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新論
- 譚志云等
- 1898字
- 2019-08-16 18:44:29
二 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轉向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文化產業發展熱潮,文化產業已經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成為區域發展與競爭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從20世紀末開始,很多省﹙直轄市﹚、市紛紛提出了建設文化大省、文化強市的目標,文化產業突飛猛進。從全國的實踐來看,文化產業發展已經出現了三大轉向。
(一)文化產業發展理念的轉向
文化建設是經濟發展的結果。文化脫離了經濟和社會的活的肌體,把文化割裂開來、獨立起來,也就失去了活力。北京把文化產業的發展嵌入經濟和社會發展,使之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內生產物與自覺要求。
北京市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中,從一開始即注意加強文化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經過20年的浸潤濡染,首都經濟呈現出“文化化”的鮮明特色。典型的表現是農業和制造業的“文化化”,散布鄉間的創意農業園和城區的創意工廠,成為首都經濟活力和張力的重要見證。[2]
浙江省早在21世紀初當別的省份還沉浸在經濟熱時,就已把視線投向文化,開始重視發展文化產業,將文化產業納入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中。浙江對于發展文化產業的認識,也從傳統的“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促進文化市場繁榮”上升到了“活躍發展全局、促進民生民富”的高度。文化產業的強大帶來的絕不僅僅是文化產業本身的效益,而是整個區域品牌的提升和發展全局的活躍。[3]
杭州市把文化創意產業提高到第四產業的高度來發展。當別的城市還在“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杭州市委領導已提出:文化不再是生活中的點綴,而是民生需要,要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培養更多文化名人,培育更多文化名企,生產更多文化名品,加快建設文化名城,打造“人文杭州”。杭州開始用發展經濟的勁頭發展文化。
(二)文化產業品牌打造的轉向
湖南是典型的內陸省份,發展文化產業既無區位優勢,又無政策優勢;既無資本優勢,又無技術優勢。但卻走出了一條產業特色品牌發展道路,創造了一種“湖南文化現象”。“廣電湘軍”、“出版湘軍”、“動漫湘軍”全國知名:湖南衛視收視率一直位居全國省級衛視第一;湖南出版成為中國地方出版實力三強之一;湖南原創動漫總產量連續排名全國第一;湖南《體壇周報》占據全國體育類報紙60%以上的發行和廣告份額,北京奧運會期間日發行量達100萬份。湖南有40余個知名文化品牌。如引發萬人空巷的“超級女聲”、引爆電視購物狂潮的“快樂購”、引起“洛陽紙貴”的圖書——《世界是平的》;收視率一直位居全國省級衛視第一的湖南衛視;中國地方出版實力三強之一的湖南出版集團;分別位居全國十大動漫企業第一和第二的宏夢卡通公司和三辰卡通公司;等等。《中國文化品牌報告》發布的222個文化品牌中,“湘字號”達31個,占14%。[4]
平臺、項目等是文化產業的一個最基本的載體,也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切入點。一個重大項目的實施,可以牽動一大批企業投身其中,有可能帶動一個產業群的發展。深圳成功創辦文博會,締造了“政府投入1億多而累計成交達5000億元”的文化奇跡,不斷刷新出口交易金額紀錄。深圳已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新的橋頭堡與中國文化產品進出口的重要基地。2010年,深圳文化產品出口占全國的20%,進口占全國的18%。再如,云南《印象麗江》項目的成功,就是品牌項目牽動的具體體現,引起了麗江旅游演藝業的質的飛躍。浙江杭州國際動漫節、義烏文博會成為浙江文化產業發展的兩大平臺,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日益顯現。杭州國際動漫節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人氣最旺、影響最廣泛的動漫專業盛會,匯聚了全國動漫產業的人才流、信息流、資金流。義烏文博會成為文化部重點支持的全國四個文博會之一。
(三)民營文化企業的轉向
先進省市的經驗表明,民營經濟是文化產業的生力軍和“催化劑”。湖南民營文化企業在文化產業中比重較大,并逐年攀升,占以歌廳、酒吧業為主的娛樂演藝的96%,出版印刷業和動漫業的90%,產業增加值占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1/3,就業人數占全部文化產業就業人數的2/3。出版湘軍、動漫湘軍、演藝湘軍等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動漫藍貓、山貓系列產品走進了36個國家和地區,金鷹卡通等7家企業的6個項目被確定為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5]
經驗表明,加快國有占優勢的傳統文化產業體制改革,激活國有文化事業單位的同時,堅持以民營為主、多種經濟成分參與的原則,通過政策扶持、盤活文化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支撐等措施突破民營經濟起步“瓶頸”,做大做強一些民營企業較易進入并能夠快速成長的行業領域,如動漫游戲、演藝娛樂、網絡、文化旅游、文化產品制售業等。這些現象表明,依托民營經濟為主力軍,培育文化產業局部優勢,能夠迅速提升區域軟實力和城市品牌,吸引更多文化產業投資集聚,起到了激活和示范的效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