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會議紀要之十

2010年11月20日

2010年11月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偉光教授主持召開《新大眾哲學》編寫工作第10次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李景源研究員、孫偉平研究員、周業(yè)兵秘書,中共中央黨校龐元正教授、李曉兵教授、毛衛(wèi)平教授、郝永平教授、馮鵬志教授、楊信禮教授、辛鳴教授,博士生王磊、陳界亭。與會同志交流了各自負責部分的基本思路,討論了辛鳴教授撰寫的《總論》部分初稿。會議要求每人寫出一個初稿,在下次會議上交流、討論。會后,王偉光教授對《新大眾哲學》寫作提綱作了全面修改,修改后的寫作提綱如下。

總論

總論部分集中回答什么是哲學、為什么要學習哲學、怎樣學習哲學;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什么沒有過時、為什么還具有強大生命力;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什么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怎樣實現中國化三大問題。

一、什么是哲學、為什么要學習哲學、怎樣學習哲學?

1.什么是世界觀?什么是方法論?世界觀與方法論是什么關系?世界觀與方法論有無正確與錯誤之分?立場觀點方法是如何影響人與社會行為的?怎樣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指導人與社會的行為?

2.哲學要解決什么問題?世界觀是不是涵蓋了哲學的全部任務?哲學又是如何去解決世界觀問題的?

3.如果說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科學,它與各具體學科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如何把握哲學獨特的認知方式與思維方式?如何理解哲學是一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和?

4.哲學與科學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哲學思維與科學思維有什么不同?科學與哲學是對立的還是兼容的?

5.哲學能否等于信仰?哲學與宗教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把宗教理解為是鴉片是否意味著宗教一無是處?宗教信仰背后的精神力量與民眾認同以及宗教越來越深入的世俗擴張對哲學有什么樣的啟示與警示?

6.哲學是否有用?哲學之“用”與具體的科學、技術之“用”有什么關系?同樣的世界、同樣的人生為什么在不同的哲學引領下會呈現出不同的意義、不同的價值、甚至不同的結果?

7.怎樣學習哲學?記憶哲學結論、了解哲學歷史是否就能學好哲學?學哲學是學“知識”還是學“智慧”,豐富的知識是否就是高水平的哲學?

入手處:1972年毛澤東與尼克松會面,“我們只談哲學,哲學談好了,其他問題就解決了”,結果談哲學談出了“改變世界的一周”;

在20世紀中期,科學界一度認為原子就是最基本的粒子,不再可分了。但毛澤東在1955年就講從哲學的觀點來說,基本粒子也是可分的,果真隨后的科學發(fā)現了比原子更小的“夸克”粒子。于是在1977年,美國夏威夷召開的世界第七屆粒子物理學討論會上,美國著名微粒子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格拉肖提議以毛澤東名字命名為“毛粒子”。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什么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什么沒有過時、為什么還具有強大生命力?

1.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背景、階級基礎、歷史使命?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礎、科學支持與邏輯力量?

2.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實質、根本特點?

3.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意義?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偉大的革命性變革?有沒有超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哲學體系?

4.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超越時代、永不過時、永葆生機活力的精髓所在?奧妙所在?

5.我們究竟處在一個什么樣的時代?時代的總特征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實質性的變化?時代新特征對哲學提出了什么樣的新要求?

6.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時代的關系是什么?在現代社會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任務有何變化?

7.在科學技術發(fā)生根本性進步的背景下,在科學理論范式發(fā)生革命性變革的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否過時了?

8.如何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親和力,更好地弘揚馬克思主義哲學?

9.如何看待“實踐哲學”同當下哲學危機的內在關聯?如何理解“語境時代論”這一科學哲學的新范式?

入手處:馬克思為什么能在歐洲被評為千年偉人?為什么全球金融危機后讀馬克思《資本論》的人越來越多?為什么現代西方一些政黨對馬克思的評價越來越高,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對馬克思的評價?

三、為什么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怎樣中國化?為什么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1.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什么能進入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什么能成為中國社會的主導哲學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起了怎樣的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契合了中國社會什么樣的環(huán)境,滿足了中國社會什么樣的需要?

2.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必然性與可能性?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理論基礎與現實意義?

3.為什么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一些具體要求,比如民族化、時代化、大眾化、現實化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4.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究竟要“化”什么?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具體路徑應該是什么?達到什么樣的狀況才可以說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

5.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傳統哲學是什么關系?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過程中,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當代價值是什么?

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些重要創(chuàng)新,如“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國兩制”等論斷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與哲學依據是什么?

7.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上“堅持老祖宗”與“又要說新話”是什么關系?遵循基本原理與結合中國實際之間又是什么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如何處理好堅持與發(fā)展的關系?

入手處:艾思奇的《大眾哲學》在當時為什么能有那么大的影響?它對于今日中國社會進行哲學通俗化、大眾化有什么樣的啟示?

“新大眾哲學”新在哪里?“哲學”新在哪里?“大眾”新在哪里?任務和使命新在哪里?形式和風格又新在哪里?

唯物論

唯物論部分集中回答什么是唯物論、什么是辯證唯物論以及怎樣堅持辯證唯物論等問題。

一、唯物論總論

1.什么是唯物論?什么是唯心論?二者的本質區(qū)別是什么?

2.什么是舊唯物論?什么是辯證唯物論?二者的本質區(qū)別是什么?

3.什么是可知論?什么是不可知論與懷疑論?什么是唯物主義可知論,什么是唯心主義可知論,它們的本質區(qū)別是什么?

4.辯證唯物論的普遍意義是什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怎樣堅持辯證唯物論?

