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高等院校利益沖突風險評估與管理的理論思考

第一節 利益沖突風險評估與管理研究的理論基礎

從高等院校利益沖突風險評估與管理目的與過程來看,主要有以下四種理論為本書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 制度預防腐敗理論

腐敗問題是困擾了人類社會三千多年的難題,世界各國都在與腐敗作斗爭,但從未根除腐敗。這一方面與腐敗與反腐敗本身的復雜性有關,另一方面也和人們對腐敗問題的認識和研究有關。腐敗是政治之癌,輕則腐化一個國家的風氣,重則使一個國家解體。任何政權和政黨都要積極面對這個問題。治理腐敗如同醫治疾病,在疾病初期還未造成嚴重后果時,成本最低,療效也最好。這個道理早在春秋時期,名醫扁鵲就已經傳于世人,其三兄弟的故事就說明了預防勝于治療的道理。有一天,魏文王召見扁鵲詢問說:“你們三兄弟都從醫,精于醫道,到底誰的醫術最好呢?”扁鵲回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只有我是兄弟三個中最差的一個。”文王再問:“那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鵲回答說:“長兄治病,是治在病情未發之前,由于一般的人都不知道他能夠在疾病未起之時即將疾病的本因清除,所以他的醫術別人無法知曉,只有我們家里的人知道他的這些本領。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于本鄉里。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認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文王說:“你說得好極了。”小故事折射出大道理:從醫術上來說,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1]在治理腐敗上,也是同樣道理。

“善除惡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只有清楚導致腐敗發生的源頭在哪里,正本清源,才有助于解決腐敗問題。腐敗行為的發生需要有一定的前提條件,即客觀條件、主觀條件和機會條件。其中客觀條件是指公共權力,公共權力是支配公共資源的工具,是公共利益的體現;主觀條件是指行為主體的貪腐欲望或用公權謀私利的企圖;機會條件是指相關制度、體制和機制方面存在的漏洞或權力運行程序提供的可乘之機,這種機會條件給腐敗行為提供了“合法”的外衣。當這三種條件同時滿足時,就會發生腐敗行為。因此,腐敗的原因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腐敗的動機;二是腐敗的機會。所謂腐敗的動機,主要是個人(或組織)的主觀方面的因素,即理性經濟人的最大化利益動機。所謂腐敗機會,主要是指由客觀制度、體制和機制不完善造成的機會因素。

預防腐敗制度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主觀方面,要激勵個人的廉潔動機,弱化腐敗動機,使人不想腐敗;二是在客觀方面,要消除制度、體制和機制方面的漏洞,減少腐敗機會,使人不能腐敗。而嚴厲的懲治腐敗其實也有預防腐敗的功能,因為它可以震懾個人不敢去腐敗。“制度”是諾斯所定義的社會博弈規則,是“人類設計的制約人們相互行為的約束條件”,“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服從程序和道德、倫理的行為規范”。既包括正式規則(憲法、產權制度和合同),也包括非正式規則(規范和習俗)和這些規則的執行機制。[2]制度安排是獲取集體行動收益的重要手段。制度使人的行為具有可預期性,能夠消除腐敗,減少腐敗的機會。

根據預防腐敗制度的功能不同,可以將之劃分為四種類型:約束性預防腐敗制度、激勵性預防腐敗制度、直接減少腐敗機會的預防制度和間接減少腐敗機會的預防制度。[3]

第一,約束性預防腐敗制度。約束就是該制度通過控制、監督、制約和強制的方式,對人的行為選擇進行限制,從而預防腐敗。約束性預防腐敗制度主要有權力監督制度、公開透明制度、媒體監督和科技監督。約束性制度預防腐敗的機理是減少腐敗行為的機會,因為腐敗一般都是秘密交易,一旦施加約束就會打破其秘密條件,從而預防腐敗發生。

第二,激勵性預防腐敗制度。激勵就是通過特定的制度安排對良好的行為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從而強化好的行為,但不好的行為就得不到這樣的獎勵。激勵性制度從人的心理需要出發,具有內在合理性。激勵性預防腐敗制度是成本—收益最好的預防制度,關鍵點是要樹立并強化制度思維。新制度經濟學有一個基本假定:任何理性人的行為都是在現有制度約束條件下利益最大化的選擇。當腐敗成為一種普遍行為時,其背后肯定有制度性的原因,也就是結構性的腐敗。

