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翻譯活動的動力與制約

翻譯系統的外部環境要素作用于翻譯活動的外部,給翻譯活動和文本譯介提供動力和趨勢,影響翻譯活動的計劃、翻譯的選題、來源、對外譯介的方向,同時又對翻譯活動進行限制和制約。翻譯的外部環境要素主要包括經濟環境、法律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和政治環境等外部力量。

經濟環境因素直接說明了翻譯系統所處的外部經濟環境和經濟體系。改革開放以來,發展經濟和實現現代化成為中國政府追求的重要目標。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初期,借鑒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的經驗,乃至直接利用外資發展中國經濟是必然的選擇。經濟交往會帶動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必然要借助翻譯這一媒介。所以,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經濟大國像美、英、法、德、日等成為中國出版界引進外國文本的主要來源國。不過,經濟環境因素是變化的,一方面中國的經濟實力逐漸增強,由原來對外國投資的“引進來”發展到最近幾年中國企業積極地“走出去”。“截至2007年底,中國從事跨國投資與經營的各類企業已發展到3萬多家,對外投資遍及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對外直接投資金額1000多億美元。”[1]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加大。另一方面,世界經濟格局也在發生變化,多極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將會繼續上升。2000—2009年,新興經濟體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4%上升到33%,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6%。2009年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占全球1/2,輸出外國直接投資占全球1/4。”[2]經濟環境的變化必然導致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出現與原來不同的交往路徑。事實上,近年來不論中國翻譯活動“引進來”還是“走出去”的路徑都滯后于經濟環境變化的趨勢。目前,中國翻譯圖書的主要來源國仍然是美、英、法、德、日等西方傳統發達國家,對新興發展中國家文本的引進尚未提上日程。以巴西為例,從1980—1989年,中國共從巴西引進并翻譯出版31部作品,年均3.5部[3]。從2000—2007年,中國共從巴西引進并翻譯出版24部作品,年均3部[4]。中國圖書“走出去”的路徑也只是契合了“引進來”的路徑,而沒有順應中國對外經濟投資的路徑(詳見第五章第四節)。中國翻譯活動的運行路徑滯后于經濟環境的變化趨勢,并非說明經濟因素對翻譯活動的影響減弱,而是說明中國翻譯人才、外語人才的培養機制不盡合理。小語種翻譯人才奇缺,制約了對小語種語言作品的引進和輸出。翻譯人才的培養應順應經濟形勢的這種變化,適時做出調整。

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全球相互依賴的經濟格局已經形成。首先,跨越國界的合作生產已經成為新的全球模式。中國翻譯組織目前的國際化參與程度還極低,國際化經營要求中國翻譯組織修正或制定新的發展戰略。其次,世界經濟一體化使遠程協調控制工作越來越重要。如何將遠距離的人員很好地協調起來,使之達到翻譯活動共同的目標,是中國翻譯組織面臨的新任務。最后,全球性經營導致了不同文化的接觸與交流。不同文化背景譯員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有很大區別,容易造成沖突。這些對溝通、譯員培訓、選拔、授權等翻譯組織工作提出了新挑戰。應對環境因素的變化趨勢做出細致的分析,及時反饋給翻譯系統,以使翻譯活動的組織者和發起者及時做出調整,更好地發揮翻譯服務文化交流和社會發展的功能。翻譯系統的理想狀態應該是翻譯活動的運行路徑反應迅速,與經濟環境的主要變化趨勢相契合。

法律環境因素是指與翻譯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府系統能夠約束和影響到翻譯活動的行政性安排。翻譯活動在國家法律和法規的框架下運行,必須遵守國家制定的相關法律以及國家加入的相關國際法規。在中國,與翻譯活動相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伯爾尼保護文學和藝術品公約》、《世界版權公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此外,還有《翻譯服務譯文質量要求》國家標準。中國在1992年加入《伯爾尼保護文學和藝術品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之后,國內出版界對上述公約遵守較好,外國版權保護期內的作品引進國內翻譯出版,要么支付版稅,要么征得權利人的授權。但對于國內的著作權法等法律法規卻遵守不夠,法律意識淡漠。對于過了版權保護期的作品,尤其是一些經典文學名著,國內出版界出于經濟利益考量,重復出版較嚴重,甚至侵犯原作者的署名權及譯者的著作權。有的出版社出版的外國文學名著,權利人署名變成了國內的作者,署名為某某編、某某著,還有的對某譯者翻譯的文學名著稍加改動,甚至原封不動,變換譯者姓名后出版謀利。中國《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條和二百一十八條雖然專門有對出版、銷售侵犯著作權作品的刑事處罰規定,但法院的實際判罰往往較輕,只是處以停止侵害、賠禮道歉、罰款了事,這無形中助長了侵權行為的發生。在翻譯產業方面,翻譯服務的目的在于推動翻譯與經濟相結合,充分發掘利用翻譯資源,生產、創造豐富的翻譯產品,提高產業效益。但有的翻譯公司置《反不正當競爭法》于不顧,為了爭搶市場不惜降低翻譯費,惡意競爭。價格的低廉導致翻譯的專業化程度降低,勝任翻譯工作的譯員往往因為報酬過低拒絕接受翻譯任務或者敷衍了事,結果使得翻譯質量無法得到保障。中國雖然頒布了《翻譯服務譯文質量要求》國家標準,但是在國家相關法律都難以遵照執行的環境下,該標準更是形同虛設,難以實施。這說明與翻譯活動相關的法律環境較薄弱。翻譯系統中理想的法律環境應該對翻譯活動中的侵權現象產生強制性的制約作用,對翻譯侵權行為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侵權必咎。

