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本選題的研究現狀

對于朱熹訓詁的研究,目前還未見有匯集朱熹的多部具有代表性的訓詁著作來全面、系統地研究其訓詁方法和訓詁思想的論著,現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對朱熹某部著作的訓詁的研究、對朱熹訓詁中某一具體內容的研究以及對朱熹的訓詁著作與其他著作的比較研究等幾個方面。經過搜集,具有代表性的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分別如下:

一 關于朱熹某部著作的訓詁的研究

如《論朱熹〈論語集注〉的訓詁價值》(羅小如,寧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楚辭集注〉研究》(陳尚敏,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朱熹〈詩集傳〉研究》(胡琴,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四書章句集注〉訓詁研究》(國建強,新疆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四書章句集注〉訓詁研究》(李小明,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朱熹〈集注〉〈集傳〉訓詁研究》(舒擁軍,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朱熹〈孟子〉三書研究》(朱媛鳳,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朱熹與〈楚辭集注〉》(黃美蘭,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朱熹〈家禮〉研究》(孫華,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朱熹〈詩集傳〉的特色及其貢獻》(張宏生,《運城師專學報》1987年第2期),《訓詁在〈四書集注〉中的運用》[陳煥良,《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2期],《〈詩集傳〉訓詁體例類述》(陳松長,《婁底師專學報》1988年第3期),《朱熹〈詩集傳〉的訓詁特色》,(陳松長,《古漢語研究》1989年第3 期),《試評〈孟子集注〉的訓詁得失》[曹小云,《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從〈四書章句集注〉看朱熹的訓詁學與義理學(上)》,(劉志剛,《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第1 期),《論朱熹〈論語集注〉的特點及貢獻》[姚徽,《安徽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讀朱熹〈詩集傳〉》(向熹,《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朱子〈詩集傳〉淺說》[徐鼎一,《北京大學學報(國內訪問學者、進修教師論文專刊)》2003年],《朱熹〈論語集注〉探研》(唐明貴,《中華文化論壇》2006年第3期),《試析朱熹〈論語集注〉中的訓詁》(胡進,《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集大成:朱熹〈詩集傳〉的訓釋特色》(羅英俠,《中州學刊》2007年第4期),《試論朱熹〈禮記大學集注〉中的訓詁》(張琳,《語文學刊》2009年第10期)。

其中以《詩集傳》和《四書章句集注》的成果為多,至于朱熹的其他著作在訓詁方面的研究成果則較少。

二 針對朱熹訓詁中某一具體內容的研究

如《朱熹〈詩集傳〉句法研究》(胡憲麗,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詩集傳〉訓詁術語研究》(李平,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詩集傳〉八卷本音系研究》(馬丹,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詩集傳〉注音初探》[黃景湖,《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4期],《〈詩集傳〉訓詁體例類述》[陳松長,《婁底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3期],《簡論古文語氣的標點——〈孟子集注〉句讀札記》[蔡域弓,《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3期],《試論對古文引語的標點——〈孟子集注〉句讀札記之二》[域弓,《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4期],《朱熹用韻考》[陳鴻儒,《龍巖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朱熹關于修辭本質的論述》(李士金,《修辭學習》1992年第2期),《〈詩集傳〉體例特征》(張祝平,《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3年第1期),《朱熹的注釋和辨偽》(曾貽芬,《史學史研究》1993年第4 期),《朱熹集注釋例》(石云孫,《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第1 期),《論朱熹〈詩集傳〉》(張啟成,《貴州文史叢刊》1995年第3期),《朱熹的古籍注釋》(華星白,《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7年第5期),《朱熹〈詩集傳〉葉音考辨》[陳廣忠,《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朱熹〈詩集傳〉葉音考辨(續)》[陳廣忠,《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詩集傳〉葉音與朱熹古韻》(陳鴻儒,《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1期),《朱熹與閩方言》(劉曉南,《方言》2001年第1期),《〈詩集傳〉葉音辨》(陳鴻儒,《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2期),《從〈詩集傳〉考察朱熹的語法意識》(俞允海,《古漢語研究》2002年第3期),《朱熹詩經楚辭葉音中的閩音聲母》(劉曉南,《方言》2002年第4期),《論朱熹詩騷葉音的語音根據及其價值》(劉曉南,《古漢語研究》2003年第4期),《朱熹葉音本意考》(劉曉南,《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3期),《論朱熹〈詩集傳〉葉音對吳棫〈毛詩補音〉的改訂》[劉曉南,《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的語法分析》[李小明,《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朱熹〈詩集傳〉助詞探析》[王明春,《綏化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楚辭集注〉葉音古韻分部考》[汪業全、李清桓,《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朱熹〈詩集傳〉賦比興標詩探微》[王龍,《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詩集傳〉葉音語音根據別考》(汪業全、孫月香,《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1 期),《朱熹〈詩集傳〉“某音某”作用及特點》(李彧、豐素貞,《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朱熹“明語法以通訓詁”的解經方法探析》(葉方石、舒擁軍,《煙臺職業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談〈詩集傳〉中的訓詁術語“放此”》(李平,《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第4期),《〈楚辭集注〉校勘補零》[楊曦,《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8年第5期],《朱熹〈詩集傳〉校勘札記六則》(胡輝、陳才,《語言學習》2008年第12期),《論朱熹〈詩集傳〉中的“興”》[王龍,《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三 朱熹的訓詁著作與其他著作的比較研究

