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花地研究:以明清以來貴州與四川、重慶交界地區為例
- 楊斌
- 3972字
- 2019-07-16 11:19:34
五 創新之處
與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書將研究的時間范圍確定在明清以來,對川(含渝)黔交界地區的插花地既做靜態分析又做動態研究;既探討了插花地的歷史又分析了插花地的現狀;既介紹了插花地的清理撥正情況又分析了插花地形成的原因及所產生的影響;既有面上分析又有個案研究。如此種種都是本書的創新之處,這里主要交代一下本書的理論、思路、方法與資料創新。
(一)理論創新
本書的理論創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插花地的科學內涵做了更為合理的解釋。過去的插花地研究不僅沒有將插花地的科學內涵解釋清楚,而且經常錯誤地將插花地等同于飛地。本書不僅合理地解釋了插花地的科學內涵,而且明確提出插花地包括飛地和犬牙之地兩種基本類型。這對澄清人們對插花地的模糊認識是大有裨益的,無疑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論創新意義。
第二,第一次較為全面、系統地分析了明清以來川(含渝)黔交界地區插花地的基本情況與清理撥正情況,指出了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的部分錯誤。
第三,對插花地產生的原因做了更為全面、深入的探討。本書認為,犬牙交錯的政區劃分原則,“山川形便”的政區劃分原則,明代的衛所,元、明之土司,土地私有制下“地隨人走”的土地管理政策及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等都是插花地產生的根源。比照以往的插花地產生原因分析,本書也有很大程度的理論創新。因為“山川形便”的政區劃分原則、土地私有制下“地隨人走”的土地管理政策等均為本書首次提出。
第四,全面、系統地分析了插花地的不利影響。過去的插花地研究雖然多角度地分析了插花地的不利影響,但就單項成果來看,沒有任何一項對插花地的不利影響進行過全面、系統的研究。本書不僅較為全面、系統地分析了插花地的不利影響,而且提出了“行政管理的機會成本”概念,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論創新。
(二)思路、方法與資料創新
1.思路創新
過去的插花地研究多關注的是縣級以上政區,不僅對縣級以下政區的插花地關注不夠,而且采用的多是“自上而下”的研究思路,即以高層政區邊界為基礎研究基層政區邊界。吳滔在《“插花地”的命運:以章練塘鎮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也明確地指出了這一問題:“以往的政區研究,多注力于縣級以上政區的沿革,對于縣級以下行政單位如鄉、都、區等的歸屬極少涉及。”這種做法的局限性非常明顯,因為基層政區邊界是構成高層政區邊界的基礎,基層政區邊界情況不明,高層政區邊界又如何確定?“從某種程度上說,縣級及縣級以上政區插花正是以鄉里的插花為基礎的。”[49]因此,本書除采用“自上而下”的研究思路外,采用更多的是“自下而上”的研究思路,即以基層政區邊界為基礎研究高層政區邊界。
2.方法創新
本書的方法創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注重田野調查。過去的插花地研究一般都主要運用文獻資料法,而本書將文獻資料法與田野調查法結合了起來。二是將歷史與現實問題結合起來。過去的插花地研究往往把歷史與現實問題分離開來,要么只研究歷史時期的插花地問題,要么只研究當前的插花地問題,鮮有把歷史與現實問題結合起來加以研究的。而本書將歷史與現實問題結合起來進行了綜合研究。
3.資料創新
過去的插花地研究依靠的多是文獻資料,極少有運用田野調查資料和檔案材料的。本書不僅綜合運用了田野調查資料、文獻與檔案材料,而且相當一部分資料都是難得的第一手資料,無疑具有較強的資料創新意義。
[1]參見楊斌《歷史時期插花地的基本概念討論》,《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5期。
[2]史念海:《戰國時期的“插花地”》,《河山集》第7集,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04—519頁。
[3]馬琦、韓昭慶、孫濤:《明清貴州插花地研究》,《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年第6期。
[4]吳滔:《“插花地”的命運:以章練塘鎮為中心的考察》,《史林》2010年第3期。
[5]傅輝:《插花地對土地數據的影響及處理方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2期。
[6]楊斌:《歷史時期西南“插花”初探》,《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年第1期。
[7]郭舟飛:《由武漢“插花地”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科技創業月刊》2009年第9期。
[8]史念海:《戰國時期的“插花地”》,《河山集》第7集,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04—519頁。
[9]貴州省文史研究館校勘:(民國)《貴州通志·前事志》(三),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9頁。
[10]貴州省文史研究館校勘:(民國)《貴州通志·前事志》(四),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8—779頁。
[11]貴州省文史研究館校勘:(民國)《貴州通志·前事志》(三),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9—493頁。
[12](漢)司馬遷:《史記》卷110《匈奴列傳》,轉引自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珍藏版),《史記》第6冊,世紀出版集團、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2—1323頁。
[13]參見何星亮《匈奴語試釋》,《中央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2年第1期;劉文性《“甌脫”釋》,《民族研究》1985年第2期;張云《“甌脫”考述》,《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何星亮《匈奴語“甌脫”再釋》,《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劉文性《“甌脫”再認識——與張云、何星亮同志商榷》,《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陳宗振《古突厥語的otar與“甌脫”》,《民族研究》1989年第2期;胡·阿拉騰烏拉《簡論“甌脫”的起源與發展》,高玉虎譯《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漢文版) 1990年第3期;胡和溫都爾《甌脫義辨》,《內蒙古社會科學》1991年第6期;楊茂盛、郭衛紅《中國近年“甌脫”研究綜述》,《社會科學輯刊》1995年第2期。
