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聲弦歌:柴科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研究
- 任紅軍
- 4063字
- 2019-08-16 19:10:04
一 柴科夫斯基生平和創作簡介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俄文:ПётрИльич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eter Ilyich Tchaikovsky,又譯柴可夫斯基),1840年生于俄國烏拉爾的沃特金斯克,1893年卒于圣彼得堡。
柴科夫斯基的父親是一名礦山工程師,曾任職于一家有相當規模的冶金工廠,所以,童年的柴科夫斯基家境非常優越。盡管在他10歲以前,幾乎都住在偏遠的烏拉爾山區,但是這里流傳著非常豐富的民歌,如那種旋律悠長、善于抒情的漁歌,給童年的柴科夫斯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音樂印象,為他后來走上音樂道路并創作出諸如《六月——船歌》等經典鋼琴小品甚至交響樂等大部頭作品提供了重要的音樂素材積累。
柴科夫斯基的母親是一位音樂愛好者,不僅會彈點鋼琴,也愛唱一些當時的流行歌曲和浪漫曲,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柴科夫斯基營造了一個良好的音樂學習氛圍,童年的柴科夫斯基也正是在母親的啟蒙下,進一步接觸了音樂??墒怯捎诟赣H的反對,1850年,時年10歲的柴科夫斯基并沒有能夠在音樂的道路上走下去,而是被迫進入圣彼得堡法律學校學習法律??赡墚敃r他的父親認為,讓孩子學法律,走公務員的道路更有前途,而這所法律學校則是專為司法部培養官吏的,孩子進到這所貴族子弟學校,可以說幾乎就是進了保險庫。1859年從法律學校畢業之后,柴科夫斯基到司法部任職,當上了一名九等文官,可以說實現了父親的愿望,但無疑這并不是柴科夫斯基想要的生活,他依然深深地熱愛著音樂。還是學生的時候,柴科夫斯基就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學習鋼琴,參加合唱活動等。工作之后,對音樂的熱愛更是與日俱增。青年時代的柴科夫斯基接受了俄羅斯進步文化的影響,他研習了諸如普希金、果戈理、奧斯特洛夫斯基、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文學作品。1861年秋,他進入俄羅斯音樂協會附設彼得堡音樂班(后改為圣彼得堡音樂學院),開始業余學習作曲理論,并于1863年毅然辭職成為全日制學生投身音樂事業。由于柴科夫斯基直至22歲才開始接受專業音樂教育,因此,他唯有通過不斷刻苦努力學習才能追回逝去的時光,在老師的指引下,年輕的柴科夫斯基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學習的機會,鉆研各門作曲技術理論,學習長笛和管風琴等樂器,還參加學生樂隊。從此,柴科夫斯基走上了自由藝術家的艱辛道路。
1868年,柴科夫斯基結識了以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為首的俄國民族樂派年輕作曲家,并為他們的熱情所感染。1872—1876年,柴科夫斯基為了生活,擔任了《俄羅斯報》(Russkiye Vedomosti)的音樂評論家,經常有機會到歐洲各國聽音樂會和會見各國音樂家。1876年參加第一次拜羅伊特音樂節。
