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轉軌國家貿易自由化研究:以中國和俄羅斯為例
- 朱玉榮
- 8215字
- 2019-08-16 18:43:31
第一節 相關理論綜述
一 經濟全球化理論
(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
全球化一詞最早是由T.萊維于1985年提出的,用來說明此前20年間國際經濟發生的巨大變化,即商品、服務、資本和技術在世界性生產、消費和投資領域中的擴散。有些研究者認為全球化不僅包括經濟全球化,還包括政治、文化、信仰、社會運動等方面的全球化,但目前表現得最明顯的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是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之一,隨著對全球化問題研究的深入,人們從不同的視角給出了全球化的定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97年《世界經濟展望》中對經濟全球化作了如下定義:全球化是“通過貿易、資金流動、技術涌現、信息網絡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圍的經濟高速融合。亦即世界范圍各國成長中的經濟通過正在增長中的大量與多樣的商品勞務的廣泛輸送,國際資金的流動、技術被更快捷廣泛的傳播,而形成的相互依賴現象。其表現為貿易、直接資本流動和轉讓”[1]。
德國學者格拉德·博克斯貝格、哈拉德·克里門塔寫道:“從最廣泛的意義上可以這樣理解,商品、服務、資本的交易變得越來越全球化。跨國公司諸如麥當勞、豐田或者西門子在全球范圍內生產和銷售它們的產品。越來越多的企業在世界市場上相互競爭,國界的作用越來越小。我們正在進入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時期。‘經濟全球化’的概念使人產生這樣一種想法,在任何地方都能買到任何產品。在任何企業之間,每一種工業產品和每一種服務產品都處于面對面的競爭之中。”他們指出,世界市場的全球化是一個大趨勢,這主要表現為:全球跨國貿易增長迅速;資本市場發生巨大變化,國際資本流動成倍增長。雖然商品市場的國際化趨勢明顯,但真正全球化的卻是資本市場,而且,金融市場事實上已成為人們經常談論的“地球村”;盡管勞動力市場還沒有實現真正的全球化,但也趨于國際化;公司和企業的經營理念發生重大改變,為了節約生產成本,整個生產過程被分解到不同國家。充分利用全世界可供使用的“生產資源”或“全球資源”,哪里最便宜,就在哪里生產。跨國公司將現代工業發達國家的技術優勢與低工資國家的成本優勢有機地結合起來。
Raphael Kaplinsky認為全球化是一個多維的過程。可以描述為是商品、生產要素(資本、人員)、價值和觀念的國際流動堡壘的系統性消除。[2]
美國《芝加哥論壇報》資深記者理查德·隆沃思把全球化定義為全球經濟體系的形成。認為全球化“是一項革命,使企業家能夠在世界任何地方籌集資金,借著這些資金,利用世界任何地方的科技、通訊、管理和人力,在世界任何地方制造產品,賣給世界任何地方的顧客。真正的全球化經濟體系,是把全世界變成單一經濟體,其運作方式與一個國家的經濟體毫無二致。在這個全球經濟體系里,貨幣、商品、服務、工作和人民可以在各國間自由流通,就像任何資源在美國各州間往來自如一樣”[3]。
有的研究者認為經濟全球化是美國主導的全球化。俄羅斯政治家久加諾夫的總結是:美國是當代全球化進程的主要推動者,全球化因此被深深地打上了美國的烙印。有人把當代全球化稱作“美國制造的90年代的古怪產品”,久加諾夫對此深表贊同,并把當代全球化稱為“美國式全球化”。[4]
有的研究者認為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金融全球化表現得最為明顯。并且認為在金融全球化過程中,國家的作用不可或缺。如Eric Helleiner寫道:“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過去30年來,對金融全球化的研究認為金融全球化是技術和市場力量擴張的產物。但是國家在金融全球化的過程中也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國家支持全球化主要是通過三個途徑:第一,給金融市場主體更多的自由;第二,防止金融危機的發生;第三,減少對資本流動的限制。50年代后,國家對金融全球化趨勢的推動作用非常明顯。”[5]
國內學者在綜合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也從不同的角度對全球化進行了解釋。
有的從技術和經濟制度全球擴展的角度解釋全球化。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以獲得經濟利益為動力,借助資本、商品、勞務、人員的自由流動所實現的技術和經濟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和擴展”[6]。
