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及政策體系構建作者名: 趙亞靜 王艷舫本章字數: 12145字更新時間: 2019-07-22 14:59:05
緒論
一 研究問題的提出
世界未來的競爭就是知識產權的競爭,“知識產權已經成為國際經濟和企業競爭的一個焦點”(溫家寶)。2006年的全國科技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又強調,“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要“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08 年6月5日頒布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中,提出知識產權戰略是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溫家寶總理在2009年“兩會”上進一步將知識產權戰略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一并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所必須實施的國家戰略。這表明,知識產權作為國家核心戰略資源的重要地位越來越突出,知識產權戰略已經成為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之一,關乎國家的長遠、深層次發展,即關系到國家的興衰成敗,是破解中國經濟發展難題的切入點。
貫徹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關鍵在企業。目前我國許多企業尚處在有“制造”無“創造”的“非知識產權”狀態——全國約有99%的企業沒有申請過專利,60%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商標,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僅占企業總數的萬分之三。其中,處于“非知識產權”狀態的絕大多數則是占全國企業總數99%以上的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毋庸置疑,但其知識產權狀況卻令人擔憂:中國絕大多數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創造水平低下,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品牌;知識產權運營(運用和營銷的簡稱)和保護水平不高;知識產權戰略管理(規劃、機構、制度等)基本上處于“真空地帶”。這使得我國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能力和競爭力薄弱,其實際生命周期普遍短于創新型國家(中小企業)的平均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國諸多中小企業對知識產權建設(包括對發明專利、商標、版權或計算機軟件等的創造、運營、保護和管理)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動力不足是主要內因;另一方面,理論研究的滯后和政府政策的缺失,則是重要外因。
欲破解中小企業知識產權難題,進一步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方面需要中小企業“苦練內功”,另一方面更需政府的高度關注和強力介入(企業知識產權具有“準公共物品”性),即需要構建一種包括中小企業、政府、社會服務組織等在內的公共政策,這樣才能夠有效推進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促進中小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因此,深入研究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問題,在探索其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的促進政策體系框架,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筆者擬定“我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政策體系研究”這一選題,試圖做出較為深入的創新性研究。
二 國內外研究現狀
下面,擬從如下方面對相關文獻進行闡述:一是關于中小企業界定標準的研究;二是關于中小企業成長理論的研究;三是關于企業知識產權理論的研究;四是關于中小企業政策的研究;五是關于國內外研究現狀的評述。
1.關于中小企業界定標準的研究
萬興亞教授認為,目前世界各國界定企業規模的方法可歸納為兩種。第一種方法是客觀性標準,即以銷售收入、生產能力、從業人數等客觀性指標作為劃型標準。其中各國的制造業以從業人數為標準帶有普遍性;第二種方法是相對性標準(也有人稱其為主觀性標準),即以行業中的相對份額指標為標準。例如,事先規定某行業大型企業要占10%,其余為中小企業。此后該行業協會(或行業辦公室)根據某一指標(如銷售額)排序,根據排序的結果來確定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企業。美國曾一度將每個行業中占90%的較小規模的企業定義為“中小企業”(萬興亞,2005:4)。[1]
宋陽博士認為,世界各國對于中小企業的界定標準,一般采用兩種方法:定量界定和定性界定。定量界定的指標主要涉及三個方面:雇員人數、資產(資本)額及營業額;定性界定主要從以下特征加以定義:活動范圍有限、所有權集中、獨立決策、自主經營和業主直接管理。我國中小企業的界定同樣也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宋陽,2009)。
世界上不同國家與地區在界定中小企業的標準上各有不同,但無一例外地將雇員人數作為界定的標準之一。中小企業界定的定量標準,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存在較大的差異,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和行業等因素都影響了中小企業的界定。
