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低碳發展趨勢與中國電價問題

在英國興起的、以化石燃料的使用作為標志的工業革命,極大地改變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卡爾·馬克思在其與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中》對以工業革命為特征的資產階級進行了這樣的描寫:雖然資產階級的統治時間還不到一個世紀,但就創造生產力的能力而言,資產階級的表現足以讓文明誕生以來的任何時代都黯然失色。即便在今天,雖然風能、地熱能、太陽能等無污染能源已經得到利用,特別是太陽能和風能,但不可否認的是,以煤、石油為代表的化石燃料仍然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發揮著無法忽視的作用。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的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的破壞。工業文明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化石能源的燃燒以及隨之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有專家收集數據并做過統計,顯示出自從工業革命之后,由于煤、石油等的大量使用,人類生產活動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在全球溫室氣體的比例已經超過了90%,大氣圈中目前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對全球的氣候循環造成了不良影響,比如全球變暖、兩極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等,這也最終會對地球上的生態平衡造成不可逆的變化。諾貝爾獎獲得者、化學家Arrhenius認為,由于化石能源的使用,大氣圈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無法人工干預。大概到2050年時,溫室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的累積將足以擾亂地球本身的二氧化碳的循環。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得全球變暖,進而造成其他自然災害。近年來,各種自然災害,如颶風、海嘯等變得越來越頻繁,再加上人口的爆炸性增長和人類對資源無限度地開發、索取,讓本就資源有限的地球變得更加不堪重負。這已經為人類所目睹,更進一步,這直接影響著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人類開始回想和反思,并且逐步認識到自身對全球變暖的“貢獻”,進而尋找一種保證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不破壞環境的發展方式,低碳理念在人們心中逐漸清晰,并且開始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第一節 低碳經濟的興起

一 低碳經濟與低碳發展

低碳經濟是在20世紀90年代左右才提出的,是一種倡導、一種觀念、一種目標,也是一種具體的行動,它作為一個潮流、新興的名詞,目前在學術界尚沒有一個統一、公認的定義。低碳經濟理念認為:低碳經濟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它是一種具體的經濟模式,同時也是一個經濟發展過程,同時具有動態和靜態兩種屬性。最為重要的是,低碳經濟是人類對經濟增長、保護環境同步實現的美好愿景,而且必須實現,因為化石能源是非可再生能源,地球目前的儲量已經不足以支撐人類太久的使用,同時溫室氣體增加導致的全球變暖已經讓人類嘗到了苦果,從這個意義上講,低碳經濟也是人類將來發展的不二模式。具體來說,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率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可以從兩個角度去考慮,一方面增加新能源的利用,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這是絕對意義上的低碳;另一方面是提高化石能源的生產效率,即提高單位碳的生產能力,這是相對意義上的低碳。因此,進一步講,低碳經濟模式的策略也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提高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實現新能源利用的產業化;另一方面是通過技術研發創新,讓單位化石能源創造更多的產值。此外,低碳經濟體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不論是生產還是消費,不論是在第一、第二還是第三產業,低碳經濟戰略的實施,對生態系統中的碳循環的恢復也起到促進作用。

關于低碳經濟的研究,國內外也有很多成果,但是,對低碳經濟的理解卻各有不同和側重。目前主要有五種詮釋:

第一,發展階段論。低碳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對于不同國家,發展的快慢有所不同,在目前的生產技術水平下,經濟的增長和發展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化石能源的使用,所以不同的國家在制定碳排放的標準時要結合自己的國情。

第二,發展模式論。該理論認為經濟增長應該與化石能源的使用脫鉤,而從調整產業、重組結構和促進技術創新的角度進行思考。

第三,產業經濟形態論。這種理論的觀點側重于從產業角度看待低碳經濟,把低碳經濟看作低碳消費、低碳科技和低碳產業體系等的加總。

第四,能源資源使用方法論。即對于化石燃料的使用而言,要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能源結構。

第五,物質流循環論。該理論從經濟生命周期的角度著眼,在物質流的輸入、生產、加工到最后輸出的整個過程,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

綜合說來,低碳經濟是一個宏觀的概念,涉及生產、消費、科技和金融等諸多方面,從任何一點入手,都有豐富的材料和內容來研究,進而形成自己的獨特的觀點和體系。但事實上,這五種觀點是相互聯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它們從不同方面和角度去研究低碳經濟、探索低碳經濟的發展路徑,并把低碳經濟的概念立體化,從而使得社會上扮演不同角色的人們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落實自己的低碳行動,讓低碳發展不再是一句口號。