入手處:(1)從法輪功的唯心主義實質說起。法輪功自稱“佛家上乘,修煉大法”,是按照宇宙演化原理而修煉的大法大道。它認為存在著常人世界、常人空間與另外世界、另外空間以及常人與天人,而所有的世界、空間和人都是由神創(chuàng)造主宰的;法輪大法是世界上一切學說中最玄奧、最超常的科學,只有它才能完全揭開宇宙、時空、人體之謎。它通過限制人的欲望排斥現實生活,厭惡人生、仇恨社會,醉心于超現實的夢境;它竭力地貶低和詆毀科學,用神秘的方式來虛構一個不可理喻的、神秘的超驗世界。它是一種唯心主義神秘論,容不得人們半點懷疑和批評。它混雜和歪曲利用佛教、道教一些觀點,并與各種迷信、巫術、邪說甚至會道門拼湊糅合,是反唯物論、反科學、反社會、反現實、反歷史的歪理邪說。(2)從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致良知的主觀唯心主義,以及決策失誤造成嚴重后果說起。

二、哲學基本問題論

1.什么是哲學基本問題?為什么說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全部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怎樣理解和把握思維和存在的多重關系?

2.什么是哲學上的兩條路線?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標準是什么?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各有什么理論形態(tài)?

3.為什么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路線?怎樣堅持這條路線?

入手處:從薩特的人生經歷和思想講起。存在主義認為世界虛無、荒謬,人生痛苦、憂懼,而痛苦、憂懼則使人通向存在;存在先于本質,只有存在,才有自由選擇。存在主義強調自由選擇、自我擔當、自我完善,激勵主觀奮斗向上精神,并成為20世紀60年代法國青年的精神向導。由此提出問題,薩特的存在主義為什么在20世紀60年代的法國風云一時,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反響巨大?存在主義的“存在”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存在有什么區(qū)別?

三、本體論

1.什么是本體?什么是本體論?什么是唯物主義本體論?什么是唯心主義本體論?

2.世界的本體是精神還是物質?本體和存在、本體和物質是什么關系?

3.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上帝、佛、菩薩、鬼神是否存在?為什么很多人信這些?宗教信仰是什么?宗教信仰為什么能夠主導很多人的思想?邪教是怎么回事?

4.為什么很多人還相信命運?算命、占卜、方術為什么會有市場?人死之后有沒有靈魂存在?

5.新的時代對辯證唯物主義本體論提出了什么新問題?怎樣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本體論?

入手處:(1)從對世界起源的各種解釋說起。物質本體、精神(主觀精神、客觀精神)本體、上帝、真主、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盤古與女媧。(2)196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由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選的《不怕鬼的故事》,毛澤東主席親自修改審定何其芳撰寫的序言。該書從中國古代史傳、筆記小說及其他書籍中選出若干篇故事傳說,說明世界上并沒有鬼,表現了中國古代人民不怕鬼、不信神、不懼邪的思想,對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相信科學、尊重科學,反對怯懦、勇敢斗爭,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物質觀

1.什么是物質?什么是物質觀?什么是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

2.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的自然科學基礎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現代科學是對物質客觀實在性的證明還是證偽?如何吸收概括現代自然科學成果以豐富物質范疇的內涵?

3.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意義何在?怎樣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

4.怎樣理解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堅持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意義何在?

入手處:(1)現代物理學在拓展宏觀世界研究(相對論、大爆炸理論)、探討宇宙各個層次之間聯系的同時,深入研究微觀世界,探索物質的內部結構(分子、原子、原子核、核子[質子與中子]、夸克),宏觀世界的天體、微觀世界的分子、原子、原子核、核子、夸克,都是物質的不同存在形式。(2)物理學唯心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19世紀末20世紀初,物理學發(fā)現了某些元素會轉化為另一種元素,原子中有電子等更小顆粒,電子的質量可以隨著其速度變化而變化,從而推翻了原子的不變性、不可分性以及質量不變等觀點。對此,一些物理學家卻得出了“原子非物質化”的結論;唯心主義者歪曲科學新發(fā)現的真正意義,大叫“物質消失了”,一切客觀對象、規(guī)律都只是人的主觀經驗、感覺,是對主觀經驗、感覺的整理。為了捍衛(wèi)辯證唯物主義,回擊唯心主義的進攻,列寧寫了《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的哲學論著,對物質范疇進行了科學的規(guī)定。

五、時空觀

1.什么是時空觀?什么是辯證唯物主義時空觀?

2.什么是時間和空間?時間和空間的特性是什么?時間和空間與物質及其運動的關系是什么?

3.如何理解時間和空間的有限性與無限性的辯證統一關系?

4.宇宙大爆炸理論和膨脹宇宙論與馬克思主義時空觀的關系是什么?這種宇宙起源學說是不是證明馬克思主義的時空觀站不住腳了?

5.什么是自然時空?什么是社會時空?如何理解當今時代時空壓縮和社會的跨越發(fā)展?

6.什么是電子時空、虛擬時空?信息與網絡時代是否拓展了人類生存發(fā)展的時間和空間?

7.辯證唯物主義時空觀在當代有什么新發(fā)展?怎樣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時空觀?

入手處:(1)從牛郎織女的故事講起。(2)牛頓的“絕對時間”與“絕對空間”;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帶來了時空觀的革命,時間旅行,鐘慢尺短,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六、自然觀

1.什么是自然?什么是自然觀?什么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2.什么是自在自然?什么是人化自然?什么是人工自然?

3.怎樣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現時代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現了什么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4.怎樣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

入手處:19世紀是科學的“英雄世紀”。由于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進化論、細胞學說的創(chuàng)立與自然科學其他學科的巨大進步,使自然界的主要過程得到了說明。人們“不僅能夠指出自然界中各個領域內的過程之間的聯系,而且總的說來也能指出各個領域之間的聯系”,“能夠依靠經驗自然科學本身所提供的事實,以近乎系統的形式描繪一幅自然界聯系的清晰圖畫”。恩格斯從19世紀50年代起至80年代末,以頑強的“脫毛”精神,致力于自然科學的學習與研究,逐步掌握了力學、電磁學、熱學、化學、天文學、地質學、生物學、生理學、數學和其他學科的豐富知識及其發(fā)展歷史與學科前沿,并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與總結概括。

七、意識論

1.什么是意識?意識是怎樣產生的?

2.意識的本質、內涵、類型和功能是什么?

3.意識與物質的關系是什么?

4.人工智能與人腦的機能是什么關系?電腦能否代替人腦?

