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翻譯活動的社會運行研究
- 魏清光
- 4423字
- 2019-08-16 18:49:30
序
清光寄來他在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的專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翻譯活動的社會運行研究》的三校稿,準備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要我寫序,欣然為之。
記得論文即將答辯的時候,有一天他告訴我,論文有一節已經發表在某核心期刊上,并給我看了那篇文章,還說編輯繼續索要文章,我心里感到很高興。一是他已成才,能夠真正以自己的學術能力為這個社會做事情了;二是他所研究的這個方向選得適當,需要研究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太多,需要做的事情太多,而他又有能力去做。我相信,只要他不斷努力地去做,就會對這個社會有貢獻,在學術上會有很好的成就。我以為一名博士生在畢業的時候能夠達到這種狀態,應該算是基本合格了。
對于我來說,每個博士生的論文輔導都有獨特的體驗。在清光論文輔導的過程中,有三點我想在這里談談:
第一,如何看待博士生的“博”。我以為這個字的英語表達Ph.D.相對具體一些,即強調思考、思辨能力的運用、發揮,和解決具體問題的深度思考。我的體會是,這個philosophy不是僅僅要求一個博士生讀許多的哲學著作,或是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觀察思考問題視野比較寬闊,而是說在分析和解決自己專業問題的過程中,有能力靈活機智地、深入和細致地思考和辨析問題。無論是從宏觀還是微觀的角度,無論是抽象還是具體的問題,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和學科對問題作比較透徹的研究,從而能夠充分解釋和解決問題。清光很擅長作統計和做表格,做事情很踏實,用事實、用數據說話,體現了研究的腳踏實地和嚴謹的學術作風,這很好。作為博士論文,作為學術研究的訓練,我們應該對于數字和表格背后所存在和反映的翻譯社會現象作多維度的解讀和多學科的觀察思考,如果我們看透數據背后事物運行的狀態和反映的問題,并能夠很好地加以解讀和分析研究,就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同時也提高我們對于實際事物的宏觀認識和把握,以及相關方面的理論認識水平。這一點他已經做得不錯,我以為隨著他能力的提升,這一方面會做得更好,可以更加充分地發揮自己的特長。所以,對于每一個博士生,不斷地像老和尚念經一樣,反復強調這個“philosophy”,也就是不斷提醒和促進他們在思考問題時,養成一種有利于論文思考和寫作的習慣。
第二,理論認識問題。幾乎每個我輔導過的博士生開始做論文的時候,對于如何在自己的論文中運用一定的學術理論都有過或多或少的困惑,因而有的時候對于理論的認識和運用都會產生一定的不適狀態。我以為,對于理論本身的認識是博士生應該過的第一道坎。不論是外國的理論,還是中國的理論,或是自己創新的理論,都首先應該明白,理論是人們在學術研究中,在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學習和思考,不斷地找到和發現解決問題途徑的認識和總結。理論看上去似乎比較抽象,但是具體研究問題時它們應該是十分具體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大量地引進西方翻譯理論,這本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問題是我們對于這些理論是如何產生的,其產生的語境如何,在什么樣的狀態下,解決了什么樣的問題等諸多方面,并沒有很好的認識,在一定情形下造成了對于理論的盲目崇拜和機械地應用,這樣不僅不能夠很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論,反而造成一些負面的效果和影響。導致了論文寫作過程中,用理論作帽子或者作外套的現象。研究生的培養,歸根結底還是人才的培養,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得到基本解決,我以為人才就無法培養出來,更加談不上理論和方法的創新,論文本身的質量也一定是會大打折扣的。只有將各種不同的理論還原至其具體的歷史語境下去觀照,一是懂得其理論是如何產生的,其面對的問題是什么,理論本身從一種什么樣的角度或是層面,觀察到了問題的關鍵或是局部的整體規律性,因而推動了問題的深入理解,或是解決,或是向前發展。這樣理論的學習不僅能夠懂,而且能夠明白為什么。這樣我們就可以充分地意識到,自己所面臨的研究對象和問題,永遠是獨特的。不可能有任何現成的模式或方法可供自己套用。但是,這不是說學這些理論沒有用了,而是說相對比較全面地把握理論歷史發展的規律,就會意識到理論是一種人類智慧的積淀,理論是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方法的語料庫和工具庫。沒有一個現成的理論能夠解決你自己的問題,但是永遠會有歷史上的理論知識賦予你智慧并對于你的研究和探討給以啟迪。打一個簡單的比方,各種不同的專業理論,好比是汽車修理工具箱。如果一個司機想要修理一個略為復雜的問題,他就不可能僅用一種工具去完成修理任務,他可能需要多種工具,組合搭配使用去解決,或是創造性地去解決他所面臨的問題。理論是為解決問題服務的,不能是帽子,不能是招牌,不是展示你知道什么樣的理論。理論也不是外套,不是要展示和炫耀你可以如何地高深理論化或是哲學化地表達你要解決的問題。而是說,你在了解了專業理論發展史以后,在解決你所研究問題的過程中,你是否從以往的理論和方法中獲得了啟迪,從而能夠創造性地解決你的問題,并且將其表達好。因此,所謂的理論問題是看你在分析和解決問題過程中能否將一種理論思考的狀態帶入研究中,并能夠很好地在表述解決問題時理論性地表達你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論,因此任何理論均應服務于你,或是為你服務,而非其他。這樣才能真正地認識到理論的作用和意義。因此將理論認識貫徹在整個研究過程中,你就會意識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永遠是要靈活并要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創新才能最貼切和妥當地解決問題的。例如,清光在深入研究布迪厄的理論和西方翻譯社會學理論之后,拋棄了開始的以其理論為帽子和外套的想法和做法,在其博士論文摘要的第一段表述了他的整體思考:
翻譯活動的社會屬性及其對我國深入改革開放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廣泛和深刻的認識。雖有諸多的努力,但這些努力只是臨時性的應對,鮮有從整個社會發展的角度系統地思考、研究這方面的功能。我國目前的翻譯研究,由于對翻譯活動社會屬性的忽視或者很大程度上的認識不足,影響了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現實社會中的很多翻譯問題沒有在翻譯研究中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系統的分析、思考。本研究由文本世界進入生活世界,視翻譯活動為整個社會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把翻譯活動的發展放在整個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中進行思考,深入考察翻譯活動的社會運行,系統研究顯示生活中的種種翻譯問題。
我認為這樣的表述是從根本觀念上擺脫了寫論文先考慮用什么西方理論來做幌子的問題。寫論文是真做事,解決問題。不能客觀地觀察、思考和分析問題,而純粹地先去找一個什么理論,這本身做事情的方法就不對頭。這不是說要反對學習西方理論,我們強調理論學習是要發揮理論的啟迪作用,所以他在摘要中談到理論思考的時候,認為:
在理論層面上,本文在借鑒、反思西方翻譯社會學研究的基礎上,從整個社會發展的視角,通過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翻譯活動社會運行的特點,對翻譯活動的產生、發展和變化進行系統思考,揭示各要素在翻譯活動社會運行中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運用系統思維原理構建翻譯活動的整體運行機制,為豐富翻譯學理論提供有參考意義的學術探討。
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擺脫了單純的理論拘束,同時又能夠很好地從不同的理論中汲取營養和方法,從而使自己的研究順利地進行。從這些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理論水平的提升,直接影響到認識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方式方法的創新和運用。
第三,翻譯社會學理論和翻譯社會運行。翻譯本身屬性就是社會的,因此針對中國社會的翻譯社會學理論探討和中國當代社會的翻譯運行狀態的實際研究,不僅是翻譯學界本身的職責,也是中國當代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國的翻譯社會學理論研究在西方翻譯社會學研究的影響下,這幾年有了一些顯著的發展,但是我們自己的翻譯社會學理論研究起步時間不長,關注中國社會的翻譯運行發展研究的系統性專著也很少見。清光的這本專著應該是具有開拓性的,是針對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翻譯社會運行中的諸多實際問題的初步探索和理論思考。他在書中對于翻譯活動社會運行要素的分析,翻譯活動發展的社會動因分析,翻譯活動社會運行問題的分析,翻譯活動社會運行機制優化策略的思考,優化翻譯人才培養機制的探索,以及對于中國翻譯活動社會運行的戰略性整體思考,不僅對于我們認識當代中國社會翻譯活動的運行有很好的理論參考價值,也有解決實際操作問題的建議和措施。這項工作對于推動我國社會的發展是有建設性意義的。
我十分贊賞翻譯社會學的研究和發展,并不是說西方社會的翻譯社會學發展了,我們也應該發展,而是說翻譯社會學發展本身就是中國學術界的責任和當代社會的需求。從我國和西方翻譯史的宏觀發展看,翻譯發展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不同民族之間語言文化在文明發展歷史進程中交流的歷史。翻譯的發展雖然從微觀層面上是具體的語言文本翻譯或者是口頭的詞句翻譯,具體的學術思想介紹和吸收,或是相互之間信息的交流,思想的互補;但是從整體的角度看,可以說翻譯就是人類文明存在的進步形態。中國佛教的發展,從具體的宗教活動層面看,是中印佛教徒的互訪,相互學習研究佛教經典,從事具體的翻譯和交流活動。從文化交流和吸收的整體看,佛教文化以及相應的印度文化都被中國文化所吸收和轉化為中國文化的有機部分,中國語言的文字、藝術審美觀、思想發展等等都印證了這種翻譯的社會屬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翻譯活動改變了社會的面貌。19世紀后期和20世紀前期,我國相對蓬勃的翻譯事業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中國文化的面貌,其社會效應是不言而喻的。正是無數知識分子和仁人志士的翻譯努力,點點滴滴的翻譯成果匯聚凝結轉化成改變中國社會的力量。在西方羅馬帝國的發展歷史和各種文獻中,我們會發現大量的希臘文化被翻譯和吸收,經過改頭換面,成為了羅馬文化的有機部分,這對羅馬社會的文化繁榮從一定意義上說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歐洲的興起與文藝復興運動緊密聯系在一起,文藝復興運動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就是大量的經典的翻譯工作。通過大量的經典翻譯及其后續的結合時代的研究工作,整個歐洲社會重溫和充分吸收古代文明的人類智慧,反思當代社會發展狀態并運用翻譯成果改造當時的社會,使歐洲社會面貌日新,不斷向上。可以說整個歐洲社會的崛起,翻譯工作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決定性作用。當代中國社會與國際社會的融合度不斷增強,而整個世界的翻譯形態已經由傳統的紙質文本形態的翻譯活動,轉向了虛擬超文本的無紙形態的翻譯活動。隨之而來的翻譯社會活動形態明顯發生了根本性質的改變。無論是翻譯的組織、出版、閱讀、交流和翻譯活動本身不僅快捷便利,而且也因為互聯網的關系,翻譯活動極大地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同時也改變了翻譯的性質。傳統的純粹翻譯變成了新的多媒體形態的語言交流和服務。可以這樣建議,在高校無論什么專業,都應該開一門翻譯學導論課程,因為從國際社會交流的角度看,我以為翻譯應該是未來所有受高等教育者修習的素質課程。
以上的這些話基本是與清光討論論文過程中,不斷重復過的一些思考,寫在這里作為共同的紀念。清光剛至不惑之年,從翻譯學研究的角度看,大有可為,祝愿他不斷有新成果問世。
傅惠生
2014年勞動節于滬西琥珀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