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義

一 研究背景

馬克思指出:農業生產是人類生存和“創造歷史”的首要條件。“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1]毛澤東也曾指出:“全黨一定要重視農業。農業關系國計民生極大。要注意,不抓糧食很危險。不抓糧食,總有一天要天下大亂。”[2]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問題始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致力于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就通過土地改革和重塑農業微觀經營主體,使約3億農民實現了“耕者有其田”,使農業生產在很短的時期獲得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從1954年9月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建設“現代化農業”起,中國開始進入從改進農業生產手段和生產條件出發,促進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歷程。只是由于當時的指導思想、產業政策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錯誤指導思想等方面的問題,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農業產業發展緩慢,舉步維艱。

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轉折點,中國發展現代化農業之路正式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新時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農村改革大體經歷了三個大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改革農業基本經營制度,發展農業農村經濟。這個階段的主要內容是結束生產隊勞動方式,改革人民公社經營管理體制,實行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擴大農戶經營自主權,允許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在農村經濟各部門間流動,同時,通過鼓勵發展鄉鎮企業以推動農村工業化,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實施、農村工業化的推動極大地發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第二階段主要是農產品市場化改革。改革開放初期,小范圍放開農產品市場,從此開始了農產品市場化改革的步伐。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圍繞這個目標,農村、農業領域加快了農產品市場化改革的步伐。在農產品供給逐步改善后,傳統的以統購、派購為核心的農產品流通體制已不能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要求,由此開始實行最具特色的農產品價格雙軌制改革和相應的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使農業農村生產要素資源逐步實現按市場需求進行優化配置。第三階段主要是推進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發展。黨的十六大后,隨著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中央適時做出了推進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形成了“多予少取”的政策框架。“多予”就是國家公共財政逐步擴大了農業農村的覆蓋范圍,“少取”就是免除了農業稅。從此我國農業產業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黨的十八大更是提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總體平穩,農業產值穩步提高,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糧食連續11年增產,特別是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超過1萬億斤,農產品供需實現基本平衡。

盡管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農業農村改革已經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但當下中國的農業農村發展,仍然面臨著沒有解決的城鄉二元結構等深層次矛盾問題,又迎來了城鎮化高速推進階段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正如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的那樣:農業基礎依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后,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于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特別是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以改革為根本動力,繼續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二 研究目的

農業問題,是發展農業這個產業所要解決的問題。農業發展主要表現為解決農產品的供給數量和農產品的質量兩個方面的問題。當前農業方面的問題可能多種多樣,但歸根結底是農產品生產數量不足和農產品質量不高的問題。[3]其實這兩個問題就是集中反映了農業產業的效率不高問題。換句話說,解決農業問題就是提高農業產業的效率問題。我國農業產業之所以效率較低,主要是因為小規模、分散的農戶家庭經營勞動生產率低;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不高導致農戶難以進入市場,即使進入市場風險也大;市場機制不健全,導致土地、資金、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配置效率低下。解決上述農業產業效率發展問題,從大的方面來說有兩種思路,一是從農業入手,提出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向是適度規模經營獲得規模經濟效益,以解決小規模、分散的農戶家庭經營勞動生產率低的問題;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以減少農戶家庭進入市場的風險;完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對土地、資金、勞動力、技術等農業生產要素配置的基礎作用。二是跳出農業發展農業的思路。本書的目的就是本著跳出農業發展農業的思路,以分工理論、系統理論、產業發展理論、產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為基礎,從產業鏈的視角,將農業產業放在由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組成的大產業鏈中進行分析,分別從企業鏈、供需鏈、空間鏈和價值鏈四個維度探討農業產業發展的途徑,即從農業產業發展市場主體、農業產業市場體系、農業產業空間分布和農業產業價值發展四個方面分析中國農業產業發展方向,以期為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三 研究意義

