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 陳墀成 蔡虎堂
- 16460字
- 2019-08-16 18:53:1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的發展
人與自然關系是哲學史上古老而又常新的課題,不同時期的哲學家都在反思關于人類安身立命的這個重大課題并提出各自的不同見解。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人類活動逐漸成為地球環境和生物圈演化的主導因素,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立足于人類實踐,考察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環境問題,思考著作為人類的環境與活動要素而納入社會歷史進程的自然與作為自然之子、自然對立物而與自然相互作用的人類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在人類實踐的發展進程中分析兩者動態關系的條件、途徑與目標,提出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觀點,指明了實現人與自然積極平衡、文明由自發向自覺發展轉型的基本途徑。上述探討展現了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的豐富內涵,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生態哲學思想作為他們哲學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的過程中形成、豐富、發展。我們嘗試依據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主要文本,遵循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邏輯與歷史統一的準則,參考其他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的分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進程的不同時期的生態哲學思想進行梳理,力求比較系統地解讀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哲學思想,以拋磚引玉,請教同仁。
一 世界觀轉變與科學世界觀形成時期的自然觀:批判與反思
19世紀上半葉,工業革命開始大規模利用自然力為生產服務,采用機器生產以及實行最廣泛的分工,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人類的主體能動作用通過工具技術系統轉化為作用自然的現實力量,改變了人類在與自然交往中屈從自然、臣服于自然的狀態。資本主義“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1]世界性的交往推進了世界的歷史性存在,作為人類的無機身體的自然,在資產階級海盜式的海外貿易中,已經使地球自然環境與資源日益成為全球性的整體。同時,資本主義在發展中產生了一系列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對新興無產階級的生活與健康造成直接的損害,并可能對人類社會造成長遠而持久的危害。處于世界觀轉變時期和科學世界觀形成時期的馬克思恩格斯,從哲學上梳理并準確把握人與自的關系這一時代提出的任務,批判了唯心主義頭足倒置的人與自然關系和神學自然觀,克服了舊唯物主義在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只推崇作為自然的自然,但不懂作為歷史的自然的片面性,在社會歷史進程中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
(一)對現實的考察和對神學自然觀的批判
哲學的變革需要確立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新的理解。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自然觀盡管也離不開對于現狀的考察,但是,新的自然觀的形成主要是在批判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自然觀的過程中逐漸實現變革的。馬克思恩格斯早期發表的一系列文章,以博士論文、萊茵報時期的文章,《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等著作為代表,通過對歐洲哲學思想歷史的反思與批判,結合對環境問題的考察,提出了思考人與自然關系的新思路。這充分表明人與自然關系已經進入其哲學探討的視野,成為其哲學變革的重要內容。
第一,馬克思從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角度討論了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突出了人類作用自然行為的能動性。青年時期的馬克思區別了人與動物對待自然的不同方式,強調了動物對自然的被動適應性,動物安分地在自然規定所應該遵循的范圍內活動,而不試圖越出這個范圍,甚至不考慮有其他范圍存在;人類具有主觀能動性,在社會上選擇自己特定的共同目標,在自主活動中尋找可以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使人類和他自己趨于高尚。
第二,馬克思表述了人類運用自我意識把外在的自然界“人化”的思想。馬克思一方面認為人們可以通過自我意識轉化為作用自然的力量,從而擺脫大自然的束縛而成為自由的存在物?!耙棺鳛槿说娜顺蔀樗约旱奈ㄒ滑F實的客體,他就必須在他自身中打破他的相對的定在,即欲望的力量和純粹自然的力量?!?a id="w2">[2]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人類自我意識一旦從自然的繭中解放出來,并宣稱自己是真實的異類,那么,自我意識就開始敵視那外在的自然了。
第三,馬克思恩格斯提出回歸人與自然界一體性立場的必然性。他們反對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的近代自然觀,批評了割裂人類與自然關系的反自然的荒謬觀點。在他們看來,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人們就越是不僅再次地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而那種關于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之間的對立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這種觀點自古典古代衰落以后出現在歐洲并在基督教中取得最高度的發展”。[3]
第四,馬克思堅持以人為出發點的哲學立場。通過對神的批評,馬克思強調哲學必須從神回歸到人?!皩ψ诮痰呐凶詈髿w結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樣一個學說,從而也歸結為這樣的絕對命令:必須推翻那些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4]”
(二)科學世界觀探索中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