1877年,正當柴科夫斯基在寫作《第四交響曲》和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時,突然接到一位女青年學生的情書,要求跟他結婚,否則就要自殺。雖然柴科夫斯基斷然拒絕了她,但隨著歌劇創作的投入,他把劇中人奧涅金拒絕塔姬亞娜的行為與自己的行為相聯系,產生負罪感,匆忙與該女生結婚。但這段婚姻沒有能夠維持多久,兩個月后他們分居,柴科夫斯基瀕臨精神崩潰的邊緣,企圖自殺。這可能是有同性戀傾向的人在選擇異性作為結婚對象之后的心理后果。此后,另一個女人闖入了柴科夫斯基的生活,那就是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出于對柴科夫斯基音樂才華的賞識,梅克夫人給了他一筆年金,讓他可以放棄教學而專于創作。直到1890年年底前,這一時期可能是柴科夫斯基一生中最安逸的一段時光。因為此后,可能是因為疾病或者家人的反對,梅克夫人突然斷絕了和柴科夫斯基的關系,這讓他非常難過,進而將全部精力投向音樂創作。
柴科夫斯基的音樂創作,音樂史上一般將其分為三個時期[1]。
1866—1877年為柴科夫斯基創作的第一個時期[2]。這一時期俄羅斯社會思想活躍,剛剛廢除封建農奴制的國家上下都在幻想一個美好的未來。1866年春,應尼古拉·魯賓斯坦的邀請,柴科夫斯基到俄羅斯音樂協會莫斯科分會(后改為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并創作了第一交響曲《冬之夢》,但聽眾反應不佳[3]。在這期間,他先后結識了藝術評論家斯塔索夫、作曲家巴拉基列夫、柏遼茲等。斯塔索夫、巴拉基列夫多次向他提供創作題材。這其中,五人強力集團作曲家對柴科夫斯基音樂創作的影響甚大。如巴拉基列夫對他創作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起了重要作用,包括對作品的題材、構思、素材甚至調性布局等,都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并促成他對之進行反復的修改。這部作品,柴科夫斯基也曾題獻給巴拉基列夫。他們也經常交換民歌,交流寫作計劃和創作成果。此間,柴科夫斯基還創作了鋼琴四手聯彈《〈50首俄羅斯民歌〉改編曲》(1869年)、《第一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即為著名的“如歌的行板”)、三部歌劇和《第一鋼琴協奏曲》(1875年)等。1876年是他較為豐產的一年,這一年,他先后完成了芭蕾舞劇《天鵝湖》、鋼琴套曲《四季》、《第三弦樂四重奏》、管弦樂《斯拉夫進行曲》、交響曲《弗蘭切斯卡在里米尼》等。在這些作品當中,表現出了一種明朗、樂觀的氣氛,雖然并不強烈,但與作曲家后期的作品相比卻是較明顯的。[4]
1878—1885年為柴科夫斯基創作的第二個時期,又稱為莫斯科時期。19世紀70年代末,在得到梅克夫人的資助(最初是借錢,從1878年起每年給他6000盧布)后,他逐漸放棄教學(1878年10月辭職)而專心作曲。柴科夫斯基在優厚的資助中受益匪淺。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講,梅克夫人竭盡幫助的并不是金錢,而是一顆愛和奉獻的心。這也在很長時間成了柴科夫斯基創作的重要靈感源泉。加上和梅克夫人永不相見的克己及尊重,這使柴科夫斯基既可以盡情地在他的音樂世界里自由翱翔,又可以和紅顏知己無話不談釋放內心的情感壓力。此后,除了與親人及少數親密的朋友外,他似乎有意識地避免與人接觸,盡可能在鄉下或國外度日,過著隱士般與世隔絕的生活。這一時期柴科夫斯基創作了《鋼琴三重奏》,歌劇《奧爾良少女》、《馬捷帕》,管弦樂《澳大利隨想曲》、《1812序曲》等。盡管生活漂泊不定,但他仍關心國內外的社會生活和文學藝術動態,廣泛閱讀普希金、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契訶夫等人的著作。