有的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角度理解全球化。認為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的全球性發展以及與其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全球性變化與調整。經濟全球化作為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是以各國對外經濟和對外經濟關系發展為基礎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全球性發展,它既是當前國際經濟和國際經濟關系的綜合體現,又是經濟國際化和經濟一體化的新特點、新階段。從生產力方面看,各國經濟全球化是其經濟在國際化的基礎上,不斷與國際經濟融為一體和實現全球性發展的過程;從生產關系方面看,各國經濟全球化則是在其對外經濟關系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7]
更多的研究者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自由有效配置、各國經濟相互依賴性加強等方面論述全球化。如有學者認為,經濟全球化是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推動下,在國際分工空前深化的基礎上,經濟活動在全球范圍擴展,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動,資源在全球范圍進行配置,各國經濟緊密依存,互相融合成全球經濟的整體。[8]
綜上所述,經濟全球化主要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帶來的資源的重新配置;二是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的狀態。因此研究全球化問題的著名學者郭連成教授這樣對經濟全球化進行描述:經濟全球化是指人類經濟活動跨越民族國家界限以及各國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的相互融合過程。以此為出發點,經濟全球化既是指資本、生產、技術、信息、貨物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跨國界廣泛而自由地流動,從而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的過程,也指由于這個過程的深化,使各國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作用不斷加強,形成各國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賴甚至制約的關系。[9]
(二)經濟全球化理論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形形色色的經濟全球化思潮對轉軌國家的經濟政策取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本節從經濟全球化的支持理論、改革理論及反全球化理論三個層次對全球化理論進行概括。
1.經濟全球化的支持理論
經濟全球化的支持理論可以以新自由主義學派關于經濟全球化的理論為代表。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產生于20世紀20—30年代,是西方重要經濟思潮之一。新自由主義源于古典自由主義,強調市場化、私有化、自由化、全球化,主張“要使經濟盡可能最大程度地自由化”、“盡可能最快地私有化”,要求在財政和金融方面采取強硬措施保證自由化和私有化的實施。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世界舞臺上出現了社會主義國家,古典自由主義遭到挑戰和壓抑。新自由主義逐漸成為英國官方政策的重要基礎。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爆發經濟大危機,凱恩斯主義上升為資本主義世界的主流經濟學。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陷入“滯脹”困境,凱恩斯主義無能為力。此時新古典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再度興起,后被簡稱為“新自由主義”,而new liberalism則被稱為“自由主義”以示區別。
隨著美國總統里根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上臺,新自由主義占據了美英等國主流經濟學的地位。美英政府以新自由主義為指導,進行經濟改革,減少國家對經濟的過多管制,實行減稅政策,推行國有企業私有化,降低進出口關稅,取消和減少貿易壁壘,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新自由主義成為英美政府的施政理念,并在國內外得到大力推行。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高新科技革命興起,生產力大大發展,資本主義由國家壟斷向國際壟斷轉化。適應這種需要,新自由主義開始成為美英國際壟斷資本推行的全球一體化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標志性事件是1990年由美國政府炮制的包括十項政策工具的“華盛頓共識”。其基本原則是:貿易經濟自由化、市場定價、消除通貨膨脹和私有化。主張推行以超級大國為主導的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即全球資本主義化。
