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知識產權基本原理

第一節 知識產權的內涵和范圍

一 知識產權的內涵

所謂知識產權,是指特定主體(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在有限時間和有限地域范圍內對于其所創造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民事權利的特殊無形財產權,它具有地域性、時限性、壟斷性、可受保護性與受益性等特征。

為進一步理解“知識產權”這一概念,現對知識產權的內涵作簡單分析。

首先,知識產權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既涉及科學、技術領域,又涉及文化、藝術和工商業等其他領域。

其次,知識產權賦予的權利為基于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知識產權賦予的權利對象是智力成果,尤指創造性智力成果,而創造性智力成果的最突出表現是發明,它是發明人巨大創造性的集中體現,為此,通過與其相應的法律程序,該項發明產生相應的知識產權的可能性極大。工商業標記與創造性智力成果,其價值通過其上所負載的商譽體現出來。

最后,并非所有的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志都能夠受到知識產權的保護,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唯有達到法律規定的相關要求時才會產生知識產權,也就是說,知識產權的產生和其所享有的民事主體都必須符合相關法律規定。[1]

二 知識產權的范圍

知識產權的范圍,一般意義上是指知識產權包括哪些具體的權利。

知識產權學界對知識產權的范圍頗有爭議。新修訂的《民法通則》(根據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關于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進行修正)對此有明確規定。《民法通則》第五章第三節規定,知識產權包括著作權(第九十四條)、專利權(第九十五條)、商標權(第九十六條)、發現權、發明權及其他科技成果權(第九十六條)。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WIPO)《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的規定,知識產權包括下列客體的權利:

(1)文藝、藝術的科學作品。

(2)表演藝術家的表演、錄音和廣播。

(3)人類一切領域的發明。

(4)科學發現。

(5)工業品外觀設計。

(6)商標、服務商標、廠商名稱和標記。

(7)制止不當競爭。

(8)在工業、科學、文學和藝術領域內由于智力活動而產生成果的一切其他權利。

根據作為世界貿易組織一攬子協議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簡稱TRIPS協議)的有關規定,知識產權包含下列權利:[2]

(1)版權和相關權利。

(2)商標。

(3)地理標志。

(4)工業設計。

(5)專利。

(6)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拓撲圖)。

(7)對未披露信息的保護。

由于TRIPS協議與國際貿易制裁掛鉤,具有相當的強制力,其對知識產權客體權利的規定,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知識產權界所共同認同和遵守的范圍。但是,TRIPS規定的知識產權范圍要窄于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而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對我國現實市場交易活動中的突出問題進行了個別規定,其中包括三種行為,第一種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三條規定的予以制止的有獎銷售:采用謊稱有獎或者故意讓內定人員中獎的欺騙方式、利用有獎銷售的手段推銷質次價高的商品、抽獎式的有獎銷售且最高獎的金額超過五千元。第二種是《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八條規定的“經營者不得采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第三種行為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規定的經營者不得采用不正當手段侵犯他人的商業秘密。由此看來,我國在知識產權范圍方面的法律規定與國際上的通行做法保持了一致。

具體來說,知識產權的范圍應該覆蓋現行有效的全部知識產權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重要的部門規章、相關政策規定等方方面面。內容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三大傳統知識產權,以及植物新品種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技術成果與技術秘密等新型知識產權。

第二節 專利

通常提到的專利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指專利權人依法獲取的一種壟斷性權利,即專利權;另一方面指專利技術,即依法獲得專利法保護的發明創造本身。

早期的專利制度,其目的在于通過授予發明者防止他人使用其發明的排他性來激勵發明創造,這種授權與發明創造本身對社會的有用程度正相關。授權后被公開的信息亦被視為推動技術進步的有效方式。但隨著時間推移,專利制度逐漸被看作是為研究和發展活動提供經費并且保護投資的一種方法。[3]

發明創造者研究設計出新的技術后,可以采用技術秘密和專利兩種方式對其加以保護。但前者的缺陷是一旦保密措施不力而泄密,該技術成果就會進入公共領域而被任何人免費使用,后者的缺陷在于這種獨占權只有20年或者10年,超過此限同樣會進入公共領域被任何人實施。現實中,應視新技術的具體情況決定采用哪種方式對其進行保護。

在國際上提到專利,一般僅指發明專利。在我國,專利包括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這也是我國專利法的特點。

我國現行與專利有關的法律、法規、規章和司法解釋主要有:《專利法》(1984年3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決定》第三次修正)、《專利法實施細則》、《專利審查指南》、《專利行政執法辦法》、《專利代理管理辦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訴前停止侵犯專利權行為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等。

第三節 商標

商標是用來區別不同企業的商品或者服務的可為視覺所感知的標記。商標自古就有,但現代意義上的商標則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今天,我們的日常生活已越來越離不開商標,它成為消費者選購商品的重要憑證。而且,有些商標還充當了象征身份、彰顯品位的角色。

商標權是商標法的核心。可以通過原始取得和繼受取得的方式取得商標權。原始取得即通過使用或注冊方式取得,繼受取得即通過受讓或移轉方式取得。在我國,取得商標權只有一種方式,就是商標注冊。

