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大理白族傳統婚俗文化變遷研究作者名: 楊慶毓本章字數: 20578字更新時間: 2019-08-16 18:42:43
第一節 大理白族傳統婚俗的內容及特點
關于大理白族傳統婚俗,各種書籍介紹都比較多。在白族不同地方、不同村落之間,都有一些習慣差異,但究其價值取向則大同小異。筆者在此主要借助書籍資料和調查中的口述資料,進行綜合概括。
一 大理白族傳統婚嫁的基本內容
關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大理白族傳統婚俗的內容,本書主要從白族對戀愛婚姻的態度、觀念和習慣,白族談婚論嫁的禮儀以及白族婚嫁的形式和行為禁忌等三個方面來考察。
(一)訂婚
1.白族對戀愛婚姻的態度、觀念和習慣
態度是包含人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的復雜心理過程,它具有社會性、針對性、協調性、穩定性、內隱性和價值性,[1]是人的一種無意識習慣。考察大理白族傳統對戀愛婚姻的態度、觀念和習慣,可以探究其婚姻價值觀及民族性格。
大理白族傳統婚俗表現為白族對戀愛的態度和婚姻不同——戀愛自由,但婚姻不自主。具體來說,主要是:
傳統婚俗中白族戀愛自由。女孩長到13—15歲,就會履行人生禮儀“穿耳洞”,穿了耳洞就意味著少女可以戀愛了。[2]青年男女經常借傳統節日、廟會和趕街等人群聚集時,尋找意中人。如在“三月街”、“繞三靈”、“栽秧會”時,青年男女通過對歌、賽歌,試探、相求,或戲謔、婉拒。對唱山歌是白族物色對象的主要形式之一,平時主要是在夜晚,青年男女通過對歌,相互表達愛慕之情,如果雙方都有意,便開始談戀愛。情侶幽會聯系方式多數是在房前屋后吹葉片。[3]在鶴慶甸北(指與麗江接壤的辛屯區及寶頂區極北部)一帶,如果到了結婚年齡,晚上不出去游逛、對歌,父母會發愁,就會去請熟人晚上把其子女帶出去受影響。而在大理壩區,白族家庭對女子的管教比較嚴,晚上是不允許外出的。
雖然白族青年可以自由戀愛,但婚姻擇偶卻不能做主。白族把婚姻視為家庭和家族的大事,關系到血緣的延續、財產和權力的繼承。這種以家庭為本位的傳統婚姻觀,形成白族男婚女嫁的原則: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提出自由婚姻,會被視為沒有家教。有些青年男女,即使對婚姻不滿,也不敢公開反對,只能忍受。訂婚多數在孩子七八歲,有的甚至在一兩歲或指腹為婚,“娃娃親”、“買賣婚姻”等表現得都很突出。
2.選擇范圍和標準
就白族的婚姻習慣而言,一般實行族內婚,與漢族、彝族通婚亦有千余年的歷史,到元代仍有“中慶(昆明)、威楚、大理、保山皆白人也”的記載,證明元代以前這條貫穿云南西部的交通要道上白族仍很多,近代跟漢族、納西族、彝族、傈僳族都有通婚的[4]。白族有同宗不婚的習俗,有的白族村落實行同姓不婚。姑表、姨表可以優先婚,強調舅姑姨表,門當戶對。“河水向低處淌,姑娘向舅家嫁”,“好花不落外人家”,視為理所當然。如在鳳羽也是側重近親,很少與外地結親,大多在本民族內部聯姻,個別和漢族通婚,而同其他民族無往來。鳳羽并不忌諱同姓通婚,主要是認為遷來時的祖先不是同一人,屬于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家族內部,則絕對禁止。
從喜洲鎮家族的家譜看,當地白族傾向于娶相同姓氏的女子為妻。許多婆媳或祖孫媳的婦女都同出于一宗一族。另外,兩個宗族之間,當地人最偏愛的婚配形式,是家庭當中父親姊妹的兒子娶母親兄弟的女兒為妻(一種跨同輩兩輩表親或堂親婚姻),或是一家的姐妹二人與另一家的兄弟二人進行婚配,這種婚姻形式占當時喜洲鎮的70%[5]。在有的家族族譜中,也能看出維系家族血緣正統的傾向,如民國十一年(1922),董澄農和董會農續修《大理史城董氏族譜》,在“譜序”中記有考慮到滇西之俗贅婚以為常,因而有妨于宗系者甚大,“故修譜亦易轇轕”。[6]
白族雖然沒有明文規定等級通婚,但據《喜洲志》記載:喜洲十六村不與山腳海邊通婚,而是同中和邑以上坡頭村以下周圍村子通婚,原因是傳說喜洲十六村是洱海河蠻大姓,屬于統治階級,而山腳海邊屬于洱河蠻的平民,故不通婚。[7]說明等級通婚的習慣事實上是存在的。又如大理一帶流行這樣的話:“窮人嫁窮人,彼此可商量,窮人若嫁富人家,姑娘命不長,好似把女兒推下塘。”[8]門當戶對本身就是社會等級制度的觀念反映。門當戶對的結果,是階級區隔分明。盡管如此,階級內部的姻親家庭內也有矛盾。如在洱源縣鳳羽區,元士充施秉義,是施進士后代,有兩個兒子,硬要和趙進士的后代結親。為求年齡相當,大兒媳趙七妹是堂侄女,二兒媳趙珍紅是堂姑媽,結婚后,趙七妹以大嫂自居,趙珍紅擺姑媽架子,互不相讓,爭吵不已。造成妯娌不和,弟兄分居。大兒子出外從軍,死于內戰,二兒子迷于煙賭,墮落家鄉,產業蕩然,家道中衰,施秉義徒呼負負。[9]
選擇對象的標準因家庭的貧富而不同,有錢有勢的人家要講究門當戶對,一般貧苦人家只要身體健康,三代以內無特殊疾病即可。一般要求孩子和父母的品德都比較好。男方對女方的要求主要是勞動力強,性情溫和,相貌端正;女方則要求男方家庭人口少,獨子最佳。因為獨子可以繼承全部家產,不用侍奉小姑小叔。
3.談婚論嫁的禮儀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和準則,其形成受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影響。考察白族談婚論嫁的禮儀,可了解白族的傳統人倫道德之培養。
由于歷史上白族與漢族的融合,受儒家婚嫁之禮的影響,大理白族傳統婚姻的禮儀包括兩部分。一是指婚姻締結的原則,即男女結合必須具備的社會條件。如同姓不婚、宗親不婚、尊卑不婚、必經聘娶等。只有具備這些條件才可為社會所認可、接納,否則就要遭到懲罰,被世俗社會唾棄。二是指婚嫁禮儀和程式,婚姻講究禮儀程序,實行的是禮儀婚。白族傳統婚姻禮俗即是通常所說的“六禮”[10],“六禮”規定了成婚完備的和必經的禮儀,至今還廣泛地影響著白族農村男女的婚姻締結。
訂婚歲數越小,交的彩禮就越少。從訂婚到結婚,全由父母包辦。雙方締結婚姻的問題由媒人從中溝通。媒人不分男女,只要能說會道、有保媒經驗就行。一般來說,訂婚需要過五關。
