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本書的邏輯結構

本書主要從晚清“今文學”發(fā)展和詩學演變的同構關系入手,對1821—1911年這一時間段內相對于主流詩學而處于“新變”的晚清“今文學”家的詩學理論做宏觀的形上把握與探討。在基本框架上,本書主要分為緒論、正文、結語三個部分。緒論部分主要對當前有關晚清詩學的重要問題進行簡單的評述和反思,梳理晚清詩學研究現(xiàn)狀,提出本研究的意義與方法,并且對相關概念進行界定,確立本書的邏輯結構。正文部分共分為五章,第一章主要梳理了晚清從社會層面、文化層面,再到具體的思想與學術層面所形成的“主變”發(fā)展趨勢,并且從宏觀上確立了從“今文學”視角研究晚清詩學演變的合理性與科學性。第二章主要論述了晚清“今文學”家龔自珍、魏源的詩學思想。第三章主要考察了晚清“今文學”家王闿運的詩學思想。第四章主要闡述了晚清具有“今文學”學術底蘊的維新派詩人的詩學思想。第五章主要圍繞晚清詩學演變的歷史反思與詩學知識范式的嬗變進行了相關論述。結語部分主要表明了兩個基本立場,并且對本書寫作的意義做進一步的延伸與展望。這樣,本書以晚清“今文學”價值體系對詩學的蔓延、滲透、規(guī)約為中軸,以晚清“今文學”家的詩學理論為中心,以一種有機性與開拓性維度來實現(xiàn)對晚清詩學演變的研究和探討。

晚清處于中國古代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無論晚清文化狀況或詩學思想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與轉型。本書從晚清“今文學”發(fā)展和詩學演變的同構關系入手,對晚清“今文學”家詩學思想進行深入分析,力圖在“今文學”價值體系對詩學蔓延、滲透、規(guī)約的過程中發(fā)掘一條晚清詩學演變一以貫之的路徑,從而揭示出作為一種知識范式的“今文學”之于晚清“今文學”家詩學演變的基礎性意義。

本書研究發(fā)現(xiàn),晚清詩學無論如何演變,首先都是基于其主要知識范式的。也就是說,當“今文學”的權威和神圣光環(huán)還沒有退卻前,它仍舊是晚清“今文學”家詩學存在及其發(fā)展所必須遵循的金科玉律。


[1] 高旭:《答胡寄塵書》,《中國近代文學大系》(1840—1919),上海書店1994年版,第694頁。

[2]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回眸〈新青年〉》語言文學卷,河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頁;原載《新青年》1917年第二卷第五號。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資料編輯組編:《近代史資料》總44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39頁。

[4] 魯迅:《魯迅全集》第十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07頁。

[5]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十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頁。

[6] 傅斯年:《文學革新審義》,《回眸〈新青年〉》語言文學卷,河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299頁;原載《新青年》1918年第四卷第一號。

[7] 傅斯年:《文學革新審義》,《回眸〈新青年〉》語言文學卷,河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299頁;原載《新青年》1918年第四卷第一號。

[8] 章炳麟:《國故論衡·辨詩》,《中國近代文學大系》(1840—1919),上海書店1994年版,第673頁。

[9] 葉楚傖:《說詩》,《中國近代文學大系》(1840—1919),上海書店1994年版,第707頁。

[10]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頁。

[11] 同上書,第101—102頁。

[12]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頁。

[13] 蔣寅:《研究清代詩學的一點體會》,《古典文學知識》2003年第1期。

[14] 蔣寅:《清代詩學研究之我見》,《江蘇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15] 王光明:《現(xiàn)代漢詩百年演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頁。

[16] [美]王德威:《被壓抑的現(xiàn)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宋偉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頁。

[17] 楊四平:《由古典至現(xiàn)代:晚清詩論的過渡性特征》,《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7年第2期。

[18] 錢鐘書:《談藝錄·補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3—24頁。

[19] [日]依田憙家:《日中兩國現(xiàn)代化比較研究》,卞立強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89頁。

[20] 陳邦炎:《詩界革命質疑》,《中國韻文學刊》1987年總第1期。

[21] 周頌喜:《論“詩界革命”理論的意義》,《求索》1988年第5期。

[22] 王一川:《全球化東擴的本土詩學投影——“詩界革命”論的漸進發(fā)生》,《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23] 奚密:《從邊緣出發(fā)——現(xiàn)代漢詩的另類傳統(tǒng)》,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頁。

[24] 李玥:《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現(xiàn)代性》,《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25] 榮光啟:《現(xiàn)代漢詩的發(fā)生:晚清至“五四”》,首都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26] 王一川:《晚清與文學現(xiàn)代性》,《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27] 張頤武:《晚清“現(xiàn)代性”:欲望的發(fā)現(xiàn)》,《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28] 陳子展:《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頁。

[29] 余虹:《晚清文學革命的兩大現(xiàn)代性立場》,《文學前沿》2000年第1期。

[30] 張頤武:《晚清“現(xiàn)代性”:欲望的發(fā)現(xiàn)》,《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31] [美]王德威:《被壓抑的現(xiàn)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宋偉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頁。

[32] 同上書,第10—11頁。

[33] 同上書,第11頁。

[34] 田祝、劉浪:《被壓抑與未被壓抑的現(xiàn)代性——〈被壓抑的現(xiàn)代性——晚清小說重新評價〉質疑》,《中文自學指導》2005年第1期。

[35] 石天強:《晚清是如何被想象的?——當代中國晚清文化研究一瞥》,《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7期。

[36] [德]加達默爾:《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361—362頁。

[37] 張岱年主編的《中華學術與中國文學研究叢書》,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周易與中國文學》《先秦諸子與中國文學》《兩漢經學與中國文學》《魏晉玄學與中國文學》《隋唐佛學與中國文學》《宋明理學與中國文學》《清代樸學與中國文學》《近代西學與中國文學》等專著,這些學術成果可以看作是對思想形態(tài)與文學、文論關聯(lián)研究的集中體現(xiàn)與最新探尋,視野也比較開闊,且極具學術意義與現(xiàn)實意義。

[38] “晚清”的界定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費正清將1800—1911年稱為“晚清”,中國一部分學者也習慣將“戊戌”到1911年稱為“晚清”,即在“清末”的意義上使用“晚清”概念;也有學者把晚清限定為1895年到新文化運動興起這一時間段,如單正平的《晚清民族主義與文學轉型》(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等。

[39] 顯然,本研究的邏輯起點為“變”,從清代中后期的社會文化發(fā)展演變及其一般學術思潮變動的歷史進程來看,晚清“今文學”至道光年間開始深刻地滲透到清代文化藝術領域,包括詩學領域;如汪辟疆所指出的:“有清一代詩學,至道咸始極其變,至同光乃極其盛。”(汪辟疆:《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75頁。)王國維對清代學術三變也有深刻認識,并且指明了道咸之后清代的學術轉向,“國初之學大,乾嘉之學精,道咸以降之學新”。(王國維:《王國維遺書·觀堂集林》卷2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影印本,第2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兰县| 隆林| 来安县| 札达县| 渝中区| 新绛县| 辛集市| 顺义区| 南康市| 沁水县| 仙居县| 大悟县| 万宁市| 惠来县| 赣榆县| 黄浦区| 东海县| 卢氏县| 荔波县| 云和县| 前郭尔| 吉隆县| 乌恰县| 泰兴市| 芒康县| 洛川县| 民勤县| 巩义市| 高阳县| 陕西省| 固原市| 大邑县| 永顺县| 固镇县| 临夏市| 太仆寺旗| 左权县| 德阳市| 资溪县| 虎林市| 新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