1885—1893年為柴科夫斯基創作的第三個時期。1884年后,他漸漸恢復公開的社會生活,《葉甫根尼·奧涅金》在圣彼得堡演出的成功增強了他參與社會生活的自信心,他受到了沙皇的幾次接見,同時被選為俄羅斯音樂協會莫斯科分會的主席,而他同巴拉基列夫恢復了一度中斷了的友誼,在后者的建議下,創作了交響樂《曼弗雷德》。他還開始在國內外任樂隊指揮,并會見了勃拉姆斯、理查·斯特勞斯、德沃夏克、古諾、格里格等人。從1888年起,沙皇給他頒發3000盧布的年薪。此時,他創作了《第五交響曲》、交響幻想曲《哈姆雷特》、芭蕾舞劇《睡美人》、歌劇《黑桃皇后》等。盡管1890年梅克夫人突然斷絕了與他長達14年的關系,給了他沉重的打擊,但他赴美獲得了很大成功。1892年在漢堡,他聽了馬勒指揮演出的《葉甫根尼·奧涅金》,同時創作了芭蕾舞劇《胡桃夾子》并接受了英國劍橋大學授予他的名譽音樂博士學位。柴科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第六交響曲》(悲愴),柴科夫斯基本人也認為這是他最好的一部交響樂,甚至可以說,這部交響樂的創作是作曲家為自己所作的一次“精神自殺的預演”[5],因為在該曲首演后9天作曲家便不幸逝世。
很少有作曲家比柴科夫斯基更受聽眾歡迎,原因有幾個方面:他的音樂曲調優美,配器艷麗而色彩豐富,充滿了熾熱的情感,訴諸人心而不是頭腦。作曲家的音樂作品具有強烈的感情,這與其說是作曲家的天性使然,倒不如說是他被壓抑的同性戀和興奮與沮喪起伏交織給他帶去的雙重折磨所致。每次作品演出成功之后隨即是一段時間的內省、憂郁和消沉,其根源是他本人的心理缺陷而不是“典型的俄羅斯憂郁”。柴科夫斯基的音樂是多重情感的交匯,相比之下,與他同時代的其他俄羅斯作曲家的作品在這一方面則顯得蒼白而單薄。[6]
在19世紀的俄國音樂中,柴科夫斯基獨樹一幟。在創作上,柴科夫斯基幾乎涉獵了音樂中所有的領域。雖然柴科夫斯基不是“五人強力集團”成員,但他的音樂創作卻充滿了俄羅斯民族音樂素材,如廣泛采用了俄國音樂動機及旋律風格。他把俄國的精神寫入了西方傳統音樂的框架,并為表現的需要,做了特殊的處理。如在《第三交響曲》中,設計了五個樂章,包括一首圓舞曲和一首諧謔曲,這樣的套曲結構給人以組曲的感覺;《第五交響曲》用圓舞曲代替了諧謔曲樂章;《第六交響曲》第二樂章也是一個圓舞曲[7],而且不是維也納式的3/4拍,而是俄羅斯式的5/4拍等。在音樂創作上,柴科夫斯基從不屈從于勃拉姆斯或者瓦格納的影響,但他極為贊賞法國音樂家比才和圣桑,這也可以同他一生對莫扎特的熱愛聯系起來。柴科夫斯基的音樂中有許多段落和比才、莫扎特的音樂一樣細致入微、色彩絢麗。他的音樂中不祥的兇兆、威脅的力量、可怕的令人驚恐的內心沖突,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綜觀柴科夫斯基的一生,他始終處于無所適從的矛盾和彷徨之中,而且愈陷愈深。構成他悲劇性特點的原因,既有時代和社會的,也有他個人的。19世紀下半葉俄國社會的黑暗以及由此帶來的動蕩和變革,社會思潮的此起彼伏,使生性敏感內向的柴科夫斯基的思想產生了困惑、憂慮和重重的矛盾;而他個人曲折的經歷(包括作品經常得不到理解和承認)及被壓抑的同性戀傾向,又增加了他內心的難以言表的痛苦。因此他的音樂中的悲劇性帶有深刻的社會性,是當時俄國知識分子的痛苦的反映和寫照。[8]一方面,他十分不滿沙俄的黑暗現實,憎惡統治者的殘暴,同情苦難深重的人民;但同時,他也十分畏懼民意黨人對統治者采取暴力行為,將其視為社會進步的障礙?!霸谒囊魳穭撟魈貏e是交響樂的創作中,他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視為美好的一切理想化,賦予它最優美、真摯、深情、感人的音樂形象;同時又把阻礙‘理想’的達到,造成他心靈的苦痛,使他感到惶恐而又無法理解的種種復雜而矛盾的因素,抽象為‘惡’、‘噩運’,體現在音樂形象中。這兩種對立面的悲劇性沖突成為他的許多作品構思的基礎。”[9]
給柴科夫斯基封與“真正的旋律大師”這一稱號,他是當之無愧的。柴科夫斯基作品的最大長處是他的旋律。旋律是他創作的首要因素,是他所有作品的靈魂。他的旋律就是真實地表現他個人的親身感受。他的富有個性的旋律風格是植根于俄羅斯民族民間音樂的土壤中的。這一點,在對他的鋼琴套曲《四季》的研究中可以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