19世紀40年代初,馬克思恩格斯在科學世界觀探索時期進一步反思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在1843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44年《神圣家族》、1845年《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等著作中,他們探討了異化勞動,提出了一系列唯物史觀的新思想,向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前進了一大步,力圖用唯物辯證觀點解決思維存在的關系問題,從經濟關系的角度去探尋共產主義的必然性,其中以大量篇幅論述人與自然關系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堅持用“人的尺度”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把自然作為人的勞動對象納入人的活動范圍來考察,將實踐引入認識論,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把握和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主體與客體達到統一。
第一,自然界是人和社會存在的物質條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精神的無機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皼]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它是工人的勞動得以實現、工人的勞動在其中活動、工人的勞動從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牵匀唤缫环矫嬖谶@樣的意義上給勞動提供生活資料,即沒有勞動加工的對象,勞動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狹隘的意義上提供生活資料,即維持工人本身的肉體生存的手段。”[5]
第二,現實的自然界在社會中形成。承認自然客觀獨立性和地位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義的共性,馬克思傳承了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傳統,肯定自然界并非觀念的異在形式,承認自然界于人類生存活動的先在性,同時強調人類出現以后只有人化的自然界才有意義和價值。他明確提出,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產生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因此,通過工業——盡管以異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類學的自然界,進而把人和自然關系看作一個復雜的獨立統一的整體,得出“社會是人與自然的完整統一體”的思想,強調要關注人類世界,關注現存世界。
第三,人通過勞動占有自然界。鑒于人與自然的相互依賴關系,馬克思提出了再生產整個自然界的要求,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所以,關于他通過自身而誕生、關于他的產生過程,他有直觀的、無可辯駁的證明?!耙驗槿撕妥匀唤绲膶嵲谛?,即人對人來說作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對人來說作為人的存在,已經成為實際的、可以通過感覺直觀的。[6]”恩格斯在1843年的《政治經濟學大綱》一文中為科學技術進步推動生產力發展而歡呼:“僅僅詹姆斯·瓦特的蒸汽機這樣一項科學成果,在它存在的頭五十年中給世界帶來的東西就比世界從一開始為扶植科學所付出的代價還要多?!?a id="w7">[7]“僅僅一門化學,光是漢弗萊·戴維爵士和尤斯圖斯·李比希兩人,就使本世紀的農業獲得了怎樣的成就?”[8]
第四,分析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異化勞動的禍害,造成人的類本質——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的精神的、人類的能力——變成人的異己的本質,變成維持他的個人生存的手段。異化勞動使人自己的身體,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在1845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恩格斯對工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的污染狀況和危害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根據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用紀實、白描的手法,具體而詳細地描述倫敦、曼徹斯特、都柏林等大工業城市的工人的生產、生活環境,特別是居住環境的狀況,真實地對資本主義早期環境破壞與污染的類型、狀況及其對工人造成的嚴重危害作了深刻的分析,批判了早期資本主義對工人剝奪的一個重要方面——生存環境的剝奪,其造成的人與自然的不和諧進一步加劇了無產者與資產者的沖突與對立。
第五,人與自然矛盾的真正解決。其一,必須發揮科學技術在人類與自然關系中能動的進步作用:“人類支配的生產力是無法估量的。資本、勞動和科學的應用,可以使土地的生產能力無限地提高。……資本日益增加,勞動力隨著人口的增長而增長,科學又日益使自然力受人類支配。這種無法估量的生產能力,一旦被自覺地運用并為大眾造福,人類肩負的勞動就會很快地減少到最低限度。”[9]其二,馬克思從哲學層面追問發生于人類現實自然界的資源環境等自然問題的社會根源與驅動力,“通過異化的、外化的勞動……私有財產是外化勞動即工人對自然界和對自身的外在關系的產物、結果和必然后果”[10],從而得出了變革社會制度的結論:人和自然和諧統一的理想境界的實現,不能依靠資本主義制度,而只能依靠共產主義制度的實現。
二 哲學變革時期的思考:立足人類實踐的人與自然的關系
1844年至1845年馬克思和恩格斯都離開了費爾巴哈轉向歷史唯物主義,這為他們共同創立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共產主義原理奠定了基礎。1845年《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和問世。19世紀40年代以來,馬克思恩格斯出版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雇傭勞動與資本》等一系列著作,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哲學思想。
1.《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1845年春,馬克思寫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它繼承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神圣家族》中的關于實踐的研究成果,以實踐為中心論述了新世界觀的一系列基本原則,其中包括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問題、人與環境、教育的關系問題、人的本質問題和人化自然問題,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哲學思想。馬克思站在實踐的立場上,看到了環境與人的生存發展的辯證關系,明確了人創造環境、環境也創造人的思想,并主張以積極的、能動的實踐活動來實現“環境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的社會理想。社會實踐的視角為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的方法論提供了依據。
2.《德意志意識形態》