低碳發展是指在保證社會良好運行、經濟健康發展基礎上,盡可能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低碳發展是一種經濟形態,也是一個新的文明階段,它實現了以高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為特征的工業經濟文明到以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廣泛使用為特征的經濟發展狀態的跨越。但從根本上說,低碳只是一種手段、一種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發展才是最終的目的。在農業文明時代,由于幾乎沒有化石能源的使用,自然沒有什么碳排放,但是,生產技術落后、生產力低下。低碳發展是一個過程,它有不同的發展階段。粗略地說,低碳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低碳市場化階段。即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通過碳稅、碳交易、對低碳行業提供基金扶持等手段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第二階段,技術創新階段。即通過低碳生產的技術創新來改變高排放、低效率的生產方式,同時廣泛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這樣就可以保障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同時進行;第三階段,低碳生活階段。即通過物質財富的積累來改變人們的生活、消費方式,使得低碳的理念處處體現在人們衣、食、住、行、文化等各個方面,人類和自然得到和諧共存。

二 低碳發展的歷史沿襲

低碳經濟的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興起有著密切的聯系,美國教授丹尼斯· L.米多斯(Dennis L.Meadows)在其1972年發表的《增長的極限》一書中,揭露了人類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對全球氣候造成不良影響,二氧化碳的過量排放首當其沖。因此,一撥撥的環境保護浪潮,特別是減少化石燃料使用的運動,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出現。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中通過,該《公約》的主旨是通過國際社會的協作和努力,控制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的排放,減輕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不利影響,從此應對全球變暖,并采取相應的低碳措施的國家不再是孤軍奮戰。1997年,《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在日本京都召開,并通過《京都議定書》,該議定書確立的“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踐意義,“共同”表示任何國家都不能置身事外,“有區別”則表示低碳也要結合本國的經濟發展情況。《京都議定書》對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日本、中國等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標準做了規定:2008—2012年的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5.2%。2007年12月的“巴厘島路線圖”對締約方溫室氣體排放的水平做了細化,要求各國溫室氣體的排放要可核證、可量化。

《公約》締約方大會每年召開一次,但每一次會議都充滿波折,在減排的具體目標方面,與會各方始終存在分歧,典型的如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會議以及2011年12月的德班會議。在德班會議中,中國代表團團長提出,一些西方國家在減排方面不履行承諾,反而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施壓。盡管存在分歧,但從各國單純重視發展經濟罔顧對環境的破壞到一起討論共同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這本身就是一個進步、一種人類環境保護意識增強的體現。實際上,《公約》締約方大會也取得了許多成果,如在德班會議中,丹麥和德國分別注資4000萬歐元和1500萬歐元作為綠色氣候基金啟動的資助,讓大家有理由相信未來在控制全球變暖等方面會取得更多的成果。

對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而言,在降低碳排放時的側重點也不同,其關鍵是區分發展階段和減排義務。對于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而言,它們已經通過工業革命完成了資本積累并進入了現代化階段,盡管美國在低碳技術創新、碳交易市場制度建立等方面投入甚多,但是美國的碳排放在世界各國中仍居前列,其根本原因在于奢侈性消費帶來碳的高排放。因此,發達國家應該努力減少碳排放的絕對量、轉變消費方式,同時支持發展中國家進行低碳創新等,如對其實施技術轉讓和支持等。對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保持良好的經濟增長態勢、提高本國居民的生活質量仍然是國家發展的首要任務。況且,低碳技術的創新是一個長期過程,也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存在其中,即便創新成功,從實驗室、研究所到形成市場規模這個過程中也需要解決很多難以預計的困難。所以,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受到科技水平的約束,化石能源依然會在能源使用中占很大比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發展中國家在控制含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問題上可以置身事外,其可以通過國際合作來引進低碳生產技術,從而提高本國工業中能源的生產效率,即在保證經濟發展前提下,減少碳的排放。

第二節 低碳的國際行動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的國家之一,此外歐盟、美國和日本也都是低碳國際行動中的活躍者。

