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湘學研究(2015年第1輯·總第5輯)作者名: 湖南省湘學研究院主辦本章字數: 1513字更新時間: 2019-07-16 11:41:44
二 勇于任事、敢于擔當的無數先烈和杰出人物是湖湘文化實踐品格的生動體現
人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則是人的人格和生活狀況的反映。近代以來,湖湘地區層出不窮涌現出的人才群體以及他們敢于犧牲、敢于創造的壯麗人生歷程為湖湘文化充盈的實踐品格做了最為直觀的歷史注腳。
以曾國藩為代表的眾多“湘軍”人物都崇尚經世致用的思想文化,強調實干力行,注重事功。特別是曾國藩本人,一生勤于筆耕,著作等身,既是著名的學問家,又是安邦治國的實干家。他認為事情和問題的解決都宜求諸實證,而不能窠臼于書本、僵化于理論,只有通過不斷“力行”,才有可能使“知”得到深化,而“知”的深化進而又促進“力行”更有成效。《曾國藩日記》中寫道:“(夏弢甫言:)‘朱子之學得之艱苦,所以為百世之師’二語深有感于余心。天下事未有不自艱苦得來而可久可大者也。”[13]另一方面,作為晚清政權的中興支柱,曾國藩建湘軍,扎硬寨、打硬仗,挽晚清政權于即將傾之際;他舉洋務、興實業,倡留學,親手締造了“同治中興”的羸弱繁榮。盡管他是站在封建地主階級的立場之上,但毋庸置疑,他所引領的這一系列社會歷史實踐活動無不鮮活地體現著湖湘文化經世致用、務實求索的實踐品格。
譚嗣同為了推動時代變革,不僅積極組織、領導變法,而且以生命和鮮血踐行變法,將湖南人血性的品格、湖湘文化服務社會的實踐特征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譚嗣同少年時期就立下了“為天下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雄心壯志。他認為清政府發動的洋務運動不能救國,只有變法才能求存,并積極地投身到維新變法的改革實踐之中。變法失敗后,譚嗣同慷慨赴難,血祭維新運動,其英雄氣概恰如同梁啟超所評價的:“譚瀏陽之思想吾人所不能達,其言論吾人所不敢言,實宇域未有之書,抑眾生無價之寶。”[14]
在接下來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運動中,作為湖湘文化孕育出的杰出代表,黃興投身辛亥革命,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富強,鞠躬盡瘁,舍生忘死,埋頭苦干。其一生的革命實踐涵蓋了武裝斗爭、建設民主政治、發展經濟、振興教育、繁榮文化、倡導體育、解放婦女等各個方面。他策劃和領導了17次武裝起義。他自己評價說是“十七次鐵血精神鉤盡了四千年帝王歷史”[15]。不論是作為士兵還是軍官,他都身先士卒,勇猛無前。為了改變中國的落后面貌,推翻清朝和袁世凱這樣的惡劣政府,“建立一個完全共和國家,以實施其平民之政治”[16]。黃興外擋大敵,內擔重任,為共和政治嘔心瀝血、夙興夜寐,直至最后以身殉國。他的這種實干精神還在當時就被國人傳唱,其與孫中山的革命搭配被稱為是“孫氏理想,黃氏實行”;“廣東人革命,湖南人流血”。黃興以自己一生的革命和奮斗經歷廣布了湖湘文化務實的實踐品格。
五四運動以后,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等一大批湖南籍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照亮了中國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歷程。他們出生入死、篳路藍縷、艱苦卓絕的偉大人生,讓全世界都看到了湖湘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蘊及其在實踐中體現出來的改天換地的雄大氣魄。作為中國歷史上,也是湖南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毛澤東的思想個性、行為風格等都烙上了湖湘文化浸潤的印跡。湖湘文化中經世致用的思想直接促成了毛澤東追求真理、改造世界、探索中國自由解放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正是他與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在實踐中不舍地探索,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這一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從而引導中國人民走出教條主義、走出本本主義,不斷地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回顧歷史,三湘大地一方熱土養育了無數杰出的英才,他們大多勇于任事、敢于擔當。在他們身上,湖湘文化經世致用的實踐品格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也是他們推動湖湘文化這一實踐品格享譽神州,名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