一是調查,打聽對方是否理想。白族通婚有嚴格的選擇過程,除講門當戶對外,雙方家長都要暗自調查對方是否有遺傳性傳染病。
二是合八字。男方相中哪家的閨女,就由男方委托媒人試探性地送禮至女方家,媒人一般是親戚朋友中有配偶的中年婦女。提親男家叫“必壓武”(音譯),意思是“訪問媳婦”。如不愿意就用話語推諉。如果女方家長同意,就收下禮物。媒人便討要女方八字(即生辰年月和屬相)寫在一張紅紙上,請算命先生合八字,看女方八字是否會與男方及男方長輩相沖。大多數白族人都相信八字相沖就不能成親,否則不吉利。如果雙方八字不合,男方就會退回八字,另尋他人。
三是登門說親。如果雙方八字相合,男方家會選個雙日辦酒席請媒人吃飯,要有公雞一只、魚一對,招待媒人。飯后,準備訂婚的男孩拜媒人。拜畢,把預備好的彩禮和八字帖托媒人交給女方。飯后由媒人到女方家送帖。“八字帖”要用紙折疊成四至六面,封面寫“百年好合”四字,寫有男子的生庚和“良緣前世定”之類的話。女方收到彩禮和帖子后如無異議,就會到男方家進行一番實地考察。滿意了才把女子的生辰八字題上,并對上“佳偶自天成”之類的話,與男方的題字組成對聯,最后送交男女收存稱做“發紅帖”、“押八字”。帖子中間有圖飾,年月日時皆用天干地支表示。
四是過禮錢。聘禮白語又稱“財禮”、“干銀”,實為身價。清朝時期一般用銀子,民間流傳“要討媳婦用銀子”。民國時用大洋或半開,一般在百元左右,富裕之家有送幾百元的。但不論送多少,尾數必須為“六”,六與祿同音,取有福有祿之意。家境比較貧困的,只要女方同意,聘禮可以少送或不送,或由家族中的富裕之家代送。賓川、鳳儀、大理、鄧川等地白族訂婚時,男方家要送女方家公雞一只,紅糖、酒若干,鐲頭一對等物件。鐲頭、公雞由女方家收下,紅糖、酒等物則分送女方親戚,表示女子已經許了人家,稱做“喝定雞酒”。然后,再擇日交聘禮。大理、賓川、鄧川交聘禮只一次,鳳儀則分為兩次進行。第一次交實物,如糖、酒、粉絲等,稱小禮;第二次交錢,稱大禮。喜洲河涘城下訂,男方預先送砂糖等禮品,并先行小訂,一般送大洋(銀元)36元、66元。到大訂時則至少送360元,多則660元,但此時要把小訂送去的36、66元這項預付款扣回一部分,稱作“衣祿錢”。
挖色白族訂婚和交聘禮一次進行。聘禮之外還要為女子準備一件或兩件衣服、領褂,同聘禮一起交給女方。此外雖無其他實物,但挖色聘禮數最高,只不過是手續簡便,不像其他地方復雜。聘禮過后才算訂婚。之后選好日子,商量訂婚事宜。訂婚這天,男女雙方各自都要在家中請親友喝訂婚酒。男方將男子的八字寫在紅帖上送給女方,并送衣物、雞、現金等給女方作為聘禮,定親民家話稱“壓格—誒鐘”(音譯)。
五是認親。定親后,逢年過節,男方都要給女方家送些衣物。在挖色,訂婚以后的第一個春節,女婿要在正月初二這一天到岳家拜年認親。首先到媒人家拜年吃午飯,然后由媒人領著到岳家去。先拜祖先長者,再拜其他人,同時由媒人一一介紹各人的身份稱謂。然后再到女方家族的各家去拜,并送上糖果。拜完回岳家吃晚飯。臨走前,岳父、岳母要向女婿贈送鞋、帽、錢等禮品。一般拜年要拜三年,也有的只拜一年或兩年。正月初三,女方家又到男方家拜年、還禮。
訂婚后,男方若要求結婚,還必須向女方求媒,即通過媒人議定結婚之事。求媒同樣選雙月中的雙日,男方需向媒人先送聘禮,聘禮一般是鮮肉、紅糖、茶葉、面條等數斤。結婚一般要求媒4—5次或6—7次,特殊的連續求二三年。求媒成功,男方就交聘定禮若干,作為女方置嫁妝之用。喜洲河涘城女方許婚后男方下“針線錢”,66到86元不等。女方接到針線錢后,必須辦嫁妝,從優從豐備辦;個別的不要“針線錢”,嫁妝就相應減少。聘禮中要有專門給岳母的“喂奶錢”。
如果求媒多次不成,雙方發生矛盾,就解除婚約,退還聘禮。若男方提出解除婚約,女方可以不退過禮錢;若女方提出解除婚約,必須退還。退婚是可以的,但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從小由父母包辦的“娃娃親”,若孩子長大后,雙方都不愿意,也可以解除婚約。個別的則實行搶婚或逼婚。
求媒求準之后,男方還要請星相先生擇定結婚吉日,并寫成紅柬式樣,稱“佳期書”、“準成柬”。請人送到女方家,請女方做客,拜請其親屬。挖色白族不開柬,只送豬肉若干斤到女方家,讓其宴請客人。之后雙方各自籌備結婚事宜。每年的“三月街”和漁潭會是備辦嫁妝的好機會。在挖色,嫁妝有柜子一對、桌子一張、箱子一對、梳妝器具一套、茶具一套、衣服若干套、鞋子十多雙甚至數十雙、行李一套等。男方家要確定請客名單、確定各庫房負責人。結婚前半年就開始陸續做各種準備,如婚宴用品(豬、干菜等)的采買、刷新房、發喜帖等。要選日子請裁縫到新郎家,為新人縫衣服,稱“動剪”、“開剪”,一般招待都比較隆重。
由于白族青年戀愛比較自由,但父母之命不可違抗,因此原來相愛的戀人在結婚前就需了結舊情。到了結婚前夕,女方給原來相愛的男方送去請柬,男方接到請柬,要給女方送去厚禮,如“鐵皮”坎肩(一種類似氆氌的紡織物)兩件或銀手鐲一對,既是最后的告別,也是永久的紀念。女方收了禮物,也要宴請男方。一般本人不出面而常由朋友出面悄悄辦一桌酒席,招待未能成婚的戀愛對象,稱做“送殷情”。一是表示歉意,二是表示從此了結舊情,不然則招來殺身之禍。這是一次由女方間接主持的告別宴席,這種風氣在當地被認為是合理的,所以家里人一般都不管,婚后任何一方即使知道也不追問。
(二)結婚
在白族傳統婚姻習俗中,十分重視婚禮的操辦。白族舉辦婚禮有四天的,如周城;也有三天的,如挖色。婚禮上的儀式順序在不同村落有所不同。
第一天的主要活動:
一是搭彩棚,迎喜神、拜“喜匾”,賀新郎新娘。
喜事期間主要房屋用來接待客人,稱為“傳客”,宴客則在天井或空地上搭起松棚或彩棚。家貧房窄的搭照壁式一面臺,富裕之家搭四方八角亭于庭院正中。先把四根木柱子固定好后,用各色相間的布一起蓋在柱子上,兩側的布落地,柱子都要絆滿松毛。邊沿掛彩球和紅花。彩棚有門窗,里邊張掛喜圖屏條、名書、名畫,裝潢精美,所以搭彩棚一般要花一天半天工夫。彩棚既可為客人遮風擋雨,也是白族人家辦紅白喜事的象征。
