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金融法學的新發展
- 廖凡
- 6384字
- 2019-08-28 17:28:11
第一節 國際金融法的研究范圍和體系
一 國際金融法的名稱、概念和范圍
縱觀我國國際金融法學奠基和初步發展時期的相關著述,在這一法律部門/學科的名稱方面并不統一:有的稱為“國際貨幣法”,有的稱為“國際金融法”,還有的稱為“國際貨幣金融法”。這種名稱上的差異實際上反映了學界對于國際金融法的概念與范圍這一問題的分歧。概而言之,有“廣義說”和“狹義說”之分。
廣義說認為,國際金融法是調整國際金融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而國際金融關系泛指人們在一切與貨幣和銀行信用有關的跨國金融活動中所結成的關系;在這個意義上,國際金融法律制度包括國際貨幣法律制度,后者是前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廣義說的代表人物是劉豐名。他在其所著的《國際金融法》一書中提出,國際金融法是以貨幣的法律問題為基石,調整國際投資領域和國際貿易領域的金融法律關系;因此,該法律部門應體現為三足鼎立之勢,即國際貨幣金融法、國際投資金融法和國際貿易金融法。[1]另有學者雖未做出如此明確的劃分,但在論述中也將國際貨幣法作為國際金融法的一個組成部分來處理。[2]
狹義說則認為,國際金融法是與國際貨幣法平行的一個法律部門:國際金融法主要調整自然人、法人之間的跨國金融交易關系,屬于私法范疇;國際貨幣法則是規范和調整國家之間的貨幣關系,包括國際貨幣合作、國際匯兌、國際儲備、國家貨幣管制等關系,以及國家與IMF之間的關系。例如,盛愉在1984年的《國際貨幣法的理論與實踐》一文中明確指出,國際貨幣法與國際金融法屬于不同的范疇,但當時的國際貨幣法包含了一部分金融方面的內容,如資金的融通問題、借貸問題和債務問題等,并認為未來是否會單獨形成國際金融法,還是仍屬于國際貨幣法,尚待實踐發展。[3]這種提法的背景是國際貨幣法已經形成,而國際金融法作為一個整體法律部門和學科尚未最終成型,其思路對后續研究產生了顯著影響。例如,董世忠主編的《國際金融法》雖然以“國際金融法”之名統攝全書,并在開篇即討論國際貨幣法律制度,從編排形式上看傾向于廣義說,但卻在緒言部分專門解釋說,國際金融法與國際貨幣法不同,但因為兩者關系密切,所以作者在論述國際金融法律規范之前,先對國際貨幣法律規則加以介紹。[4]李澤銳的立場則更為鮮明。他的專著以“國際貨幣金融法”為名,體例上鮮明地分為“國際貨幣法”和“國際金融法”兩編,并明確指出,國際貨幣金融法包括國際貨幣法和國際金融法兩級法律,前者是規定和調整國際一級的國際貨幣交往關系的法律,后者則是規定和調整個人(自然人、法人)之間跨國金融交易關系的法律規則的總稱。[5]
有的學者則采取了較為模糊的處理方式,直接討論國際金融法律制度中的相關內容,而不對國際貨幣法與國際金融法的關系作過多討論。例如,王貴國所著的《國際金融與銀行法》稱,以IMF、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的規則和實踐為背景,研究探討國際金融關系的法律問題,同時對國際金融中心及國際信貸的重要法律規范、慣例、實踐等亦予以評析。[6]從內容安排上看,實際上是以國際貨幣法律制度為主體,兼及國際金融交易法律制度的一些內容。又如,吳志攀主編的《國際金融法》認為,從研究角度看,國際金融法中存在“公法”與“私法”兩種體系,前者主要包括國家作為主體的國際資金流動的法律與國際公約或地區性公約,其中最重要的是IMF和世界銀行的公約;后者則是調整以金融機構和商業機構為主體的資金國際流通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7]盡管從內容安排上看,該書僅討論國際金融交易法律制度,而不涉及國際貨幣法律制度的內容,但這似乎只是表明編者的研究側重點,并不表明其采用了“狹義說”。[8]沈達明和馮大同則干脆回避了這兩個概念,以“國際資金融通的法律與實務”來為其合著命名。[9]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國際金融法自身的發展和國際金融法學研究的深入,“廣義說”得到學界廣泛接受,“國際金融法”逐漸成為通用名稱。這一時期出版的國際金融法教材和通論性著作,除少數幾部仍冠以“國際貨幣金融法”之名[例如王貴國所著的《國際貨幣金融法》(第三版)]外,均以“國際金融法”為名。這一點從上文對相關著作的非窮盡列舉中不難看出。其中,關于這一問題的較具代表性的描述是,國際金融法是調整國際金融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國際金融關系是人們在國際金融活動中所結成的一種社會關系,而國際金融活動又具體包括在貨幣、銀行、證券、保險及其相關領域內所從事的具有國際性的活動。[10]
