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文化發展及其產業提升對策研究
- 靖恒昌等
- 953字
- 2019-07-22 15:12:53
第三節 河南豫南文化區
一 區域范圍
豫南文化區包括信陽市,駐馬店南部的正陽縣、新蔡縣,南陽地區東南部的桐柏縣等地,地處中原文化和荊楚文化的交界處,它在古代分別以汝南、信陽和潢川為中心。傳統上由于楚國文化的擴張在相當長時間內屬于楚文化區;從中原文化來說是河洛文化向南部的延伸區,自漢以后與中原文化整體上成為一個系統,但又保持著自身的特點。
二 發展脈絡
豫南新石器時代典型的考古學文化是屈家嶺文化,繼屈家嶺文化而起的是石家河文化。如江漢平原湖北鄖縣的青龍泉遺址,下層是仰韶文化,中層為屈家嶺文化,上層為石家河文化,而中上層文化遺址中,都有明顯的中原仰韶末期廟底溝二期與河南龍山文化的因素存在。這種疊壓與構成關系,說明了中原文化與南國文化的相互影響。
在階級社會建立后,夏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不僅在中原起著主導作用,而且以其強大輻射力向周邊區域滲透。二里頭文化的部分先民從伊洛平原南下丹淅、唐白河流域,并沿漢水南漸到長江流域,中原華夏部族與江漢先楚部族頻繁沖突與接觸。夏文化在江漢平原上出現的僅是一些點,而商文化勢力多頭并進的南下,打破了江南原始文化的整體統一性。《詩·殷武》:“撻彼殷武,奮伐荊楚。”商代中期,殷人的勢力不僅達到江淮,而且越過長江到達洞庭湖至湘贛一帶。西周時豫南地區又先后建立了蔣、江、申、賴等諸侯方國,東周以后又建立了弦、黃、曾等諸侯方國,其中江、黃兩國大量引進北方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使農業經濟發達,故能結交中原齊、鄭,同日趨強盛的荊楚相抗衡。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奴隸制逐步向封建制轉化,日益強盛的楚國兼并了豫南的部分方國,并將楚荊文化帶入豫南。自公元前688年楚滅申到公元前224年秦滅楚的四百年間,豫南始終處于各諸侯國的爭奪之中,戰事不斷,不論任何一種文化都很難在這塊土地上占主導地位,所以豫南逐步形成了多方位多層次的文化形態。[11][12]
三 文化景觀特征
文化主體上,豫南的地域文化為大一統時的漢文化所師承,與北方的華夏文化合流,最終成為中國古代主體文化的一部分。但在文化特征上,豫南在衣食住行、風土人情、語言習慣等方面呈現出許多“南方人”的特點,同時南北文化在此交融,文化過渡性尤其明顯。歷史上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在這里交匯碰撞,使豫南文化既有荊楚文化之流韻,又有中原文化之古風,還有吳越文化之逸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