一 英國

英國是低碳經濟實踐的先行者,2003年,英國首次在官方文件——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提出低碳經濟。英國是一個島國,對資源的匱乏有清晰的認識,充分意識到能源的高效、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性,因此低碳經濟的實現是英國能源戰略的第一目標。前首相布萊爾為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低碳發展模式作了很大的貢獻,英國政府也為低碳減排在不同階段制訂了相應的目標: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到2010年減少20%,到2020年減少60%,最后到2050年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完成全國范圍內低碳社會的建立。英國政府在發布《能源白皮書》之后,于2006年10月發布《氣候變化的經濟學:斯特恩報告》。該報告定量評估了溫室氣體排放對全球的經濟影響,得出結論:全球氣溫升高5—6℃,世界GDP將減少5%到10%,而且欠發達國家、地區受到的影響更大;報告認為,全球變暖將改變全球的生態環境并壓縮人類的生存空間,而改變這種趨勢不是一兩個或幾個國家的事情,需要全球各個國家共同應對,如果每個國家都為經濟增長罔顧排放溫室氣體對全球氣候的影響,那么個人理性導致集體非理性的“公地悲劇”將會再次上演,而事實上這種短視行為將讓各國付出更大的代價。同時,成本效益模型分析認為,應對全球變暖的行動采取得越早,所需付出成本就越小。2008年3月,英國頒布并實施了《氣候變化法案》,這使得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適應氣候變化而建立具有法律約束性長期框架的國家;2009年7月15日,英國又相繼發布了《英國低碳轉換計劃》、《英國可再生能源戰略》,這標志著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政府預算框架內特別設立碳排放管理規劃的國家。英國在低碳經濟上的重視給自己帶來了不菲的回報,一方面,英國的碳排放量顯著下降,2013年,全英國的碳排放比1990年減少了26%;另一方面,低碳相關的產品和服務為國民提供數以萬計的工作機會,2013年17萬人在環保相關產業就業,創造了英國4%的國內生產總值。

二 歐盟

歐盟在發展低碳經濟、減少非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面也有許多法案。歐盟委員會于2008年1月提出《氣候變化行動與可再生能源一攬子計劃》,該《計劃》的目的在于推動歐盟經濟發展能源利用的轉向,實現高能效和低排放,并以此《計劃》為契機推動全球向“后工業革命”時代邁入。根據該《計劃》,歐盟承諾至2020年,將歐盟成員國能源消耗總量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到20%,將非可再生能源比如煤、石油等的消耗量減少20%,在交通能源消耗中,提高生物燃料所占的比例。此外,歐盟單方面做出承諾,將二氧化碳排放量以1990年為基準減少20%,同時視其他類似國家的減排情況將減排目標再增加10%,到2050年,預計達到減排60%—80%。

圖1-1和圖1-2分別為歐盟27個國家2001—2011年的碳排放總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從圖1-1中可以看出,進入2000年后,歐盟碳排放量總體呈下降趨勢,從2001年的3908.46的百萬噸降到2011年的3542.73百萬噸,年均下降率為0.93%。2002—2008年,歐盟碳排放量相對平穩,2009年出現大幅下降,與2008年相比下降了7.78%,2010年略有上揚,并首次出現正增長,增長率為3.01%,2011年恢復了下降趨勢,增長率為-3.40%。從圖1-2中可以看到,由于歐盟的人口比較穩定,所以在2001—2011年歐盟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總量呈現了相似趨勢。整體來看,2001—2011年的人均碳排放量年均下降率為1.31%,其中,2002—2008年呈緩慢下降趨勢,2009年出現大幅下跌,而又在2010年緩慢上升。總體來看,歐盟發展低碳經濟比較成功,2009年和2010年碳排放量的反常應與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機相關。

img

圖1-1 2001—2011年歐盟碳排放總量

img

圖1-2 2001—2011年歐盟人均碳排放量

2008年金融危機后,歐盟碳排放出現了短暫的上升(2010年比2009年增加約3.1個百分點),但是之后出現了更大幅度的下降(2011年比2010年下降3.4個百分點)。歐盟碳排放長期以來逐年下降,表明了歐盟在低碳減排的決心和成就,其中氣候政策、碳市場機制、低碳文化等是歐盟低碳經濟成功轉型的關鍵。如何制定并有效、嚴格執行氣候政策,建立健全碳市場交易體系以及提升民眾低碳理念也是中國低碳經濟轉型需要的借鑒之處。