如《〈毛詩故訓傳〉〈毛詩箋〉與〈詩集傳〉訓詁比較研究》(劉衛寧,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戴震與朱熹詩經學比較》(陳海燕,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大學〉鄭玄本與朱熹本之異同考》(孟威龍,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朱熹和劉寶楠〈論語〉解釋之比較》(何林英,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論語〉朱熹注與劉寶楠注的比較》(屈玉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大學〉〈中庸〉之鄭注、孔疏與朱子〈集注〉訓詁術語比較研究》(馮晴,曲阜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論朱熹〈詩〉說與毛鄭之學的異同及歷史意義》(謝謙,《四川師院學報》1985年第3期),《〈詩集傳〉與毛傳鄭箋訓詁相通說》[李開金,《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87年第3期],《朱熹〈詩集傳〉對〈毛詩序〉的批判和繼承》[原新梅,《徐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王逸、朱熹、蔣驥三家〈楚辭〉訓釋原因初探——王、朱、蔣三家〈楚辭〉注本比較研究之一》(黃建榮,《撫州師專學報》1992年第2期),《〈論語〉鄭注與朱注的比較研究》(陳紱,《古漢語研究》1996年第1期),《〈論語〉鄭玄與朱熹解釋之比較》(匡鵬飛,《孔子研究》2001年第4期),《〈詩本音〉所考古音與〈詩集傳〉注音》(陳鴻儒,《語言研究》2003年第3期),《朱熹〈論語集注〉與何晏〈論語集解〉之比較》(羅小如,《龍巖師專學報》2004年第5期),《毛鄭朱〈詩經〉訓詁略說》[石云孫,《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比較分析〈毛傳鄭箋〉與〈詩集傳〉對比興認識的歧異》(陳英姿、沈芳,《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7期),《朱熹〈詩集傳〉與漢儒詩說比較》(朱茹、薛穎,《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2 期),《析〈詩集傳〉與〈毛詩序〉的異與同》(王國栓,《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11期),《毛傳與朱熹〈詩集傳〉異訓比較研究》(趙振興、唐麗娟,《長江學術》2008年第1期),《朱熹〈詩集傳〉與吳棫〈詩補音〉音葉考異》[汪業全,《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此外,還有一些跟朱熹訓詁有關的研究成果,如《宋代屈學研究》(蔣駿,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論朱熹的解經思想》[李禹階,《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論朱熹的考據學》(湯勤福,《北方論叢》1998年第6期),《朱熹校書考》(趙燦鵬,《安徽史學》2000年第1期),《朱熹〈四書〉解釋方法論》(周光慶,《孔子研究》2000年第6期),《〈周易本義〉的“闕疑”方法》(王風,《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3期),《朱熹〈四書〉學的治學特點》[肖永明,《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朱熹對〈大學〉主旨的改造和詮釋》[李方澤,《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朱熹論修辭本質的實踐意義》(李士金,《修辭學習》2007年第1期),《論朱熹〈大學章句〉的解釋特點》(陳來,《文史哲》2007年第2期),《朱熹的治學方法與徽派樸學》(汪銀輝,《黃山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朱熹〈詩集傳〉對〈毛詩序〉詩旨取舍原因淺析》(張宇,《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7期),《從篇目選擇看朱熹〈楚辭集注〉的注釋原則》(孫光,《社會科學論壇》2008年第10期),《論朱熹的解經原則》(周元俠,《蘭州學刊》2009年第3期),《〈鄭箋〉對〈詩集傳〉的影響》(孫永娟,《北方論叢》2009年第6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州市| 于都县| 南陵县| 溧水县| 龙游县| 城固县| 体育| 平遥县| 仙桃市| 济阳县| 遂溪县| 枣阳市| 卫辉市| 松原市| 昌图县| 万安县| 云梦县| 邢台市| 芷江| 香港 | 图木舒克市| 太湖县| 淮阳县| 侯马市| 纳雍县| 平顺县| 顺昌县| 呼图壁县| 宜良县| 珠海市| 营口市| 班戈县| 青州市| 中卫市| 奉新县| 汝城县| 青铜峡市| 九台市| 永修县| 重庆市| 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