回顧我國政府關于企業規模界定的演進過程,有的學者認為我國政府對于企業規模的劃分標準有五次規定(萬興亞,2010),有的學者認為我國有七次調整(馬春芳,2003)。兩種說法的一致之處在于,都認為我國現行的中小企業標準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初,將劃分企業規模的標準界定為企業職工人數,而后的標準按照原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原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財政部、國家統計局于2003年2月19日聯合發布的《關于印發中小企業標準暫行規定的通知》 (國經貿中小企〔2003〕143號),該通知明確地界定了主要行業的中小企業的標準。該標準是根據企業職工人數、銷售額、資產總額等指標,結合行業特點制訂的。
從中國界定中小企業標準的變化過程可以看出,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在不斷地調整界定標準,已經形成了統一的中小企業界定標準。不過,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推進,信息化、網絡化不斷向縱深發展,企業規模仍然按照2003年的標準界定,顯然沒有跟得上科技的飛速發展,中小企業界定標準應該做出相應的動態調整。基于此,2011年7月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聯合下發了《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將中小企業劃分為中型、小型和微型三種,首次在中小企業劃型中增加“微型企業”一類,原2003年中小企業標準同時廢止。新標準增加了微型企業的標準,有利于明確重點,便于出臺一系列更有針對性、時效性的優惠政策,加大對小型和微型企業的扶持力度。這次對中小企業劃型標準的修訂是我國對中小企業劃型標準的界定史上涉及面最廣、行業面最寬、劃型最全的一次。
2.關于中小企業成長理論的研究
(1)關于中小企業成長定義的研究
陳乃醒等在論及中小企業成長的概念時談道,對于中小企業這一特殊企業群體成長的研究并不多見。企業成長的研究也就是中小企業成長的研究,企業成長的概念也同樣適用于中小企業。并且將企業成長區分為廣義和狹義。狹義上理解的企業成長就是指企業規模擴大的過程(陳乃醒等,2001:19)。日本的清水龍應教授則認為,企業成長就是在許多約束條件下經過較長的時間企業規模擴大的過程(清水龍應,1984:23)。
廣義理解的企業成長既包括企業規模的擴大,又包含企業素質的提高。例如,我國學者陳佳貴等將企業成長看作是企業“量變”和“質變”的動態過程。在他們看來,企業成長不僅表現為企業生產線、經營單位、職工人數、產品種類、品種、數量、銷售收入、地區分布等“量”的增長,而且也表現為先進工藝的采用、先進技術裝備的引進、管理手段的改善、職工技術業務水平的改進等“質”的提高(陳佳貴等,1998:277)。
在談到廣義的企業成長時,陳乃醒還談道,對于中小企業這一特殊的企業群體而言,還應當包括企業數量的增加(陳乃醒等,2001:19)。對此,萬興亞教授認為,企業數量的增加已經超出了“成長”的范疇,應當將其納入“發展”范疇。這樣做,會更合適一些。
在關于企業成長的定義上,其他學者也有精辟論述。如孫學敏認為企業成長是一個不同于簡單的規模擴張的復雜調整過程,它是以對企業內外各種關系的平衡調整為實質特征,尋求從不平衡到平衡、從低一級平衡到高一級平衡的平衡發展的過程(孫學敏,2004)。宋陽在商業生態系統理論的基礎上,對中小企業成長的內涵進行重新界定。認為中小企業成長是中小企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其內涵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中小企業商業生態系統規模由小變大,即系統成員數量增加,成員之間關系的復雜化。二是中小企業商業生態系統結構均衡性增強,即中小企業對系統成員的控制力增強,系統成員之間的聯結更為緊密。三是中小企業價值網絡增值和創新水平提高,其內在表現為企業技術水平的更新和提高,企業知識儲量的增加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其外在表現為價值創造的業務目標更新或進化,即以技術密集型為主體的業務目標取代以勞動密集型為主體的業務目標(宋陽,2009)。
綜觀多位學者的觀點,至少有兩點可以達成共識:一是企業成長應是企業規模從小到大的過程;二是企業成長還應是企業素質由低到高的過程。
在分析企業成長理論的基礎上,萬興亞教授將中小企業成長定義為:所謂中小企業成長,是指當中小企業規模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素質由低變高的動態過程。或者,中小企業成長是指當企業素質不變的情況下,企業規模由小變大的過程。
(2)國內外關于中小企業成長理論的研究
國外有關企業成長理論的研究首推法國的吉布萊特(Gibrat,1931),在其代表性的著作《非均衡經濟學》中對企業成長(規模)和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問題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被人們稱作吉布萊特定律。國外有關企業理論的研究主要包括與企業成長密切相關的六個部分:融資和法律制度安排、產業演化、技術和知識、轉軌經濟、信息披露和資本結構,以及環境不確定性。很顯然,上述研究也包括中小企業在內。
從目前已有的國內相關學術著作來看,大體上可分為五類:一是研究中小企業發展方面的;二是研究國有中小企業改革(民營化)方面的;三是研究中小企業制度(家族制)創新方面的;四是研究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方面的;五是有關中小企業經營管理的。