農業產業發展問題的重大價值,在于將建設現代農業放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中。農業問題是涉及中國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農業問題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始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當農產品供給不足時,城市的消費者和以農產品為原材料的工業企業首先受到損害。特別是當糧食等農產品的供給數量不足,糧食等農產品的供給價格過高,會對整個社會經濟和社會心理產生巨大影響,甚至會加劇社會矛盾。如果是農產品質量方面出現問題,則更是直接影響到城市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甚至危及城市消費者的生命,因此,可以說農產品質量問題是具有全社會影響的重大問題。

農業產業發展問題的重大價值,還在于它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逐步解決“三農”問題的經濟基礎。首先,對農業進行產業化改造和經營,使農村的加工業以及服務于農、林、牧、漁的服務業大發展,顯然能優化和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化水平,有助于解決農業問題。其次,農業產業發展,使農業與城市工業的聯系更為緊密,推進了產業集聚,能實現農村城市化,從而解決農村問題。最后,農業產業發展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價值,延伸了農業產業鏈條,拓寬了農民就業增收渠道,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和綜合素質,使農民問題也能逐步得到解決。所以說,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就不可能有富裕、民主、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總之,如上所述,推進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可逐步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民增收和城鄉經濟統籌發展,最終實現國民經濟的現代化,這就是本書研究我國農業產業發展意義之所在。

第二節 關鍵概念解釋

一 產業與三次產業

1.產業

依據《辭海》,產業有兩種基本解釋:一是指私有的土地、房屋等財產或家產;二是指各種生產的事業等,有時特指工業。其實,人們對于產業的認識總是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產業這個詞最早是由重農學派提出來的,特指農業。當工業革命后人類進入資本主義時代,產業的內涵發生了很大改變。英文中的產業(industry)變成了一個寬泛的概念,既可以泛指國民經濟中的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各個具體部門,也可以指鋼鐵、化工、紡織等更具體的部門。在國內的產業經濟學或產業組織理論教科書中,大多將產業定義為是一個集合概念,認為產業是“同一屬性的經濟活動的集合”。楊公樸、夏大慰(1998)指出,產業是由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藝技術或生產產品用途相同的企業所組成的集合。龔仰軍、應勤儉(1999)認為,產業就是相近商品或服務在相同或相關價值鏈上活動的企業共同構成的企業集合。

可見,無論是產業的英文概念,還是產業的中文概念都是有層次、種屬劃分的。從經濟系統的角度界定產業,產業是指由眾多門類和層次構成的一種經濟系統。一般將國民經濟系統劃分為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產業部門。由于農業、工業、服務業又是由若干處于不同層次的細分產業構成的。按照不同層次的細分產業所具有的不同屬性進行定義,產業是指具有某種同類屬性的企業集合。通常表現為同一產業中的企業從事相同或相近性質的經濟活動。這里的同類屬性,不僅是指生產相同的產品或提供同類服務,還包括其生產過程中具有相同的技術特征,采用相同的原材料,產品具有類似的用途等。比如,工業產業包含冶金業、化工業、紡織業、機械制造業、建筑業等。而紡織產業由毛紡業、棉紡業、針織業等細分產業組成。

2.三次產業

“三次產業”一詞來源于三次產業分類法。三次產業分類法是1935年由新西蘭經濟學家費舍爾在其著作《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中首先提出來的,英國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克拉克在1940年的著作《經濟進步的條件》中首次運用了三次產業分類法。三次產業分類法,就是將全部的經濟活動劃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是指直接從自然界獲得生產物或產品的產業;第二產業是指對取自于自然界的生產物或產品進行再加工的產業;第三產業是指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產業。

當下,雖然國際上對三次產業的劃分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多數國家和國際組織都認同和采用三次產業的分類方法,三次產業的劃分范圍也大體一致。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引入三次產業的分類方法,經過兩次修訂,現行的標準產業分類是新《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GB/T4754—2002)標準:第一產業是指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見表1-1)。本書中,如沒有特別說明,一般將農業等同于第一產業、工業等同于第二產業、服務業等同于第三產業。