新自由主義不僅成為歐美國家的施政理念,還迅速向發展中國家擴展。新自由主義宣傳全球化、市場化、自由化、私有化是實現經濟發展的“靈丹妙藥”。按照新自由主義理論,一個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必須放松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解除外匯管制,消除貿易壁壘,使國有企業私有化,最大限度地開放市場,實現經濟自由發展,實現市場主體的平等競爭。只有最大限度地參與經濟全球化,才能實現本國經濟的發展。東亞國家是貿易自由化政策的實踐者,這些國家為此而出現多次嚴重的經濟社會危機。俄羅斯“休克療法”式的經濟轉軌,也是在新自由主義指導下進行的,引發了長期的經濟衰退和社會動蕩。
2.改革論
改革主義反對新自由主義提出的完全市場化、自由化、國家對經濟放任不管的主張。20世紀90年代的東亞金融危機,拉美金融危機,俄羅斯、東歐轉軌初期嚴重的經濟衰退和社會動蕩都被認為是新自由主義失靈的表現。
改革主義認為新自由主義雖然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但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也使一些發展中國家處于全球化的邊緣,國家經濟安全受到嚴重挑戰。全球化帶來全球財富分配嚴重不公平,兩極分化日益嚴重,社會不平等,政治不民主。
改革主義是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和激進主義的反全球化之間的折中方案。改革主義者主張對市場機制的作用進行重新定位,并對其進行必要的限制。主張在資本主義的制度和框架內,尋求穩健的變化,而不是徹底的社會變革。早期改革主義者致力于通過國家采取措施,提升社會福利、加強環境保護和追求社會公正,抵制經濟全球化的消極作用,從而使各國資本主義能夠更好地發展。許多當代改革主義者強調要制定全球公共政策。例如,可以通過制定全球性的管理規范來管理全球跨國公司,也可以通過制定強制性全球環境法規來促進全球生態安全。并認為超國家機構在全球化過程中應發揮主要作用,全球機構應該采取措施增加社會底層階級及弱勢國家集團參與全球經濟的機會。
3.反全球化理論
反全球化理論又可稱為激進主義,激進主義不僅反對新自由主義關于全球化的主張,也反對改革主義在資本主義制度框架內對全球化政策的改革。認為全球化本質上是有害的,因此必須阻止這一趨勢。認為最好的改革方案也不能解決全球化帶來的分配不均、貧富分化等問題,所以激進主義者主張改革整個社會秩序。主張通過積極推動全球工人運動、婦女運動以及其他受壓迫民眾運動的發展,實現無剝削社會,實現社會公平。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冷戰格局的終結以及全球化的迅猛推進,俄羅斯、東歐國家開始全面融入全球化浪潮之中。全球化的消極后果很快體現出來,使得對全球化質疑或批評的聲音不斷高漲。在俄羅斯、東歐國家涌現出形形色色的反全球化思潮,其中影響較大的是俄羅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根納季·久加諾夫的反全球化思想。作為俄羅斯制度轉軌的親身經歷者,久加諾夫目睹了全球化在俄羅斯迅猛推進的現實,看到了全球化給俄羅斯民族帶來的威脅與災難。
久加諾夫認為當今的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的全球化,資本主義全球化破壞世界歷史,否定民族,正在給人類社會帶來越來越嚴重的災難,它是注定持續不下去的。與之相反,社會主義國際化恰恰是以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充實為前提的,它應該并且必將成為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替代方式。久加諾夫認為20世紀末發生的社會變遷不是社會主義的崩潰,而是社會主義的一種具體歷史形式的瓦解,新的、更加有效的社會主義形式終究會復興,會取代當前的資本主義。
久加諾夫還指出了社會主義國際化的實現途徑,即世界性的反全球化運動。社會主義運動要加強與反全球化運動的聯合,建立反全球化國際,才能取代全球主義“世界新秩序”。[10]
二 貿易自由化理論
貿易自由化理論源于英國古典自由貿易理論的奠基人亞當·斯密提出的絕對優勢論,絕對優勢論反對重商主義國家干預對外貿易的做法,認為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國家之間應按絕對成本優勢原則進行分工生產,進行自由貿易,如此可以增加貿易參加國的財富。大衛·李嘉圖繼承和發展了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論,提出比較優勢論。認為決定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基礎的是比較優勢,國家之間應按照“兩優取重,兩劣擇輕”的原則進行分工與貿易,交易雙方都可以獲得利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瑞典學者赫克歇爾-俄林提出要素稟賦論,又稱為新古典自由貿易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是各國同種商品的價格差異,而價格差異源于各國要素稟賦優勢不同。一國應出口密集使用本國相對充裕而便宜的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本國相對稀缺而昂貴的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