婚期第一天,男女雙方家都要貼喜聯。不僅在大門外貼喜對,中堂上貼喜字,而且婚床和使用物品也有喜字,讓喜氣彌漫整個新房。洗臉時,盆中要放六枚硬幣或銀器,意在有福有祿,財源滾滾。要舉行隆重的迎“喜神”、“喜匾”儀式。所謂“喜神”、“喜匾”,是用一塊長一市尺、寬一市尺的木板做成。事先須由親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輩(或者是自己的祖父或父親)擬好名、號及其至親密友四至六人的名單,交書法優良者寫,鐫刻精工者制,牌位上寫有吉星之意。屆時系上大紅彩球,一人端在胸前,在鞭炮、嗩吶聲中,許多小弟兄簇擁著披紅掛彩的新郎隨后,出門往村中大路游行片刻。迎匾歸來,接著拜匾。將喜匾置于正廳高處,新郎在下面行三跪九叩大禮,隨即掛匾于適當位置,樂止。喜神牌位每天都要燒香供奉。是日殺豬,請廚師打灶,來相幫的青年稱“小弟兄”,場面愈大,小弟兄愈多。
賀新郎,也稱“賀新姑爺”。新郎官應端坐正廳正座,左右童男童女相陪。前面放長桌、長凳。近處置花燭一對,茶酒各一杯。遠處擺滿糖食果品瓜子煙酒,供來客品嘗。堂上院中燈燭交輝,小弟兄們嬉戲,笑聲不絕于耳。到了深夜才吃夜點。多半是招待“小湯”。這種小湯是把鮮粉條放進碗里,加點肉汁、蔥絲、蛋片,口感松軟香甜。夜點后,一般小弟兄收拾家什,守棚,親密者便與新郎陪床同睡。[11]在姑娘家也同樣舉行賀新娘儀式:喜字高貼,紅燭明亮,新娘端坐在八仙桌旁,接受姑娘們送來的禮物,同時也用喜糖、蜜餞、紅糖水招待大家。姑娘們一邊說笑,一邊逗即將出嫁的新娘,氣氛極為熱烈。
白族舉行婚禮的前一日稱“過禮”,這次的禮物是備辦酒宴,具體內容是之前商定好的。一般是:豬腳1只或整只豬的1/4,衣裳4—6套(1套包括前襟短、后襟長的衣1件,褲1條,坎肩1件,圍腰1塊,包頭布帕1條),白羊皮1領,喜被(行李)1套,針線錢60—80元(有到百元者,也有要糧食者)。
二是“喝喜酒”、布置新房。
在滿江村辦婚事,新婚前一天,新郎的父親到新娘家認親,隨行的還有媒人和兩個小伙子。給新娘家帶來酒、豬肉、雞。這天喝的酒是一瓶裝有花椒、紅糖、兩把辣椒的酒,用龍眼杯斟給客人喝,喝這種酒的意思是認定結為親家了,親親密密,白族稱為“喝喜酒”。兩個小伙子就負責給客人倒酒。
喝酒之后就在女方家吃飯,兩親家在一起吃,媒人同女方家人商談迎親的具體事項,兩個小伙子則要到廚房給廚師說好話,盡量讓他們高興,不然廚師做菜時,會用紅線把酥肉連起來,作難新人,就會拖延娶親的時間。
此前新房已經粉刷一新,然后請兒孫滿堂的老太太選定床位,對八字,以確定床頭朝哪邊,進行安床。四個床腳下都墊上硬幣,床下擺一個土罐,里面裝些五谷雜糧。并請有兒有女有福氣的婦人為新人釘新被。釘新被要用彩線,寓意千里姻緣一線牽。還請祖父母、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在新床上蹦跳,稱之“壓床”,祈望早生貴子。
在鶴慶,下午由媒人帶領本家親戚抬著禮物送往女方家。喜被要找孩子生得多、丈夫又健在的婦女來背。這些人到了女方家都會受到酒宴款待。
第二天的主要活動:
一是催妝。在周城,媒人要向男方索取紅衣一件,金銀玉首飾若干件,一頂涼帽,一副紗帕,交給新娘。而下莊村的催妝則是男方家把部分結婚用品和一桌八大碗酒席送到女方家,請女方家清點和過目。如女方認為催妝數量不足或不合格時,就要以推遲婚期等刁難男方,媒人則從中說服、勸慰,直到女方無異議為止。媒人做媒貪圖口福,另外可得雞、魚、衣服、鞋子等九樣禮物。如果說媒不成,媒人還要受氣。所以人們常說:“饞人做媒,憨人當保。”女方家同時也準備好嫁妝,這些嫁妝有衣柜、被褥、衣服等,并在柜里裝好姑娘出嫁穿的衣服和鞋子。嫁妝中最為顯眼的就是一對大木柜,柜底要放娘家親人給的“私房錢”,一個柜中放新娘親手做的幾十雙乃至上百雙布鞋,要送給男方全家老小一人一雙,自己還要留好多雙,以顯示自己很能干,針線手藝好;另一個柜裝滿了無數用紅紙包成筒狀的“果子”,內裝紅糖、花生、棗。有的地方還要在衣箱的四角壓上白石頭和糖塊。這一天是女方家最熱鬧的日子,所有的親戚朋友和同村寨的人都來做客和慶賀,接受新娘家的宴請。
二是拜祖。新郎穿上長衫、馬褂,戴上禮帽,向親族中長輩的男子跪拜,受拜者還個禮,在新郎胸前戴大紅彩球,稱“簪花紅”。然后設位拜祖宗、拜父母(包括祖父祖母),禮節為四禮八拜,接著拜親屬、拜同輩(如哥嫂,堂哥嫂等)、拜小弟兄,禮節為一跪一叩。凡長輩都受拜,在場主持的小弟兄要說:“請教導幾句。”于是受拜者便指出新郎許多缺點,望其改正;也有指出許多優點望其發揚的;還有鼓勵進取的。有些經過千辛萬苦才盼到這一天的父母,激動地與做新郎的兒子抱頭痛哭。此時嗩吶樂鼓大作。
第三天是正喜日,即迎親待客日。舉行婚禮,是整個婚期的高潮,主要活動有五項:
一是迎親。古時是在夜間迎親,由男方邀請陪郎2人(騎馬去負責牽馬回),多人點火把迎新娘。要先大酒大肉吃一頓后才去。河涘城何邦憲進士有一副對聯描寫“夜迎”說:“宴嘉賓宜浮大白,淑女須待昏黃。”這種習俗有古時“搶親”遺風,后來也逐漸改為白日迎親了。過去“夜迎”時陪郎須帶刀,后來變為象征性的儐相。[12]
迎親時間一般是“巳時發轎,午時進門,未時交杯”。白族迎親十分熱鬧。有騎馬迎親的,也有抬轎迎親的。在洱源,男方家不僅要請人扛抬聘禮箱籠,送往女方家去,還要預備9匹、11匹、多到25匹馬。去時的馬匹是單數,回來時加上新娘騎的1匹便成雙數了。這些馬匹當中有1匹不能騎,還得把鞍轡配得非常講究,用繡球、紅彩裝飾,是給喜神乘的,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牽著,走在最前邊,敲鑼開道,其他人跟上。有背琴劍書香的4人,陪郎和押禮各2人步行或騎馬。抬轎迎親的,有青轎和紅轎,新郎乘青轎,紅轎去時由新郎的侄子和媒人同乘,稱壓轎,回來時新娘乘紅轎,壓轎的人騎馬。接下去是樂隊,吹鼓手吹大號、嗩吶、敲大缽、擊鼓、抬傘旗,背赤印。最后是男女青年、小孩數十人。一路上放鞭炮,吹吹打打,繞村串寨,喜氣洋洋,十分熱鬧。
有功名者,迎親隊伍抬著寫有功名官階職銜的高腳牌坊、旗幟和紅羅傘,有樂隊嗩吶大號,吹吹打打為新郎鳴鑼開道。迎親隊伍由媒人和男方較有本事的一位女性長輩帶領,伴郎必須由具有隨機應變能力的青年充當。
大理有專門的班子,當轎夫、當鼓樂隊的吹鼓手,為附近村寨的紅白事服務。主人家除付給一定的報酬外,還要分別招待他們,不論是幾人,都要另選地點(一般在牛廄門口)單獨待席,這就是民間說的:“吹鼓手吃獨席。”
在大理,迎親隊伍出發前,要先派2個人背幾桌酒席到女方家,稱“辭娘席”,并送上新娘用的蓋頭帕等物。迎親隊伍到了女方家門前,新娘家為了表示不讓愛女離去,要將大門緊閉。要等嗩吶大號三吹三歇,將裝有銅錢的紅包丟入院內,之后,女方家開門擺茶酒迎接,先敬新郎喝下馬酒。新郎喝畢作揖還禮,然后迎親隊伍順序入座,先喝苦茶,后喝糖茶,取先苦后甜之意。然后,女方家招待迎親隊伍酒宴。