表1-1 中國的標準產業分類(GB/T4754—2002)

img

資料來源:原毅軍、董琨:《產業結構的變動與優化:理論解釋和定量分析》,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二 產業發展與農業產業發展

在西方文獻中,常常見到“產業發展”(industry development)這個詞與“產業演化”(industry evolution)、“產業動態”(industry dynamic)等詞一同使用,相對于產業演化而言,產業發展的使用頻率要低。雖然在西方文獻中能常見到產業發展這個詞,但很少有關于產業發展的正式定義,大多數情況下它泛指產業發展變化的歷史過程,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概念界定。

在國內學術界,產業發展這個術語使用得非常普遍。但對產業發展這一概念給出一個明確定義的也不多見。倒是有一些學者對“產業發展”的概念進行了認真的思考。著名學者蘇東水認為,首先,類似于經濟發展,產業發展是一個從低級向高級不斷演進、具有內在邏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過程;其次,產業發展是指產業(既包括單個產業也包括產業總體即整個國民經濟)的產生、成長的進化過程,進化過程的實質就是一個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過程;最后,還指出經濟發展包括了產業發展,經濟發展又是以產業發展作為前提和基礎的,進一步指出產業發展的實質是產業結構不斷高級化的過程。[4]厲無畏、王振則認為,一方面,產業發展包含產業“集群化、融合化、生態化”等一系列變化趨勢,這些變化不僅“創造出各種新的消費方式”,而且推動著“產業本身的創新與變革”,包括“產業結構方面的新內容、產業技術、產業組織方面的新動向”;另一方面,他們將產業發展同未來的視角聯系在一起,指出產業效率、科技創新、產業競爭、產業政策等是產業發展或產業“集群化、融合化、生態化”三大發展趨勢的動因。[5]胡建績認為產業發展是以價值發展為其實質,以主導產業群為其載體,以經濟長波為其形式的產業的一個內生提高過程。推動產業發展的因素可能是技術、制度、勞動力、資本、組織和需求的變化。[6]

因此,綜合上述觀點,可以認為,產業發展是既包括單個產業也包括產業總體的產業產生、成長的一個從低級向高級不斷演進、具有內在邏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過程。產業發展的實質就是這個產業的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變化的過程。產業發展的動因可能在于技術、制度、勞動力、資本、組織和需求因素的變化。

于是,根據上述產業發展的內涵,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農業產業發展這個概念。農業產業發展是指包括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在內的大農業產業總體產業產生、成長的一個不斷從低級向高級演進的進化過程,技術、制度、勞動力、資本、組織和需求等是影響農業產業成長進化的因素。農業產業發展的實質就是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產業一體化發展,不斷提高農業產業的競爭力。本書就是遵循農業產業發展的這個內涵去分析研究我國的農業產業發展的。

三 產業鏈與農業產業鏈

1.產業鏈

產業鏈的思想一般認為最早可追溯到分工的思想。早期西方經濟學家認為,有了分工,企業生產活動開始劃分為采購、生產、銷售等各種內外不同的活動,產業鏈是制造企業將外部采購的原材料通過生產轉化為產品并經過銷售活動傳遞給用戶的一種內部活動。這種思想標志著產業鏈思想的萌芽。只是當馬歇爾把分工擴展到企業與企業、產業與產業之間,并關注企業間、產業間的聯系時,產業鏈的理論才算真正誕生。

國外有關產業鏈內涵的分析,赫希曼(1958)在《經濟發展戰略》中提出產業鏈是指產業的前向聯系和后向聯系。荷利漢(1988)認為產業鏈是指始于供應商并經生產者、流通者最終到達消費者的涉及供產銷的一系列物質流動過程。史蒂文斯(1989)進一步指出,產業鏈是一個由供應商、生產商、銷售商和消費者組成的縱向系統,這個縱向系統伴隨著物流和信息流。哈里森(1993)認為,產業鏈是指通過將采購的原材料轉化為中間產品或成品并將產品銷售給用戶實現產品價值保值、增值的功能網絡。