社會文化環境主要包括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們的價值觀、信仰、風俗習慣、審美觀念等。不同的社會所強調的價值觀與行為方式會有很大差別,如西方國家崇尚個人主義,而東方國家更推崇集體主義。文化間存在權力不平衡及聲望不平等現象。文化間的權力制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翻譯的數量以及翻譯文本流動的方向。兩種文化間的權力越不平衡,譯入弱勢文化中的文本就越多,而譯入強勢文化中的文本就越少。享有霸權的、強勢的文化由于相信自身文化的主導權而不愿意在翻譯中投資。這可以解釋美國文本被其他國家大量翻譯引進而美國很少通過翻譯引進其他國家文本的原因。另外,一些國家或地區因為是古老文明的發源地或文化中心或孕育了杰出思想家而積累了豐富的文化資本,創造出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世界各國人民有主動學習、了解這些文化精髓的內在動力。中國對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經典文本的持續翻譯引進的原因即在于此。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光輝燦爛的古老文明對周邊和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極具文化吸引力。因此,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文本“四書”、“五經”及傳統文學名著《紅樓夢》等向來是世界各國積極引進翻譯的對象。比如,1662年,法國翻譯出版了《大學》,1663年,又翻譯出版了《中庸》。在法國啟蒙運動中,中國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對社會文化環境的分析有助于認識文本跨國流動的方向。分析翻譯系統的社會文化環境,對于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推介具有啟示意義。由于其他國家或地區存在對中國傳統經典文化的主動訴求,中國政府可以不把向外推介的重點放在傳統典籍上面,而應大力推動當代文本的對外譯介工作。

政治環境主要指國家的社會制度,政黨的性質、政府的方針政策等。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社會制度對翻譯活動有著不同的限制或要求。同時,在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政府的方針、政策傾向的變化,也會對翻譯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對于國家政策、方針的變化,翻譯系統是不能預測的,但一旦國家的政策、方針發生了變化,翻譯活動要順應國家政策、方針的變化趨勢,了解國家禁止、允許、鼓勵什么類型的譯介內容,從而使翻譯活動符合社會利益,更好地為社會發展服務。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的翻譯活動在文化選擇上一味瞄向西方,而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文化重視不夠,忽視了對其他發展中國家文化和先進經驗的參照。發達國家的經驗固然對于中國的發展有可取之處,但不能完全照搬。我們不僅要介紹發達國家的經驗,還要把目光轉向廣大的發展中國家,通過譯介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文化文本,實現中國文化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學習。翻譯活動的這種轉變不能完全交由市場來調節,而需要國家的行政性安排或政策性指導才能順利進行。

以上是翻譯系統的外部環境中最為重要的方面。雖然它們可以單獨存在于翻譯系統的外部,推動或制約翻譯活動,但它們對翻譯活動的推動和制約也是互相關聯、相互競爭的。對外部環境因素的分析,不能單獨地看成一個環境因素的問題,必須意識到環境因素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并且在國家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某一環境因素可能對翻譯活動的影響起主導作用。外部環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外部環境的變化,可能給翻譯系統帶來兩種不同的影響:一是為翻譯系統的發展提供新機會;二是環境可能對翻譯系統造成某種威脅。對翻譯系統的外部環境保持清醒的認識才能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變化。同時,翻譯系統對其外部環境的適應也不是被動適應。通過對環境因素的科學分析以及對未來環境因素變化的預測,提高對這些可預見性的準備,才能夠使翻譯活動更好地適應環境以及未來環境發生的變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廊坊市| 黎城县| 商城县| 望江县| 兰州市| 宁强县| 景德镇市| 盐源县| 石家庄市| 邵阳县| 长汀县| 奉化市| 沐川县| 伊宁县| 宾阳县| 大同县| 吕梁市| 堆龙德庆县| 乳源| 蚌埠市| 陵川县| 河津市| 唐山市| 拜城县| 梅河口市| 株洲市| 临洮县| 宁津县| 宁武县| 南京市| 徐闻县| 贡觉县| 麻城市| 昌黎县| 郓城县| 鹤壁市| 孝昌县| 阿拉善盟| 密云县| 彰化市| 平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