宴席中,女方家為拖延時間,故意把酥肉用線穿起來,肘皮則為連刀肉,使客人不易食用,先出一聯讓陪郎作答,如果答上了就將這兩碗肉換下,如果答不上就不換肉,讓其出洋相,并嘲笑陪郎無能。吃完酒宴,新娘就拜祖先、父母、親戚長輩,準備作別。這時,女方父母照例要給新郎禮物,但為了考考新郎,并不明送,如將金戒指藏于菜或油煎過的乳扇之中,由陪郎轉交新郎,如新郎能將金戒指取出,岳父、岳母就認為女婿聰明;如新郎不注意,不能識破其中奧妙,取不出金戒指,不僅得不到禮物,還會被認為是“憨姑爺、笨陪郎”。經再三催請,新娘才能出門。這中間,禮儀很多,女方還故意出些難題,全靠伴郎們妥善應酬。若應酬處理不好,則會傳為笑柄。
在周城,清朝時期,新娘頭插宮花、穿古裝,新郎則打扮成文官或武將模樣,這種服飾有專門出租的。民國時期,新郎穿長衫,戴洋氈帽。新娘開始梳妝時,先點燃小油燈,腳踩在斗上,以示今后五谷豐登,取下作為姑娘標志的頭帕。解散獨辮,用紅木梳分出發路,編成兩條長辮子,辮梢用紅毛線系好,并扎上用紅毛線繞成的花,穿上新郎送來的結婚服——鮮綠色后擺繡有花邊、長及膝蓋的大紅襟衫,再套上一件桃紅色的同樣繡有花邊的大襟衫,穿上一條青灰色長褲,腳穿紅襪、紅布鞋。之后戴頭飾。周城的白族姑娘結婚時,花冠頭飾是以紅毛線為主,配有黃、綠二色。用毛線織成小絨球堆成冠狀,正中有一個小鏡子,稱為照妖鏡。在耳旁、頭頂及辮梢上綴滿了各色大小不等的絹花,再用紅毛線系一似心狀的鏡子掛在胸前,以示心心相印。穿戴完畢,才進行面部化妝,要拔去臉部的汗毛,涂脂抹粉、抹口紅、描眉,最后,戴上一副墨鏡以“避邪”。新娘打扮好后,由一位長輩給新娘喂三口飯,祝福以后豐衣足食,家庭和睦。在鳳羽,女子換頭禮,要請高壽婦女為新婦梳頭,先戴鳳冠,然后換成紗帕,腳踩裝滿糧食的斗,寓意五谷豐登、魁星踢斗,將來子女會讀書上進。斗中擺一桿秤,寓意新娘心像秤一樣公平,對丈夫、對父母一視同仁。又放置一把剪刀,表示新娘對愛情的忠貞不貳。[13]在喜洲河涘城,新娘要穿大紅布或紅綢棉襖(白語稱“冊滾升”,不論冬天夏天都要穿)、綠色布褲,有的穿白族服裝,綠衣紅金絨坎肩,戴墨鏡,胸前掛銀質的“黃鱔骨”垂鏈,手戴玉鐲、銀鐲。頭戴紅布大帕,手執有紅布扎口的寶瓶。
新娘拜別親人上轎,挖色風俗是大喜日子不許哭泣,新娘只能眼含熱淚表示依依不舍之情。而大理、鄧川一帶,新娘上轎前要大哭一場。挖色新娘上轎要由新郎背送,其他地方則由其兄長背著上轎,新娘頭上蓋有紅布蓋帕,哭聲一直到男家下轎為止,此為“哭嫁”。
這時,鳴炮三響,迎親隊伍各就各位準備出發。新娘出門,眾人即伸手亂掐新娘,稱“掐新媳婦”,據說掐新娘可以避邪。因此,送親路上,全靠伴娘們保護。
迎親隊伍返回,一路游村串寨,故意繞來繞去,以示眾人。行到有橋處,就要停下來,由新郎背新娘過橋。迎親路上,如碰上另一支迎親隊伍,雙方爭道時,兩家的新郎、新娘互換手帕、鏡子等物,協商解決,如雙方各不相讓,就會發生爭吵斗毆。
二是拜門、拜堂。新娘被迎至男方家門口時,男方家燃放鞭炮,門前擺香案,新郎下跪,由執事點香,放鞭炮,擺茶、酒、水果來迎,稱做拜門。拜門時,執事手撒米花、瓜子等物,口中念念有詞,打發東南西北中的鬼邪回避,稱“退車馬”。這時,男方家中有八字沖克者要回避,癡聾啞之人也要設法讓其避開,以免沖犯。新娘進門時要跨火盆或馬鞍,表示興旺或平安。新郎、新娘用席子鋪地進入家中堂屋拜天地祖宗,稱做“拜堂”。新郎三跪九叩禮,新娘跪著不動。先拜天地,次拜灶君,這兩次為六叩三拜;再拜祖先為四禮八拜;拜父母三叩首,名為“生三死四”。拜后,飲合枕酒,吃“狗剩菜”,也稱團圓飯。吃紅肉,新郎吃一嘴,新娘吃一嘴,專門有人招呼。
拜堂后,喝烤茶和用白酒、紅糖、花椒面、辣子面制成的喜酒,茶酒之后,入洞房。在新娘進洞房的熱鬧時機,眾親友會從四面八方伸手來,向新娘身上掐來掐去,俗稱“掐新娘”。由一位兒孫滿堂的老太太牽著新娘、新郎入洞房,這位老太太稱為“牽手”。新郎、新娘要爭跨新房門檻,誰先進去誰成為一家之主。
洞房內,只留媒人、牽手和新人。牽手用托盤端一尺子給新郎,新郎即用尺子挑開新娘頭上的紅布蓋帕。然后,新娘、新郎雙雙坐在床邊,相互代解幾顆紐扣,由媒人酌酒,引新郎新娘互相敬酒,媒人念祝詞:“夫妻和合,子嗣聯芳,百年偕老,五世其昌。”晚上,洞房中設一宴席,由新郎、新娘與媒人或牽手同席。新郎、新娘同坐,媒人或牽手對面坐,就餐時,新郎、新娘要互相交換飯碗吃食,吃剩的食物歸牽手或媒人帶回。然后請人梳妝,把發辮纏在銀釵上,用紅線扎緊,盤卷在腦后,周圍插上紅綠緞子似的“新娘花”。
三是宴客。每輪宴席,新郎、新娘要雙雙給賓客敬酒。宴席首先是宴請同宗族的長輩,表示對他們的尊敬,席位座次是按照“長幼有序”的傳統思想,由專門的人員引導入座。富裕之家吃“三滴水席”,先吃三冷三熱,然后才吃正席。就餐時,媒人、新娘家人各擺一桌獨席。宴會第一道(菜):拼盤,案酒(事先擺好筷八雙,杯八只,醋碟八只,鹽辣碟一只);第二道:小湯八碗;第三道(菜):紅肉;第四道(菜):酥肉;第五道(菜):千張肉;第六道(菜):鹵雞,新郎、新娘敬酒(兩次敬酒皆為小弟兄斟給客人,敬酒者打拱表示敬意,客人亦打拱還禮,彼此都是站著);第七、八道:蔬菜;第九道:每人一碗飯。也有待十大碗外加拼盤大件的。大家吃著第一碗飯,小弟兄便將飯盆送來、湯加添來了。八大碗中的主菜(葷菜),一般都有定數,每人可吃到兩塊(片)肉,碗中墊底的素菜可加添多次。席間,客人就分菜和帶菜回家。因此,白族做客一般只吃不便攜帶的湯和素菜,而將席上易攜帶的葷食平均分配后,用洗干凈的大菜葉各自打包帶回家給沒來做客的家人共同品嘗,寓意為帶回喜氣和福氣。這在洱海兩岸的大理是一個十分普遍的風俗,而在鶴慶甸南片的白族,帶回去后還再加工為敬老的別致美食——“宴粥”[14]。
在鶴慶,約莫飯飽,就有人在每位客人面前放下紙煙一支,“廣子”一包。這包廣子一定要包得講究,一頭尖一頭平,紅紙封面,內裝檳榔五六片,綠子一二點,葛根一三點,既解酒又消食。這一天開銷很大,當客人在門口掛了禮金,主人請入客堂,先要敬以“苦茶”、香煙、瓜子,然后再敬喜糕(水糕)、糖茶。親家要請到正廳正坐,即使一般客人,主人不來作揖恭請,客人是不便入席的。禮金很少,用銅錢時只有90—100文,因而有歌謠:“喜事人情薄,兩家坐一桌。二九一百八,難說!”