1845—1846年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識形態》,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唯物史觀的形成。書中運用唯物史觀的原則,提出自從人類出現以后,人類史和自然史相互制約的基本立場,闡述了人、社會與自然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
《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形成了唯物史觀,批判了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的抽象自然觀,在現實世界中,自然界具有優先地位,但是這個自然界已經不是原始的自然界,而是“人類學的自然界”;強調了自然概念的歷史中介性,看到了人類生產對自然界的加工與改造作用。
第一,人與自然關系是人類歷史的現實基礎,脫離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將造成兩者的對立?!捌駷橹沟囊磺袣v史觀不是完全忽視了歷史的這一現實基礎,就是把它僅僅看成與歷史過程沒有任何聯系的附帶因素。因此,歷史總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種尺度來編寫的;現實的生活生產被看成是某種非歷史的東西,而歷史的東西則被看成是某種脫離日常生活的東西,某種處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東西。這樣,就把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從歷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歷史之間的對立?!?a id="w11">[11]
通過人類勞動形成的人類現實的自然界是現實人類生存的基礎,“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它哪怕只中斷一年,費爾巴哈就會看到,不僅在自然界將發生巨大的變化,而且整個人類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觀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會很快就沒有了。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外部自然界的優先地位仍然會保持著,而整個這一點當然不適用于原始的、通過自然發生的途徑產生的人們。但是,這種區別只有在人被看作是某種與自然界不同的東西時才有意義。此外,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的那個自然界,不是費爾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現的一些珊瑚島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對于費爾巴哈來說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12]
第二,自然史是社會史的基礎?!叭咳祟悮v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魏螝v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a id="w13">[13]馬克思恩格斯分析并肯定了社會的生存和發展中各種自然條件——地質條件、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等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第三,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勞動把人和動物區別開來,是人類創造歷史的基礎?!叭藗優榱四軌颉畡撛鞖v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14]“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么來區別人和動物。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a id="w15">[15]
第四,強調人以類的形式同自然發生關系,以群體同自然相聯系,個人只能作為人類一分子同自然發生關系?!八那疤崾侨?,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16]與人類相對應而存在的是自然,與個人相對應而存在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和人類社會。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勞動,“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17]
第五,自然史和人類史彼此相互制約。從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中把握人與自然關系問題,從生產方式角度考察社會史和自然史的相互制約,闡發了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的辯證關系,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自然發展史?!皻v史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18]
在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文明史早期,人與自然的和諧僅僅是動物式的和諧,本質是人對自然的依附,以自然對人口數量的限制為特征,以人對自然的臣服為代價。“因而,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當然,意識起初只是對直接的可感知的環境的一種意識,是對處于開始意識到自身的個人之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狹隘聯系的一種意識。同時,它也是對自然界的一種意識,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自然界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同自然界的關系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懾服于自然界,因而,這是對自然界的一種純粹動物式的意識(自然宗教)?!?a id="w19">[19]
第六,在人類發展史上,明確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皻v史不是作為‘產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識’中而告終的,而是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的生產力總和,人對自然以及個人之間歷史地形成的關系,都遇到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盡管一方面這些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由此可見,這種觀點表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a id="w20">[20]
3.《共產黨宣言》和《雇傭勞動與資本》
