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2004年,在老同學的建議和幫助下重回母校西北師范大學,師投李并成先生門下攻讀歷史地理學專業研究生。當時,我已經是一個在中學工作了九年的老教師了,但在歷史地理學界還是一名門外漢。自覺年齡偏大,加之重新學習的機會來之不易,所以格外珍惜。畢業后,適逢趕上單位搞重點學科建設,科研經費無憂,加上雍際春教授的鼓勵、關懷和支持,我把積累多年的陳貨都拿出來,一鼓作氣發表了二三十篇論文。2011年又幸運地得到中央財政支持隴右文化重點學科專著項目的資助,有機會將近幾年公開發表和部分尚未公開發表的有關隴右歷史地理方面的文章結集出版。
論文集共分四編,第一編理論與方法部分,收入1篇理論文章《論歷史地理學人地關系研究中的尺度問題》,針對歷史地理學研究中忽視時空尺度、尺度選擇和尺度轉換不合理等現象,就不同時空尺度下文化力與自然力的地位及尺度選擇和轉換等問題闡述了一孔之見。還收入關于歷史氣候研究方法、技術與手段的3篇文章和《地理信息系統在歷史地理學中的應用》一文,屬于研究動態方面的文章。第二編人地關系與早期文明部分收入7篇論文,分別從大尺度(中國北方)、中尺度(西北)和小尺度(渭河上游)視角,以人地關系為主線,闡述了在自然環境與技術進步的共同作用下,早期農業文化的時空演化過程及機制。部分論文借鑒了經濟地理學量化分析法和區域結構與組織的相關理論。第三編歷史交通地理部分收入有關絲路交通與隴蜀交通方面的論文10篇。因為涉及結項問題和成果的完整性,本人主持的2010年教育部青年社科基金項目“絲綢之路隴右南道歷史地理考察”已經發表的階段性成果未收入其中。本部分在使用歷史地理學傳統的文獻考證、實地調查等方法之外,嘗試將人地關系理論與經濟地理學的空間相互作用理論應用到歷史交通地理研究中。第四編歷史災害綜合研究部分,收入甘肅歷史地震與氣象異常相關性研究方面的4篇系列文章,系本人主持的2008年甘肅社科規劃項目成果的核心部分。目前國內自然災害史方面的綜合研究不多,將歷史地震與氣象異常兩個看似不相關的要素聯系起來綜合研究的成果更少。該項目已經完成并通過評審。評審專家與小組在提出修改意見的同時,對研究報告給予了高度評價。這也是我膽敢將這一組系列文章編入論文集的原因。第五編收入有關古城研究、歷史醫學地理、方言地理與經濟地理等方面的文章5篇。
求學的經歷使我悟出一個道理,即“沒有少就沒有多,沒有多就沒有少”。記得李先生一開始就叮囑我和多勇師兄少寫文章多讀書,并每隔一段時間檢查我們讀書的情況。所以,讀研期間更多的時間花在讀書上,沒有刻意追求發表文章的數量。畢業后因有了讀書期間較好的積累,寫起文章來就比較順手,出文章的速度也就快了點。李先生還告誡我們不要貪大求全,要鎖定一個努力的區域堅持做下去。如果我不聽先生的告誡,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胡來,恐怕很難深入,也就很難有所收獲。這不就是“沒有少就沒有多”的道理嗎?現在強烈感覺到應該在“發展”的基礎上“經濟轉型”,即不求快,求穩、求好才是根本——這就是我前面說的“沒有多就沒有少”的辯證法啊。時光荏苒,一晃已經8年。以后學術成長的道路還很漫長,衷心希望學術前輩多多指點迷津,讓我在學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