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文化發展及其產業提升對策研究
- 靖恒昌等
- 893字
- 2019-07-22 15:12:51
第一節 河南1949—1976年的文化建設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全國大規模地進行清除舊思想,改造舊習氣,傳播新文化的大背景下,河南省也開始對舊有的文化體制進行初步改革。1951年,河南省成立了戲曲改革委員會,主要改革原先的戲劇班社,目的是要破除藝人原有的舊思想、舊習氣,樹立文藝為人民的新思想;同時廢除“養女制”等舊制度,建立新制度,使劇團成為黨領導下的民主集中制的劇團[1];收入分配方式也按照按勞分配原則;演出劇目的內容由原來的充滿封建糟粕思想改為歌頌社會主義新中國、歌頌勞動人民。按照這種改革的思路,河南在挖掘自身傳統戲的同時,積極引進外省劇目,建立了一批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新型劇團。到1953年,河南省在發展文化館、圖書館、電影放映隊的同時,共成立了152個專業的表演團體,將群眾文化工作與當時的土地改革、民主運動等相結合,文化宣傳活動多種多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得到了很好的貫徹,河南省的文化事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1956—1957年,河南省的現代戲和現代曲藝發展態勢良好,創作成果層出不窮,使得河南省的文化建設出現了一個小高潮。但自從1958年“大躍進”開始,由于受到“左”的指導思想的影響,一批戲劇藝術家、文藝家被錯劃為右派,一部分深刻反映人民生活的文學作品受到批判,嚴重地打擊了河南省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1958年11月在鄭州會議上,河南省糾正了當前省內的一些有失偏頗的文化政策,使得逐漸走下坡路的河南文化事業有了轉折。1960年前后,河南省文化戰線按照“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發展文化藝術,相繼產生了《李雙雙小說》、《杏林春暖》等一部部反映社會生活題材的作品,《朝陽溝》被搬上熒幕,《風雪配》、《陳三兩爬堂》等劇目更是全國巡演,極大地提高了河南文藝的知名度。到1964年年底,河南省共成立了123個曲藝表演團體,到1966年,河南省共有1057個電影放映隊。[2]但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得河南省的文化建設陷入低迷狀態。在此期間,河南省的許多優秀傳統劇目和創編劇目都遭到查禁,文藝服裝和道具都被封存或焚毀;大批的文藝工作者遭到迫害;大量的文藝團體被撤銷或合并?!耙噪A級斗爭為綱”的路線使得河南省的文化事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