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文化的內涵及其特點

一 文化的內涵

“文化”一詞歷史悠久,它通常被概括為是一種社會現象,又或是一種歷史現象,因為它見證了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發展。古往今來,由于學者們對文化研究的角度和視野不同,世界上關于文化的定義不計其數,與文化相關的概念更是不勝枚舉。

英國學者泰勒在1871年首次明確地給出“文化”的定義。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泰勒指出:“文化,就其在廣泛的民族志中的廣義而言,是個復合的整體,它包含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個人作為社會成員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習慣。”[1]可見,泰勒所謂的文化,包含精神生活方式和物質生活方式兩方面。

此后,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文化本身,對它的定義要求也越來越完善。但由于個人的成長背景和受教育經歷不同,對文化的定義也不盡相同。1952年,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合著的《文化:概念與定義的批判性回顧》一書中,列舉了西方學術界的各種“文化”定義,在綜合研究之后,克羅伯和克拉克洪提出了他們認為的最恰當的關于文化的表述,即“文化存在于各種外觀的和內蘊的模式當中,借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和傳播,并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制造物品的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歷史衍生及自由選擇而成的傳統觀念,尤其是價值觀念。”[2]由于克羅伯和克拉克洪對于文化的定義是借鑒了以往相關的文化定義中的合理因素,因而被多數西方現代人文學家所認可。

在中國古代,文化大多是用以代表文治和教化。隨著西方人文社科的傳入,中國學者也開始對文化的含義進行重新界定。1982年,在我國出版的《簡明社會科學詞典》中,國內學者就認為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3]

表面上看文化的定義多種多樣,但深入分析,文化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類,廣義的文化和狹義的文化。廣義的文化又稱為大文化,含義非常廣,包括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換句話說,文化滲透在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狹義的文化則主要是指人類的精神創造活動及結果,它排除了歷史生活中的物質財富部分,因而又被稱為小文化。

人類具有創造和應用文化的能力,因此,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也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外在表現。人類在創造文化的同時也受到文化的影響,從而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中國革命的勝利和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績更加證明了這一點。文化對于社會的推動作用和人類進步的重大意義使得我們不得不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制定科學的文化發展觀,對于國家的興旺和民族的繁榮都至關重要。

最近的文化定義,已越來越傾向于清楚區分實際行為的一面與存在于行為背后的抽象價值觀、信仰和世界觀的另一面。也就是說,現在的學者傾向于視文化為“不是可見的行為”,是“人們用以解釋經驗和導致行為并為行為所反映的價值觀和信仰”。

因此,可以這樣給“文化”下定義:文化是一系列規范或準則,當社會成員按照它們行動時,所產生的行為應限于社會成員認為合適和可接受的變動范圍之中。

二 文化的特征

(一)文化的共有性

文化是一整套共有的信仰、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它是使個人行為能為集體所接受的共同標準。人類由其自然屬性組成社會,并因此而獲得“社會性”。因為人們共有一種共同的文化,所以他們在特定的環境下能互相預知對方的行為并能作出相應的反應。一群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假如流落在一個荒蕪的海島上一段時間,似乎可能成為一個多樣性“社會”,因為組成這個“社會”的成員們此時此地會有一個共同的利益即生存,并由此甚至會發展出一些共同生活與工作的技能。但是,這群人中的每個成員仍然都會保留其特性及文化背景,而一旦當這些成員被救出荒島,則這個群體也就會立即解體。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臨時的“社會”群體終究只是一個聚合體,而不是一個文化統一體。因此從文化的角度,如果給社會下一個定義,則可把社會定義為占有一個特定地域的人類居群的綜合體,在這個地域中的人互相依存,并共有一種文化。從社會運轉的角度,也可以這樣說:人類政治經濟社會的運轉,表現為人與人之間形成特定的“社會關系”——生產關系、經濟關系、家庭關系等,而保證這些“社會關系”運行的則是隱藏在其后的“文化”——制度、規則、習慣、習俗等。

所有已知的人類社會都展示出“文化”,這正是人類社會與別的一些動物的社會生活的區別。動物社會如螞蟻與蜜蜂表現出的本能的互相協作,這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它們有一定程度的社會組織,但不能把這種本能行為表述為“文化”。

(二)文化的個體差異性

盡管文化是社會成員共有的,但必須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人對“共有文化”的接受都會一致。在任何人類社會中,至少在男女性別角色之間就有區別,有些男人不必考慮的事情而婦女則必須關心,反之亦然,這是最簡單清楚的例子。另如任何社會都不要求兒童像成人那樣舉止,反之也不要求成人像兒童那樣舉止,這說明年齡差異對文化接受的影響。至于職業團體由于復雜的勞動分工、人群分等成為不同的階級,他們在社會中存在時以其特定的行為模式規則、習俗、習慣、信仰等,即以不同的文化行事為人,完成其對種族繁衍和社會發展必須承擔的使命,更毋庸置疑。

拉德克利夫—布朗(1881—1955)認為:一個社會的每種習俗與信仰都有其特殊的功能,這種功能有利于維持那個社會的結構。在一個社會中,只有做到各部分“習俗、信仰”有序部署,社會的延存才有可能。

由此我們有理由可以認為,通過研究風俗與信仰(狹義的“文化”)如何發揮作用以維護社會系統的穩定、發展問題的方式,就有可能“發現”普適性的人類行為規律。

(三)文化的相對穩定性與“涵化”

毫無疑義,一個社會如果沒有創新觀念并改變現存行為方式的能力,它就不能夠長期生存下去。然而必須指出,人類的文化首先是相對穩定的,同時它也是有彈性的,因此它必須也能夠適應改變了的環境。如果我們從人類文化的開端(那些與食物生產發展有關的變化,或者親屬組織的演化方式)認真觀察和思考,我們就會認識到“涵化”是所有文化的特點。我們如果考察人類歷史進程中出現的文化多樣化,就不得不承認這種“文化涵化”是不斷地、經常地發生的。

當有著不同文化的人類共同體進入集中的直接接觸,結果造成其中一個群體或兩個群體原來的文化形式發生大規模“沖突”時,涵化的過程就會發生。影響涵化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不同文化的差別程度,不同群體直接接觸的環境、強度、頻率以及友好程度,雙方接觸的代表人物的地位及其差異(何者處于支配地位,何者處于服從地位),文化的“流動”是雙向的還是單向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西区| 固镇县| 大田县| 巴彦淖尔市| 华坪县| 洛川县| 南雄市| 东港市| 类乌齐县| 教育| 金寨县| 肥城市| 隆安县| 汶上县| 壤塘县| 福安市| 宝应县| 榆中县| 大洼县| 丹棱县| 建昌县| 保定市| 保康县| 井研县| 河曲县| 聂荣县| 瑞丽市| 昭苏县| 富平县| 雅江县| 民权县| 板桥市| 涟源市| 思南县| 临汾市| 本溪| 文安县| 毕节市| 谷城县| 富川| 漯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