不僅如此,這一時期的國際經濟法教材和通論性著作在涉及國際金融法這一分支學科時,也大多在“國際金融法”這一名稱之下,同時討論國際貨幣和融資法律制度。這方面的例子有,成先平主編的《國際經濟法》(2002)、屈廣清主編的《國際經濟法總論》(2004)、田曉云主編的《國際經濟法》(2004)、王傳麗主編的《國際經濟法》(2005)、黃東黎主編的《國際經濟法》(2006)、胡加祥主編的《國際經濟法》(2008)、賀小勇主編的《國際經濟法學》(2008)、莫世健主編的《國際經濟法》(2008)等。其中,有學者雖然將“國際金融法”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國際金融法主要調整因不同國家民事主體之間發生的跨國金融交易活動而產生的國際金融關系,規定的是關于國際貿易融資、國際貸款融資、國際證券融資、國際租賃融資等金融交易的法律規則,在本質上具有私法性質;廣義的國際金融法則不僅包括狹義的國際金融法,還包括調整政府間發生的國際貨幣關系,不僅有私法規范,還有公法規范),但明確贊成廣義說。[11]還有的學者則以更為開放的視角,認為無論稱之為“國際金融法”還是“國際貨幣金融法”,都無一例外地包括國際貨幣制度和國際資金融通制度這兩大主要內容,從而主張國際金融法是調整國際金融關系——即跨國貨幣、資金流通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既包括公法規范,也包括私法規范。[12]
進入新世紀以來,有學者專門就國際金融法的名稱進行了研究。該學者認為,國際貨幣法與國際金融法雖然確有不同的特點,但以主體或法的性質為標準將兩者分離為兩個陣營,在理論上未免牽強。若以主體為標準做這樣的分割,則國家或國際組織參與的國際金融活動就只能被納入國際貨幣法的范疇,但事實上國家和國際組織也常常以與自然人和法人平等的身份參與跨國金融交易,如向私人提供跨國貸款或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發行金融債券,由此形成的跨國金融關系顯然應受私法性的國際金融法調整。而依據狹義說,這類跨國金融關系似乎無法可依。如果以法的性質為標準,將國際金融法視為純粹的私法,將國際貨幣法視為純粹的公法,則難以解釋這樣的現象,即發展至今幾乎所有國際金融活動都同時受到公法性法律和私法性法律的規制和調整。例如,國際證券法的淵源就既有公法性的國際證券管理法,又有私法性的國際證券交易法;國際借貸法、國際銀行法和國際信托法等同樣如此。事實上,只要存在金融市場,就會同時存在著兩類基本法律問題,即市場交易法律問題和市場監管法律問題。因此,現行的各種國際金融法律制度幾乎都是公法與私法的混合,只不過有的制度中公法成分多一些,有的制度中私法成分多一些而已。[13]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盡管就術語本身而言“國際貨幣法”的出現和在中國的引入先于“國際金融法”,[14]且國際貨幣法律制度確有其自成一體的特殊性,但以發展的眼光看,將二者作為涇渭分明的兩個法律部門既不必要,也不合理。首先,國際貨幣制度中的很多內容,如匯率制度、外匯管制、貨幣主權等,實際上是進行國際金融交易和建立國際金融關系的基礎,二者密不可分。其次,如果說在早期以“公”和“私”來劃分國際貨幣法和國際金融法尚有其合理性——因為那時除國際貨幣制度外,其他國際金融法律關系中并無多少公法性或者說國家調控性的內容——那么此后國際銀行監管法律規則、國際證券監管法律規則等金融監管法律制度的出現和發展,則使得“公法性”不再是國際貨幣法專屬的性質。如果繼續堅持國際貨幣法和國際金融法的兩分法,并以“公”和“私”作為劃分標準的話,那么已經出現的國際金融監管法、國際金融組織法等新興分支,以及將來可能會進一步出現的其他新的分支,就將處于難以歸類的尷尬處境。因此,筆者贊成廣義說,即國際金融法是以包括國際貨幣關系在內的一切國際金融關系為調整對象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既包括國際貨幣法,也包括國際金融交易法(國際融資法),還包括國際金融監管法、國際金融組織法等其他法律制度。至于名稱,以統稱“國際金融法”為佳,基于習慣或突出國際貨幣法重要性的考慮而稱為“國際貨幣金融法”也未嘗不可,但兩者所指向的應當是同一概念。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表達就是:
國際金融法=國際貨幣金融法>國際貨幣法
二 國際金融法的對象和體系
如上所述,國際金融法是以國際金融關系為調整對象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因此對于“國際金融關系”這一概念的理解,直接決定著不同研究者眼中的國際金融法學研究對象的區別。在“公”、“私”兩分法的理念下,一些學者主要從公法角度對國際貨幣法律制度進行研究,關注IMF、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等多邊或區域性國際法律文件,以及國家之間、國家和國際金融組織之間及國際金融組織相互之間的關系和行為。前述王貴國書(《國際金融與銀行法》)即是如此。另一些學者則主要從私法角度對國際金融交易或者說國際融資法律制度進行研究,關注自然人和法人在跨國進行資金流通過程中所涉及的法律規則和慣例。前述沈達明和馮大同書、吳志攀書均是如此。在私法角度研究方面,不可不提的是英國學者菲利普·伍德(Philip Wood)。他的專著《國際金融法律與實務》[15]是世界范圍內從私法角度研究國際金融法的奠基和經典之作,其方法、體例乃至風格深刻地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國際金融法學人。最明顯的例子便是上述沈達明和馮大同書。其他著作中的國際融資法律制度的內容也幾乎都能看到伍德著作的印跡。還有一些學者對兩方面的法律制度均給予研究,如前述董世忠、劉豐名、李澤銳、李仁真等人的著作。
世紀之交時,有學者專門針對國際金融法的概念和體系,進行了較為系統、較具代表性的分析。該學者認為,國際金融法之所以區別于其他的法律部門,在于其調整的是國際金融關系。就其內涵而言,國際金融關系是指人們在國際金融交往和國際金融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這使其區別于國際貿易關系、國際投資關系等其他國際經濟關系;就外延而言,國際金融關系是指超越一國領域的金融關系,不僅包括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發生的金融關系,還包括分屬于不同國家的自然人、法人之間及其與國家、國際組織之間所發生的金融關系。由此,國際金融法既包括國內法規范,也包括國際法規范。前者主要表現為各國涉外金融立法,后者則主要表現為國際金融條約和國際金融慣例。[16]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國際金融法的“廣義說”成為通論,我國學者幾乎均采用“公私結合”的方法,將公法性關系和私法性關系均納入國際金融法的調整范圍和國際金融法學的研究范圍。無論其是否在相關著作中明確作出此種表述,從相關著作的體例和內容來看都遵循了這一思路。這方面較具代表性的概括是,國際金融法的調整對象是國家、國際組織、法人和自然人之間所結成的各類金融關系,包括四類不同情形:一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橫向金融交易關系,二是國家在管理國際金融活動中所形成的縱向管理關系,三是有關國家對彼此間金融交往所進行的協調,四是國際組織對國家管理國際金融活動的協調和約束(體現為國際組織對其成員的規則和紀律)。[17]進而言之,有關國家對彼此間金融交往所進行的協調以及國際組織對國家管理國際金融活動的協調和約束,本質上屬于國家縱向管理關系的延伸和衍生,因此從根本上說國際金融法的調整對象包括橫向的交易關系和縱向的管理關系這兩大部分。對此下文稍后還將進一步論及。