入手處:從仿人腦智能機器人研究說起。(1)1997年,IBM公司制造的機器人“深藍”戰(zhàn)勝國際棋王卡斯帕羅夫。(2)英特爾公司首席技術官賈斯汀認為,2020年科技將發(fā)生巨大跨越,到2050年,機器人智能將超過人類。

八、信息觀

1.什么是信息?信息的本質和特點是什么?信息產生、存儲和傳播的載體是什么?有了信息以后是不是物質就消失了?在信息時代如何理解“物質”?

2.什么是信息論?信息論有哪些基本理論內涵和方法論啟示?

3.什么是信息化?什么是信息時代?在信息時代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有什么變化?

4.在信息時代如何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立場?

入手處:(1)從虛擬世界說起。(2)從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yè)(新一代通信網絡、物聯網、三網融合、新型平板顯示、高性能集成電路和高端軟件)說起。(3)從第一代模擬制式手機到第二代的數字手機,再到第三代手機,手機已經成為集語音通信和多媒體通信于一體,并包括圖像、音樂、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我國已進入了3G時代。

辯證法

本部分主要回答什么是辯證法、什么是唯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和基本規(guī)律,以及如何運用唯物辯證法研究解決問題、指導現實實踐等問題。

一、辯證法總論

1.什么是辯證法?什么是形而上學?它們的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2.什么是唯物辯證法?什么是唯心辯證法?二者的區(qū)別何在?

3.唯物辯證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有什么重要地位?

4.在當代應如何發(fā)展唯物辯證法?

入手處:從鄧小平提倡“照辯證法辦事”談起。

二、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1.為什么說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2.什么是聯系的客觀性?

3.聯系的多樣性有哪些表現?

4.系統論怎樣證明了世界的普遍聯系?

5.為什么說辯證法是關于普遍聯系的科學?

入手處:從世外桃源和全球化說起。

三、唯物辯證法的發(fā)展觀

1.什么是運動?什么是變化?什么是發(fā)展?

2.為什么說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3.運動、變化與發(fā)展的關系是怎樣的?

入手處:刻舟求劍與萬物皆流。

4.什么是辯證法所說的平衡與不平衡?

5.為什么說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

6.應當怎樣辯證看待平衡與不平衡的關系?

7.為什么協調發(fā)展是平衡與不平衡的辯證統一?

入手處:毛澤東談平衡與不平衡。

8.什么是量?什么是質?什么是度?

9.什么是量變?什么是質變?

10.量變與質變是什么關系?

入手處:黑格爾的“禿頂理論”。

11.什么是否定之否定?什么是辯證的否定?什么是揚棄?

12.什么是結構?什么是功能?結構與功能的辯證關系如何?

13.結構決定功能有什么方法論意義?

14.創(chuàng)新的本質是什么?

入手處:田忌賽馬、金剛石與石墨。

15.唯物辯證法的發(fā)展觀與形而上學的發(fā)展觀的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16.在社會歷史領域認為“發(fā)展就是GDP的增長”為什么是一種片面發(fā)展觀?

四、辯證法的矛盾觀

1.什么是矛盾?什么是對立統一規(guī)律?

2.為什么說對立統一規(guī)律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根本規(guī)律?

3.什么是矛盾的斗爭性?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

4.如何看待矛盾的基本屬性?

5.什么是“一分為二”與“合二為一”?毛澤東與楊獻珍有什么異同?

6.為什么說辯證思維的實質是“在同一中把握對立,在對立中把握同一”?

7.和諧與矛盾是什么關系?

8.構建和諧社會應當怎樣處理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的關系?

入手處:毛澤東與楊獻珍關于“一分為二”與“合二而一”的爭論。

9.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非主要矛盾?

10.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什么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11.應當怎樣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12.全面發(fā)展與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什么關系?

入手處:布利丹的驢子、葉劍英“呂端大事不糊涂”。

五、唯物辯證法的精髓觀

1.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

2.什么是矛盾問題的精髓原理?

3.為什么說矛盾精髓原理是中國模式的基本哲學依據?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在哪里?

入手處:從白馬非馬、毛澤東“以農村包圍城市”道路說起。

六、唯物辯證法與系統論

1.怎樣看待系統論是“一分為二”還是“一分為多”?

2.怎樣看待系統論與主要矛盾原理?

3.為什么說事物都是矛盾系統?

4.系統論否定了對立統一規(guī)律嗎?

5.系統論從哪些方面豐富和發(fā)展了矛盾論?入手處:從阿波羅登月說起。

七、唯物辯證法的范疇論

1.什么是現象?什么是本質?應怎樣看待現象與本質的辯證關系?

2.為什么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入手處:曹操煮酒論英雄、五十步笑百步。

3.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結果?什么是因果性?

4.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在對因果性的認識上有什么區(qū)別?

5.現代科學對事物的因果關系有哪些新認識?

入手處:蝴蝶效應、從吸煙與致癌有無因果關系說起。

6.什么是內容?什么是形式?內容與形式的辯證關系是怎樣的?

7.為什么要反對形式主義?

入手處:從文山會海說起。

8.什么是必然性?什么是偶然性?

9.怎樣看待愛因斯坦說的“上帝絕不擲骰子”?

10.為什么有人買彩票一夜暴富,而多數人卻賠本賺吆喝?

11.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在對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認識上有什么原則區(qū)別?

入手處:袁隆平談偶然。從擲骰子的哲學談起。

12.什么是可能性?什么是現實性?

13.怎樣看待可能性與現實性的辯證關系?

入手處:從青年人如何把理想變?yōu)楝F實談起。

八、唯物辯證法的規(guī)律觀

1.什么是規(guī)律?為什么要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

2.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對規(guī)律的認識有什么原則區(qū)別?

3.什么是機遇?機遇在事物發(fā)展中有什么作用?

4.怎樣把握機遇?為什么說“機遇總是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5.什么是決定論?什么是非決定論?什么是機械決定論?

6.為什么說唯物辯證法是一種辯證決定論?

7.堅持辯證決定論對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有什么重要意義?