(一)現代自由貿易理論
赫克歇爾-俄林模型自20世紀初創立以來,逐步為經濟學者普遍接受,并成為解釋國際貿易產生原因的主要理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的地理結構和商品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比重越來越大,產業內貿易不斷發展,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已不能全面解釋新的貿易現象。因此一些學者提出了新的國際貿易理論,以解釋當代國際貿易發生的新變化。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興起的新貿易理論以張伯倫的不完全競爭理論為出發點,是對傳統貿易理論的重要補充。
1.規模收益遞增理論
規模報酬遞增理論是馬歇爾、克魯格曼等經濟學家提出的。其基本觀點為,規模收益遞增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基礎。某一產品由于生產規模的擴大,生產成本遞減,而出現規模報酬遞增現象,因而該產品生產取得成本優勢,導致該產品規模進一步擴大,得以專業化生產并出口。
規模報酬通常分為外部規模經濟和內部規模經濟。外部規模經濟通常指由于行業內企業數量的增加,引起產業規模擴大,并相對集中,使企業能夠更好地利用各種基礎設施及各種生產要素,從而在運輸、信息收集和產品交易成本等方面降低費用。內部規模經濟主要來源于企業本身規模的擴大,由于生產規模的擴大,企業能夠更好地組織內部的勞動分工,更好地實行專業化生產,提高機器設備等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降低單位成本,取得規模經濟優勢。內部規模經濟通常會破壞自由競爭,導致壟斷、獨占和傾銷。
2.產業內貿易理論
產業內貿易是指同一產業內部產品的交易。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無法解釋產業內貿易,戰后的經濟學主要從產品異質性、需求多樣化、規模報酬遞增和偏好相似等角度解釋產業內貿易產生的原因。
同一產業部門內的產品,由于質量、性能、外觀、商標、設計等方面的不同,形成無數種有差別的系列產品。任何一個國家不可能在具有比較優勢的部門生產所有產品,而只能選擇某種差別化的產品進行專業化生產。需求多樣化造成消費多樣化,正是消費者多樣化選擇的偏好推動了國際貿易發展,從而產生了產業內貿易的市場。
產業內貿易產生利用了規模報酬遞增優勢,另外它也假設企業生產存在規模經濟(內部規模經濟),企業為了追求規模經濟,必然選擇一種或幾種產品進行專業化生產,以降低成本,獲得比較優勢。楊小凱、張永生認為即使兩國的要素稟賦沒有差異,產業內國際貿易還是會發生,因為兩國可以選擇不同的專業,從而產生內生的絕對優勢。[11]同時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相近、要素稟賦相近的國家,人們對異質產品的需求偏好也比較相似,因而產業內貿易的規模也會更大。
產業內貿易理論彌補了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對產業內貿易模式缺乏解釋力的不足,很好地解釋了戰后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額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量這一現象,大大提高了貿易理論的現實解釋力。但該理論也沒有改變要素跨國不流動的假設,無法解釋為什么一個國家專業化生產某些產品而另一國家專業化生產其他產品,不能解釋國家和地區的貿易結構差異,不能解釋中間投入品貿易現象,這都反映了這一理論的局限性。
(二)國際貿易理論的新發展
1.新興古典貿易理論
新興古典貿易理論解釋了國際貿易內生形成的原因。楊小凱等經濟學家從分工和專業化角度,沿著斯密市場范圍限制分工的觀點和分工—市場—分工的互動關系理論,得出了國際貿易內生于國內貿易的結論,形成了國際貿易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分析框架。
該理論認為隨著市場交易效率的提高,分工和專業化水平會不斷提高,較高的分工和專業化水平必須和較大的市場容量相適應,而國際貿易可以使市場的容量有效擴大,因此隨著國際間交易效率的提高,國際貿易就會自發形成。認為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的原理都是一樣的,它們都是折中專業化經濟與交易費用之間兩難沖突的結果。因此一個國家卷入國際貿易的程度,也可以用分工水平和交易效率來解釋。發達國家因為交易效率高,均衡分工水平也比發展中國家高得多,也就更需要國際貿易來充分利用高分工水平的好處;而落后國家因為交易效率低,均衡分工水平也低,通過國內貿易就能適應低分工水平,并不需要很多國際貿易。[12]