第三,直接減少腐敗機會的預防制度。直接減少腐敗機會的預防制度是根據腐敗行為方式的客觀條件而制定的,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直接取消權力(主要指公共權力);二是將權力制度化。前者如我國進行的行政審批改革就是直接取消一些公共權力;后者主要是指權力由過去人為掌控變為由制度行使,如政府采購、公共工程招標等。

第四,間接減少腐敗機會的預防制度。間接減少腐敗機會的預防制度是指防止利益沖突制度。“所謂利益沖突是指公私部門職員個人利益和所服務機構的利益并存的狀態。作為理性人,職員會把個人利益置于機構利益之上,以機構利益為掩護或通過損害機構利益而謀取個人利益。”[4]防止利益沖突制度的本質是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間設置“防火墻”或“隔離帶”,使公職人員明確認識兩者之間的沖突及嚴重后果,合理處理權力與利益的關系,并按照規定處理兩者之間的沖突,在維護公共利益的同時,也保護自己的私人利益并避免腐敗行為的發生。腐敗是一種隱蔽行為,大多數隱蔽型賄賂就是通過利益沖突途徑實現的,因此,如何管理利益沖突是一個重要的預防腐敗的課題。

本書研究就是建立在預防腐敗理論基礎上的,尤其是間接減少腐敗機會的防止利益沖突理論之上。對高等院校的利益沖突進行管理只有建立在利益沖突評估基礎上才能科學管理,有效防止利益沖突,從而有效預防腐敗行為的發生。

二 風險管理理論

風險管理理論萌芽于20世紀30年代,繁榮于80年代。風險管理理論經歷了早期風險管理、現代風險管理和全面風險管理三個階段,形成了不同的學說與理論。綜觀各種風險管理思想與理論,其主要內容就是通過對風險的識別,運用多種分析手法進行分析,然后針對各種風險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同時,采取風險監督措施,將風險降到最低點。[5]

風險管理作為企業的一種管理活動,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它最早運用于金融領域,用來防范金融風險的發生。后來,隨著經濟、社會和技術的迅速發展,人類開始面臨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的風險,風險管理便逐漸發展到社會其他領域,如保險、醫療、犯罪等。到80年代末風險管理理論開始蓬勃發展起來。這與80年代末開始的接連不斷的金融危機密切相關,如1987年美國的“黑色星期一”大股災、1990年的日本股市危機、1992年的歐洲貨幣危機、1994—1995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以及1998年長期資本管理管理公司(LTCM)的倒閉,等等。這些事件的發生給世界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同時也使人們意識到了金融風險管理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20世紀70年代以后,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先后頒布了風險管理體系框架或國家風險管理標準。全美反舞弊性財務報告委員會發起組織(簡稱COSO委員會)于2004年9月29日正式發布了《企業風險管理綜合框架》,成為全世界廣泛接受的進行風險管理的指導性標準,該框架指出任何一個組織的風險管理都包括如下八個相互關聯的組成要素:(1)內部環境;(2)目標設定;(3)事件識別;(4)評估風險;(5)應對風險;(6)控制活動;(7)信息與溝通;(8)監控。通過這樣一個系統的風險管理框架,一個組織可以對自身面臨的風險進行有效管理。

全面風險管理主要應用于企業管理領域,是指企業圍繞總體經營目標,通過在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和經營過程中執行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包括風險管理策略、風險理財措施、風險管理的組織職能體系、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和內部控制系統,從而為實現風險管理的總體目標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和方法。[6]全面風險管理理論認為,風險可能存在于組織管理中的任何一個地方和環節,因此應該對各個種類的風險進行全面管理。