三 美國

美國雖然已經退出了《京都議定書》,但作為世界上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在節能減排、增強低碳競爭力上的表現不落人后。奧巴馬總統上任后推出的低碳政策主要有:第一,推動《復蘇和再投資法案》并獲得通過,實施以能源戰略轉變為核心的經濟刺激計劃;第二,積極推動《清潔能源和安全法案》,眾議院已經獲得通過。《復蘇和再投資法案》中提到的投資總額達到7871億美元,其中約580億投入環境與能源領域。通過投資環保和低碳產業來刺激經濟復蘇、拉動就業,這就是奧巴馬提出的“綠色新政”。此外,美國也大力投資低碳技術研發,并進行區域性碳貿易。

圖1-3為美國近年來碳排放量的增長率水平圖。從圖1-3中可以看到,美國碳排放總量的波動較大,2002—2011年年均下降率為0.66%,2002年的下降率為1.28%,2003—2005年碳排放量有所增加,但是增加幅度不大,年均增長率為0.98%。由于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是美國,因此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較早地出現了非正常低碳排放率,2008年比2007年降低3.05%,2009年比2008年降低7.19%,隨后2010年出現反彈,這一年也是美國在2002—2011年間最高的碳排放增長率,達到4.72%,2011年情況有所好轉,碳排放量重新開始下降,下降率為2.62%,相對其他年份也是一個高的下降率。美國在2001—2011年人均碳排放量的年均下降率為1.55%(見圖1-4)。

img

圖1-3 美國2002—2011年碳排放量增長率

img

圖1-4 美國2002—2011年人均碳排放量

從美國與歐盟的對比中看到,美國的總體低碳發展力度和效果不如歐盟。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美國對于低碳減排一直都是不溫不火的態度,在其之后,國際以及美國國內對于低碳經濟的約束和激勵都促使了美國低碳發展戰略的調整。無論如何,低碳行動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低碳經濟也是其經濟轉型的主要方向,美國已經著手制定低碳技術和產業的發展規劃,正逐步健全碳交易體系,并大力倡導綠色就業,隨著美國低碳發展戰略的進一步實施,必將促進美國低碳經濟的轉型和快速發展。

四 日本

日本也是一個島國,并且國內多山,由于資源稟賦的限制,日本很早就開始注重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新興、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在法律法規層面,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等來保證低碳發展。1979年日本頒布實施《節約能源法》、1989年日本通過《地球變暖政策推進法》,從1991—2004年,日本先后頒布通過了《關于促進利用再生資源的法律、合理用能及再生資源利用法》、《廢棄物處理法》、《化學物質排出管理促進法》和《低碳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案》等。從法律上把低碳經濟提高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這展現了日本低碳經濟發展的決心,同時還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方案。2008年,福田首相在低碳革命宣言中提出了日本應對全球變暖的四大核心政策,即著名的《福田藍圖》,具體包括:一是技術創新;二是在日本構建低碳經濟的基礎框架;三是促進日本各地方的低碳社會建設;四是實現國民的低碳化。其中提到的日本溫室氣體減排長期目標是:2050年日本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60%—80%。2009年,日本環境省公布了《綠色經濟與社會變革》的政策草案,即通過實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措施,使日本環境領域的市場規模從2006年的70萬億日元增加到2020年的120萬億日元,如此一來,相關的就業崗位也將大大增加。

五 中國

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經歷了3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也取得了矚目成就,使得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經濟增長的代價也是很大的,中國的經濟增長面臨著越來越尖銳的環境破壞問題。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召開,其主旨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大環境保護力度,認真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環境問題,在全社會形成資源節約的增長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而低碳經濟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指明了新的方向,在全球資源日益枯竭的今天,低碳經濟可以也有必要成為中國保持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

相比于歐美等發達國家,中國的碳排放基本沒有歷史欠賬,但從流量及增量看,中國的碳排放總量較多。2006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開始超過美國,目前已在世界各國的碳排放量中排在第一位。此外,中國的能源利用效率也比較低,約為35%,遠遠低于其他國家;中國煤的產出率也僅占美國產出率的28.6%、歐盟的16.8%和日本的10.5%。數據表明,50年來中國GDP大約增長了10倍,但礦產資源消耗卻增長了40多倍。這種代價是很大的,高消耗、高增長的模式將會引發很多的環境問題。