《共產黨宣言》作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綱領性文獻,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重要標志。馬克思和恩格斯公開地闡述了他們關于“消滅私有制”,“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觀點,提出“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的目標。宣言闡述了資本主義時代人與自然關系的新特點。其一,生產與消費的世界性使得資源與環境具有全球性?!百Y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新的工業的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問題;這些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的原料;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舊的、靠本國產品來滿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極其遙遠的國家和地帶的產品來滿足的需要所代替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a id="w21">[21]其二,資產階級借助于科學技術實現了對自然力的征服,“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22]。其三,現代工人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主人,從而將成為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新人?!百Y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現代的工人,即無產者?!?a id="w23">[23]
1847年出版的《雇傭勞動與資本》進一步闡述了人與自然的相互制約關系。首先,人與人的關系是人與自然發生關系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叭藗冊谏a中不僅僅影響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響。他們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a id="w24">[24]
其次,人與自然發生關系的社會目的在于人們的需求,而人們的需求和享受是在社會中產生的。“我們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會產生的;因此,我們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時是以社會為尺度,而不是以滿足它們的物品為尺度的。因為我們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會性質,所以它們是相對的?!?a id="w25">[25]
最后,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的發展意味著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工人滿足需求的程度反而降低了。“工資的任何顯著的增加是以生產資本的迅速增加為前提的。生產資本的迅速增加,會引起財富、奢侈、社會需要和社會享受等同樣迅速的增長。所以,工人可以得到的享受縱然增長了,但是,與資本家的那些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為增加的享受相比,與一般社會發展水平相比,工人所得到的社會滿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a id="w26">[26]
三 現實批判與哲學發展中的生態哲學思想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基本形成了關于人和自然關系的理論框架。馬克思恩格斯在特定的社會制度、社會關系下考察自然、考察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他們的哲學著作中繼續對現實的人和自然的關系進行探討、批判,揭示資本主義制度是導致自然環境惡化的真正原因,其中蘊含的生態哲學思想是極其豐富的。
1.《資本論》的現實批判
19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初馬克思撰寫《資本論》,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武器,以批判資本主義為既定目標,以關注人的生存為依據,以人的解放為宗旨,致力于解決社會協調發展,其中蘊含豐富的生態哲學思想。
首先,在承認自然界先在性的基礎上,關注現實意義上的自然界,強調了社會實踐意義上的自然界的重要性。自然界的狀態以及進化程度都受到社會發展程度的影響;“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a id="w27">[27]
其次,人類所面臨的自然生態問題實際上是社會問題;人對自然的關系與人對社會的關系也是辯證統一的,“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影響自然界……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28]。因而,在階級社會,自然異化的深刻原因要從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等方面去尋找。
最后,實現人與自然物質變換的兩個條件:最無愧于人類本性,最適合于人類本性。變換過程置于合理條件和共同控制的基礎上,關鍵在于變革現存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資本論》分析地租理論時進一步指出:“從一個較高級的經濟社會形態的角度來看,個別人對土地的私有權,和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私有權一樣,是十分荒謬的。甚至整個社會,一個民族,以至一切同時存在的社會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們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們應當作為好家長把經過改良的土地傳給后代。”[29]
2.《自然辯證法》的理論概括
馬克思恩格斯歷來重視自然科學中哲學的問題,恩格斯創作《自然辯證法》的過程得到馬克思的一貫支持。恩格斯在其未出版的著作《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把自然辯證法研究與歷史辯證法研究結合起來,從人的存在與發展出發,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富有啟發性的觀點。
首先,恩格斯總結自然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深刻描繪出自然界無限發展的辯證圖景,豐富完善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
其次,恩格斯指出,自然界是使用價值的源泉,社會生產力構成中含有自然生產力的內容,自然環境對社會生產力的影響是直接的、巨大的,勞動與自然一起才構成財富的源泉,肯定了自然對于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的極端重要性。針對傳統政治經濟學把勞動視為一切財富的源泉的流行見解,恩格斯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脑慈?,勞動本身不過是一種自然力即人的勞動力的表現”[30]。