綜上所述,風險管理概念屬于管理學范疇,主要是要解決管理當中的管理資源、管理體系、管理體制和組織目標實現的方式問題。良好的風險管理有助于降低決策錯誤概率、避免可能的損失。風險管理的過程,主要是對某一組織面臨的風險進行識別和評估,并采取應對措施將其影響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的活動。風險管理一般通過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估和風險監控等一系列活動來防控風險。風險管理理論可以應用到高等院校利益沖突的管理中,因為并非所有的利益沖突都是腐敗,可以對利益沖突的后果提前進行風險評估,然后根據評估結果確定管理的重點領域和崗位,提高利益沖突管理的有效性。

三 公共權力監督與制約理論

公共權力是公共管理者或公共組織影響其他個體或組織的能力,是根據國家意志組織、協調和控制社會公共生活的力量,也是統治、管理社會的重要工具。公共權力從功能上可以分為立法權力、行政權力和司法權力。從本質上說,公共權力體現了統治階級的權威,但同時又是謀取和維護社會公眾利益的工具。公共權力必須為社會公眾謀取利益,其行使原則是公共利益最大化,即為社會公眾謀取最大限度的公共利益。公共權力代表的是社會全局性、普遍性的公共利益,而不是某些團體或私人的利益。公共權力是一種實力很強、具有天然優勢地位的權力,它實際上管理著國家的財力、物力、人力等公共資源。

公共權力具有公共性、制約性、支配性和工具性等特征。公共權力是利益沖突行為構成的客體性邏輯要件。雖然公共權力不等于公共利益,但權力與利益緊密聯系、相互依賴。利益是獲得了社會內容特性的需要。利益是激勵人們為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的行動因素。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權力是創造利益、獲取利益的有效手段,利益是行使權力的目標。如果沒有利益,權力就是空洞的;沒有利益,權力的行使就失去了意義。

公共權力本質上應該是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但是國家公共權力及其執行者(國家公務人員)自身具有矛盾的兩重性,使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有發生沖突的可能。首先是國家公共權力兼具公共利益與階級利益的矛盾兩重性。“一方面,國家公共權力代表全體人民的公共利益,但另一方面,這種公共權力卻又是社會占統治地位的那個階級及其階層利益的代表,是這部分階級、階層意志的國家化、公共化。因此,執政黨及其政府在制定國家的法規、政策及采取重大決策時,總是要首先考慮所代表的那個政黨、那部分階層的利益與愿望,而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利益集團,又總是要千方百計尋找‘靠山’,實現利益愿望的國家意志化。”[7]其次是公職人員作為公權實施者自身具有矛盾兩重性。一方面,這些公職人員作為公共人,其職責是為社會公共利益服務。另一方面,公職人員也是社會公眾中的一員,也是理性“經濟人”,會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他們在工作時間擁有公職人員角色,下班后時間又具有多元的私人角色,而且他們與社會其他成員之間會結成千絲萬縷的利益關系。因此,公共權力的實施者不僅是“公共人”也是“經濟人”,不僅追求公共利益,也追求私人利益。國家公共權力和國家公職人員的這種兩重性,就決定了利益沖突現象的產生,也決定了腐敗發生的可能性。

由于公共權力的強制性和公共性特征使公共權力影響大、范圍廣,一旦失去監控而被濫用,其危害也非常大。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指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因此,授予公共組織權力,必須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并對公共權力的行使進行監督與制約。對公共權力的監督與制約是指包括公共管理組織內部和外部的各種監督主體,采取相應措施,對公共權力運行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進行監督和制約。

對公共權力的監督與制約,主要是針對具有公共權力的組織或個人。由于任何公共組織都是由一個以上的公共管理者組成,對公共組織的權力監督與制約,實質上是對公共組織中由每個具有不同權力的個人構成的權力體系的監督與制約。因此,公共權力的監督與制約最終也要落實到對公共管理者個人的監督與制約上,這與防止利益沖突的對象具有內在一致性。因此,對公共權力的監督與制約為本書提供了有效的理論基礎。