宴席結束,女方家就來人“送果盒”,這時男方家要以茶點招待。送果盒的都是婦女、孩子。她們來的目的一是“摸喜雞蛋,喜核桃”,這兩樣東西事先由家里的年老婦女用紅顏色水煮熟,交給白頭偕老、兒孫多的“鋪床”婦女悄悄藏在墊褥底下。誰要摸到就是有福運。二是交“果盒”給新娘。果盒除了糖食糕點,主要是“龍鳳布”,是一塊兩市尺見方的白緞子,上面繡以金龍、玉鳳互作吞吐之狀,不僅技藝精巧,而且還飾以花邊,背后有較厚的襯布。此物專供男女交合時墊在床單上面。[15]
四是鬧席,或稱“吃新娘飯”。由媒人、男方家的幾個長輩和來幫忙的人,用幾張桌子把新人圍在中間。席間,新郎新娘不停地向賓客敬煙、敬酒。這時候,賓客可以給新郎新娘出些難題,也可以讓新娘新郎表演節目,堂屋里充滿了歡笑聲和喝彩聲。客人一會兒要新郎夾菜給新娘,新娘夾菜喂新郎,又故意要新郎夾菜給自己吃,并且不直接說出菜名來考新娘,比如說:“要吃沒有骨頭沒有肉的葷菜(豬肝)”,一會兒又讓新娘學說繞口令,一會兒又故意讓新人用削得又細又軟的兩雙筷子,去夾用紅線穿起來的“連心肉”給客人,用軟筷子一挑一滑,逗得鬧喜的人們不亦樂乎。這時聰明的媒婆就會悄悄指點新娘解決這些難題,如悄悄遞上隨身帶來的小剪刀給新娘剪斷紅線。而一旦被發現,媒婆就要被罰酒喝。這時,幫忙的人要給新郎新娘出題目,讓他們猜謎或對對聯,稱“鬧蓬”。“吃新娘飯”常常要四五個小時。廚房故意將菜樣做得奇怪,用紅絨線把東坡肉串聯,筷子夾不起,要新娘剪開才能吃,兩桌還要互相敬酒。[16]
五是鬧洞房。傍晚,新郎家庭院里老者和長輩喝喜酒、吃喜糖,談笑風生,熱鬧非常。主要由表親和好友來鬧洞房,有的老人也牽著兒孫來湊熱鬧,以沾點喜氣。俗話說新郎、新娘房中無大小,鬧房時,新郎、新娘一齊捧著托盤向來賓獻茶,先進苦茶,后進甜茶,表示先苦后甜。在向客人接還茶盅后,鬧房就開始了。始叫新郎念一句“一去二三里”,叫新娘接著念“我在娘家就想你”等一些文雅而又雙關的句子。如用糖果喂給新郎,叫新娘同吃,用口相接,不準動手,或叫兩人唱對歌,或叫念詩詞,由新郎新娘各念一句,經常念的是:“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幾乎要鬧到第二天凌晨。
第四天即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人要用糖茶敬獻給父母、家族長輩和賓客,即敬“四手茶”,新郎、新娘要同端一茶盤,白語稱“西坡早”,也稱“拜客”。拜客也稱“認親”、“接老親戚”。不同地方拜客的時間不同,但內容一致。先拜長輩,再拜平輩、小輩。凡親族親戚受拜者亦須贈給新娘禮物,嫡系血親者,新娘要送還鞋一雙(稱“回鞋”);拜謝長者時,其中一長者要誦詩一首以預祝贊美新婚夫婦的幸福,這位長者稱“壓蓬”。接著,家中的小輩也來拜見新郎和新娘。新娘打開從娘家帶來的柜子,取出用紅紙包成長圓條狀的“果子”(里面包有瓜子、松子和一個核桃)分給客人,直到分完為止。拜客儀式實際上是真正意義上的結婚典禮。
婚禮或婚宴結束時,客人就會向主人告別,此時,主人將事先準備好的“回禮”(農村稱為“打發”)贈送給即將告別的客人。“回禮”比較簡單,一般是一條毛巾、一雙襪子或者是一包香煙等。“回禮”也只是一種形式上的禮節,不在乎其價值。但是主人為了“面子”(也就是“拿得出手”)也會在“回禮”上動一番腦筋。這種“回禮”體現的是主人與客人之間的一種禮尚往來。
拜畢,送走喜神、撤棚,婚禮就此結束。
在鶴慶甸北一帶,收拾掃除的第二天,新郎須帶新娘上街游逛,新娘要背一個用黑漆涂過的新竹籮(背帶須是紅的),內裝大米兩升、瓜子、葵花籽、松子若干、砂糖(砍成小塊)一包,稱“喜果子”、“喜砂糖”,新娘子逢人便遞。賣喜米也不好討價還價,由買家要價賣完即可。之后新郎和新娘在街上買兩條鮮魚就回家。沒有上街游逛的新郎、新婦,人家是不歡迎的。
婚后三日(或六日),新郎陪新娘回娘家,即“回門”。這天要早起,新娘由請來的梳妝婦女把頭發梳成高高的髻,稱做“收頭”,以示從此“成人了”。換了發式才回娘家。在挖色,是由女方家選雙日來接。在喜洲河涘城,由男方給新娘攜帶包子、餌塊、黃煙絲,讓新娘回去送給女方親戚。在周城,新郎手捧錦花一朵,到新娘家去謝花紅。新郎家的至親也一起到新娘家去做會親客。新娘家同樣辦酒席招待客人,并很好招待來幫忙的人。回門不能在娘家過夜,新郎、新娘必須當天在太陽落山前返回,路遠的可以在途中歇腳。有的地方僅新郎陪同新娘回門,而有的則是新娘早早就回到娘家,到傍晚,男方家派出媒人、小姑子等人來女方家把新娘接回。在劍川縣劍湖周圍的白族,按當地風俗,回門這天,新郎帶領十來個親友去女方家回門。新郎和親友可以在筵席上藏女方的東西,如碗、酒杯、筷子、飯勺等,回男方家后好向新娘索要禮品(紅糖、香煙、酒等)。女方家也故意多放一雙筷子在新郎面前,好讓新郎藏回去,意思是:你家添人了,帶雙筷子回去!有提醒新郎今后要關心愛護新娘的意味。[17]
白族婚俗在不同時期、不同地方也有一些差異,但婚俗文化元素基本相似(見附錄個案2)。白族締結婚約的儀式都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功能,因此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傳承沿襲,盛行不衰。
(三)再婚
新中國成立前白族離婚較少,一是多數人都深信婚姻是前生注定,不能反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所以都能安之若素。二是迫于壓力。由于婚姻包辦,婚后夫妻不和,“按照傳統習俗就無法補救。理論上,妻子可以離開冷酷無情的丈夫回娘家,但這樣會生流言蜚語,而導致雙方家庭成為死敵。實際上,只有很少的父親能明白女兒的不幸而鼓勵她們離開丈夫,更何況,要把女兒再嫁出去的希望很渺茫。一個丈夫可以因為妻子與人通奸而休妻,把她打發回娘家,但這很少發生,因為要向女方的父親證明所發生的一切并非易事,而夫家有此家丑也因此招人非議。如果丈夫無法與妻子相處,而妻子又品行端正,丈夫可以同妻子離婚,但如果那樣的話,他必須向女方的父親支付200—300銀圓,只有很少的家庭可以支付如此昂貴的離婚費用”。[18]民國以前,白族社會反對遺棄原妻,一旦有人與妻子離婚,必為眾口責難。三是父母選擇適當,婚后夫妻和睦,婆媳相安。有的雖然發生矛盾,但都能為了孩子自己忍耐。從1929年到1950年底,鳳羽上千戶人家中僅離婚四人。[19]
女子再婚主要是以下三種情況:
一是夫妻不能和睦相處。這種情況下多數選擇再嫁。二是男方死亡。若與亡夫生有子女,可找一個男人來家,稱“招夫養子”,女方可繼承財產。也可與亡夫之弟結婚,稱“叔配嫂”(但不能與亡夫之兄結合)。這些都是極個別的。“也有夫死無子或雖有子女,因叔伯圖財霸占房產,故意刁難,迫使寡婦再嫁,帶走兒女,俗語‘為挖芋頭,子母連根拔光的’。有未征得寡婦同意,公婆叔伯暗中出賣形成搶婚的。”[20]三是男方病弱、癱瘓。這種情況女子可以另找一個男人來家,與前夫相處,俗稱“招夫養夫”,與后夫所生的子女亦有贍養前夫的責任。
