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河南1977—2002年的文化建設

這一階段是河南省的文化建設與改革的發展期。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全國的文化事業開始呈現出復蘇和發展的局面。國家重新恢復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指導方針,一批文藝工作者得到了平反,戲劇創作熱情逐漸高漲。河南省也積極恢復了停滯的文藝工作,一個個優秀的劇目如《朝陽溝》、《穆桂英掛帥》等重新搬上舞臺,文藝創作者的積極性高漲,不斷有新創作的劇目上演,老、青、年三代演藝人員都紛紛登臺表演,文化事業呈現出繁榮發展的局面。在文藝發展的旺盛時期,我們發現自己的腳步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原有的文化體制的弊端在日益顯現:臃腫的文藝團體,重復設置的文藝機構,文藝單位分不清公益性與經營性部門,所用的人財物奢侈浪費,人員流動緩慢,工作積極性不高。必須要對現有的文化體制進行改革,這樣才能推動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國家對此的感受最深,敏感度也最高,開始高度重視文化的發展,在1980年的全國文化局長會議上和1983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進行文化體制改革,經過兩年的考察與調研,1985年國家針對文化發展情況提出進行“雙軌制”改革。河南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與“雙軌制”相配套的文化經濟政策,首先是在基礎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推行以承包經營責任制為主的改革,轉換藝術表演團體的經費投入方式,最終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以文補文、多業助文的文化事業格局,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一些非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產業屬性逐漸顯現出來,繁榮和活躍了文化市場。據統計,截至1988年年底,河南省已有2.6萬多家集體和個人進入文化市場,省內設有電子游戲室1630家,游樂園64個,成立的社會藝術表演團體超過1000家。針對迅速發展的文化市場,河南各地市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和條例,保障了文化的正常有序發展。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以來,河南省的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又深入了一層。首先,河南省細化了文化市場體系,形成了文藝演出市場、網吧管理市場、音像市場等;之后重新調整了河南省文藝表演團體的格局,以河南省歌舞劇團代替了原先的河南省歌舞團和河南省曲藝木偶劇團,加強市縣劇團的活力,將全省藝術表演團體總量控制在150個左右;在重組合并發展的基礎上,深化文化單位的機制改革,將事業單位推入市場,讓市場來檢驗單位的文化成果;逐步取消了“吃大鍋飯”、平均主義的現象;隨著改革的深入,特別是國家對于文化法制建設的重視,河南省的文化法制工作也在不斷地加強,制定了省文化市場管理條例、經營性歌舞娛樂場所管理規定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規,為河南省文化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奠定了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牙克石市| 沂水县| 柯坪县| 西平县| 江孜县| 泗阳县| 渭源县| 镇江市| 万山特区| 乌海市| 平罗县| 武胜县| 金秀| 宜宾县| 平谷区| 乐陵市| 正阳县| 长沙县| 贺州市| 渭源县| 东乡族自治县| 资源县| 来宾市| 疏附县| 称多县| 通江县| 治县。| 嘉禾县| 内江市| 兴安县| 建瓯市| 承德县| 阳高县| 合阳县| 邵阳县| 科尔| 石河子市| 绥宁县| 满洲里市| 元谋县| 漳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