四 公共倫理學

倫理,顧名思義就是“人倫之理”,是人類在群體生活中形成的一種自然的社會關系。這是狹義上的倫理;廣義上的倫理是指人的行為應該遵循的規范,即行為應合乎秩序、情理。公共倫理學以公共領域及其管理過程中的倫理問題為研究對象。公共倫理體現為公共利益觀念,這種觀念是公共權力產生和發展的必然結果。公共權力作為社會資源權威分配的工具,容易被濫用,為了避免公共領域里的公權私用或者濫用,必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權力約束機制。而公共倫理就是公共權力的一種自律機制,是公共權力的一種內在約束機制。這種機制體現了公共倫理主要的和基本的功能。公共倫理作為一種約束機制,它不僅可以加強對公共權力的制約,還可以提高公共權力的合法性。因為公共倫理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公眾對公共權力的認同感和支持程度。公共倫理對公共管理的公正、廉潔和高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公共倫理可以在公眾心目中樹立政府良好的形象,從而獲取較高的社會信任和服從。

從主體上看,公共倫理的主體包含兩個層面,即公務人員個體層次和公共組織層次。從整體意義上看,公共倫理的內容應該是關于整個公共管理體系和過程所包含的價值觀念體系,即公務人員個人的道德、公共管理職業道德、公共機構的組織倫理及公共管理過程中的政策倫理等。

公共倫理作為公私利益觀念的體系,由眾多要素組成。其中,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是最根本的。倫理道德上的權利與義務關系是相對分離的,這和法律意義的權利與義務關系不同。因為公共利益至上性的本質規定,使公共倫理意義上的義務在其所承擔的各種道德義務中處于較高層次的義務,當與其他道德義務發生沖突時,要求公務人員犧牲其他道德義務而保全公共管理道德義務。因此,公共倫理主體必須以義務為本,履行公共責任。當然,公共倫理主體也會得到某些特別的權利作為一種補償,如行政優益權、公務人員的身份保障和工作條件保障等權利。

當代中國的公共倫理觀主要由公共倫理的價值基礎、價值核心和價值目標三個方面組成,分別是廉政、勤政與完善的行政人格。

廉政是公共倫理關系的反映和要求,是公共倫理的基本內容,也是公共管理的價值基礎。廉政應該成為公務人員普遍認同和接受的行為準則,從而保證公務人員能夠自覺地在這一價值觀的引領下開展公共管理活動。同時,這種價值觀會在公務人員的心中形成“善”、“惡”、“應當”、“不應當”等道德判斷,進而促進公務人員在具體公共管理活動過程中形成合作的動力。自古以來,廉政就被視為公共領域中最基本的價值理念,并且被制度化為一種法定的義務,而不僅僅是一種倡導式的道德要求。廉政在我國現階段主要要求是不貪、不占、不奢和公正嚴明、一心為公。不貪,就是不得有任何貪污、受賄、索賄行為;不占,就是不非法占有利用職務之便獲取的個人利益;不奢,就是不能奢侈浪費。公正嚴明、一心為公,就是要求公職人員不偏不倚地執行公務,嚴格執法,秉公辦案。

勤政是公共倫理的價值核心,反映在公共組織及其公務人員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風和辦事效率上,要求所有公職人員克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作風,要勤奮工作,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也是人民群眾對公共部門的起碼要求。

完善的行政人格是公共倫理觀的價值目標。公務人員在追求和實現公共倫理價值的過程中,需要增強公共倫理觀中的求真務實意識。求真就是以科學精神對待問題的態度,是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自覺和自信,務實是實事求是處理問題的作風。這種態度和精神,是推動廉政和勤政實現的根本動力和現實保障。

利益沖突本身就是公職人員在面臨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沖突時的倫理困境,因此,公共倫理學為本書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價值基礎,指導高等院校領導干部和教職人員在面臨公私利益沖突時應有的行為選擇規范,同時也為社會樹立價值標桿,起到引領價值規范的作用。

第二節 防止利益沖突是預防腐敗制度安排的邏輯起點

治理腐敗有多種方式,其中預防腐敗是事半功倍、低成本高收益的有效措施。因此,預防腐敗制度是各國治理腐敗的重要制度安排。任何一種思想、理論、學說或制度安排都有自己的邏輯起點,它是研究對象的最簡單、最一般的本質規定。邏輯起點是一個理論或制度安排的起始范疇,往往以起始概念的形式來表現。邏輯起點問題是預防腐敗理論研究的關鍵問題之一,邏輯起點選擇正確與否,直接決定預防腐敗理論體系內在的嚴密性,直接影響預防腐敗制度安排的科學性和合理性。[8]

那么,預防腐敗制度安排的邏輯起點是防止利益沖突,還是制約公共權力呢?