2.分工和生產國際化
斯蒂格勒對“市場范圍限制分工”的斯密定理作了深入的闡述,對分工與企業規模問題作了研究。認為隨著產業規模的擴大,這種使報酬遞增的生產工序可能會增加,當規模足夠大時,就會有專門的廠商從事這類工序的生產。由此可見,只有當產業的規模達到足夠大的時候,產業內進一步的分工才會出現。不斷拓寬的世界市場規模為分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提供了可能(這也正是亞當·斯密的觀點),國際貿易的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除了那些天然連續性的工序無法空間分割外,任何存在報酬遞增的工序都可能在全球范圍內被重新分布,這就出現了生產的國際化現象,即產品的中間投入品的生產實際上是在許多國家分工完成的。因此從分工理論可以解釋為何會出現生產國際化、分散化、貿易垂直化的趨勢。
生產國際化的實現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垂直型FDI的一體化形式;另一種是國際外包形式。不同的生產率水平、南北工資差異、所有權優勢、談判能力和母公司總部的技術密度決定了跨國公司對兩種形式的選擇。跨國公司的全球經營戰略,驅使跨國公司的每一個生產工序都要設立在成本最低的地方,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使世界各國的生產成為跨國公司生產鏈條上的一個環節。跨國公司在內部子公司之間展開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極大地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豐富了國際貿易的形式,外包的貿易創造效應就更是顯而易見,所以市場規模和專業化水平的提高最終決定了分工和貿易模式。
3.中間投入品貿易現象及其解釋
現有理論對產業間貿易和產業內貿易現象作了解釋,而對于產業內貿易中中間投入品貿易現象的研究正方興未艾。Andersson和Fredriksson發現,近年來在國際貿易中中間投入品的貿易比重增加迅速,他們對公司內貿易的中間產品貿易和成品貿易作了區分,并對瑞典的跨國公司貿易行為進行研究發現,瑞典的母公司在公司內貿易結構中傾向于中間產品的貿易,中間產品貿易在公司內貿易中所占的比重由1970年的30%上升到1990年的70%。Hummels等用垂直專業化概念解釋了這種現象,他們認為國家之間的垂直專業化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最終產品的生產過程包括多個序列環節;二是至少包含兩個國家在產品的生產序列中提供價值增值;三是至少一個國家必須用進口的投入品從事生產,并且這些產出品(中間產品或成品)的一部分必須出口。當一個國家用進口的中間產品生產用于出口的產品時垂直專業化就出現了。
Krugman用產品價值增值鏈的分割概念對國與國之間的垂直專業化現象進行了描述。垂直專業化這個概念很好地概括了在生產國際化、產品價值鏈全球重新分布情況下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和產業分工關系。各個國家從事產品的某一或某些環節的生產,就是所謂的產業的垂直專業化現象。這種產業分布有兩個效應,一是必然涉及中間產品的貿易,而不再是如傳統或新貿易理論所解釋的那樣國家之間僅僅是最終產品的貿易,并且中間品的貿易量隨垂直專業化的發展而增加;二是打破了我們對產業地理分布的分析框架,即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集中在發達國家,而勞動密集型產業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垂直專業化的概念使我們認識到現實世界中產品所涉及的相關產業由眾多生產環節和程序組成,實際上是一個價值增值鏈條,這一鏈條的地理分布的廣度由國際貿易的外生交易費用決定。
Hanson、Mataloni和Slaughter運用美國跨國公司企業層面數據檢驗母公司和海外分公司之間中間投入品貿易狀況,他們的結論是當海外分公司的貿易成本、非熟練工人的工資、公司所得稅比較低的時候,母公司對于中間投入品的進口需求較大。與中間產品的貿易相應的是這些跨國公司內的國際垂直生產網絡,由于垂直專業化使產業和產品的各個生產部門與環節在全球進行重新區位分布,各個生產環節納入跨國公司全球性的生產與銷售戰略中,與該戰略相對應的是龐大的世界市場,正是龐大的市場規模使得高度的分工能夠在世界范圍內展開。交易效率的提高是解決分工水平提高和交易成本上升兩難矛盾的有效辦法,企業之間網絡的構建和運輸成本、通信成本、關稅的下降充分提高了交易的效率。正是市場規模與分工相互推動的關系使得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國家之間的貿易和生產變得越來越相互依賴,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推動的貿易自由化和通信運輸技術的進步為市場規模與分工形成互動提供了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