國外有關中小企業研究起步較早,理論文獻可謂“浩如煙海”,從產業革命后期的“中小企業淘汰論”到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中小企業存在論”,再到當代的“中小企業發展論”等,均有諸多闡述。我國學者對中小企業成長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而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對此進行研究已近百年,其理論成果不乏真知灼見,對我國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我國學者對國外中小企業成長理論研究,如萬興亞教授認為:按照理論的功能取向將國外中小企業成長理論劃分為六個方面:一是中小企業存在論。以張伯倫的“產品差異性理論”、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中村秀一郎的“生產力本位論”為代表。二是中小企業(產業)分工論。以克拉克的“產業分工理論”、赫爾曼的“產業內分工理論”、施太萊等的“中小企業分工論”為代表。三是中小企業規模論。以羅賓遜等的“最佳規模理論”、末松玄六的“最適規模理論”為代表。四是中小企業(經濟)進化論。以馬歇爾的“生物學理論”、舒馬赫的“替代理論”、日本的“適者生存理論”、羅賓遜夫人的“細分化市場理論”為代表。五是中小企業創新論。以阿科斯的“技術軌道轉移理論”、卡爾松的“科技進步推動理論”為代表;六是中小企業戰略(競爭力)論。以亞當?斯密的“企業分工理論”、威廉姆森等的“系列化理論”、宮本憲一的“內發式發展論”、長島總一郎的“市場縫隙理論”為代表(萬興亞,2010)。
馬春芳將中小企業存在和發展的理論基礎歸結為:經濟進化理論,其代表人物為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安蒂斯?潘羅斯(E.T.Penrose)、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舒馬赫(E.Schumacher)和日本的一些學者;不完全市場理論,以張伯倫(A.Chamberlain)、羅賓遜夫人(Joan Robinson)、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和理查德?尼爾森(Richard Nelson)為代表;規模經濟理論,代表性觀點為奧斯汀?羅賓遜(Austin Robinson)的企業經營最佳規模論、日本末松玄六的“最適規模理論”、喬治?施蒂格勒(George J.Stigler)的最佳規模論、羅納德?科斯從交易費用角度對企業最佳規模問題進行的分析;產業(或部門、行業)分工理論,以施太萊(Staley)和莫斯(Morse)、日本學者太田一郎為代表;生產力本位理論,代表性日本學者中村秀一郎、卡爾松(Karlson)、阿科斯(Z.J.ACS)分別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中小企業的存在和發展進行了有力的論證。并且認為中小企業的存在和發展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經濟現象,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僅從某一側面進行論證是不充分的(馬春芳,2003)。
綜觀國外中小企業成長理論,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從理論提出的時間上看,從亞當?斯密提出的《國富論》算起,至今已達二百余年的歷史。而我國關于企業成長或中小企業成長理論方面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充其量也就只有20年左右的經歷,即到了20世紀90年代才有零星成果問世,進入21世紀之后,這方面的理論成果才相繼涌現。
第二,從研究方法上看,國外的某些學者(馬歇爾等)借鑒了生物學上的進化論(演化論)思想解釋中小企業的存在和成長過程;而更多的學者則運用了類比、歸納、演繹、內省、數學模型等方法研究中小企業(或企業)的成長問題。外國學者的諸多研究方法為我國學術界開展中小企業理論研究提供了借鑒。
第三,從研究視角和內容上看,多數研究都強調中小企業的存在原理或機理,而對中小企業成長過程、成長動力、成長創新、成長風險等,尚明顯不足。
第四,從中小企業成長理論內容體系上看,尚不完整。其一,多數學者提出的理論雖然涉及中小企業,但并不是專門針對中小企業這一群體,因此還缺乏一定理論根據和針對性。其二,較多理論存在著內容上的交叉和重復。其三,如果作為內容體系,則各種“理論”之間缺乏內在的統一和聯系。
3.關于企業知識產權理論的研究
筆者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專利全文數據庫、國家標準全文數據庫、中國行業標準全文數據庫、國外標準數據庫、國家科技成果數據庫、英國Taylor&Francis期刊數據庫、Earthscan期刊數據庫為工具,分別以“企業知識產權”、“企業知識產權管理”、“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和“企業知識產權戰略”、“企業知識產權融資”、“企業知識產權檔案”、“企業知識產權建設”、“企業知識產權經營”、“企業知識產權質押”等為檢索詞進行題名、精確、在結果中檢索,結果顯示,排名前三位的是以“企業知識產權保護”、“企業知識產權管理”、“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為題名的檢索。由此看出,自20世紀90年代國內學者開始研究企業知識產權以來,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管理和戰略問題是學者們討論的熱點。學者們對企業知識產權的研究既有宏觀上的研究,又涉及微觀領域。對企業知識產權的檢索,包括中小企業知識產權。
(1)關于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研究