中國的能源結構是煤多、石油少和天然氣少。中國探明的能源儲備中煤占94%,石油占5.4%,天然氣占0.6%。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的30年之內,煤的使用比例高達70%,而石油的使用僅占20%。就中國的經濟結構來講,第二產業依然在中國的經濟增長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雖然政府倡導要大力提高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但是現階段中國現代化、城鎮化進程的推動仍然要靠以水泥、建材和冶金等為代表的第二產業。而第二產業中多數行業的高能耗也意味著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的高碳排放狀況不能得到有效改變。

西班牙學者Unruh(2000)給出了碳鎖定的定義,這也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特征。工業革命以來,能源利用高度依賴化石能源的技術已成為主導,并盛行于世,同時,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其他因素又對這種技術施加影響,并與其結合形成了一個“技術—制度綜合體”(Techno-Institutional Complex,TIC),該“綜合體”的市場化、大規模應用使得經濟增長的奇跡在歐美不斷上演。碳鎖定帶來了路徑依賴,轉換能源利用技術意味著推倒重建,從而會帶來巨大的成本,這進而阻礙著低碳技術的發展。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也決定了不可避免地沿著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歷史路徑發展,承接現有的生產技術,形成路徑依賴,并且在能源使用過程中使路徑依賴得到強化,進而形成碳鎖定。碳鎖定使得中國進行技術轉換時需要支付巨大成本,再考慮到第二產業產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要進行技術的全面轉變更是難上加難。

在經濟增長對環境影響的定性分析中,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認為,隨著經濟的增長,GDP的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增加,環保水平先降低后增加,即曲線呈倒U形。目前,中國正處在倒U形曲線的上升階段,這是由中國的發展階段和國情決定的。盡管中國也在積極開發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但限于中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儲備格局以及由于高碳工業的生產系統而不可避免地導致技術鎖定等原因,在今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的碳排放量仍然會增加,而中國進行低碳發展任重而道遠。

第三節 低碳約束下的電價問題

一 難以適應碳成本傳導

中國電力改革中實行了“廠網分離、競價上網”的模式,將發電企業從垂直一體化的電力企業中剝離,但是由于有效競爭的電力市場并未真正建立,上網環節的電價仍由國家價格主管部門確定。行政性定價產生的電價違背價值規律,且缺乏靈活的調整機制,在上游成本波動的情況下,有時電力價格不能收回成本,有時則給電力企業帶來很高的利潤。

安麗和趙國杰(2008)以電力行業為例,通過一個模擬的電力市場分析了四種分配方法對不同類型電廠的影響,發現只要排污權的初始分配是免費的,整個電力部門就能從這套交易系統的引進獲益。常凱、常浩和王維紅(2012)通過構建電力企業的經濟決策模型說明,政府實施碳排放管制策略會影響碳交易市場中碳排放量的稀缺程度,碳排放價格的波動性又受碳排放量稀缺程度的影響。謝傳勝、董達鵬、賈曉希和陳英杰(2012)預測了2015年、2020年中國二氧化碳的允許排放量,測定出電力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標,并將其分解到不同容量等級的發電機組中,研究結果表明,利用排放績效機制能有效分配碳排放配額,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是電力行業實施碳減排的一種有效機制。米國芳和趙濤(2012)以1981—2009年數據為樣本,對經濟增長、電力消費與碳排放量的長期均衡關系和短期動態變化進行分析,結果表明,三變量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國內關于碳排放對電力行業影響的研究大都偏宏觀,集中在減排對電力產業的產量影響,尚未涉及電力體制和價格機制改革層面。

國外學者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視角對碳排放交易及其對電力價格的影響做了全面、深入的探析與研究。Sijm、Neuhoff和Chen(2006)估計,發電企業的碳排放成本幾乎全部傳遞給消費者,轉嫁幅度高達60%—100%,這導致電力價格的過快上升。Neuhoff、Martinez和Sato(2006)提供了一個理論分析框架,分析國家分配碳排放配額對電力市場價格、操作和投資決策的經濟激勵和扭曲,并使用數值模擬評估了不同的分配碳排放配額方案對電力企業的影響。Laurikka和Koljonen(2006)做了一個數量投資評估,發現碳排放交易對電力價格的影響依賴于電價和燃料價格的波動性,且碳排放配額的不確定性嚴重影響企業的投資決策。Zachmann和Von Hirschhausen(2008)研究了碳排放價格對歐洲電力交易市場電力現貨價格的影響,他們發現“碳價”的上升會顯著帶來電力現貨價格的上升,但是“碳價”的下降卻只帶來電力現貨價格較小的下降。Chen、Sijm、Hobbs和Lise(2008)模擬了西北歐碳排放交易對電力價格的短期影響,分析發現,碳排放成本能夠通過電力批發市場的轉嫁,轉嫁的比例與市場競爭程度、電力需求和供給彈性有關,部分發電企業通過碳排放交易獲得了較高利潤,因為它們的碳排放量較少,同時能夠在電力價格上升中獲益。