[14]胡林翼的“華離之地”后來演變成了凸型犬牙之地。光緒三十二年(1906),貴州巡撫岑春蓂在《奏陳接辦黔省插花業經畫分改隸各地面》時即言:“若地屬華離,尚系連接,不過相距稍遠。”參見貴州省文史研究館校勘(民國)《貴州通志·前事志》(四),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19頁。
[15]貴州省文史研究館校勘:(民國)《貴州通志·前事志》(四),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8—779頁。
[16]參見貴州省文史研究館校勘(民國)《貴州通志·前事志》(四),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18—919頁。
[17]猶海龍、侯樹濤、趙元雋纂輯,張瑞琪、龍礪孚、李明方、夏永忠校點:(民國)《桐梓縣志》1987年(內部發行),第38頁。
[18]《黔川兩省關于省界問題的調整等報告》(1942—1949年),貴州省檔案館,檔案全宗: M8—1—3032。
[19]《內政部四川貴州省府關于黔川兩省甌脫插花報告和批復》,貴州省檔案館,檔案全宗: M8—1—3030。
[20]李曉杰:《體國經野——歷代行政區劃》,長春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頁;周振鶴、李曉杰:《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總論、先秦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頁。
[21]貴州省文史研究館校勘:(民國)《貴州通志·前事志》(四),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8—779頁。
[22]《省市縣勘界條例》,貴州省檔案館,檔案全宗: M8—1—2875。
[23]赤水市民政局:《一九九九年市勘界辦川黔行政區域邊界卷》。
[24]包括魯西奇、林昌丈《飛地:孤懸在外的領土》;蔡博峰《“飛地”圖譜》《天子村居民的非一般生活》;沙中土《上海農場“飛地”的華麗轉身》;陳西御《北京人在燕郊》;田吉舷《香河家具城,典型飛地的模范崛起》等。
[25]《地理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第75頁。
[26]《牛津地理學詞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163頁。
[27]郭聲波:《飛地行政區的歷史回顧與現實實踐的探討》,《江漢論壇》2006年第1期。
[28]牛世居:《我國行政區劃中的“飛地”》,《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5年第9期。
[29]魯西奇、林昌丈:《飛地:孤懸在外的領土》,《地圖》2009年第4期。
[30]劉君德、靳潤成、周克瑜編著:《中國政區地理》,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頁。
[31]王恩涌主編:《中國政治地理》,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頁。
[32]侯景新、蒲善新、肖金成:《行政區劃與區域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頁。
[33]周振鶴、李曉杰:《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總論、先秦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頁;周振鶴:《行政區劃史研究的基本概念與學術用語芻議》,《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年第3期。
[34]劉君德、靳潤成、周克瑜編著:《中國政區地理》,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1—46頁。
[35]浦善新等:《中國行政區劃概論》,知識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3頁;王恩涌主編:《中國政治地理》,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頁;侯景新、蒲善新、肖金成:《行政區劃與區域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8—11頁。
[36]周振鶴、李曉杰:《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總論、先秦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9—11頁;周振鶴:《行政區劃史研究的基本概念與學術用語芻議》,《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年第3期。
[37]楊光華主編:《中國歷史地理文獻導讀》,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頁。
[38]藍勇編著:《中國歷史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40頁。
[39]周振鶴、李曉杰:《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總論、先秦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頁。
[40]李寶田:《中國行政區劃研究會成立》,《地理研究》1990年第1期。
[41](漢)鄭玄注:《周禮·天官》,四部叢刊明翻宋岳氏本。
[42]《孟子》卷5,四部叢刊景宋大字本。
[43]參見劉君德、靳潤成、周克瑜編著《中國政區地理》,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167頁。
[44]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求是》2012年第22期。
[45]《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求是》2013年第22期。
[46]參見劉君德、靳潤成、周克瑜編著《中國政區地理》,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5頁。
[47]王穎、陸玉麒:《中國省界線形成的地理背景》,《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年第1期。
[48]李寶田:《中國行政區劃研究會成立》,《地理研究》1990年第1期。
[49]吳滔:《“插花地”的命運:以章練塘鎮為中心的考察》,《史林》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