根據《商標法》(1982年8月23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自1983年3月1日起施行。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對商標法作了第二次修改)的規定,商標權的主體分為三種:一是單一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作為單個主體提出商標注冊申請;二是兩個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作為共有主體提出同一商標的注冊申請,取得權利后共同享有和行使該商標專用權;三是特定主體,即集體商標和證明商標注冊人的資格要求所確定的一種特殊的主體形式,一般多為行業協會。[4]

《商標法》第一章第八條規定,任何能夠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商品與他人的商品區別開的可視性標志,包括文字、圖形、字母、數字、三維標志和顏色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組合,均可以作為商標申請注冊。由此可知,我國商標由文字商標、圖形商標、立體商標、顏色商標和組合商標組成。根據不同的標準,商標又有不同的分類:依商標形態,分為平面商標和立體商標;依商標使用對象,分為商品商標和服務商標(如中國工商銀行商標);依商標法律狀態,分注冊商標和未注冊商標;依商標特殊作用,分集體商標和證明商標。

此外,我國《商標法》對商標注冊的申請、商標注冊的審查和核準、注冊商標的續展轉讓和使用許可、注冊商標爭議的裁定、商標使用的管理、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保護等作了規定。

我國現行與商標有關的法律、法規、規章和司法解釋主要有:《商標法》、《煙草專賣法》、《煙草專賣法實施條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的若干意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保護服務商標若干問題的意見》、《馳名商標認定工作細則》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馳名商標保護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

第四節 著作權及其他知識產權

一 著作權

目前世界各國對著作權的稱謂不一,有稱“版權”的,有稱“著作權”的。一般來說,更重視作者財產權的英美法系國家稱“版權”,更重視作者的人身權的大陸法系國家稱“著作權”。世界各國從不同的歷史條件出發,其立法體例上稱著作權還是版權僅有細微差別,其含義一致。在國際法領域這兩個詞是通用的。第一部現代意義的版權法是英國議會于1709年通過的《安娜女王法》,第一個國際版權條約是1886年簽署的《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

在我國,著作權即版權,著作權法即版權法。著作權法是調整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領域因創作作品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其立法目的是保護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作者的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鼓勵有益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作品的創作和傳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的發展與繁榮。

著作權包括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著作人身權亦稱精神權利,指作者享有的與其作品有關的以人格利益為內容的權利,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著作財產權利亦稱經濟權利,指對作品的利用進行支配并因此獲得報酬的權利,包括復制權、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攝制權、改編權、翻譯權、匯編權以及獲得報酬權等。

此外,獨立于著作權之外、與著作權緊密相連、因作品傳播者傳播作品而產生的權利稱為著作鄰接權。它是著作權的派生權利,有自己的主體、客體及內容。

我國現行的關于著作權的法律法規主要有:《著作權法》(1990年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2010年第二次修正)、《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國家版權局關于出版美術作品適用版稅問題的意見》、《國家版權局關于對著作權經營許可問題的意見》、《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

二 其他知識產權

除上述專利權、商標權和著作權三大傳統知識產權外,知識產權范圍還包括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技術成果與技術秘密、域名等其他知識產權。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對這些知識產權都有詳細規定,這里不一一細述,只簡單表述一下《反不正當競爭法》。

不正當競爭,指的是經營者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反不正當競爭法》于1993年9月2日由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2006年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通過了《關于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通常情況下,反不正當競爭法被劃入經濟法之中,但因其涉及企業商標、企業名稱、工商業標記、技術秘密、產品名稱及包裝等方面,也可將其歸入知識產權法劃入民商法范疇。現從不正當競爭手段和侵犯商業秘密行為兩個方面作簡要說明。

知識產權法領域的不正當競爭手段,集中體現在《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章第五條中。《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不正當競爭手段包括: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

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侵犯商業秘密的構成要件,一是商業秘密確實存在。二是主體可以是經營者,也可是其他人。三是主體實施了侵犯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章第十條規定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包括: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四是上述行為已經或可能給權利人帶來損害的后果。[5]

涉嫌侵犯商業秘密的案情較為復雜,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通過自行研發或者反向工程方式獲得的商業秘密不能被認定為侵犯商業秘密。


[1]高巍:《大學生知識產權實用教程》,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年版,第2頁。

[2]法律出版社法規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全書》,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459頁。

[3]英國知識產權委員會:《知識產權與發展政策相結合》,http://www.iprcommission.org/graphic/ChineseIntro.htm。

[4]高巍:《大學生知識產權實用教程》,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年版,第79—88頁。

[5]高巍:《大學生知識產權實用教程》,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年版,第102—10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大仙区| 景洪市| 阜阳市| 永济市| 松滋市| 连南| 靖江市| 金川县| 昭觉县| 高雄市| 柳林县| 南宫市| 开鲁县| 上栗县| 章丘市| 县级市| 准格尔旗| 天镇县| 麦盖提县| 香港 | 新巴尔虎左旗| 洱源县| 阿勒泰市| 文化| 鄯善县| 新田县| 东方市| 舒兰市| 合作市| 宣恩县| 灵璧县| 温宿县| 汨罗市| 塔河县| 会宁县| 舞钢市| 右玉县| 万州区| 湘西| 舒城县| 马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