二 與上下游的關系不協調

在中國,煤炭和電力是兩個密切相關的產業。火電發電量占中國總發電量80%左右(見圖1-5),其中絕大部分是燃煤火電。而煤炭的一半被電力所消費,在目前的發電技術下,燃煤成本占總成本比重為70%左右,但是這兩個上下游產業之間的價格形成機制并不相同。在上游,煤炭行業的電力價格實現市場定價,2004年后出現較大波動;在下游,電力價格受到嚴格管制。2004年之前,煤炭價格長期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為200—300元/噸,2004年煤炭價格開始了一次較長時期的上漲。以秦皇島港的大同優混煤為例,2004年1月,秦皇島港的大同優混煤平倉價為290元/噸左右,到金融危機前夕已超過了1000元/噸,金融危機爆發后煤炭價格處于總體下降、局部波動的態勢,2014年1月的價格已經下跌為600元/噸,大約相當于2008年1月的價格水平。

img

圖1-5 中國發電量構成

資料來源:《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11)和中電聯公開發布的報告。

按照中國的《上網電價管理暫行辦法》、《輸配電價管理暫行辦法》、《銷售電價管理暫行辦法》,電力定價的基本思路是成本加成法:

“根據發電項目經濟壽命周期,按照合理補償成本、合理確定收益和依法計入稅金的原則核定。發電成本為社會平均成本;合理收益以資本金內部收益率為指標,按長期國債利率加一定百分點核定。”

中國還專門針對煤電關系的制定了《煤電聯動機制》,以應對煤炭價格波動,其中規定:

“當電煤價格波動幅度超過5%時,相應調整電價……上網電價調整標準=煤價變動量×轉換系數。”

實際上中國并沒有嚴格執行煤電聯動機制,現行的電力價格并非按照上述公式計算得出。在上游煤炭價格波動的情況下,價格主管部門發改委在歷史價格基礎上,不定期出臺調價通知。當煤炭價格上漲后,一般會上調電力價格;當煤炭價格下跌后,一般會下調電力價格。但是調整的幅度和時機沒有公開、透明規章制度可循,從某種意義上說電價實際上處于相機抉擇狀態。一種流行的觀點是,電力價格的上調會刺激煤炭價格上漲,導致發改委在上調電力價格方面比較消極。

三 制約新能源產業發展

新能源如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產業是典型的低碳或者無碳產業,而且儲量巨大、不可耗竭。這些低碳能源是低碳經濟的基本保證,擴大其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是實現碳減排的重要途徑。在全球經濟低迷情況下,新能源產業極有可能引領人類發展史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但是中國的新能源電價體制卻制約著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新能源電力價格不夠合理,根本原因則是對新能源電力價格認識存在模糊。根據《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上網電價,由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根據不同類型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特點和不同地區的情況,按照有利于促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和經濟合理的原則確定,并根據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的發展適時調整。但是如何才算經濟合理與不經濟、不合理,如何判斷有利于還是不利于,這些《可再生能源法》的規定只是給出泛泛概念,不能給制定新能源電價任何指導。由于認識的偏差,中國至今沒有較完善的、適合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定價機制,典型如風電行業定價中存在的“同質不同價”:在條件相同的風電項目中,采用了不同的定價機制,導致在價格上形成巨大差別。光伏產業中的招投標電價非常不規范,多次出現了以不合理的價格競標新能源項目的現象,影響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州省| 清流县| 青神县| 临高县| 来凤县| 望城县| 天门市| 巴中市| 湘潭县| 抚松县| 阿鲁科尔沁旗| 亚东县| 三穗县| 蓬溪县| 金沙县| 阆中市| 富裕县| 荥经县| 太谷县| 临猗县| 师宗县| 湛江市| 崇文区| 什邡市| 饶河县| 呈贡县| 安新县| 新泰市| 玉溪市| 黔东| 沂南县| 南岸区| 屯门区| 富裕县| 石泉县| 绥芬河市| 四会市| 始兴县| 泽普县| 屯留县| 突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