與國外的研究相比,國內對產業鏈內涵的研究要廣泛、深刻許多。較具代表性的有:龔勤林博士(2003)指出,產業鏈是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基于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并依據特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關系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關系形態。蔣國俊、蔣明新(2004)指出,產業鏈是指由在某個產業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與在這個產業群聚區內的相關產業中的企業結成的一種戰略聯盟關系鏈。劉剛(2005)則認為,產業鏈是由不同產業的企業所構成的空間組織形式,通常是指不同產業中企業之間的供給和需求關系。杜義飛、蔣國俊、李仕明(2005)定義的產業鏈是指提供滿足消費者需求的一系列相關聯的特定產品或服務,包括從原材料的提供到市場的銷售,以及前后順序關聯的經濟活動的集合。郁義鴻(2005)認為,產業鏈是指從最初的自然資源經過生產、加工成產品到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所包含的各個環節所構成的整個生產鏈條。劉貴富、趙英才(2006)認為,產業鏈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間范圍內,同一產業部門或不同產業部門中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及其相關企業,以產品為紐帶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關系,聯結成的具有產品價值保值、增值功能的鏈網式企業戰略聯盟。吳金明、邵昶(2006)分析指出,產業鏈包含企業鏈、供需鏈、空間鏈、價值鏈四個維度。這四個維度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揭示產業鏈的最重要關系特性。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對產業鏈內涵的不同理解,認為產業鏈的內涵至少應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產業鏈的主體是產業或企業;產業鏈描述產業或者企業之間滿足彼此供應和需求的契約關系;產業鏈強調產業的地理空間布局特性;產業鏈包含從原材料到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傳遞和增值過程。因此,對產業鏈的概念可以這樣理解:作為生產力和社會分工進一步發展的產物,產業鏈是基于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的各個產業(企業)部門之間,并依據特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關系客觀形成的具有價值增值功能的鏈條式關聯關系形態。產業鏈的本質是描述具有某種內在聯系的產業(企業)群結構,它是相關產業組織形成的一種功能性的網絡結構。

2.農業產業鏈

在國際上,農業產業鏈的研究是一個新興領域。國外學者有關農業產業鏈內涵的論述很少見。相反,國內有關農業產業鏈概念的研究則很多。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

王國才(2003)認為,農業產業鏈是一個由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提供不同功能服務的企業或單元組成的涉及資源市場和需求市場的網絡結構。趙緒福、王雅鵬(2004)則認為,農業產業鏈是指由農業或農產品作為其中的構成環節和要素并與其他部門和環節發生密切技術經濟聯系的特殊鏈條。王凱(2004)研究指出,農業產業鏈是指由具體的蔬菜產業鏈、棉花產業鏈、果品產業鏈等構成的總和。張利庠、張喜才(2007)認為,農業產業鏈是指由農業產業前期產業部門、中間產業部門和后期產業部門的供給和需求關聯構成的網絡結構。劉菲菲(2008)則認為,農業產業鏈是農產品從研發育種、種養殖、深加工、銷售等一系列增值環節組成的鏈條,既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結果,又對農業產業化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她看來,農業產業鏈有著自身的運行規律,具有以農民為主體,以產品分工為主,各環節具有利益差異性、主體多變性和分布區位性等運行特征。王靜(2009)也指出,農業產業鏈是按照現代化大生產的要求,在縱向上實行產加銷一體化,將農業生產資料的采購供應和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連接成一個有機整體。

