并非易事。漢字的“人”字,其形狀是直立而行走的人。左撇右捺的“人”字,是區別于其他動物的左右兩腿直立行走的形象,也有左右互助幫扶的人類社會性意義,這是人之為人的立而行的文明符號。實際上,“人”字所蘊含的內容,其豐富的程度,是難以用語言文字表達清楚的。如果沒有明確問題意識的導向,雖做人一生,對“人”字的真諦也是糊涂一生的。我生于20世紀30年代初年,開始上的是私塾,第一本教材是《三字經》,老師教的第一段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是以“人”字開頭的。第二本教材是《千字文》,開篇就是關于大自然問題:“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第三本教材是《百家姓》,開頭是“趙錢孫李”。記得老師問:人的姓為何是從“趙”字開頭?為何以“錢”字第二?他解釋說:這書是宋代人寫的,那時的皇帝姓趙,這是趙家天下,這是“家天下”中人的政治權力所致。他又說,“錢”對人的重要性,僅次于權力,是利益相關。有人說,人類活動的本質,是人與生俱來的在人性驅動下的利益斗爭與協調。人的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其實正是文明交往要解決的問題。幼年時期,也常聽老人感嘆說:“披個人皮真難”,也表示了對做人困難的無奈心態。我聽后印象很深。在天人之學中,老子是用“道”代替精神學意義上“天帝”的位置,體現了人文哲理。孔子思想中有極其深厚的人文精神。人文思潮成為先秦諸子的共相,深刻影響后代文明史的發展,所有歷史上圣賢們的思想理念,對寫好這貌似簡單而實際上十分復雜的“人”字,提供了真正思考的根基。

人為何物?這是人的原問。這個原問的具體化,可化為三:我是誰?我又從何處來?我又到何處去?這是一個終極的“三問”,是人類有了自我的自覺意識之后所追問的常問常新的原問。這也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問題,是人類文明交往中的“自知之明、知物之明和知人之明”的中心命題。人擺正自己的位置,正確認識“人惟萬物之靈”(《書·泰誓上》)、正確認識“人文”與“天文”以及“天道”與“人道”的關系,方能對“人”字有清醒的認識。人的原問,是對生命的追問,是對歷史與文化的追問,是對文脈的傳承與傳播,是在此基礎上的文明創造。如果在文明交往中忘宗數典,也就失去了根基,從而也就喪失了屬于自己文明的現在與未來。人們對人的原問追問不已,而且常問常新的緣由就是要在人類文明交往的長河中,不忘本源、不失方向,不斷互學互鑒,不斷提高人文精神的自覺,從而在文明發展的道路上,由新的階段提高到更新的階段。

人文的“文”,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力量。人而文之的最早的標志是制造工具,石器時代的精神是人而文之初始的思維精神,這就是人文精神的肇端。運用思想,進行思維活動,腦手并用,用工具進行生產勞動,用符號、文字傳承傳播文化,進行社會活動和安排生活,這是人的共同特質。如果最早的木制工具無法找到實物,而石器便是人類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物質見證。石器之物體現著先民改造自然的思想。思想是創造文明之源,是人的根本,是人生經驗、知識融化的結晶的智慧力量。人類文明交往于社會,交往于自然界,產生了“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易·系辭下》)的“道”的思維概念。“道”是從理念上、規律上啟迪著人的文明交往自覺。勤于學、敏于思、導于問、篤于行,是人類文明交往自覺的必經的路徑。當然,路徑為大道,大道雖一,而表達的思維方式卻因人、因時、因地而各有所不同。

詩人多是用形象思維來表現人的感性特質,用詩意的美來表現人的活動。如陳陟云的《前世今生》一詩中的“誰在前世,誰在今世”的純情之問;又如他在《夢囈》詩中的“一生何其短暫,一日何其漫長”的矛盾情結。又如牧南的“拋開名譽和財產之后,人和萬物一樣赤裸,留下愛,留下思想”的直白陳述。他在此詩中接著展開到回歸故鄉:“讓靈魂安居,享用這個世界的就是我們的目光,就是這充滿天地之間的默契,讓我們回到故鄉,像那片竹林依偎著池塘。”游子思鄉,夢牽魂繞,和一切人與自然之間的交往一樣,回歸到人的本性,才能獲得安居、安定、安謐。

時間、空間、人間這“三間”中,人間是人類社會性交往,人間最為復雜。人間之中有各種各樣的人。周寧在《人間草木》中寫著這樣一種人:“他們是些親切而高貴的人,曾經的生活充滿靈性,耐人尋味也令人敬畏。他們來到這個世界經歷生死,在信仰中努力,在絕望中愛,在希望中死去,即使憂傷也是幸福的,即使是孤寂也是熱烈的,他們把自己的生命變成試驗品,留給我們體悟人生的道理。”在《教化與幸福關系的“三何而問”》一文草稿中,我提到的幸福觀,在這里可以用這類“親切而高貴的人”來體現。他們的幸福是復雜的,既有憂傷,也有孤寂。他們是教化而生并且是教化而愛、而希望、而自我犧牲以教化后人去體悟人生的道理。

人是很復雜的、變化多端的。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說的話,至今仍那樣富有辯證思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隸。”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不斷擺脫名韁利鎖位囚之束縛,從而獲得解放而成為自由人。自由人即自覺的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強加于自然,強加于別人。人要做一個清醒的人,看到自己的不足,常問問自己:我是誰?我從何處來?我又到何處去?做到一個正直自覺文明的人。

文明交往的自覺對于作為社會的人最為重要。作家梁曉聲在《中國生存啟示錄》中,對人類文明有如下論述:“文明的社會不是引導人都成為圣人的社會。恰恰相反,文明社會是盡量成全人人都活得自然而又自由的社會,文明社會也是人心低賤的現象很少的社會。人心只有保持對于高貴的崇敬,才能自覺地防止它趨利而躬而鄙而劣,一言以蔽之,而低賤。”這些話也是對人的原問的理性回答。

人是社會性的人類,它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制約。馬克思說過:“專制制度唯一的原則就是輕視人類,使人不成為其為人。”[1]古今中外的專制制度都使人恐懼、惶恐、不安,只有民主、法制才能使人類免于恐怖。制度文明的民主法制進步,才能使人真正成為自由的人。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寿宁县| 阆中市| 茂名市| 昆明市| 玉山县| 营口市| 石泉县| 林甸县| 潼南县| 收藏| 东乡县| 麻江县| 榆社县| 山东省| 彭州市| 区。| 鄂伦春自治旗| 顺平县| 徐州市| 莱西市| 无为县| 南城县| 浮梁县| 德化县| 兴安盟| 温泉县| 聂拉木县| 修文县| 临澧县| 那曲县| 阿合奇县| 昭通市| 济阳县| 周口市| 玛多县| 裕民县| 清新县| 库伦旗| 弋阳县| 彭州市| 卢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