一 制約公共權力的分析

筆者認為,制約公共權力固然是反腐敗的根本措施,但不是起始概念,并不構成預防腐敗制度安排的邏輯起點。

原因有三,其一,公共權力形成的基礎在于人們的利益。在社會生活中,利益的實現和維護并不是一個自發和自動的過程,而是利益主體能動、自覺的活動過程,為了維護和實現自身利益,利益主體會盡可能調動其有效資源,并有機聚合成特定的力量展開謀利活動。由于利益需要主體性和實現途徑社會性的基本矛盾,人們之間形成不同的利益關系,其中處于同一社會關系中的人們會形成相同的利益,即共同利益。權力是一種影響和制約能力,公共權力就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的、對其他權力客體的制約力量。因此,對于預防腐敗理論來說,公共權力并不是一個起始概念。

其二,公共權力是一種委托權力,其人性假設前提是“公共人”。根據社會契約論可知,主權在民。人們為了避免生活在“人與人之間是狼”的自然狀態中,自愿將自己懲罰犯罪的權力交到公共機構,形成公共權力。這種委托是以信任為基礎的,內含了“公共人”的假設前提。公共人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行使公共權力,依靠公共給養,受公眾監督[9]。按照這樣的邏輯,公共人在掌握公共權力時就不存在為了私人利益侵害公共利益的可能。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只是政治諺語,或者是經驗總結,從公共權力概念本身并不能推出腐敗的結果。另外,公共權力制約概念在政治學領域主要是圍繞多元利益主體的協調而展開的,是處理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矛盾沖突的主要工具。制約公共權力不能成為預防腐敗制度安排的邏輯起點。

其三,公共權力概念無法整合“經濟人”假設。經濟人指理性自利主義者,是在約束條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公共選擇理論認為,選民、政治家和政府人員與普通人并沒有什么不同,他們都是出于自利而采取行動的個人,因此必須建立起有效的監督與制約這些個人的機制。根據預防腐敗理論可知,腐敗的原因有兩類,一是腐敗動機,即理性自利人的最大化動機;二是腐敗機會,即客觀的制度、體制或機制方面的因素。[10]而公共權力是以“公共人”為假設前提的,這和“經濟人”截然不同,公共權力概念無法提供“經濟人”存在的平臺。

二 防止利益沖突的分析

與之相反,利益沖突概念不但在基礎上提供了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存在的空間,還提供了“公共人”與“經濟人”對話的平臺,而且也揭示了腐敗的根源,因此,防止利益沖突是預防腐敗制度安排的邏輯起點。

首先,利益沖突是指公職人員在公共行政過程中,發生私人利益與其代表的公共利益相互抵觸、競爭和干擾的情境或行為。公共利益是指不特定的社會成員所享有的利益。雖然各國立法基本上都沒有對公共利益進行精確的定義,只是采取抽象概括的方式來規定,但公共利益卻是客觀存在的。就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關系來看,主要有兩種主要觀點,一種觀點是公共利益優于私人利益。西塞羅曾提出“公益優先于私益”的主張。在18世紀甚至將公益視為最高的“法”,認為公益與私益相對立。另一種相反的觀點則認為,公益不過是私益的總和與抽象,私益才是最終目的。如英國功利主義學派邊沁就宣稱“個人利益是唯一現實的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只是一種抽象,它不過是個人利益的總和”。國內學者劉軍寧認為,公共利益的最高境界就是為實現個人利益提供最有益的環境,只有追求這種公共利益的政府才可能有廣泛的民眾基礎。防止利益沖突概念不但提供了公共利益存在的空間,也提供了私人利益存在的空間,避免出現公共利益吞沒私人利益,或者私人利益侵害公共利益的情況。因此,圍繞防止利益沖突而進行的預防腐敗制度安排就從基礎層面避免了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沖突的可能。