女子再婚稱“結蠟”,“寡婦再婚則被視為違背傳統,如果真的要再嫁,除了她自己的衣服,什么也不能帶走,她必須舍去死去的丈夫留給她的一切。盡管如此,如果沒有孩子的話,寡婦還是經常再嫁人”。[21]為此,要秘密逃離前夫家,既不能帶走前夫家財物,又不好空身到后夫家里,只好背個小竹籮,放點必需的東西。若是后夫的原妻已死,那么門前便放著一口飯鍋,讓再嫁者頂在頭上,走進房間。
在大理喜洲十六村,夫死公婆尚在,則往往逼寡婦再嫁,一般由寡婦自己決定。多數則由公婆或其兄弟等,偷偷地把她許配給別人,接受了銀錢聘禮后,約定日期時間地點,由男方約人在婆家人協助下,哄騙或強搶寡婦。寡婦沒有選擇對象的自由,只好認命。[22]
男子再娶,絕大多數有兩種情況:一是缺兒少女,二是妻子亡故。一般是找那些沒有丈夫的婦女相配,花銷幾百元錢給女方的前夫家。結婚只需隨意請幾桌客,迎接女方只要找一兩個親眷配合介紹人,在黃昏以后悄悄把女人領到家里就行。女方到了家里自然也要拜天地、拜祖宗,而“分拜”則男方不參加,只由親族一人領女方向各親眷處磕頭就算認了大小。而后將拜祖用的豬頭拿去煮了,供第二天清早女方前夫家來吵嚷、質問者吃。所以這一晚的儀式稱“結蠟”,社會上常把那些曾經再嫁的婦女稱“二婚豬頭”。[23]
二 大理白族傳統婚嫁的形式和禁忌
一夫一妻制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組織形式。1949年前極個別地方有過一夫多妻。
(一)婚嫁的形式
白族婚姻形式共有4種:從夫居、招贅婚、“卷帳回門”、搶婚等習俗。
一是從夫居,嫁女兒到男家,這種形式占大多數。
二是招姑爺上門,這種婚姻形式分別為:有女無子,為女兒招婿;有的則是女兒大、兒子小才招婿;有的雖有兒子,但為增加勞力而招婿;還有的則是父母與女兒關系好,不愿女兒出嫁而招婿。招贅一般是提親時由女方提出,男方同意后,經媒人作證議定。由于是新郎到新娘家上門,因此操辦婚禮主要由女方家承擔,男方幾乎不需要多少開銷。無論哪一種方式的招婿入贅婚,都是從妻居,并在締結婚姻時,請證人立約,闡明雙方權利與義務,有女無子招贅婚,入贅男子要改名換姓,可以享受族中子侄的同等待遇,不受歧視,有權繼承女方家的財產。[24]婚后所生子女,規定長子隨母姓,為女方家繼承人;次子隨父姓,有權返回父親的本家,這便是白族社會中“長子入祠,次子歸宗”的傳統。女方死后,入贅男子也可以續娶。
三是“卷帳回門”的形式,即男女雙方結婚后七日,妻子帶著丈夫攜帳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為女方家雖有兄弟,但年齡太小,父母年邁,只好“卷帳回門”來贍養老人和照顧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長大結婚后,男方又帶著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
這三種婚姻形式由來已久,沿用至今。無論屬于哪一種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禮的過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過招姑爺上門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雙方的角色互換而已。
四是“搶婚”習俗。搶婚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發生在未婚青年男女中,男女相愛,女方家不同意,男方家只有通過搶的方式才能成親。另一種方式則發生在已婚婦女(多半是寡婦)中,男方通過媒人與寡婦公婆或本人說定,男方趁其外出參加廟會或趕集時將其搶回成婚。通常寡婦不能再嫁,而通過搶的方式促成寡婦再婚,免去寡婦活守寡。搶婚的規矩是,既不得搶未經本人或父母同意的姑娘,也不能搶有夫之婦,否則要遭到被搶者家族或村寨的集體報復。這種習俗在白族歷史上曾經流行過。
(二)婚嫁禁忌
一般而言,禁忌是民間對神圣的、不潔的、危險的事物所持態度而形成的某種禁制,主要通過口頭傳承及行為示范,[25]屬于風俗習慣中的觀念,具有威脅和懲罰兩個主要特征。是人們出于自身的功利目的而從心理、言行上采取的自衛措施,是從鬼魂崇拜中產生的,以制止、抑制的方式回避矛盾和斗爭。[26]在婚姻締結的過程中,凡認為不吉利的,都在禁忌之列。
白族在婚嫁中的禁忌,概括起來有8項:
一是通婚禁忌——同宗同姓不通婚。
二是生肖禁忌——嫁娶年的地支忌與男女生年的地支相同,即不可在新人屬相年成婚,怕傷其“本命”。由男方父母請媒人到女方家說親,討求女子生辰八字,經占卜求吉,若雙方生辰相抵觸,這門親就不能成。民間常言:“一山不容二虎”,意即兩個屬虎的人不能相配;“龍虎相斗”,屬龍的人不能找屬虎的人成親;“羊落虎口”,就是屬羊的女孩不能找屬虎的男子,否則會相克。除結婚當事者“八字”不能相犯沖外,也不能與家人相頂撞才能婚配。
三是請期禁忌——成婚要擇吉日,看其是否有“白虎壓房”或“白虎壓床”,若有,不可婚配,須另擇吉日。白族民間對辦喜事忌諱7、8月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這兩個月孤魂野鬼較多,結婚會把鬼召進家來。另外一種說法是7、8月是民家“接祖”、“祭祖”、“送祖”的時期,民家都要把本家先人的牌坊等供奉在堂屋(客廳),結婚辦喜事會驚擾先人,有失恭敬。
四是親迎禁忌——迎新娘時,須看日忌。若是日忌路,須沿途打鑼;忌地,則地上鋪席;忌翁姑,翁姑則須回避。新郎迎親身上不能裝煙、錢等任何東西,到了新娘家也只能裝錢,不能裝其他東西,俗稱“空手出門,保財歸家”。
在挖色境內,迎新隊伍禁止走兩條路。一條是從挖色街到官邑村時不走中路風神廟前。當地人認為麻風、癲癇等病與風神有關,如走此路,以后生兒育女就會得麻風、癲癇等病。二是從小城曲村到大城曲村不走靈濟寺前之路,因為靈濟寺是地獄,鬼的天下。認為迎親過此路,以后生兒育女就會得偷生鬼,孩子長不大。所以路經風神廟或靈濟寺時,要繞道避開。
五是婚宴禁忌——孕婦不能去做婚宴客。
六是洞房禁忌——鬧新房時忌諱家人進洞房,孕婦也不能去新房,更不能坐或躺到新婚床上,否則這家新人以后難生育。
七是回門禁忌——新娘回娘家,必須趕在日落前回夫家。
八是新婦禁忌——回門之后新娘七天之內不能串門、不能回娘家。