大多數學者從不同視角研究保護策略、對策和戰略,也有學者以區域行業和不同類型的企業為視角來研究知識產權保護。研究保護策略、對策和戰略方面,如李正華從對外策略和內部策略兩個大的方面展開研究,認為從企業對外關系的發展方面分析,對待知識產權問題應當制訂出相應的策略,具體包括合同界定策略、依法確權策略、及時備案策略、停止使用策略、制止侵權策略等;從企業內部關系的理順方面分析,具體包括獲取信息策略、有效創新策略、嚴格保密策略、知識管理策略等(李正華,2004)。孫斌、吳松強運用博弈論的有關思想、方法,建立了知識產權所有企業與侵權企業之間的三階段完全且完美信息動態博弈模型,以及侵權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在對模型分析、討論的基礎上,推導出知識產權利益各方的博弈關系,提出了政府及知識產權所有企業采取針對性措施降低知識產權保護費用、加大對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懲罰力度以及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營造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等行之有效的對策建議(孫斌、吳松強,2009)。王立誠、許必元、李海燕、嚴小生等人在分析知識產權存在的問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法制觀念不強,管理機構薄弱、人才缺乏,技術秘密保護不力、知識產權流失較重,知識產權情報工作開展不力等)基礎上,提出我國各級地方政府和企業必須采取相應對策(王立誠、許必元、李海燕、嚴小生,2005)。
以區域行業和不同類型的企業為視角來研究知識產權保護,下面僅舉核心期刊有代表性的幾例。如王惠珍的《寧波進出口企業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問題探討》(2010),王秀麗、郭燕的《服裝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狀況調查分析及解決對策》(2006),楊寶明的《國內軟件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現狀調查分析統計與決策》(2004),段瑞春的《國有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戰略應對》(2003),張東風的《河北民營科技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2003),楊拉克的《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策略研究》(2007)。
(2)關于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的研究
國內外學者對知識產權管理戰略研究前沿集中在:關于知識產權管理戰略微觀理論研究;關于知識產權制度的經濟學分析、交易成本、社會福利等的研究;關于知識產權制度在宏觀層面上的研究;關于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尤其是跨國企業知識產權濫用行為的研究(徐雯,2007)。
隨著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愈加提高,知識產權愈益成為國際競爭戰略的核心內容。越是發達的國家越重視知識產權戰略。1979年美國總統卡特第一次將知識產權戰略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此后,美國利用長期積累起來的科技成果,不斷鞏固和加強自身的知識產權優勢,在全球經濟中占據了領先地位。目前美國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最主要的特點是他們通過對知識產權資產的動態利用來實現知識產權資產價值的最大化。美國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重點已經從傳統的排他壟斷戰略轉變為更積極的許可與合作戰略,知識產權管理部門也從企業的成本機構轉型為利潤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日本通過大規模引進和消化歐美先進技術,實施其“技術立國”戰略,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度增長;爾后,啟動了知識產權政策,促使其實現了從“技術立國”到“知識產權立國”的戰略轉變。在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研究方面,日本也是比較成功的,特別是在專利情報戰略和專利開發戰略方面。
近些年來,國內許多學者在翻譯、引進、消化知識產權理論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觀點。
有關于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內容的研究,如馮曉青(2009)、戴勵盛(2006)。
有關于企業知識產權戰略與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的關系研究,如戴勵盛(2006)、何敏(2002)。馮曉青特別強調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管理是與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既密切相關又相互區別的概念:一般地說,后者是實現前者的基礎,實現前者是落實后者的保障。企業戰略管理對企業的作用越來越受重視,已成為企業管理學領域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馮曉青,2009:43)。