再次,恩格斯分析了人與自然的相互依賴、制約關系。提醒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時,應當正確認識、利用自然規律,認識勞動直接的、有益的效果和長遠的自然影響,認識人和自然之間的一致性,指出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是違背規律的。
最后,恩格斯認為,人類改造自然、治理環境不但是認識問題,而且是社會問題。勞動是人與自然聯系的中介,社會是人與自然的統一,從人與自然關系的社會關系的相互制約性出發,恩格斯強調現代公有制的建立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必要前提。
3.馬克思恩格斯其他著作中的生態哲學思想
1853年,在《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一文中,馬克思考察了亞洲國家政府對于外部自然條件的控制狀況及其影響,肯定了社會管理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中的重要作用?!霸趤喼?,從遠古的時候起一般說來就只有三個政府部門:財政部門,或者說,對內進行掠奪的部門;戰爭部門,或者說,對外進行掠奪的部門;最后是公共工程部門。氣候和土地條件,特別是從撒哈拉經過阿拉伯、波斯、印度和韃靼區直至最高的亞洲高原的一片廣大的沙漠地帶,使利用水渠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設施成了東方農業的基礎。無論在埃及和印度,或是在美索不達米亞、波斯以及其他地區,都利用河水的泛濫來肥田,利用河流的漲水來充注灌溉水渠。節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所以亞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執行一種經濟職能,即舉辦公共工程的職能。這種用人工方法提高土壤肥沃程度的設施靠中央政府辦理,中央政府如果忽略灌溉或排水,這種設施立刻就會荒廢,這就可以說明一件否則無法解釋的事實,即大片先前耕種得很好的地區現在都荒蕪不毛,例如巴爾米拉、佩特拉、也門廢墟以及埃及、波斯和印度斯坦的廣大地區就是這樣。同時這也可以說明為什么一次毀滅性的戰爭就能夠使一個國家在幾百年內人煙蕭條,并且使它失去自己的全部文明?!?a id="w31">[31]他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新特點,進一步指出,“資產階級歷史時期負有為新世界創造物質基礎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類互相依賴為基礎的普遍交往,以及進行這種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發展人的生產力,把物質生產變成對自然力的科學統治。資產階級的工業和商業正為新世界創造這些物質條件,正像地質變革創造了地球表層一樣”[32]。
1856年,馬克思《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探討了資本主義條件下,文明發展的兩重性,人與自然關系同樣具有這種性質?!霸谖覀冞@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們看到,機器具有減少人類勞動和使勞動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卻引起了饑餓和過度的疲勞。財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種奇怪的、不可思議的魔力而變成貧困的源泉。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的純潔光輝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上閃耀。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成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a id="w33">[33]
1857—1858年,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考察了人類文明發展對自然力的支配經歷了從想象到現實的過程?!叭魏紊裨挾际怯孟胂蠛徒柚胂笠哉鞣匀涣Γ渥匀涣Γ炎匀涣右孕蜗蠡灰蚨S著這些自然力實際上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34]
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著作中,恩格斯對人類社會發展早期做了科學的、系統的論證和闡述,提出了兩種生產理論,揭示了原始社會的基本結構及其發展規律、私有制和階級的起源、國家的起源、本能制和發展趨勢,進一步豐富發展了唯物史觀。
為系統總結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和發展的規律,闡明它在人類思想史上所起的重大作用,反擊資產階級哲學思潮的進攻。恩格斯寫了《路德維?!べM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該書論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性質及其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關系,提出了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理論意義,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這種觀點雖然正確地把握了現象的總畫面的一般性質,卻不足以說明構成這幅總畫面的各個細節;而我們要是不知道這些細節,就看不清總畫面。為了認識這些細節,我們不得不把它們從自然的或歷史的聯系中抽出來,從它們的特性、它們的特殊的原因和結果等等方面來分別地加以研究。”[35]
第二節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研究的意義
20世紀下半葉以來,人類經濟技術的盲目發展造成全球性生態環境的嚴重危機,對人類前景憂心忡忡的哲學家們在這特定背景下深入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試圖重新確立人類在地球自然系統中的合理位置,生態哲學應運而生。
馬克思主義獨特的社會批判視角和辯證方法在解決生態與社會問題方面的雙重價值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重新解讀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文本,顯示了馬克思主義的豐富生態學內涵和意義,馬克思恩格斯在人類實踐的發展進程中分析人類社會與自然動態關系的條件、中介與目標,提出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觀點,探討了實現人與自然積極平衡、文明由自發向自覺發展轉型的基本途徑。上述理論作為社會批判學說所具有的生態關懷立場,對于解決當今世界的生態危機所具有的重要現實意義,取得了越來越多的學者的認同,現在已為絕大多數國內外學者所接受。當然,仍然有一些學者堅持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與當今生態環境問題凸現完全不同的19世紀,他們關注的重心始終在于實現社會變革,解放生產力,因此,即使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存在某些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相關論述,也沒有構成其思想的主流。