入手處:制造永動機為什么不會成功?征服自然為什么受到自然的懲罰?

歷史觀

歷史觀部分集中回答什么是歷史觀、什么是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有哪些基本原理,以及如何運用唯物史觀來分析現實問題并指導現實實踐等。

一、唯物史觀總論

1.什么是歷史觀?什么是歷史觀上的基本問題?什么是唯物主義歷史觀?什么是唯心主義歷史觀?歷史觀上的兩種根本分歧是什么?

2.馬克思主義在歷史觀上實現了什么樣的偉大變革?為什么說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立才使人們對社會歷史的認識成為科學?

3.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唯物史觀受到了哪些挑戰(zhàn)?為什么要堅持和發(fā)展唯物史觀?如何運用唯物史觀來說明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一些新情況與新問題?

入手處:從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談起。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貌似唯物主義,他講的是感性的、活生生的人,但卻是抽象的人,不是社會的人、實踐的人,結果陷入唯心史觀的泥坑。

二、社會實踐論

1.什么是社會實踐?社會實踐的本質規(guī)定性是什么?如何理解實踐范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基本范疇?怎樣理解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為什么說有了實踐才有了歷史唯物主義、才有了馬克思主義?怎樣理解科學實踐觀引發(fā)了歷史觀的革命?為什么說實踐論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的歷史決定論的理論前提?

2.怎樣理解生產斗爭、階級斗爭、科學實驗是人類的三大實踐活動形式?這三大實踐活動的相互關系是怎樣的?

3.信息網絡的發(fā)展對社會實踐觀提出了什么新挑戰(zhàn)?虛擬實踐與現實實踐是什么關系?虛擬實踐可能導致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基礎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入手處:從梁啟超的體相論談起。梁認為,歷史就是人的活動,要把握歷史的法則,就要分析人的活動的體和相,即能活動者為體,所活動者為相。所謂“能活動者”即指人的知、情、意。據此,在歷史觀上他提出“心力說”。改革開放初期,關于目的是否是實踐的要素的爭論也與歷史觀問題有關。

三、社會動力論

1.究竟什么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推動社會發(fā)展的精神動力和物質動力是什么關系?怎樣理解思想動機并不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最終原因?為什么說追溯精神動力后面的動力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2.怎樣理解推動社會發(fā)展的能動因素是一個復雜的動力系統?怎樣理解社會基本矛盾、階級斗爭、人民群眾這三大動力的相互關系?

3.什么是生產力,什么是生產關系?怎樣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構成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動力?為什么說生產力的發(fā)展是社會結構變遷的終極動因?

4.什么是階級?階級的實質是什么?怎樣理解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

5.什么是社會革命?什么是社會改革?怎樣理解革命和改革是推動社會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

6.什么是科學?它具有怎樣的本質?在當前,怎樣理解科學推動社會發(fā)展的特殊作用?為什么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怎樣理解科技創(chuàng)新是民族發(fā)展的不竭動力?

入手處:從鄧小平同馬天水的談話說起,鄧提出兩大動力論,并因此被再次罷免。

四、社會結構論

1.什么是社會結構?社會結構是如何形成的?它如何體現著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為什么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是社會的基本結構?

2.什么是社會的經濟結構?社會存在與社會的經濟結構的關系如何?怎樣理解廣義的經濟結構是生產力結構和生產關系結構的總和?

3.什么是社會的政治結構?為什么說國家政權是社會政治結構的核心?如何理解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體和政體是人民利益的本質體現?

4.什么是社會的意識結構?精神生產和社會意識結構的關系如何?為什么說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關系是歷史觀的根本問題?怎樣理解社會意識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

入手處:從“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zhàn)說起,馮友蘭從“活動原動力是欲”出發(fā),反對陳獨秀的“思想文化等皆經濟的兒子”的觀點,提出“經濟及知識思想言論教育等皆人之欲之兒子”的觀點,批評唯物史觀,直到1932年轉變立場,服膺唯物史觀。

五、社會形態(tài)論

1.什么是社會形態(tài)?什么是社會經濟形態(tài)?社會形態(tài)和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關系如何?為什么說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是自然歷史過程?

2.馬克思的“五形態(tài)論”與“三形態(tài)論”有何區(qū)別?如何把握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的關系?如何理解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方位與中國特色發(fā)展道路的本質聯系?

3.如何理解全球化是資本的全球化?是資本內在矛盾(生產的社會性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的矛盾以及由這一矛盾所派生的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向全球的擴展?如何理解馬克思所提出的“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這一重大命題?

入手處:從胡繩的“上下篇”思想談起,胡認為正確處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關系是中國自近代以來面臨的頭號問題。

六、社會矛盾論

1.什么是人類的基本矛盾?怎樣理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有何新的特點?

2.什么是社會的主要矛盾?為什么說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現?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guī)律是什么關系?

3.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兩類矛盾?為什么說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新形勢下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當前人民內部矛盾呈現出什么樣的新情況與新特點?

入手處:從鄧小平同胡喬木的談話講起,鄧說:“要寫一寫關于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文章。‘四人幫’是不講生產力的,他們甚至連生產關系也不多講,只強調上層建筑。”

七、社會利益論

1.什么是需要?什么是利益?需要和利益的關系如何?如何把握需要和利益在人類歷史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什么是利益矛盾?當前我國利益關系緊張的根源何在?如何統籌兼顧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如何把握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3.如何理解群眾利益無小事?為什么說貧富差別過大蘊涵著巨大的政治風險?我們黨怎樣把代表人民利益的宗旨落到實處?

入手處:從抗戰(zhàn)勝利后流行的一首民謠《老天爺》說起:“老天爺你年紀大,耳又聾來眼又花。你看不見人來聽不見話,殺人放火的享盡榮華,吃素看經的活活餓殺。老天爺你不會做天,你塌了罷!”反映出民意大于天的歷史事實。

八、階級階層論

1.什么是階級?什么是階層?兩者的關系如何?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

2.在今天的中國還有沒有階級存在?有沒有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的觀點是不是過時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否意味著放棄斗爭?