高永琳(2003)、金芳(2004)、羅瓊(2006)、金哲(2007)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對相關管理制度、管理體制進行研究。高永琳將國外企業知識產權管理體制分為集中管理體制、分散管理體制和按行列管理的體制三類,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在這三種管理體制中都處于總公司管理層的核心位置,與技術部門、經營部門統一管理企業的知識產權工作。進而以我國企業的組織結構和人力資源為視角,研究了我國企業知識產權資產管理模式及政府制定配套政策的建議(高永琳,2003)。金芳運用了法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多種理論與方法,將企業知識產權管理進行國內外比較,提出了加強我國知識產權中介機構建設的構想和知識產權管理信息平臺建設構建方案(金芳,2004)。羅瓊結合法律與管理兩個學科的不同特點,從專利、商標、著作權管理戰略的重要性入手,來研究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的外部、內部組織結構,以及知識產權管理涉及的各種制度的具體內容(羅瓊,2006)。金哲主要針對我國企業知識產權運作管理的問題,通過對國內外現有企業技術產品創新運作研究的現狀,及結合企業產品創新實踐,從產品創新、保護的概念出發,研究創新管理體系(金哲,2007)。
有的學者以行業為視角進行研究。如陳誼對醫藥的知識產權的研究,提出建立知識產權聯盟一體化戰略;借鑒日本的“技術追隨型”和“以大勝小”的專利戰略,以保護模仿創新為主,鼓勵自主知識產權的獲得;在自己優勢技術中創造國際標準(陳誼,2004)。
(3)關于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研究
國外有關知識產權戰略的文獻,包括知識產權制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等宏觀層面和商標戰略、專利戰略等微觀層面的研究,尤其是實證方面的研究較為深入,并且做到了理論與實踐有機的結合;研究的范圍較為廣泛,涉及競爭優勢理論、產業理論、對外直接投資理論、資源論、技術創新理論等,對企業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動因、必要性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進一步豐富了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理論。
國內學者萬迪等(1997)、馮曉青(2008)、吳漢東等(2002)、陳美章(2004)、范再峰(2004)等對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概念進行了不同的表述,但內涵基本是一致的。學者們對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宏觀方面的研究較為廣泛,形成論文成果較多,如夏清瑕、盛黎(2004),馮瑞琳(2008),李順德(2005),馮曉青(2008),羅建華、翁建興(2005),吳漢東(2008),王巖云(2005),彭學龍(2006),胡露露(2006)等;微觀研究尚未深入,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成果轉化應用研究更少,主要集中在我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的知識產權戰略,如朱婀丹(2006)、史海峰(2007)、革明鳴(2008)、胡開忠(2007)、王妙玲(2007)、周曉輝(2003)、張健(2004)等。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相關研究有企業創新與競爭力方面,也有涉及知識產權戰略體系與模型構建方面。
我國關于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研究起步較晚,但是,近幾年來具有逐年上升趨勢的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數足以說明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已經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研究熱點。而且近幾年的研究不局限于傳統領域,有所創新。但目前仍沒有統一界定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概念,研究的領域和內容大多數集中在宏觀理論方面,尚沒有深入到微觀層面的研究(孫偉、姜彥福,2009);并且表現為多數是從企業管理層面進行研究,較少從法律層面進行研究;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成果轉化應用研究更少。
4.關于中小企業政策的研究
從現有文獻資料來看,我國學者對中小企業政策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對國外中小企業政策的比較研究,如胡振虎、夏厚俊的《國外中小企業政策比較及政策借鑒》(2005),胡紅霞的《美中中小企業政策比較研究》(2008),劉云楓、李小靚的《中韓中小企業政策的比較研究》(2008),陳韶華的《中日兩國中小企業政策的演變、比較及啟示》(2009),張蕾的《國內外扶持中小企業政策的比較分析》(2009),王維紅的《美英日扶持中小企業政策的研究》(2006),胡榮昌、王磊的《美國、日本、德國中小企業政策比較研究》(2006),趙國忻的《國外中小企業政策支持效果研究評述》(2007),郭子雪的《美日韓三國中小企業政策比較》(2004),劉克逸、張文、李斌的《德國、日本的中小企業政策及對我國的啟示》(1999),胡軍的《美國、德國、日本、臺灣中小企業政策及其比較研究》(1999),寧軍明的《美、日、德中小企業政策比較》(2001),程惠芳、潘信路的《歐美型與日本型中小企業政策比較》(1995),桑業龍的《政府支持中小企業政策的國際比較》(1998)。
也有學者介紹國外某一國家或區域的中小企業政策對我國的啟示及借鑒,如介紹美國、日本、德國、歐盟等國家及中國臺灣的中小企業政策。