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解讀馬克思恩格斯的相關著作,對其蘊含的生態哲學思想分別得出了自己的獨特理解,取得了比較豐碩的研究成果。迄今為止,我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者已經付出艱辛的努力并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果,基本上梳理出了馬克思、恩格斯文獻中的相關論述,涉及馬克思恩格斯的人與自然關系觀、自然觀、生態學思想等領域的思想。但是,上述研究,總的來說仍處在起步階段,有待進一步深入下去,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的邏輯基礎、文本解讀以及現實方案等方面,還存在著激烈的爭論甚至嚴重的混亂現象。顯然,亟須按照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系統總結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加以全面闡述。我們在借鑒國外相關領域研究成果的同時,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以進入生態理論探討的學術前沿,主動參與到全球性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探討,積極推動改革人和自然關系的社會實踐。
進入新世紀,文明發展道路的選擇具有現實的緊迫性。立足于中國的現實,我們必須承擔起歷史的責任,依靠自己的努力,保護有限的資源,在可再生資源的再生能力范圍內進行合理的發展,以保持生產力不致下降,人類生活條件不致退化,同時在發展中致力于保護生態環境,扭轉現在所存在著的急劇改變地球和威脅地球上許多物種,包括人類生命的趨勢。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對于我們探索協調發展與環境的關系,解決人與自然關系這個古老而又常新的歷史課題,探索實現社會與自然平衡的有效途徑,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將提供我們面向未來的思想支點。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我國在取得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社會巨大進步的同時,生態問題也前所未有地展露出來,生態問題將21世紀的中國與世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文明發展道路轉型的關鍵時期,作為發展中的人口大國,我國人類活動與有限的生態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突出:人口總量世界第一,自然資源總量大,人均量小,資源短缺已經對社會形成全面性的壓力和危機,構成我國實現現代化、擺脫貧困的進程的主要障礙;我國國土環境具有先天脆弱性的特點,人均只有一小片的生存空間,迫使我們必須以10倍的努力來呵護我們的生存空間。黨中央根據我國面臨著發展與環境的雙重壓力的基本國情,審時度勢,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構想,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統籌人與自然的關系。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新世紀我國社會發展的戰略理想:“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36]表明我國立足于生態環境資源的基本國情,致力于化解文明進程中人與自然的對抗,探索文明自覺發展的道路。
系統深入地發掘和梳理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哲學思想,加快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理論研究步伐,奠定提升全民生態意識思想基礎,為發展戰略和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參考和指導,以便更好地學習理解和實踐科學發展觀,推進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十分緊迫的課題。這些都突顯研究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正確認識和解決生態環境危機具有重要意義。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哲學思想立足于人類現實的自然界,人類現實的自然界是在人類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屬人的自然界,人類在應對生態危機、重新檢討自身對自然界的態度時,應當堅持“人類尺度”,即以全人類的利益作為價值尺度。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強調,不應放棄“人類尺度”這一立場,既突出了人類利益的整體性、長遠性,又承認人與自然的休戚相關性,為我們正確認識和解決當前的生態危機提供了一條現實的途徑。
(2)為我們把握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與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前景提供了新方法和新視角。它指出資本主義制度及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生產方式與生態保護是根本對立的,資本主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使得所謂“綠色資本主義”成為不可能?,F代公有制只有先進的社會主義才能實施生態保護,因此要保護生態環境就必須廢除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3)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中國幅員廣大,各地資源稟賦、環境條件差異巨大,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在經濟領域必須面對的現實表現為經濟持續發展與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矛盾依然嚴峻。生態文明建設的起點與要求需要從各地實際出發,不能一刀切。
(4)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在推進工業化建設進程中啟動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積極的借鑒作用。
第三節 研究的整體思路與主要觀點