3.如何運用階級分析方法來考察當前中國社會的階層分化狀況?怎樣認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依靠力量?為什么說民營企業(yè)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

入手處:從毛澤東批評彭德懷和羅瑞卿把統一戰(zhàn)線和階級路線對立起來談起。

九、人的本質論

1.什么是人的本質?如何理解“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是什么?人的本質與人性是什么關系?

2.馬克思主義人性論的基本觀點是什么?它與資產階級人性論的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3.人性是善的還是惡的?人性的善與惡會對社會發(fā)展分別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為什么說“惡是歷史發(fā)展的動力借以表現出來的形式”?

4.人性是具體的還是抽象的?人性是特殊的還是普遍的?人性是變化的還是凝固的?

5.如何理解“人的本性即人的需要”?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有何區(qū)別與聯系?環(huán)境對人的社會屬性有什么影響?

6.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人性論來批判西方“經濟人假設”的理論?市場經濟中的利益驅動會對人性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如何評價雷鋒精神與道德模范?

7.什么是人權?怎樣看待當代中國的人權狀況?馬克思主義人權理論與資產階級“天賦人權觀”的根本對立何在?如何回擊美國對中國人權狀況的攻擊?如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來逐步改善我國的人權狀況?

入手處:(1)人之初性本善;(2)道德模范感動中國。

十、民主政治論

1.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上層建筑?政治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是什么關系?政治上層建筑與觀念上層建筑是什么關系?

2.什么是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包括哪些構成要素?怎樣發(fā)揮政治文明在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

3.如何看待制度安排在政治文明建設中的地位?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分別是什么關系?

4.什么是民主?民主由哪些要素構成?馬克思主義民主觀與資產階級民主觀的根本對立何在?

5.什么是社會主義民主?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需要什么樣的社會條件?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有什么區(qū)別?為什么說多黨制與三權分立不適合中國的國情?

6.什么是人民民主?民主與專政是什么關系?為什么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怎樣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7.什么是黨內民主?什么是基層民主?如何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

8.如何看待民主與民生的關系?發(fā)展民主與改善民生是同步推進的還是有先后次序的?

9.怎樣認識民主與法制的關系?如何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guī)范化與程序化?

入手處:(1)中亞的“顏色革命”;(2)“民主是個好東西”;(3)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

十一、社會意識論

1.什么是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有哪些表現形式?科學、邏輯與語言等是什么樣的社會意識形式?社會意識具有什么樣的社會功能?

2.什么是意識形態(tài)?意識形態(tài)具有什么樣的功能?如何批判“意識形態(tài)終結論”?

3.什么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怎樣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什么“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如何把握解放思想與統一思想的關系?如何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的指導地位?如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潮?

4.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觀念?如何發(fā)揮道德的自律作用?道德律令的先進性與廣泛性是什么關系?如何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變革狀況?當代中國的道德狀況究竟是“爬坡”還是“滑坡”?怎樣堅守社會的道德底線?怎樣理解“八榮八恥”的現實意義?如何看待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倫理道德界線?

5.什么是宗教?什么是信仰?如何看待宗教在維護社會秩序方面的積極作用?怎樣理解“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鴉片”論斷?如何堅持與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如何看待民眾在信仰問題上的迷茫與無序狀態(tài)?怎樣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

6.什么是人的精神家園?精神家園具有什么作用?人的精神家園與自然家園是什么關系?為什么要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如何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如何評價傳統文化在某種程度上的復興?如何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yōu)秀成果?

7.經濟發(fā)展與文化發(fā)展是什么關系?文化發(fā)展對整個社會發(fā)展具有什么樣的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什么樣的文化支撐?如何增強社會發(fā)展中的文化含量?如何看待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興起?

8.什么是社會心理?社會意識與社會心理有何區(qū)別?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如何把握人們的心理預期?如何把發(fā)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與社會可承受的程度有機結合起來?怎樣調適民眾對社會變革的心理承受力?

9.什么是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建設在社會發(fā)展中具有什么作用?如何增強文化軟實力?在對外開放的進程中如何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在全球化條件下怎樣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

10.怎樣看待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矛盾?怎樣應對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如何推進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民族化、大眾化、通俗化與現實化?

入手處:(1)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現代化;(2)孔子學院與國學熱潮;(3)“三流國家出口產品,二流國家出口規(guī)則,一流國家出口思想”。

十二、歷史進步論

1.何謂歷史進步?歷史進步是否具有向善的趨勢?歷史進步是否是從過去經現在向美好未來一維演進的?歷史進步是合規(guī)律的還是合目的的?

2.歷史進步的推動力量是什么?歷史進步以什么為表現形式?歷史進步是單線演進的還是多線演進的?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是否是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實現歷史進步的唯一選擇?

3.什么是歷史進步觀念?歷史進步觀念與歷史退步論、社會循環(huán)論有何區(qū)別?在歷史進步問題上如何樹立革命的、批判的、審慎的樂觀主義信念?

4.歷史進步是否帶有評價色彩?歷史進步的評價標準是什么?如何看待歷史評價與價值評價、道德評價的矛盾與沖突?在評價歷史進步時如何堅持生產力標準與人民利益標準的一致性?怎樣評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歷史進步狀況?

5.怎樣看待歷史進步的社會效應?古往今來人們?yōu)槭裁炊荚诓粩嘧非蠛蛯崿F歷史進步?歷史進步給人們帶來了什么樣的好處?

6.如何看待歷史進步中的曲折與代價?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付出了哪些代價?怎樣以較小的代價換取較大的進步?

7.歷史進步的最高目標是什么?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與歷史進步是什么關系?如何實現社會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的同步推進?

入手處:(1)懷舊心理與浪漫主義批判;(2)評價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必須堅持歷史尺度優(yōu)先的原則(馬克思)。

十三、歷史規(guī)律論(歷史決定論與主體選擇論)

1.什么是歷史決定論?什么是歷史非決定論?歷史決定論與歷史非決定論的根本對立何在?歷史決定論是“貧困”的嗎?

2.什么是機械的歷史決定論?什么是辯證的歷史決定論?二者有何區(qū)別?