有的學者對中小企業政策支持體系進行研究,如田志萍(2008)通過中、美、日、英四國現有中小企業政策的比較分析,發現中國中小企業政策支持體系的不足之處,結合吉林省中小企業的發展實際及中小企業政策支持體系的建設情況,提出了構建和完善吉林省中小企業政策支持體系框架及具體措施。李穎明、姜長云從國外農村中小企業支持政策的研究視角、支持政策的特點以及支持政策的相關實踐等方面對國外農村中小企業政策支持和服務體系的建設情況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分析,指出了國外農村中小企業政策支持體系在系統性、可借鑒性以及保持農村中小企業長期競爭力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李穎明、姜長云,2009)。陳心德、邱羚通過中小企業“環境調適”政策和服務體系的系統分析,提出完善中小企業政策和服務體系的總體設計思路。通過雙層緊迫性排序模型的運算,可對政策和服務體系各因素進行關聯性的重點分析和系統思考(陳心德、邱羚,2010)。李瑋分析了日本中小企業政策法律支持體系的特點以及對我國的借鑒(2007)。吳占坤、趙英姝研究了齊齊哈爾中小企業政策支持體系的構建(2010)。沈友華、王多慈研究了合肥市支持中小企業政策體系問題(2010)。張俊偉認為我國已搭建起中小企業政策體系新框架。今后一段時期,可著重從完善中小企業管理和服務的組織網絡,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推動中小企業結構調整、提升企業競爭力、改進服務、完善企業發展環境等四方面入手,完善中小企業政策體系(張俊偉,2009)。也有關于中小企業政策支持體系方面的著作,如袁紅林的《完善中小企業政策支持體系研究》(2010),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入手,構建中小企業政策支持體系。
5.國內外相關研究評價
縱觀國內外對中小企業和企業知識產權問題的研究,研究成果越來越多,研究范圍越來越廣,但國外關于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的研究,并不多見。在實踐中,諸多中小企業都十分重視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營、保護和管理,企業內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政府高度重視,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扶持政策。
認真考察創新型國家的中小企業政策法規(如,美國在1980年制定的《史蒂文森—懷特勒(Stevenson-Wydler)創新法》、1982年的《小企業創新發展法》;德國政府在1978年出臺的《中小企業科技政策的總體構想》;日本于1963年制定的《中小企業基本法》,以及韓國的《小企業科技創新特別法》),可以看出,這些政策法規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關于“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這一領域”方面的條款,這些經驗值得借鑒。
從目前的國內理論研究現狀來看,與本選題相關的研究絕大多數涉及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和發展戰略,現有的《中小企業促進法》及政策則較少涉及企業知識產權建設這一領域。雖然學者們分別從不同的視角來進行研究,但都沒有將企業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營、保護和管理看作一個整體來研究,沒有構建知識產權建設的內容體系整體框架,使各種“理論”之間缺乏內在的統一和聯系。另從國內實踐層面上看,知識產權建設滯后的問題已經成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和發展受制于知識產權”已帶有普遍性,迫切需要有關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方面的理論指導以及政策扶持。為此,積極構建促進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的政策體系,顯得尤為緊迫。
現行的中小企業政策(法律)主要存在著如下不足:
第一,偏重于要素供給、市場凈化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而能力(知識產權建設能力及創新能力)提升方面的政策非常薄弱,即存在著政策結構功能的失衡性問題。
第二,存在著政策過程(體制)的多元性(管理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的部門有多個——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的中小企業司、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工商局、國家版權局等,使中小企業無所適從)問題。
第三,存在著政策內容的短缺性(知識產權建設方面的政策條款偏少等)問題,以及各類別政策(專利政策、商標政策、版權政策等)的分割問題,即沒有形成完整的知識產權政策體系。
為有效解決上述問題,亟須對我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的促進政策開展創新性研究,即亟須構建促進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的政策體系。
三 研究意義
(1)開展本項研究的理論價值:可進一步豐富企業技術創新理論或中小企業發展理論;也可以為“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新學科的建立,開啟一種新思路。
第一,擬通過分析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相關概念及其重大意義以及我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政策體系的特征與需求,闡明構建我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政策體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第二,通過研究我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的背景、主要問題及其政策性原因,闡明促進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政策體系構建的現實依據。