綜上所述,農業產業鏈的內涵至少應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農業產業鏈是由產業(企業)、農戶等眾多主體鏈環組成的鏈條;農業產業鏈描述農業產前、產中及產后部門之間滿足彼此供應和需求的契約關系;農業產業鏈應體現農業產業或者農產品生產的地理空間布局特性;農業產業鏈包含從農業產前、產中及產后部門之間的價值傳遞和增值過程。因此,農業產業鏈是指基于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的農業產前、產中及產后部門之間,并依據一定的邏輯關系和空間布局關系客觀形成的具有價值增值功能的鏈條式關聯關系形態。可見,農業產業鏈是一條涉及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產業鏈。本書有關農業產業鏈的研究就是本著上述農業產業鏈的內涵展開的。

第三節 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

一 研究方法

1.規范研究方法與實證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有問題的研究都是規范研究方法和實證研究方法的結合運用,只是有些研究以規范研究方法為主,如對我國農業產業的基本特征、產業空間分布的基本特征和規律的分析等,有些研究以實證研究為主,如對市場農業市場主體和農業企業化的分析等。

2.定性研究方法與定量研究方法

本研究對大多數問題的研究運用的是定性研究方法,并同時結合一定的定量研究方法。如作為三大產業價值鏈主要問題的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問題、產業的關聯問題分析則主要采用計算的方法進行定量研究。

3.比較研究方法

運用比較研究方法,對農業產業發展主體與工業產業發展主體進行比較,探討農業產業主體發展方向;對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產業發展的經驗進行分析,并將其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的條件和我國進行比較,在比較基礎上吸收其可供借鑒的經驗。

4.歸納研究方法與演繹研究方法

本研究把歸納研究和演繹研究結合起來,揭示了農業產業發展的相關問題,從一般到特殊或從特殊到一般的內在規定性。如運用歸納研究方法對國外和國內農業產業發展的實踐及其經驗進行分析,再運用演繹研究方法,推演出農業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定性,進而又以中國的現實條件作為依據推演出中國農業產業發展的特別規定性。

5.系統研究方法

本研究從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組成的國民經濟大產業鏈的視角,來審視農業產業發展的問題,并運用系統的思想與方法,將農業產業這個系統放到國民經濟三大產業這個大系統中加以系統思考,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分析框架。

二 技術路線

技術路線是指導本書研究的規劃構思。本書研究的思路是:首先,進行概念界定、文獻綜述,在此基礎上探討農業產業發展的機理,并確定從產業鏈的視角分析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研究思路;緊接著遵循主要將農業產業放在由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組成的大產業鏈中審視的原則,從產業鏈的企業鏈、供需鏈、空間鏈和價值鏈四個維度視角,分別就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市場主體、農業產業市場體系、農業產業空間分布以及農業產業價值發展進行研究;其次,依據產業鏈的四個維度,分別對一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產業發展進行研究,以期為我國的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借鑒;再次,借鑒國外農業產業發展的經驗,從農業產業發展主體培育、統一市場體系的建立、農業產業空間布局優化和農業產業價值發展四個視角提出農業產業發展的對策措施;最后,對全書進行總結與展望。

第四節 研究框架和主要研究內容

一 研究框架

本書主要以分工協作理論、產業組織理論、制度變遷理論為基礎,通過學習借鑒產業鏈理論、農業產業鏈理論、產業發展理論及農業產業發展理論,遵循上述研究技術路線對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展開研究,主要研究框架如圖1-1所示。

二 主要研究內容

第一章 導論。主要闡述本書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義,對產業、三次產業、產業發展、農業產業發展、產業鏈、農業產業鏈等關鍵概念進行限定,并闡述了本書的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研究框架與主要研究內容。

img

圖1-1 本書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論基礎和文獻綜述。結合支持農業產業發展研究的分工協作理論、制度變遷理論、產業組織理論等基本理論,對產業鏈、農業產業鏈、產業發展、農業產業發展等相關文獻進行研究與評述。

第三章 農業產業發展機理研究。首先在對技術、制度、勞動力、土地、資本、組織和需求等農業產業發展動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構建出農業產業發展概念模型,然后再依據該模型進一步分析指出農業產業發展的本質是發展產業鏈,最后提出從產業鏈的視角發展中國農業產業的發展思路。