3.什么是主體選擇?主體選擇的實質是什么?主體選擇的限度何在?何謂“可能性空間”?

4.什么是歷史必然性?什么是主體自由?歷史必然性與主體自由是什么關系?

5.什么是歷史規(guī)律的客觀性?什么是歷史規(guī)律的主體性?歷史規(guī)律的客觀性與主體性相統一的基礎是什么?如何運用唯物史觀來說明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合理性?

6.歷史規(guī)律與人的活動是什么關系?歷史規(guī)律的實現形式是什么?某種曲折性是否是對歷史發(fā)展大趨勢的背離?怎樣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發(fā)展中的低潮?國際金融危機是如何形成的?它對資本主義的未來走向會產生什么影響?

7.共產主義是一種精神信仰,還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共產主義渺茫論”錯在哪里?“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理論過時了嗎?如何說明共產主義是合規(guī)律性與和目的性的統一?

入手處:(1)中國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走上社會主義道路;(2)蘇東劇變;(3)國際金融危機。

十四、全球化與民族國家論

1.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時代的特征是什么?全球化的推動力量是什么?全球化與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是什么關系?如何運用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來闡明全球化?

2.什么是經濟全球化?如何運用唯物史觀來分析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為經濟文化落后國家?guī)淼臋C遇和挑戰(zhàn)分別是什么?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zhàn)?

3.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包括哪些內容?全球化的演進對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提出了什么樣的挑戰(zhàn)?在全球化深入發(fā)展的條件下,國家疆界和主權是否會被削弱,人類共同利益是否會被放大?如何認識與處理國家利益與人類共同利益的關系?

4.在全球化時代,如何正確認識與妥善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怎樣評價“趨同論”?

5.什么是和諧世界?和諧世界與和諧社會是什么關系?如何認識和諧世界建設的重大意義?怎樣建設和諧世界?

6.什么是全球治理?中國如何在全球治理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入手處:(1)跨國公司的性質;(2)當代全球問題的挑戰(zhàn)。

十五、可持續(xù)發(fā)展論

1.可持續(xù)發(fā)展觀是怎么提出來的?其哲學基礎是什么?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大意義何在?怎樣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2.唯物史觀是如何看待人口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的?人類應當怎樣處理代際之間的關系?代際公平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是什么關系?中國在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中應當采取什么樣的人口政策?

3.唯物史觀是如何認識與看待資源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的?自然資源與社會資源是什么關系?如何正確認識與妥善處理現時代資源有限與需求無限的矛盾?

4.唯物史觀是如何認識環(huán)境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的?馬克思主義與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在環(huán)境問題上的根本對立何在?什么是“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為什么要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怎樣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

5.什么是生態(tài)文明?馬克思主義關于生態(tài)文明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如何運用唯物史觀來說明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重要意義?怎樣建設生態(tài)文明?

6.什么是低碳經濟?低碳經濟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義何在?怎樣發(fā)展低碳經濟?

7.什么是循環(huán)經濟?循環(huán)經濟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義何在?如何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

8.全球氣候是如何變暖的?氣候變暖的嚴重后果是什么?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上,如何“承擔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

9.按照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怎樣控制中國社會未來發(fā)展中的風險?

入手處:(1)卡遜出版《寂靜的春天》;(2)馬爾代夫欲天價購買國土;圖瓦盧舉國逃離南太平洋。

認識論

認識論部分集中回答什么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怎樣堅持和發(fā)展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等問題。

一、認識論總論

1.什么是認識論?

2.什么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有什么特點?

3.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唯心主義、舊唯物主義認識論有什么區(qū)別?

4.思想路線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有什么關系?

5.新時代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提出了哪些新問題?應當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入手處:毛澤東曾經說過:哲學就是認識論。他特別重視認識論。因為“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不認識世界就不能改造世界”。學哲學就是為了提高認識能力。因此,對認識規(guī)律必須有所了解。

二、反映論

1.世界是否可知?不可知論錯在哪里?

2.什么是反映論?為什么要堅持反映論?

3.唯物主義反映論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區(qū)別何在?

4.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反映論與舊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區(qū)別何在?

5.社會現象有無客觀規(guī)律?能否被認識?

6.與認識自然現象相比,認識社會現象有什么特點?

7.“測不準定律”是否說明世界不可認識?

8.選擇論是否取代了反映論?選擇與反映是什么關系?

9.圖式論、建構論是否取代了反映論?它們與反映論是什么關系?

入手處:從“學習型組織之父”推崇中國古代寓言“疑人偷斧”說起。說明重視人在認識過程中的能動性并不能否定反映論前提。

三、實踐論

1.什么是實踐?實踐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實踐有哪些類型?

3.科學活動、藝術活動是不是實踐?為什么從事科學活動、藝術活動還有可能發(fā)生脫離實踐的問題?

4.實踐在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來源、動力、標準、目的)?

5.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還有沒有別的標準?

6.信息是不是認識的來源?它與實踐來源是什么關系?

7.如何看待偉大人物在認識中的作用?

8.如何看待人民群眾在認識中的作用?

9.今天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難題應當如何解決?

10.已經在實踐中得到證明的認識,為什么還要接受實踐的檢驗?

11.以實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否可以不執(zhí)行上級錯誤的指示?

12.實踐的意義在信息社會是否降低了?

13.有沒有天才?天才論與實踐論是否沖突?

入手處:打開新時期大門的鑰匙(從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說起)。

四、認識形式論

1.什么是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什么特點?

2.什么是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有什么特點?

3.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是什么關系?如何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4.什么是靈感?靈感是怎樣產生的?

5.什么是直覺?直覺有什么特點和作用?

6.什么是悟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怎樣看待悟性?

7.創(chuàng)新思維有什么特點?如何提高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入手處:靈感從何而來?舉關于靈感的生動例子,運用基本理論加以說明,說明靈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等并不神秘。

五、實踐理性論

1.什么是實踐理性?實踐理性有什么特點?

2.什么是理論理性?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是什么關系?

