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的展開維度
- 于希勇
- 2348字
- 2019-07-16 11:18:29
摘要
本書聚焦于方法層面,闡釋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的展開維度。
倫理學是對道德問題的致思,方法是對存在的一種揭示,倫理思想方法是對人的存在的一種揭示。20世紀以來,在人類實踐的各種轉折和變化中,眾多理論流派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馬克思”。這種“回歸”,不僅是文本學意義上的回歸——在深層意義上,是借助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思想資源,表達對人類共同存在命運的深刻關切。這是本書寫作的學術背景。
馬克思主義研究應該允許多重學科介入,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研究應該允許路徑創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解釋道德問題、分析道德狀況,是傳統研究路徑;將馬克思恩格斯文本作為研究對象,從倫理學視角對其展開研究,分析其中蘊含的道德立場、道德價值以及道德元素等,是近些年來國內外學界開拓出的研究路徑。本項研究綜合了上述兩種研究路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重要觀點和根本方法的前提下,試圖用一般倫理思想方法的范疇實現馬克思恩格斯文本之間的勾連。一方面,注意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有所差異,突出馬克思本人超越舊倫理思想、實現倫理思想方法變革的深刻意蘊;另一方面,又不拘泥于對馬克思恩格斯各自文本殘簡斷片式的厘清,充分認識到二者是相互補充、相互關聯、相互完善的整體構型。由此,本書將倫理思想的“酵母”糅入馬克思恩格斯文本,摶和成血脈相通的新文本,從而生發出道德意義。依循此種路徑,經過研究證成:馬克思恩格斯對生存論問題予以關注,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對人類存在做出應然表達,它存在于公共的、歷史的以及時代的語境中。一言以蔽之,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揭示出人之為人的存在特質、表達出對美好生活的期許、體現出對人類命運的深刻關切——這需要從多重維度進行系統性的領會。
本書在梳理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展開。對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方法的領會及歸結,學界有著不同的看法。就西方學界而言,一些馬克思主義研究者根據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某種論述,做出了功利論、義務論、契約論以及德性論等方面的歸結,然而卻反對或忽視唯物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或實踐觀;就國內學界而言,或者僅從某個角度、某個側面進行歸結,或者著力于用馬克思主義批判各種倫理思想方法,因此雖然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以及唯物辯證法,卻較少運用一般倫理思想方法對馬克思恩格斯文本做出系統性闡釋。本書對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方法展開系統性研究,動用一般倫理思想方法范疇,將其運用于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之研究。此外,還通過馬克思恩格斯文本閱讀與范疇推演之間的互動,提煉出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義務論與功利論、契約論與德性論、個體主義與共同體主義等具有辯證關系的范疇,將其運用于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方法的多維闡釋中。
隨著本書的展開,上述文本闡釋得到系統化、理論化的表達。簡言之,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之中有原則高度的批判,有思想方法的建構。具言之,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方法有“大”“小”方法之分——
所謂“大方法”,即以唯物辯證法為“活的靈魂”,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根本方法,以實踐為一以貫之的核心概念。本書以唯物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和實踐概念對各種倫理思想方法進行統合,從而揭示出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所具有的“大方法”特征。這種“大方法”可謂“三位一體”,比如“年輪”“樹根”與“樹干”之間的生命統一體關系。這種“大方法”交相呼應,滲透于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方法中——倫理乃“人”之“理”,“現實的人”就是在特定歷史關系中從事實踐活動的人;“活生生的人”在創造和變革現實關系的過程中,內在揚棄著被各種理性所劃分的思想地盤;道德在歷史過程中是辯證發展的,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方法對其他方法是承認而又批判的,而最終又是指涉實踐的——這種內在超越性,需用“小方法”來合力闡釋。
一般倫理思想方法范疇加之于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構造出“小方法”。本書分析出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存在著理性方法以及非理性方法,并且揭示出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意在探尋理性主義的非理性根基。在此基礎上,本書揭示出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具有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倫理思想方法融合的意蘊。本書還分析出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對義務論與功利論的批判繼承,從而為義務論與功利論倫理思想方法的綜合敞開了可能空間。本書進而提煉出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對契約論與德性論進行了合理吸收,其中蘊含契約精神與美德元素,從而具有契約論與德性論倫理思想方法互補的意味。最后,本書梳理了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中有關個體與共同體的論述,并表明其超越了個體主義與共同體主義的兩極對立,從而試圖實現二者在倫理思想方法層面的貫通。
必須指出的是,上述“小方法”是“大方法”的具體化,兩種方法相互參證、相輔相成、互釋互動。“大方法”比如江河之源,理性與非理性方法比如上游的兩大“支流”,中間又經義務論與功利論、契約論與德性論等支流之匯聚,最后流歸于“真正的共同體”之“大海”——即隨著人類歷史時間不斷嶄露其樣式的共產主義社會。
總而言之,通過文本綜合闡釋的研究理路,本書方得以形成。筆者在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嵌入”了各種倫理思想文本,從而將原有的文本結構重構為意符的流動,在“跨文本流動”中展開了新的理論空間。在此意義上,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方法的“融合”“綜合”“互補”以及“貫通”,不是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原始顯現,而是基于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一種闡釋。這種闡釋有助于融匯各種倫理思想元素,跳出“兩極對立”“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在多重維度展現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有助于樹立從總體上改善人類命運的意識,樹立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自覺性。
綜合觀之,本書的創新不是原始資料的創新,而是研究方法的創新、組織架構的創新、闡釋方式的創新。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倫理思想方法;歷史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