國際金融法的體系是指國際金融法作為一門法律學科所應具有的基本結構形式和內容安排,亦即統攝國際金融法的總體框架,其實質是現行各類國際金融法律制度的有機組合。如果說對國際金融法的概念和對象的認知反映了學者的基本立場,那么國際金融法的體系的構建則反映了學者更為具體的側重和偏好。關于國際金融法的體系建構,學者們見仁見智,并無公認的模式??梢哉f,不同的模式安排反映了不同時期國際金融法的發展狀況,也反映了學者對國際金融法內容和范圍的不同看法。有的學者較為注重體系的嚴整和內部邏輯性,如李仁真書分為“國際金融組織制度”、“國際銀行監管制度”、“國際貨幣制度”、“國際貸款制度”、“國際證券制度”、“國際結算與貿易融資制度”、“國際融資租賃制度”、“國際信托制度”等章,體系整齊有序。[18]有的著作則更為注重實用性,以靈活介紹相關知識、甄別和解決實踐中的相關問題為構建體系的出發點,如吳志攀書分為“國際商業銀行貸款規則”、“國際債券法律制度”、“國際股票法律制度”、“國際保險法律制度”、“國際金融交易中的擔?!薄ⅰ翱鐕谫Y中的稅收問題”、“國際金融交易中的法律選擇和適用”、“國際金融交易中的法律選擇”及“外匯管理與外匯市場”等章;[19]王貴國書分為“戰前國際金融史”、“英美方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般提款權”、“特別提款權”、“外匯制度”、“匯率制度”、“監督與磋商”、“世界銀行團”、“區域性開發銀行”、“區域性金融安排”、“銀行的職能與銀行監管法律制度”、“中國的銀行法律制度”、“銀行與客戶的關系”、“銀行票據”、“銀行信貸擔保權益”、“銀行與國際貿易”、“國際金融中心與金融市場”、“中國的證券制度”、“貨幣、期權、兌匯市場”、“國際信貸”、“經濟全球化與國際金融秩序改革”等章。[20]有的學者集中于國際貨幣法律制度和國際融資法律制度,如董世忠書分為“國際貨幣法律制度”、“國際貨幣兌換中的法律問題”、“國際證券發行與流通的法律問題”、“國際借貸協議”、“國際商業銀行貸款中的法律問題”、“國際項目貸款中的法律問題”、“政府和國際金融機構貸款中的法律問題”、“國際貸款的管制”、“國際融資擔保”及“國際票據的法律問題”等章。[21]有的學者則將研究體系全面覆蓋貨幣、投資和貿易領域,如劉豐名書分為“國際投資金融法”、“國際貿易金融法”和“國際貨幣金融法”三篇,內容較為廣泛。[22]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國際金融法的內涵可以從兩個方面或者說兩個研究角度加以審視,即交易的角度和管理的角度。從交易的角度看,國際金融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圍繞國際金融交易合約所產生的法律關系。諸如國際商業貸款、國際債券融資、國際股票融資、國際衍生產品交易等金融交易合約的訂立、履行和強制執行過程中涉及的一系列法律問題,都需要相應的法律規則加以解決,這些法律規則構成交易方面的國際金融法。國際金融法的這一部分可以稱之為國際金融交易法,本質上屬于私法范疇,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跨國公司和國際商業銀行、國際證券公司等國際金融中介機構。從管理的角度看,國際金融法調整主權國家對跨國金融活動進行規制和監管所產生的法律關系,以及主權國家之間、主權國家同國際金融組織之間直至國際金融組織相互之間,因國際金融交往和協作而產生的法律關系。諸如一國的匯率制度和外匯管制、國家對跨國銀行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的監管、國家間在雙邊或多邊金融條約下相互承擔的職責和義務、各國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機制、國際金融機構的組織和運作規則等,都構成國家金融法的另一個維度,即管理方面的國際金融法。國際金融法的這一部分可以稱之為國際金融管理法,本質上屬于公法范疇,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主權國家和國際金融組織。簡言之,國際金融法是一個“公”“私”兼顧、“縱”“橫”統一的法律體系。循此思路,國際金融法的體系可以大致劃分為國際貨幣法、國際金融交易法(或者說國際融資法,包括國際商業貸款、國際證券發行和交易、國際票據制度、國際信托制度)、國際金融監管法(包括國際銀行監管制度、國際證券監管制度、國際保險監管制度等)和國際金融組織法這四大板塊。[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