第四章 企業鏈維度:農業產業發展主體研究。首先在對農業產業發展主體的歷史演變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再具體分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農業產業發展主體的曲折發展過程,并就中國農業產業發展主體選擇進行了探討;其次基于農業、工業、服務業組成的產業鏈視角,對比分析該產業鏈上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個鏈環主體,即分析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產業發展主體;最后分析現階段中國農業產業發展主體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第五章 供需鏈維度:農業產業市場體系研究。首先考察基于農業、工業、服務業所組成的產業鏈上的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產業間的供需關系,然后利用直接消耗系數、產業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力系數等分析了現階段中國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產業的關聯效應及其特征,在此基礎上,基于統一市場體系的視角,分別探討分析現階段中國農業產業主要生產要素、資源、土地、勞動力和資金的供給與需求,農產品的供給與需求狀況,以及農業生產要素市場和農產品流通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第六章 空間鏈維度:農業產業空間布局研究。首先從產業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運行機制入手,探尋了產業發展的空間分布規律和特征;其次在此基礎上,基于農業、工業、服務業組成的產業鏈視角,分析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產業融合的農業產業空間分布新特點,以探討農業產業發展的空間演變個性特征與規律;最后分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農業產業發展空間布局和現階段中國農業產業發展空間布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第七章 價值鏈維度:農業產業價值研究。首先基于農業、工業、服務業組成的產業鏈視角,總結了該產業鏈上農業與工業產品價值交換的規律與特征,并用比價“剪刀差”和比值“剪刀差”方法分別計算分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變動狀況;然后分析了中國農業產業鏈短、窄、薄的特點,并在分析農業處于農業、工業、服務業組成的產業鏈上的低端價值環節的基礎上,闡明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實質上反映了工業與農業高、低端產業間的價值關系,表明現階段中國農業產業仍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低端。

第八章 產業鏈視角下國外農業產業發展的經驗及其啟示。從產業鏈的企業鏈、供需鏈、空間鏈和價值鏈四個維度,分別對美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以及韓國、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產業發展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并從產業鏈的四個維度總結了國外農業產業發展的基本經驗及其啟示。

第九章 產業鏈視角下中國農業產業發展機制及途徑研究。本章首先構建分析了中國農業產業發展的產業鏈四維拓展模型;然后基于農業、工業、服務業組成的大產業鏈視角,歸納分析了中國農業產業發展中農業產業發展主體、農業市場體系、農業產業空間分布和農業產業價值發展四個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核心問題;最后對中國農業產業的發展路徑進行了探討。

第十章 產業鏈視角下中國農業產業發展的對策措施。基于產業鏈四個維度的視角,提出了要培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市場主體,促進農業生產經營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要建立開放、統一、有序的市場體系,促進農業生產要素優化配置,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要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空間布局,促進農業產業集群、農業產業融合,增強農業產業競爭力;要大力推進以農民合作社為主體,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業產業鏈整體價值最大化的對策措施。

第十一章 總結與展望。指出本書研究結論、創新之處以及研究展望。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頁。

[2]《毛澤東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頁。

[3]柯炳生主編:《工業反哺農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頁。

[4]蘇東水:《產業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74頁。

[5]厲無畏、王振:《中國產業發展前沿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頁。

[6]胡建績編著:《產業發展學》,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鲁甸县| 洛南县| 日土县| 龙游县| 永仁县| 江川县| 彩票| 敦化市| 确山县| 巨野县| 仪征市| 唐山市| 涞源县| 黄龙县| 防城港市| 霍山县| 临西县| 五华县| 女性| 彰化县| 扶风县| 建始县| 运城市| 红河县| 内黄县| 慈利县| 紫阳县| 沽源县| 利川市| 台安县| 洪江市| 来凤县| 枝江市| 湘西| 南开区| 普兰店市| 栖霞市| 许昌市| 青神县| 香港 | 普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