這些禁忌既反映了白族先民對婚姻順天意的“天人合一”信仰,也反映出白族先民對疾病、災難的不解與恐懼,力圖通過種種規制,加以回避。
(三)婚事的組織與操辦
白族辦喜事前,需要請好總管、提調等數人。總管主要負責計劃和安排,督促和接待賓客。媒人對外,提調管內,負責具體事務的指揮,幫忙人員,分工負責,各司其事。有管庫、管廚、監席、捧托,司茶水,管鹵菜鹽辣豆豉果酒,做廚、煮飯、洗碗筷,及采買、雜用、挑水、陪郎等,將名字列榜公布,由提調總管。在辦事期內,不但幫忙人員要聽提調指揮,甚至主人生活安排都要由提調決定,以便統一行動,不至于混亂。
其間主人家要邀請家族長輩前來共同議事,分別承擔有關事宜,稱做“庫房”。首先確定請客名單,先由具體辦事人提出初步名單,提交族中長輩逐一審定。當中如有不該請的就刪去,應該請未寫的則補上。族長有權制止辦事人隨心所欲,欺貧愛富,不能因請客而使家族喪失聲譽。然后確定各“庫房”負責人。各“庫房”職責具體是:
管庫2人:辦事者把準備好的一切東西交給管庫,由管庫全權支配。結婚前兩天,2人即到場,直到婚事完畢為止。管庫一般要請親家或至親密友來負責,設置庫房后,所有辦事需要物品,無論是借來的、買來的、主人家原有的,都要交庫統一管理,使用人向管庫領用登記,事后交還銷賬。接的各項禮錢,也要由收禮人交庫,由庫房再交主人。
管廚負責領導廚房工作,監席負責統計客人,與廚房聯系。廚師數人,專管“八大菜”的烹調,還要與提調緊密配合。靈活掌握菜與客人的數量,不能出現來客無菜的現象,也不能出現鋪張浪費的情況。
提調2人:要由懂禮儀、習俗,又有靈活應變能力的人來負責調度。安排結婚日的大小事宜,特別是待客排宴,必須有禮有節,使所有的客人滿意。
接聘禮2人:凡來客的聘禮錢(又稱“份子”)都要一一登記清楚,以后主人要按賬本逐漸送還給對方,稱做“禮尚往來”。
捧托:用年輕小伙,專門招呼菜飯茶水,清洗碗筷,其余均各有專責。
結婚前兩天,各庫房人員也全部到齊,各就各位,開始工作,這些人員都是義務幫忙,不付報酬,也不會有什么營私舞弊的情況。[27]白族結婚凡搭棚用的椽子、木板,布篷,辦席用的炊具,陳設用的香爐、花瓶、字畫,待客用的桌椅板凳,招待親友住宿的被蓋行李,照明用的馬燈、汽燈等項物品,多系請人借用,事后歸還。并須添購平時未來得及準備的零星用品。
還要事前請好吹嗩吶、奏大號的“吹鼓手”,安置他們敲鑼打鼓的地方。從迎親到宴客,都要奏樂,樂曲有“迎賓曲”、“迎新娘調”、“催妝調”、“一杯酒”、“龍上天”各種曲目,按時吹奏。
過禮這天,事情很多,小弟兄們不僅要把“存客”和客堂布置好,把喜棚里的桌凳擺布齊整,誰當中廚(洗碗筷),誰上菜上湯,誰記賬(稱“掛人情”)都要在上午吩咐妥當。
傳統婚宴里安排席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弄得不好,極易傷了親戚間的和氣,有的甚至因席位安排不當,拂袖而去,兩家從此翻臉。主要的客人如媒人、姑爺、舅舅等安排妥當。吃完飯,做客的女人小孩也走了。之后由仁義會的人或男方家負責安排遠方客人的住宿。
直到正喜次日,清掃廚客后,各人交清手續,提調才解除責任。招待完客人后,新郎、陪郎及主人要專門請幫忙人員坐席,端飯菜招待,以示酬謝。[28]
三 大理白族傳統婚俗文化的特點
大理白族婚俗最大的特點就是“漢表白里”[29]——漢白文化融合。白族婚俗與其他少數民族相比,受漢族影響較大;與漢族相比又具有本民族獨特性禮儀和習慣,同時區域性差別明顯但總體相同,充分反映了大理白族傳統文化的多元融合特征。
(一)包容與偏好并存
白族的婚俗,就婚儀的基本程序而言,與漢族的“六禮”之俗大體上差不多。白族是一個農耕民族,為了本民族發展具有生命力,在學習漢族農業生產技術的同時,其價值取向也是漢文化的。比較明顯地體現在,漢族傳統婚俗的“六禮”、“媒”、“合八字”、“聘禮”等在白族傳統婚俗中都有重要位置,也同漢族一樣有指腹婚、買賣婚習俗,白族婚禮中的“搭彩棚”、“轉席”、“跨火盆”、鋪房、壓床、“回禮”等風俗在漢族地區的婚俗中也能看到,虐新郎的風俗也與安徽合肥、山西一帶相似。[30]白族新娘的鳳冠頭飾(插滿彩色小絨球的花冠)、對襟衣也是漢族和白族服飾文化結合的體現。同時從擇配到成婚,都有許多獨特的講究,反映了白族的發展狀況和民族文化心理,反映了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白族在其民歌、曲藝的唱詞中,多借用漢字來記錄白話,俗稱“漢字白讀”,恰恰是漢字的借用,使白族的各類藝術形態得以在更加廣闊的文化空間進行傳播。
白族婚禮反映了白族在色彩審美上的雙重心理,既受漢文化影響,同時也保留自己的民族個性。白族尚白,但在白族婚禮上,充當重要角色的不是白色而是紅色,這與漢族崇尚紅色的習俗一致。無論是白族還是漢族傳統婚禮,新人都要佩戴紅花;紅對聯,紅雙喜,紅蠟燭,還有用紅布包裹的各種物品,分發的紅包、禮物,等等,當然還有新人的房間,到處都是紅色。全套紅色的床上用品,陪嫁的所有物品都以紅色為主,即使不是紅色也拴有紅色線頭。說明白族在色彩上與漢族有共同認知。在建筑方面,白族民居與漢族的四合院的色彩總體一致——都是青灰色磚瓦、白色墻面。漢族的庭院布置、裝飾總體淡雅大方,以灰和白等素色為主,反映了隱忍、內斂的性格特點。而白族則在裝飾色彩上不拘一格,且將門頭裝飾做到極致,反映了白族豪爽、張揚的民族性格特點。
大理白族接受了一夫一妻制以規范兩性行為,使男女雙方有固定的經濟聯系來保證家庭、社會穩定,促進生產和社會發展。同時,大理地區“繞三靈”、劍川石寶山歌會、洱源茈碧湖歌會等形式多樣的民間盛會,也以民族婚俗的方式隱秘地為戀人們提供了相會、互訴衷腸的特定場合和時機,保留了本民族傳統行為模式中對理想愛情的自由追求,反映出民族原生文化在與其他文化接觸過程中的深厚性與持久性。
白族接納了漢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文化習俗,同時保留了青年戀愛自由的傳統。但長幼尊卑的等級十分嚴格,年輕人嚴禁在長輩面前談情說愛,更不能有親熱的舉動,也不能在村頭巷尾隨便唱情歌,否則就會被視為沒有教養。只有在特定的場合接觸、交往、嬉戲,如在公房、郊外、集會時才被允許,白族青年以吹樹葉、口弦約會,用情歌互訴衷腸,以多種方式表達愛意,顯示民族文化的獨特性。
(二)神秘與人本相連
本主崇拜和鬼神崇拜貫穿于白族婚俗中,目的都是為新人祈福避禍。白族婚俗“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強調的是保持和追求世間的幸福和快樂。神秘性、神圣性是白族婚俗活動的顯著特點。白族青年男女是否能成婚,要請巫師或算命先生合八字,即由神靈來決定,“每一個自然的行為都透露著神性的端莊”,[31]這就使婚姻的達成籠罩了一層神秘的光環。在婚姻習俗中穿插白族民間信仰的內容,以使世俗的婚姻得到神靈的認可與庇護,讓世人對婚姻的達成有一種神秘與神圣感,悉心呵護婚姻,以示尊重父母的選擇和神靈的安排。