其次,利益沖突概念整合了“公共人”與“經濟人”假設。對公職人員來說,利益沖突是角色沖突,是“公共人”與“經濟人”的沖突,是一種倫理困境。現代社會中個人角色多樣復雜,尤其是公職人員在公共行政過程中同時扮演兩種角色,作為公職人員,他應該是“公共人”,應承擔公共責任,作為普通公民,他又是“經濟人”,關注私人利益。這種角色對抗經常導致責任的沖突,如何處理這些沖突就是公共行政人員面臨的倫理問題。如果角色錯位,即以一個普通公民角色對待公職,就會將公共職位看作謀取個人利益的手段,從而以權謀私、濫用權力,產生腐敗。“人們受雇扮演公務員角色(尤其是選舉產生的公務員和行政人員角色)常會體驗到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緊張關系,也常為如何處理這些緊張關系而進退維谷。”防止利益沖突提供了“公共人”與“經濟人”對話的平臺,公共組織的公共性不等于抹殺公職人員主體個性,公職人員的個體利益也應受到尊重。“公共組織不僅是為了公共利益而建構的集體性的部門,也應該是個人試圖通過事業的發展而實現自己個人利益的領域。”[11]因此,防止利益沖突是預防腐敗制度安排的邏輯起點。

最后,利益沖突概念揭示了腐敗的根源。清華大學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過勇博士認為,利益沖突是公職人員利用職權,為自己或親屬的經營活動提供方便的行為。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所副所長謝鵬程研究員認為,任何權力部門和掌權者,只要存在利益沖突,就可能主動或者在各種內外部壓力下利用其權力謀取部門或個人利益。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楊芳勇認為,“從普遍意義上說,腐敗的第一誘因就是利益沖突,而不是個人的貪欲。自由裁量權是形成腐敗之云,利益沖突是形成腐敗之冷空氣,一旦兩者結合就會形成腐敗之雨。因此,自由裁量權與利益沖突的結合構成了一切腐敗的源頭”。[12]利益沖突雖然不直接表現為腐敗,卻是腐敗產生的重要誘因。“腐敗的滋生是私欲、權力、機會等各種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諸多要素中,利益沖突相當于觸發機制,正是在公權與私利出現沖突的背景下才會導致私欲膨脹、權力異化和機會漏洞。”[13]因此,防止利益沖突是預防腐敗制度安排的邏輯起點。

第三節 高等院校利益沖突風險評估與管理的意義

風險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風險表現為損失的不確定性,說明風險只能表現出損失,沒有從風險中獲利的可能性;廣義的風險表現為不確定性,說明風險產生的結果可能帶來損失、獲利或是無損失也無獲利。對利益沖突而言,風險主要從狹義方面去理解,它意味著損失的不確定性,即私人利益對公共利益造成的干擾和侵害具有不確定性,也可能風險高,以致導致腐敗;也可能不高,只是微量損失,并沒有什么嚴重后果。因此,利益沖突風險評估對防止利益沖突制度建設意義重大。

首先,高等院校風險評估和管理是高校決策制定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是沒理由地硬加上的技術分析。風險評估是對不利影響的嚴重程度和出現概率的一種衡量。即對風險的衡量,這是一種試驗性的、定量的、科學性的行為。[14]主要目的是確定風險的安全性,即判斷風險的可接受程度。利益沖突風險評估和管理是有關廉政建設決策制定過程的基礎工作,只有通過科學、定量合理分析利益沖突中的風險,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控制政策。

其次,通過利益沖突風險評估與管理,可以發現高等院校潛在的可能導致腐敗的利益沖突點,可以預防腐敗發生,從而把腐敗產生的后果降到最低,將利益沖突風險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利益沖突與腐敗是不同的,雖然利益沖突和腐敗都有“以權謀私”的特征,其形式都是公職人員違背公職責任要求和公共利益要求。但是,利益沖突本身并不是腐敗,經合組織的貝托克(Janos Bertok)指出:“利益沖突本身并不是腐敗,但人們應認識到,對于公職人員的私人利益與公共職責之間的沖突,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處理的話,就會導致腐敗。”[15]所以,國外高校的利益沖突和責任沖突政策一般都會強調其政策目的不是徹底消除利益沖突,因為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正當利益的權利,而是要給利益沖突設置一個可容忍的閾值或界限,來平衡教職員個人利益與高校利益職責的沖突。因此,利益沖突風險評估則為這種閾值設置提供了科學的基礎。