本書力圖循著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軌跡和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的發展途徑,系統梳理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哲學思想及其發展,根據三個相對獨立的內容,分為三篇。第一篇,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的源與流,考察、分析19世紀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初期人與自然關系的新特點,積極回應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何以可能的問題。第二篇,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的內涵,通過系統梳理、解讀馬克思恩格斯的相關著作,借鑒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再現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的理論框架。第三篇,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的當代價值,考察俄羅斯學者和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對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的發掘與發展,發掘科學發展觀的生態環境意蘊,為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思想依據。
一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之源與流
本篇主要探討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何以可能的問題,并力圖從社會實踐與近代歐洲哲學傳統的視角,提出一個合理的解答。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萌生于19世紀,誠然,鑒于當時的歷史與現實背景,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也沒有使用“生態哲學”這一術語,但是,透視馬克思主義哲學豐富的思想寶庫,我們仍可以發現大量相關的哲學旨趣。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的萌生具有其歷史必然性。19世紀的歐洲,德國關于保持土地生產力,保護森林,協調農業與畜牧業、林業的爭論與探討引發馬克思恩格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關注,工業革命初期對自然極具擴張性的生產方式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使馬克思恩格斯感到震驚,現實的社會生活實踐成為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的豐富源泉。人與自然關系是文明史古老而又常新的永恒課題,近代西方思想家們在這一領域的探索為馬克思恩格斯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生態哲學思想。其時,自然科學劃時代發現開拓了人類認識的新視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變革提供考察問題的視野和方法,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立足于人的生存與發展,辯證地考察社會歷史進程中作為人類的環境與活動要素而納入的自然,作為自然之子、自然對立物而與自然相互作用的人類,批判了以往自發發展的文明“留給自己的只是荒漠”,以其新哲學的歷史洞察力考察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強調在交往的普遍發展中,建立現代公有制,實現社會與自然的積極平衡,使文明走向自覺發展的道路的極端重要性,提出了未來理想社會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新思路。
本篇由二至五章構成:
第二章 人與自然關系的考察與批判
第三章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的學術淵源
第四章 考察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方法:實踐與交往
第五章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的人文追求
二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的豐富內涵
本篇力圖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相關文本的解讀,對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加以系統地梳理。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的研究需要我們伴隨特定的歷史語境,不斷地重讀馬克思恩格斯,發掘其曾被忽視的甚至被遮蔽的豐富內涵,澄清其曾被誤解的內容,系統梳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生態哲學方面的論述,為建構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體系奠定基礎。在創立馬克思主義的長期歲月中,馬克思恩格斯就人與自然關系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主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深刻思想,幾乎涉及生態哲學的各個領域。
其一,生態哲學思想的基礎:兩種“屬性”的統一的理論,人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統一,人類現實的自然界具有豐富的社會內涵。其二,生態哲學思想的核心: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統一的理論,這種統一在時間方面具有歷史發展的含義,在空間方面具有擴展彌漫的性質。其三,生態哲學思想的價值依據:自然史與人類史相互制約的觀點,以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為社會前提,合理地調節人類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其四,關于“物質變換”的生態哲學命題,科學技術作為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動力,其中極其重要的一個功能就在于改進、完善工具—技術系統,使人類實現“靠消耗量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物質變換。其五,生態哲學思想的實踐原則:關于“類”原則的理論,人與自然的實踐交往關系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在社會共同體交往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共同的環境危機將使人類的“類”存在成為現實的問題。其六,人和自然矛盾的“真正解決”:關于兩個“完成”統一的理論,人類歷史發展將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過渡,實現人類從自然界的兩次提升。
本篇由六至十一章組成:
第六章 人類現實的自然界
第七章 實踐主體的“類”本性
第八章 物質變換的異化與控制
第九章 物質變換中的科學技術
第十章 自然史和人類史的相互制約
第十一章 人與自然的和解
三 文明自覺發展的探索——當代生態哲學思想的批判與反思