3.什么是認識過程的第二個飛躍?實現第二個飛躍需要什么條件?

4.毛澤東為什么認為第二個飛躍更加重要?

5.什么是執(zhí)行力?西方管理學為什么突然重視執(zhí)行力?

6.執(zhí)行力與第二個飛躍是什么關系?執(zhí)行力問題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處于什么地位?

7.如何提高執(zhí)行力?

入手處:從“執(zhí)行力熱”說起。“做事情”與“做學問”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做學問固然有學問,做事情也有大學問,馬克思主義者應該更自覺地提高執(zhí)行力。

六、認識總過程論

1.毛澤東怎樣說明認識過程的總規(guī)律?其在認識論發(fā)展史上的地位如何?

2.什么是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它如何體現認識過程的規(guī)律?

3.群眾路線的認識方法是否已經過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體現?

4.關于認識過程總規(guī)律的四個公式是什么關系?

5.關于知識管理的“知識螺旋”與認識過程的總規(guī)律有什么聯系和區(qū)別?

入手處:知識管理的倡導者為什么推崇毛澤東?管理學家野中郁次郎關于創(chuàng)新的“知識螺旋”理論受到推崇。“知識螺旋”理論與毛澤東關于認識總過程的理論有密切的聯系。野中郁次郎對毛澤東的推崇說明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科學性和生命力。

七、真理論

1.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客觀真理?

2.什么是絕對真理?什么是相對真理?

3.有沒有永恒真理?

4.為什么說檢驗真理的實踐標準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

5.人到底能不能認識真理?

6.真理與價值是什么關系?為什么實用主義是錯誤的?

7.真理面前是否人人平等?

8.堅持真理為什么那么難?

入手處:從歷來人們對真理的推崇和贊美談起。柏拉圖說:尊重真理勝于尊重一個人。亞里士多德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又說:虔敬要求我們對真理的敬重應高于對我們朋友的敬重。蘇格拉底則說:你所不能反駁的是真理而不是蘇格拉底;我勸你們思考真理而不是老想著蘇格拉底。既然如此,什么是真理,應當如何對待真理,就值得我們認真探討一番。

八、社會認識論

1.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為什么要強調認識的社會性?

2.認識主體是群體還是個體?

3.在真理面前是否人人平等?

4.認識的社會性的發(fā)展過程是怎樣的?它對人的認識能力有怎樣的影響?

5.信息時代人們的認識有什么特點?

6.為什么要強調與時俱進?與時俱進的時代意義是什么?

7.全球化對人類認識產生了什么影響?

入手處:“進入新世紀的通行證”(《學習的革命》為什么火暴?)強調認識的社會性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特點,也是它的優(yōu)勢。學習型社會的出現是這一理論邏輯必然的落腳點。

九、思想路線論

1.什么是思想路線?

2.思想路線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什么關系?

3.作為共產黨思想路線的“實事求是”與傳統文化有什么聯系和區(qū)別?

4.毛澤東是《實踐論》的作者,為什么還會犯嚴重的主觀主義錯誤? (好醫(yī)生也會生病)

5.我們不斷地講思想路線,為什么還會犯那么多錯誤?

6.實事求是為什么難?如何才能自覺地堅持好“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7.學習、研究思想路線有什么意義?

入手處:自毛澤東在延安提出“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以來,這一思想路線在革命和建設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并深入人心,經久不衰。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應當如何更好地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值得我們認真探討的問題。

價值論

價值論部分集中回答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論,什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怎樣堅持和發(fā)揚光大馬克思主義價值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問題。

一、價值論總論

1.什么是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怎樣區(qū)分唯物主義價值論和唯心主義價值論?

2.什么是價值評價?為什么說實踐是檢驗評價合理性的標準?

3.什么是價值選擇?人們的價值活動應該遵循什么原則?

4.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為什么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二、價值本質論

1.什么是價值?價值與事實是什么關系? (從何謂“好壞”、“有用”、戲劇理論的“體驗派”和“表現派”說起)

2.價值有哪些基本類型? (從人的需要的層次性說起。真、善、美、利?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

3.如何理解人的自我價值、社會價值及其關系? (“人生價值要以‘含金量’來衡量?”)

4.價值的基本特點是什么?

5.如何理解價值的主體性? (“趣味無爭辯?”)如何理解價值的客觀性? (“不知好歹?”)

6.如何理解價值的絕對性與相對性? (“一切皆空?”“一切都無所謂?”)

7.如何理解價值的主觀性與客觀性、多元性與一元性、相對性與絕對性的辯證關系?

8.什么是唯物主義價值論?什么是唯心主義價值論?怎樣區(qū)分唯物主義價值論和唯心主義價值論?

入手處:從“好”“壞”、“有用”“沒用”、“有價值”“沒有價值”等說起。事物的存在、屬性、功能與其對人之“好”、“有用”、“有價值”之間不能畫等號。

三、價值評價論

1.什么是價值評價?價值評價與認知之間是什么關系?(何以“情人眼里出西施”?)

2.價值評價的形式有哪些? (認知評價、道德評價、審美評價、功利評價,以及人的評價等)

3.價值評價的標準是什么? (“不管白貓黑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評價標準與價值標準是什么關系? (“人心是桿秤”;“鄭人買履”)

4.作為評價標準的“應該”、規(guī)范的理由或根據是什么?(“一切規(guī)范都限制人的自由?”“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5.如何理解價值評價的合理性?影響價值評價合理性的因素有哪些?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天下無公理?”)

6.為什么說社會實踐是檢驗價值評價合理性的標準?(“是騾是馬拉出來遛遛。”)

入手處:湖南農民運動到底“好得很”還是“糟得很”?不同階級的立場不同,利益和需要不同,價值評價的標準也不同,因而評價的結論不同。

四、價值活動論

1.什么是價值選擇? (“世上的路有千萬條……”)

2.價值選擇是否應該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和規(guī)范,如何看待價值選擇與自由的關系? (“人為什么不能為所欲為?”)

