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界革命:中國現代新詩的萌蘗
- 胡峰
- 2241字
- 2019-07-22 15:45:09
序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開始了從封建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艱難轉型,伴隨著社會的轉型,詩歌也開始了從舊體詩(格律詩)向新體詩(自由詩)的艱難轉型。舊體詩與新體詩如同兩個橋頭堡,劃分出兩種不同的詩歌觀念、文體觀念和審美觀念。多年來,學術界將舊體詩與新體詩作為兩種不同的文體形式來進行研究,在各自的領域皆取得了豐碩成果。然而,中國詩歌如何完成了從舊體詩向新體詩的轉型?這是詩歌研究領域一個亟待解決而又未能很好地得到解決的詩學問題,是詩歌研究領域一個有待深入拓展的領域。從這一角度來說,胡峰的博士論文《詩界革命——中國現代新詩的發生》是一個非常有學術理論價值的選題。胡峰對詩歌研究有濃厚的興趣,他選擇“詩界革命”作為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力圖從發生學的角度來探討中國詩歌如何完成從舊體詩向新體詩的轉型。
格律詩形成于唐朝,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高峰;新體詩出現于20世紀初,是現代詩歌的濫觴。學術界一般將新體詩的出現與胡適聯系在一起,這是有道理的。胡適大力提倡詩歌革命,開創了現代新詩的新局面。然而,新體詩理論并非是胡適的首創,新體詩的實踐也并非開始于胡適。早在胡適之前,黃遵憲、梁啟超等人就在思考、探索詩歌的改革問題,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詩界革命”。多年來,由于意識形態等各種原因作祟,晚清文學(或曰近代文學)處于尷尬的狀態,徘徊于古代文學與現代文學的中間地帶,未能引起學術界的足夠重視,作為晚清文學重要構成部分的“詩界革命”自然也難以幸免。現在,隨著意識形態的祛魅,隨著學術視野的不斷拓展,晚清文學日益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國內學術界在晚清文學研究領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尤其在史料的整理、文學史的編撰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海外漢學界對晚清文學的研究則在理論方法、觀念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并對國內的學術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王德威的“沒有晚清,何來五四”的論斷深刻地揭示出了晚清文學與五四文學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為我們探討舊體詩向新體詩的轉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照坐標。
導致舊體詩向新體詩轉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的社會、政治、文化的原因,也有詩歌內部自身的原因。按照辯證法的觀點,外因是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因此,從詩歌內部出發來深入探討才能說清楚舊體詩如何向新體詩轉型這一復雜問題。胡峰巧妙地抓住了詩歌轉型這一命脈,從詩歌本體的角度切入來探討舊體詩向新體詩的轉型問題。詩歌本體是指構成詩歌特征的基本要素,包括語言、節奏、意象、體式等。眾所周知,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語言形式成為區分舊體詩與新體詩的重要標準,舊體詩與文言、新體詩與白話之間形成了密切的對應關系,要探討舊體詩向新體詩的轉型就必須要討論從文言向白話轉型的問題。黃遵憲提出的“我手寫吾口”的理論主張,從理論上開啟了口語入詩的先河,確立了口語入詩的合理性與合法性,這預示著文言在詩歌中地位的衰落,舊體詩的解體也就成了歷史的必然。胡峰從方言、新名詞入詩著手來探討舊體詩的解構與新體詩的建構,抓住了問題的根本,對詩歌轉型的分析深入透徹,揭示出其內在的規律。語言本身是有聲音有節奏的,舊體詩正是依據這一點確立了平仄、押韻等格律規范,從而成就了中國格律詩的輝煌。而平仄、押韻等格律形式是建立在文言的基礎之上的,從文言轉換成口語(白話)之后,舊體詩中的平仄、押韻等形式規范受到挑戰,口語(白話)與文言的聲音、節奏不同,建立在文言基礎上的格律規范難以適應白話語言的需求,因此如何探索確立建立在口語基礎上的節奏規律,就成為新體詩的一個重要任務。胡峰通過具體的文體分析,歸納概括出了新體詩的語言節奏模式。意象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個重要的美學范疇,是詩歌的重要構成部分,同時也是詩歌創作的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法。從文言到口語(白話)的變化必然帶來詩歌意象的變化,舊體詩中的傳統意象失去了活力,難以適應變化了的社會需求,層出不窮的新生事物需要與之相對應的新的詞匯,造新名詞成為新時代的一個現實要求,而這些新名詞成為新的詩歌意象也就成了可能與現實。胡峰在大量閱讀文本的基礎上,下功夫對詩歌意象進行分類歸納,概括出現代意象的特征,從而揭示出詩歌的轉型規律。詩歌是最具文體特征的文體樣式,詩歌轉型最終體現在文體形式上。文體是語言、節奏、意象的綜合體,不同的語言、節奏、意象必然形成不同的文體形式,胡峰通過分析總結出傳統格律體的局限及其解體的內在原因,歸納出了民謠體、歌體詩等新的詩歌體式,指出了新體詩所存在的散文化傾向。作者將微觀分析與宏觀概括相結合,高屋建瓴地把握住從舊體詩向新體詩的歷史轉型,有力地論述了新詩在晚清文學中就已經發生存在這一事實,對原來已有的新詩發生學結論進行了改寫。作者以史料說話,通過具體作品的分析來佐證自己的觀點,由此得出的結論不僅新穎獨到,而且非常具有說服力。
從詩歌本體的角度來研究中國詩歌的轉型問題,這是一個頗有難度的研究課題,研究者不僅需要有良好的理論功底,而且需要具有敏銳的詩歌鑒賞力。胡峰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博士論文的撰寫,順利地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在論文外審和答辯過程中受到外審專家和答辯委員會的好評,論文在后來獲評為山東省優秀博士論文。
選擇攻讀博士學位是胡峰在學術征途上邁出的重要一步,其所接受的學術訓練必將會對其以后的學術研究產生深遠的影響。胡峰在攻讀博士學位的過程中取得了豐碩成果,這為其以后的學術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衷心祝愿他在未來的學術道路上越走越遠!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以此共勉。
呂周聚
2015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