最后,高等院校利益沖突風險評估是高校建設利益沖突制度的基礎。不同程度的利益沖突后果需要不同的規則和措施,不能對利益沖突行為搞“一刀切”政策。因此,只有在科學系統的利益沖突風險評估結果基礎上,才能制定出科學有效地防止利益沖突的有關規則和政策。但是對高等院校來說,進行利益沖突風險評估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困難。一是缺乏一套有關高等院校利益沖突風險評估的科學指標體系。沒有權威、科學的指標體系,風險評估就失去了應有的科學依據。二是由于私人利益具有的私人性質,個人會由于“經濟人”特性或與他人關系的私密性而傾向隱瞞、藏匿有關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沖突的信息,以致使某些私人利益對公共職責的侵害程度容易被低估甚至被忽略。也就是說,目前我國高等院校還缺乏一套利益沖突信息采集的系統和制度,而信息是管理的前提。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信息有限而不進行風險評估,正如海姆斯所說:“在風險評估過程中,有限的數據信息不能夠作為無法實施正確風險評估的借口。相反,對一個系統了解得越少,對其進行風險評估和管理的需求就越迫切。”[16]在這樣的前提下,研究高等院校利益沖突風險評估與管理的意義不言而喻是非常重要的。


[1]李角向、蔡福津:《從扁鵲三兄弟所想到的》,中國廣播網新聞時評,http://www.cnr.cn/newscenter/sp/201110/t20111014-508627532.shtml。

[2][美]D.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陳郁等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5—226頁。

[3]參見任建明、杜治洲《腐敗與反腐敗:理論、模型和方法》,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171頁。

[4]任建明、杜治洲:《腐敗與反腐敗:理論、模型和方法》,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頁。

[5]任勇:《風險管理理論在工程合同管理工作中的運用》,《高科技與產業化》2002年第1期。

[6]扎世君、李角奇:《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流程及措施》,《企業改革與管理》2008年第7期。

[7]袁志沖、陳娟:《公共權力的異化及其制約監督機制》,《廉政文化研究》2011年第3期。

[8]本部分內容已以“防止利益沖突:預防腐敗制度安排的邏輯起點”為題,在《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發表。

[9]劉瑞、吳振興:《政府人是公共人而非經濟人》,《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10]任建明、杜治洲:《腐敗與反腐敗:理論、模型和方法》,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頁。

[11][美]特里·L.庫珀:《行政倫理學:實現行政責任的途徑》,張秀琴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頁。

[12]楊芳勇:《試論“防止利益沖突”與反腐倡廉》,《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09年第5期。

[13]顧陽、唐曉清:《防止利益沖突制度:理論內涵、制度功能和實踐途徑》,《探索》2011年第2期。

[14][美]雅科夫·Y.海姆斯:《風險建模、評估和管理》(第2版),胡平等譯,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頁。

[15]ADB/OECE,Controlling Corruption in Asian and the Pacific,Manila,2005,p.86.

[16][美]雅科夫·Y.海姆斯:《風險建模、評估和管理》(第2版),胡平等譯,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寿县| 柞水县| 阜康市| 山西省| 建宁县| 岳阳市| 河池市| 南投市| 嘉兴市| 渭源县| 巧家县| 绵竹市| 广南县| 嵊泗县| 佛坪县| 大城县| 原平市| 神农架林区| 浦江县| 霍林郭勒市| 泸水县| 原平市| 潜山县| 鹿邑县| 达拉特旗| 嵩明县| 南昌市| 南汇区| 克什克腾旗| 隆昌县| 凤城市| 平潭县| 赤壁市| 高台县| 吴旗县| 胶南市| 军事| 饶平县| 太仆寺旗| 石城县| 宣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