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文化發展及其產業提升對策研究
- 靖恒昌等
- 11字
- 2019-07-22 15:12:52
第四章 河南文化區域劃分
第一節 河南區域劃分的依據
有關文化區的劃分,目前有兩種劃分方法:一種是以中山大學司徒尚紀、朱站為代表,另一種是以復旦大學盧云、譚其驤和周振鶴為代表。司徒尚紀認為劃分文化區應該遵循以下原則:①比較一致或相似的文化景觀;②同等或相近的文化發展程度;③類似的區域文化發展過程;④文化地域基本相連成片;⑤有一個反映區域文化特征的中心。[1]其中,①和②是最基本的,而在區劃實踐上,具有強烈地域性的語言和風俗又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盧云先生詳細歸納了劃分歷史時期文化區域的四種方法:描述方法、疊合方法、主導因素方法和歷史地理方法。[2]其中,描述方法依據區域相似性原則,疊合方法依據綜合性原則和區域共扼原則,主導因素方法依據主導因素原則,歷史地理方法依據發生學原則。譚其驤先生曾概括提出:“文化區域的形成因素主要是語言、信仰、生活習慣、社會風氣的異同”。[3]周振鶴先生認為:在不少國家,文化區劃的主導指標是語言和宗教兩項;在中國,語言當然是一項,但宗教觀念并不發達,這一項還不如風俗顯著。他從語言、宗教、風俗和人物等入手,對中國歷史時期文化現象的地域差異及其形成的背景、原因和過程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考察,還從方言入手,全面分析了文化現象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認真對比上述兩學派的劃分方法,雖然二者在說法上大相徑庭,但實質基本相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司徒尚紀在劃分原則上應遵循比較一致或相似的文化景觀,而盧云先生則依據于區域相似性原則,二者雖表達方式不同,但其所要表達的意思完全一致。依據這種劃分原則來劃分文化區時,一般要結合盧云先生的主導因素方法,選出幾個能反映文化區特色的主導因子。選用不同的主導因子,劃分出來的文化區也往往不同。[4]
河南省境內地理環境復雜,可以分為豫西山地丘陵區、豫東平原區、豫南山地區和豫北太行山區,不同的地理單元表現出來的文化差異性較大,由此生成的各文化區也有著不同的歷史發展過程。
如果根據省內農業文化景觀的相對一致性,可以將河南省劃為7個基本文化區(如圖4-1所示):豫西北區(中原城市群農業經濟區)、豫中區(豫中城市群農業經濟區)、豫東北區(黃河—隴蘭東段沿線農業經濟區)、豫東南區(沙潁河—平阜沿線農業經濟區)、豫南區(淮河—寧西沿線農業經濟區)、豫西南區(南陽盆地農業經濟區)、豫西區(黃河—隴蘭西段沿線農業經濟區)[5],但是如果依據省內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的基本一致性,又可將河南省劃分為八個民俗文化區[6]:中原商都鄭州民俗文化區、七朝古都開封民俗文化區、九朝古都洛陽民俗文化區、豫西風情民俗文化區、豫北風情民俗文化區、豫中風情民俗文化區、豫東風情民俗文化區、豫南風情民俗文化區。由此,視角不同,區劃結果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文化區的劃分過程中,要選取最能反映文化區特色的指標,借鑒發生學原則,綜合權衡,才能使得文化區劃分更加科學合理。
其次,盧云提出的“發生學原則”與司徒尚紀提出的“同等或相近的文化發展程度和類似的區域文化發展過程”也不謀而合。所謂發生學原則,是指區域單位成因的一致性和區域發展性質的共同性。以綜合文化區劃而言,研究對象為地域文化綜合體,而一定的區劃單位乃是在獨特的文化源頭和獨特的文化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因而發生學原則十分重要。視角不同,區劃結果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文化區劃的過程中,要選取最能反映文化區特色的指標,借鑒發生學原則,綜合權衡,才能使得文化區劃更加公正、合理。[7]
圖4-1 河南省農業經濟區劃
最后,盧云在討論文化區劃問題時,得出自然環境、行政區劃、經濟類型、移民以及城市發展是影響中國歷史文化區域形成、演變的重要導因的結論。當然,文化區的成型絕非一蹴而就,因而應注意其歷史演變與空間進程。從空間意義上講,區劃不僅有時間的相對性,也有空間的相對性。因此,司徒尚紀明確指出“同等或相近的文化發展程度”和“有一個反映區域文化的文化中心”也應作為區劃基本原則,充分體現了文化區劃中歷史因素的作用。他還提出“一個文化區是由文化中心、文化核心區和文化輻射區(亞區)組成”的科學思路。這都極大地充實了文化區劃的理論體系。在指標選擇上,具有強烈地域性的語言民俗因素在大中尺度綜合文化區劃中常被采用。但是,小尺度的文化區劃另擇,單要素的文化區劃如方言文化區劃、宗教文化區劃、音樂文化區劃等則依文化要素特征選取合適指標進行區劃。近來有人基于構建文化景觀的判識原則和研究方法,提出了文化區劃的指標體系,使人耳目一新。
在劃分中原文化板塊時,首先從地理、語言(方言)、宗教、風土人情等表象入手,結合中原地區文化發展的具體特點,考察其在文化淵源的基礎上所受自然地理環境、行政區劃的影響,更要考慮因政治、經濟等人為因素的介入所形成的決定文化發展方向的主導因素。在上述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遵循行政區劃完整性、區域相似及區間差異性原則以及發生學原則等基礎上,選取方言、民俗、經濟三個主因子,結合河南省各地自然條件的特征、文化景觀的類型及分布,劃分出4個文化區,經過充分調研,認為河南省可以劃分為豫東、豫西、豫北和豫南四個文化區,其分布范圍如圖4-2所示。
圖4-2 河南省文化區域劃分
河南省作為一個行政省而言,其文化區域首先是一個機能文化區。由于境內文化現象的地理分布具有明顯差異,據此可以把河南省的文化景觀劃分為各有差異的若干區域。考慮到行政區劃的完整性,盡力將同一地級市轄縣市劃分到同一文化區。每個文化區都有一個核心區,核心區周圍是外圍區,根據距離衰減原則,越向外圍,核心文化區特征越不明顯,兩文化區的交匯地同時具備兩個文化區的特征,文化區之間的界限由于文化本身的漸趨性特點無法確切劃分。[8][9]根據上列原則,河南省文化區劃方案如下:
豫東文化區:開封、鄭州、商丘、周口、許昌、駐馬店(除新蔡縣、正陽縣)。
豫南文化區:信陽、駐馬店的新蔡縣、正陽縣,南陽的桐柏縣。
豫西文化區:洛陽、南陽(除桐柏縣)、三門峽、平頂山。
豫北文化區:安陽、濮陽、新鄉、焦作、鶴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