第三,基于前述的全部內容,進而提出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政策體系的基本框架和對策建議。
(2)開展本項研究的實際應用價值:一方面可以為中小企業提高自身生存、創新發展能力提供指導;另一方面還可為國家有關部門實施宏觀調控、通過政策體系為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提供指導和服務保障,提出可供參考的對策建議。
四 研究目標、方法和主要內容
(一)研究目標
開展本選題研究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提出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的政策體系基本框架及對策建議,以期為國家有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供學界理論研究參考。
(二)研究方法
一是歷史分析的方法: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是人類文明與智慧演進的過程,必須歷史地看待,才能做出客觀準確的分析。
二是比較分析的方法:既要有縱向比較的反思,又要有橫向比較的借鑒,唯此才能更清楚地說明中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的獨特性和趕超性。
三是綜合分析法:本選題為涉及管理學、經濟學、法學、公共政策學等多學科的跨學科研究,需多學科綜合研究方法相結合。
在具體研究方法上,著力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案例分析與理論探討相結合、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相結合、系統科學與行為科學相結合的綜合集成分析方法,以使分析結論建立在扎實的事實和數據基礎之上。運用邏輯推理、歸納分析、(框架)模型建構等方式研究問題、闡明問題。
(三)研究的主要內容(基本框架)
本書主體部分由八章內容所組成。
第一章內容是“知識產權基本原理”。這一部分分析知識產權的含義、范圍,對專利、商標、著作權和其他知識產權作一簡要闡述。
第二章內容是“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的意義和基礎理論”。這一部分基于對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概念的界定,分析了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的重大意義,以及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的基礎理論。
第三章內容是“技術創新——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的基石”。從界定技術創新的概念入手,分析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建設的關系以及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特征,詳細闡述中小企業各類別技術創新。
第四章內容是“我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的背景、問題及原因分析”。這一部分對我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的法律和大型企業背景、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問題成因進行了剖析。
第五章內容是“典型國家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通過對四類典型國家(美國、日本、韓國和印度)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經驗的分析,重點論述了對我國的啟示。
第六章內容是“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政策體系概念界定與我國相關政策概述”。首先界定了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政策體系概念,其次剖析了我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相關政策。
第七章內容是“我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政策體系的特征、需求與借鑒”。本章對行將構建的我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政策體系的基本特征、政策需求進行了分析;并闡述了美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四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政策經驗,及其對構建我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政策體系的借鑒。
第八章內容是“我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建設)政策體系的構建原則和基本框架”。本章在闡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政策體系構建原則的基礎上,最終提出了“五位一體”的我國構建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政策體系的基本框架及對策措施。
[1]梁楓在其碩士論文《中國零售銀行發展的系統分析與策略研究》(2006)中標注引用了此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