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聲弦歌:柴科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研究
- 任紅軍
- 1007字
- 2019-08-16 19:10:09
一 曲式結構分析
“優秀的藝術作品,必然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完美的藝術形式,正是這二者的有機統一,才使得藝術具有令人驚嘆的感人魅力”[2]。作品為:Moderato semplice ma espressivo(樸素的中速度,但很有表情)。作品曲式結構為復三部曲式,全曲共101小節,一級曲式結構各部分均為單三部曲式。作品曲式結構完美而嚴謹,分析圖式如下:
復三部曲式

二 音樂材料發展手法分析
第一部分(1—28小節):為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在A大調上展開。
A樂段(1—10小節):由4+6規模的兩個平行樂句構成。a樂句,可以細分為2+2規模的兩個樂節。前樂節通過高音部柔和、抒情的旋律配合低音部錯拍出現的一條五音列級進下行旋律線以及中聲部的屬持續音,緩緩展開音樂的主題情緒。后樂節是對前樂節的分裂、模進,最后以開放于主調D7和弦的形式進入a1樂句。a1樂句是對前樂句的平行,基本材料發展手法與前樂句一致,但在兩小節的平行后音樂卻轉入主調A大調的屬大調E大調呈示,在a樂句的基礎上作了兩小節的結構擴展,最后經E大調D7和弦完滿終止于主和弦。
B樂段(11—20小節):由4+6規模的兩個對比樂句構成。b樂句,以E音為對稱軸對a樂句第一樂節作兩次倒影重復后收攏于E大調主和弦(見譜例9)。c樂句音樂以一系列的模進為發展手法進行陳述。第15小節以b樂句最后1小節為模進主題,向上四度模進一次后,成為第16小節的模進主題;第16小節在對第15小節作向上三度模進之后又形成了第17—18小節的變奏重復主題;音樂經第17—18小節的擴展之后,于第19小節轉入B大調,并經一系列的屬—主進行于第20小節收攏于B大調主和弦結束。
譜例9a:柴科夫斯基《一月——爐邊》第1—2小節

譜例9b:柴科夫斯基《一月——爐邊》第13—14小節

A1樂段(21—28小節):為A樂段的簡單再現,再現時縮減了A樂段中后樂句擴展的兩個小節,開放于主調A大調的屬調E大調的屬和弦,為進入中部e小調作好屬準備。
三聲中部(29—51小節):與第一部分一樣,為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在主調A大調的屬小調e小調上展開。
C樂段(29—36小節):由4+4規模的兩個平行樂句構成,其中,每個樂句又可以分為2+2規模的兩個平行樂節。音樂材料發展手法簡單,以分解和弦式織體為主。
D樂段(37—45小節):由4+5規模的兩個不對稱樂句構成,采用C樂段織體寫作,樂句句讀不明顯。前樂句轉入bA大調呈示,與C樂段形成調性上的對比;后經D2—t6和弦不完滿收攏于c小調。兩個樂句均以變奏重復為主要發展手法;但后樂句轉調進入C大調,并完滿終止于主和弦結束。
C1樂段(46—51小節):僅再現了C樂段的一個樂句,但作了兩小節的結構擴展。
連接部(52—60小節):由4+5規模的兩個平行樂句組成。在C1樂段e小調的屬大調B上展開。通過低音主持續平穩進入再現部。
再現部(61—101小節):為第一部分的簡單再現。最后,通過擴充代替尾聲,結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