在隆重、喜慶的婚禮儀式上,白族有避鬼的傳統,這種習俗來源于古人的鬼神信仰。白族相信鬼神與人在生產生活上的吉兇禍福、生死存亡、貧富成敗都有關聯。即使是洱海地區的白族,后來改信佛教也未完全放棄對天鬼的信仰。[32]白族認為世間有各種鬼,婚禮中新娘“開臉”(凈面)、戴墨鏡、手拿或胸掛圓鏡、跨火盆、“轉席”、[33]新房門頭掛圓鏡或弓箭和圓簸箕等,都是為了避妖魔鬼怪。表明白族民眾仍然將人的需要、對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期盼寄托在神的身上,白族傳統婚俗一方面仍然保持了傳統文化原始性的文化品質,同時也充分彰顯人為萬物之靈的觀念。所有的祭拜活動都是以人為中心來建構、以人心和人生為觀照。
(三)隱喻與象征相融
白族婚儀中使用的語言常富有圖畫的生動性和具體性。既有詩的韻味,又常包含著自然的事實,詮釋著民族的人生感悟,充滿淳樸的活力,為民眾所喜愛。[34]白族先民在僅擁有維持其生命最基本的東西時,將生活中的事物加以想象,賦予其一定的象征性。如白族婚嫁都與魚聯系在一起。“婚宴餐桌上離不開魚,就連新媳婦過門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上街買魚,以示自己的生養能力”;大理喜洲河涘城本主廟供奉的“洱河靈帝”,就是直接把魚神尊像供奉于本主廟中,讓人們祭祀。對魚的崇拜將魚與生殖相連,把魚作為女陰象征,其中又包含了生殖、血親、種族意識。[35]
白族婚慶的特點是借用本民族語言和說詩唱曲來制造喜慶、熱烈、歡鬧的氣氛。最有民族特點的是,在婚禮中把新郎新娘作為制造熱鬧場面的對象,達到愉悅大眾的目的。婚禮中故意將干辣椒面撒在事先準備好的火盆里燃燒,一時辣味四溢,頓時嗆得新郎新娘咳聲不斷,眼淚直淌。因為在白族話中“親熱”的“親”叫“氣”,同“辣椒”的“辣”諧音,所以燒辣椒面象征著親熱,也有驅除冷清、增加熱鬧氣氛之意。有的在辦喜事時,喜歡在菜肴中多放花椒也是同理。花椒在白族話中叫“菽稿”,花椒的麻味稱作“稿”,花椒也用來表示“相好”之意。婚禮時燒干辣椒、多放花椒正是運用了白族語言中的這種巧合,寓意深遠。[36]
白族新娘進洞房前,來幫忙的小伙子攔在門前掐新娘,可以掐新娘的臉、手和身子,新娘被掐得“啊喲”、“啊喲”直叫喚,媒婆這時往往是一邊攔著不讓別人掐新娘,一邊也伸手掐新娘。“掐一把喜洋洋,掐兩把幸福長,掐掐扭扭鬧洞房”,直到把新娘子掐紅掐紫,掐得越狠表明對新人祝福越深。因為白族話中的“啊喲”這一嘆詞,與白語“一夜”的語音相同,正好構成諧音雙關——祝福新娘能與新郎在新婚這一夜就受孕,并且多子多福。這一習俗的出現是因白族地區受儒家道德思想影響,在各種場合都諱言“性”,所以在婚禮中就借助白語諧音雙關反映和表現出白族先民的生殖崇拜心理[37]。
在以血緣、親緣、地緣關系為紐帶的農業社會,在物質財富、娛樂設施相對匱乏的條件下,白族自己為“鬧”尋找到不同的物件以烘托熱鬧場面,盡情渲染歡樂氣氛,讓人們在笑聲中化解個人身心緊張、平時人際間的矛盾,也反映出白族先民在實現民族和諧發展方面的智慧。
(四)情景交融,樂中陶冶
白族婚俗是語言、藝術、民間信仰雜糅的多元文化體,它集中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的全面刺激和感受,使白族傳統的價值理念和文化心理,由具體的場景設計、蘊含的內容和道德元素共同作用于人,通過美的形式形成。白族婚俗反映了白族的文化追求,除了像漢族那樣重規則、典雅,更注重浪漫、幽默,表明白族在人生價值觀上更重視歌舞升平,享受生活樂趣。
白族傳統婚姻的達成都是在男女雙方的家中進行的,農耕文化的中心是“家”,在“家”這個婚姻的外在象征地,圍繞婚姻家庭生活展開一系列婚俗活動,孝文化、家居文化、禁忌文化、家規等思想,通過結婚當事人全身心投入而習得,成為內化于心的知識。這種知識在文字遺失的白族社會得以代代傳承。一次次儀式的進行,對當事人雙方及參與者都是具體的道德體驗教育,從而使民族長期形成的婚姻道德情感培養、道德意識的確立、道德原則的堅守,能夠做到知行合一、情景交融,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總體相同與差異并存
歷史上,我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治集團曾經對少數民族有過程度不同的歧視和壓迫,一些民族為了生存發展,遠走山林,并逐漸形成了對外封閉、戒備的民族意識。與這種對異族的排斥和戒備心理不同的是,白族在失去地域性統治地位后,依然保持開放包容的民族文化心態,使之不斷吐故納新、不斷發展。體現在民族婚俗中,雖以本民族內部締結婚姻為主,但與其他民族亦可通婚,婚姻普遍有同姓同宗不可通婚的習俗。[38]這與彝族有嚴格的同族內婚、等級內婚的婚俗不同,像彝族的尼查瑪婚(永勝彝族他留人的非正式婚姻關系)、配婚(彝族奴隸制社會奴隸主掌握自己奴隸的婚配權)、節食禁水、迎親潑水抹鍋灰[39]等都是白族婚俗不存在的。
大理白族婚俗的地域差異也明顯存在,呈現一定的區域特色。如在挖色訂婚交禮一次完成,[40]大理市經濟開發區滿江村等地則是多次,而劍川一帶凡逢年過節都得向女方家送禮,否則視為廢婚。[41]祥云的“試姑爺”、以數合婚,劍川石龍村白族的辯斗娶親,洱源鳳羽的新媳婦趕新街等[42],都有一定區域性。聘禮物品的種類也不盡相同,但糖、茶是必備的。不同地方的禁忌也不相同,如大多數白族都喜歡姨表開親,認為這是“山同海不同、山不轉水轉”,海、水代表母親,山代表父親,父系這邊不結親。而劍川就忌諱姨表開親。緊鄰的村莊也有一些習俗的不同,如喜洲鎮的村莊,有些人家辦婚禮有請吹鼓手的傳統,有些就沒有。居住在山區的白族與漢族的關系不如壩區密切,經濟文化相對比較落后,其婚俗也逐漸融合了當地其他民族的元素。這種善于吸收并融合其他雜居民族的習俗,正是白族兼容并蓄民族文化的表現。盡管如此,大理白族婚俗的地域差異沒有彝族婚俗表現得那么突出,有差別但總體來說是大同小異。
從白族傳統婚俗及其特點看,白族是一個富有謀略的民族。在長期與漢文化的接觸中常常能做到“融而不化”——兼收并蓄又保留民族特色,使本民族文化的血脈得以長久傳承。作為農耕文明時代產物的白族婚俗,也時時處處反映出中國小農經濟與宗法制度條件下的天人和人倫思想及其“樂感文化”的特點。既具有中華民族婚俗中共同的元素,也有自己獨特的民族元素,充分反映了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