本篇力圖考察、分析、比較國內外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問題研究的進展與特點,在分析比較中進一步肯定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的當代價值,探索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支點。當今世界,人類活動作為全球生態環境演變的力量,已經導致了一系列全球性變化,產生了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使得人類處于一種“壓倒一切的、劃時代的危機”困境中。應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挑戰關系到人類社會的共同未來,已經引起社會公眾的普遍關注、重視和參與。在生態環境方面使我們陷入困境的往往并不是我們不了解的事情,而是我們自以為確切無疑而實際上恰恰不是那樣的事情。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那里基于正確世界觀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無疑可以給我們啟示和指導,給我們提供了走出困境的思想武器。本篇力圖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的角度,考察社會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及其歷史發展;探討解決當代發展與環境的矛盾的途徑;描述并力圖建構生態文明的價值追求和倫理標準,促使公眾廣泛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這項偉大的社會事業中。
作為發展中人口大國的中國,立足于人的發展這個特殊中心來考察、處理、解決全球生態環境問題,尋求在利益機制和環境保護理想之間保持一種張力,兼顧當代人和子孫后代的利益,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雙贏。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對于我們解決人與自然關系這個古老而又常新的歷史課題,探索協調發展與環境的關系、探索實現社會與自然的平衡的有效途徑,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本篇由十二章至十七章組成:
第十二章 中國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研究
第十三章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在俄羅斯的傳承
第十四章 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的生態哲學研究
第十五章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出發點
第十六章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哲學基礎
第十七章 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目的
人類發展到今天,已經是人與自然系統的主導力量,追求并實現人與自然的積極平衡,需要人類全體的努力,需要變革人類現存的生活方式。人類拯救地球生態系統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我們能否以求“真”的生態科學向度,求“善”的生態倫理學向度,求“美”的生態美學向度,善待自然,在對自然的人文關懷中實現人與自然的積極平衡。馬克思恩格斯的相關論述提到了文明的自發發展帶給人類的將只是荒漠,蘊含著人類文明必須探求人與自然系統積極平衡的基礎上實現向自覺發展道路轉換的思想,他們從社會制度變革、人類認識深化、科學技術進步、社會實踐目的基礎幾個方面勾畫了文明自覺發展道路的整體框架。但是,從思想理論到社會實踐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本書在這方面進行了初步的嘗試,留下一系列有待進一步研究的話題。在近代后期自然科學全面發展與工業革命推動經濟發展的神奇年代里,馬克思恩格斯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在認識規律、利用規律以控制自然的主動性,強調在人與自然關系方面人對他人、后人的歷史責任,批判了追求眼前利益而遭受自然報復的惡劣行徑。如果說,在牛頓力學框架下的19世紀,人們似乎建構出完美的自然科學大廈,趨近于完全揭示出人類現實自然界的規律(拉普拉斯決定論是個典型的案例),那么,隨著20世紀以來自然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自然系統的高度復雜性、人類作用自然的行為后果的不可預測性則是人們所難以預料的。如何在作用自然與崇敬自然、經濟利益與倫理約束之間保持某種必要的張力是當今擺在人們面前的重大課題,本書就這個話題進行初步的探索,以拋磚引玉。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頁。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頁。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頁。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0頁。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9頁。
[6] 同上書,第310頁。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53頁。
[8] 同上書,第469頁。
[9] 同上書,第463—464頁。
[10] 同上書,第277頁。
[1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頁。
[12] 同上書,第77頁。
[13] 同上書,第67頁。
[14] 同上書,第79頁。
[1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頁。
[16] 同上書,第73頁。
[17] 同上書,第80頁。
[18] 同上書,第66頁。
[19] 同上書,第81—82頁。
[2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頁。
[21] 同上書,第276頁。
[22] 同上書,第277頁。
[23] 同上書,第278頁。
[2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頁。
[25] 同上書,第350頁。
[26] 同上書,第349—350頁。
[2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頁。
[2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頁。
[2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78頁。
[3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8頁。
[3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2—763頁。
[32] 同上書,第773頁。
[33] 同上書,第775頁。
[3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頁。
[3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頁。
[36]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福建日報》2007年10月25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