3.在多元性、多樣化社會中,如何進行價值選擇? (“選擇的痛苦”;“尊重差異,包容多樣”)

4.什么是價值創(chuàng)造?如何理解價值創(chuàng)造與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關系? (“我創(chuàng)造,我存在”)

5.如何理解創(chuàng)價與代價的關系? (“芝麻與西瓜”;“塞翁失馬”;哪些代價是我們無法承受的?)

6.如何理解價值活動的“兩個尺度”(“對象、客體的外在尺度”與“主體(人)的內在尺度”)和“兩大原則”(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的統一?如何理解價值與真理的辯證關系? (人的活動的可能性空間與目標、方向)

入手處:(1)從薩特之價值選擇的二難困境說起:祖國面臨強敵入侵時,獨子是應該在家侍候老母,還是應該上前線抗戰(zhàn)? (2)站在革命功利主義的立場上,分析年輕的大學生張華見義勇為、舍己救掏糞老農的價值。

五、價值觀念論

1.什么是價值觀?價值觀的結構、功能是什么?價值觀與世界觀、人生觀、利益觀的關系如何? (價值觀是“人的主心骨”)價值觀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社會文化體系的關系如何?(“文化的靈魂”)

2.什么是信念、信仰、理想?它們在價值觀中的地位如何?

3.價值觀的客觀基礎和變化的根據是什么?如何理解價值觀的相對穩(wěn)定性? (文化價值觀傳統“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

4.共產主義價值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與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價值觀的本質區(qū)別是什么?共產主義是否是一種信仰?它的未來發(fā)展趨勢如何?它還有沒有生命力? (馬克思:“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定的活動范圍,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fā)展,社會調節(jié)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

5.當代世界文化價值觀轉型、沖突的表現和特點是什么?如何看待當代中國的價值觀轉型?當代中國價值觀變革的總體趨勢是什么? (“滑坡與爬坡”)

6.如何理解個體的多樣化價值取向與社會價值導向的統一性的關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何必要性或必然性?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7.應該如何處理不同文化價值觀的關系? (“9·11事件”、“文明的沖突”、反恐、“價值觀外交”)

8.是否存在普適價值?價值的共同點與普適價值有何區(qū)別?為什么說西方目前宣傳的普適價值并不“普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入手處:(1)“中國人有沒有信仰?”為什么有人為了信仰、理想,可以拋頭顱、灑熱血?方志敏:“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因為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2)從“9·11事件”談起。這一事件不僅使恐怖主義和反恐成為當今世界的焦點問題,直接導致美國發(fā)動了伊拉克和阿富汗戰(zhàn)爭,而且激起了關于多元文化價值觀如何相處、特別是“文明的沖突”、“文明的戰(zhàn)爭”的大討論。

人生觀

本部分集中回答什么是人生觀、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人生觀、怎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等問題。

一、人生觀總論

1.人的一生怎樣看才是有意義的?人為什么需要信仰,沒有信仰的社會將會怎么樣?正確的哲學思維和自我意識為什么說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是重要的?

2.我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未來的人是怎么回事?人是什么?人的本質、本性是什么?怎樣形成的?

3.人性是善還是惡、還是善惡兼有?人性的丑惡是否是我們否定這個世界的理由?

4.科技與人性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科技能實現人性還是泯滅人性?科技克隆人在人性上將會面臨什么樣的風險?技術發(fā)展和人性的關系是什么?

5.人性是變的還是不變的,應當分為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嗎?二者是什么關系?

6.在沖突著的各種人生觀中,怎樣作出正確的選擇?

入手處:從80年代薩特的“自由選擇”到近年來國學興起的“隨遇而安”的人生態(tài)度,看人生觀的演變和重要性。

二、馬克思主義人生觀

1.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人生觀的主要內涵?馬克思主義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有什么意義?

2.人在這個世界上的最終需求是什么?人的理想對人生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3.生命的意義是什么?身心是對立的還是統一的?處理好精神與肉體的關系對人生有什么重要意義?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的關系是什么?如何正確處理二者關系,追求一種美好生活?

4.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是什么?如何在實現社會價值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在社會中,個人價值的實現途徑是什么?人與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是應保持個性還是圓融入世?

5.什么是理想信念?人應該樹立怎樣的理想信念?什么是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為什么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是科學的?

入手處:保爾·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臨終時能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怎么看這一名言在今天的意義?

三、樹立正確人生觀

(一)自由觀

1.人的自我覺悟是自由意志的體現還是對客觀規(guī)律的無意識遵循,自覺與強制的邊界在哪里?

2.怎么看待人的解放?怎樣看人的自由?需要什么樣的人的解放和自由?

3.人是否有徹底的自由,人是否必須遵循客觀規(guī)律,自由與必然是什么樣的關系?

(二)平等觀、權利觀

1.有沒有絕對的平等,什么是理論的平等,什么又是現實的平等,平等是不是就沒有差別?

2.公平、正義、平等的社會怎樣看待權利?

(三)幸福觀

1.幸福是什么,財富與幸福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2.怎樣在不同的幸福觀之間做出選擇?

(四)愛情、婚姻、家庭觀

1.怎樣評價今天的婚姻和戀愛觀?年輕人應該樹立怎樣的戀愛觀?什么叫作愛情?什么叫作家庭?什么叫作婚姻?應該樹立怎樣的愛情觀、家庭觀、婚姻觀?

2.愛對人存在的意義是什么、對社會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入手處:從“非誠勿擾”節(jié)目入手,看當代青年人生觀的變遷和缺失。

主站蜘蛛池模板: 酉阳| 湟中县| 琼海市| 修文县| 文成县| 白玉县| 肇源县| 文水县| 翁源县| 神农架林区| 辽中县| 浦城县| 武陟县| 中山市| 钦州市| 依安县| 甘德县| 隆安县| 铅山县| 阿鲁科尔沁旗| 浦江县| 隆林| 平塘县| 汤阴县| 金塔县| 吉隆县| 新兴县| 阿荣旗| 六枝特区| 青冈县| 宝应县| 石渠县| 河津市| 梓潼县| 桐城市| 双峰县| 视频| 渑池县| 邵阳市| 碌曲县| 清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