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學科沿革概況與主要研究成果

現代意義上的國際金融法的開始形成,大抵是在20世紀20—30年代。[1]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召開的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制定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統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在此基礎上確立了所謂“布雷頓森林體系”,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際金融法律秩序的基石,標志著作為一個法律體系的國際金融法的最終形成。而作為一門學科的國際金融法學,則一般認為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因為從那時起,國際金融法這一概念開始出現在法學家們的學術論文和著作中;特別是國際法協會于1952年成立國際貨幣法委員會,更是被普遍視為國際金融法學科產生的標志。[2]

國際金融法學在中國是一門新興學科,是改革開放的產物。事實上,包括國際金融法學在內的國際經濟法學,在中國的正式產生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距今不過30余年。以世紀之交為界,中國國際金融法學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即20世紀80年代初至20世紀末的奠基與初步發展階段,以及21世紀以來的全新發展階段。

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國際金融法學的奠基時期。1984年盛愉撰寫的《國際貨幣法的理論與實踐》一文,是筆者了解范圍內最早的公開出版的國際金融法研究成果。[3]這一時期的主要著作有,盛愉所著《國際貨幣法概論》(1985)、沈達明和馮大同編寫的《國際資金融通的法律與實務》(1985)、陳安主編的《國際貨幣金融法》(1987)、王貴國所著的《國際金融與銀行法》(1987)以及董世忠主編的《國際金融法》(1989)。這些著作初步勾勒出了中國國際金融法學的輪廓,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深入,中國國際金融法研究有了較大發展。不僅老一輩學者有新的著作問世,還涌現出一批中青年學者,其著述為國際金融法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一時期的主要著作有,劉豐名所著《巴塞爾協議與國際金融法》(1994)和《國際金融法》(1996)、王貴國所著《國際貨幣金融法》(1996)、李澤銳所著《國際貨幣金融法概論》(1997)、趙一民主編的《國際金融法》(1998)、吳志攀主編的《國際金融法》(1999)、董安生所著《國際貨幣金融法》(1999)、李仁真主編的《國際金融法》(1999)以及李國安主編的《國際貨幣金融法學》(1999)。此外,這一時期還有學者發表了“論國際金融法的概念與體系”[4]、“國際金融法界說”[5]、“國際金融法的現狀與發展趨勢”[6]等基礎性研究論文。應當說,這一階段的研究搭建起了中國國際金融法學的基本框架和體系,也培養出了中國國際金融法學研究目前的中堅力量,為進入新世紀后本學科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國際金融法學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不僅從事國際金融法研究的學者人數和成果數量大大增加,研究的領域更為廣泛,而且在相關問題的研究深入程度和研究方法的多樣化方面也有顯著發展。可以說,在經過20世紀80年代的奠基階段和90年代的初步發展階段后,中國國際金融法學在新世紀進入了加速上升通道。這一時期的國際金融法教材和通論性著作主要有,徐冬根主編的《國際金融法律與實務研究》(2000)、范劍虹編著的《國際金融法導讀》(2001)、張桂紅主編的《國際貨幣金融法學》(2001)、趙威所著的《最新國際貨幣金融法》(2002)、龔柏華所著的《國際金融法新論》(2002)、鄧瑞平主編的《國際金融法》(2002)、劉金科主編的《國際金融法學》(2003)、李仁真主編的《國際金融法》(修訂版)(2005)、范曉波主編的《國際金融法》(2005)、伏軍編著的《國際金融法》(英文版,2005)、萬國華和隋偉主編的《國際金融法學》(2006)、徐冬根所著的《國際金融法》(2006)、李仁真主編的《國際金融法學》(2007)、劉豐名所著的《國際金融法》(2007年修訂版)、王貴國所著的《國際貨幣金融法》(第三版)(2007)、韓龍主編的《國際金融法》(2007)、韓龍等所著的《國際金融法要論》(2008)、徐冬根所著的《國際金融法(高級教程)》(2009)、韓龍所著的《國際金融法前沿問題》(2010)、李仁真主編的《后危機時代的國際金融法》(2010)、李仁真主編的《國際金融法》(第三版)(2011)以及王麗華編著的《國際金融法》(2012)等。

這一時期的專論性著作則有,楊松所著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研究》(2000)和《國際法與國際貨幣新秩序研究》(2002)、余元洲所著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法律制度改革研究》(2001)、鄒立剛和張桂紅所著的《對外資金融機構的法律監管》(2001)、郭洪俊所著的《國際銀團貸款中的法律問題研究》(2001)、繆建文和羅培新編著的《WTO與國際金融法律實務》(2001)、韓龍所著的《離岸金融的法律問題研究》(2001)、李仁真主編的《歐盟銀行法研究》(2002)、張慶麟所著的《歐元法律問題研究》(2002)、齊紹洲所著的《歐盟證券市場一體化》(2002)、沈達明編著的《國際金融法上的次級債權》(2002)、岳彩申所著的《跨國銀行法律制度研究》(2002)、馬衛華所著的《WTO與中國金融監管法律制度研究》(2002)、賀小勇所著的《金融全球化趨勢下金融監管的法律問題》(2002)、朱懷念所著的《國際項目融資法律問題研究》(2002)、程衛東所著的《國際融資租賃法律問題研究》、潘攀所著的《票據的法律沖突》(2002)、胡繼紅所著的《全球化視野下的國際金融監管法律制度》(2003)、吳志攀主編的《市場轉型與規則嬗變:WTO條件下中國證券市場法制環境面臨的挑戰與完善》(2004)、楊勇所著的《金融集團法律問題研究》(2004)、徐冬根所著的《信用證法律與實務研究》(2005)、曾筱清所著的《金融全球化與金融監管立法研究》(2005)、李國安主編的《國際融資擔保的創新與借鑒》(2005)、王春閣所著的《內地公司香港上市及兩地監管合作研究》(2005)、鐘志勇所著的《跨國銀行總行與海外分行法律關系論》(2005)、溫樹英所著的《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法律規制》(2005)、韓龍所著的《金融服務貿易規制與監管研究:基于入世過渡期后銀行業局勢的探討》(2006)、黃斌所著的《國際保理:金融創新及法律實務》(2006)、曾文革所著的《外資銀行風險控制法律問題研究》(2007)、佘少峰所著的《備用信用證國際法律制度研究》(2007)、張虹所著的《主權債務重組法律問題研究》(2007)、羅國強所著的《離岸金融法研究》(2008)、張學安所著的《國際金融法中的抵銷理論與實踐》(2008)、陳岱松所著的《證券上市監管法律制度國際比較研究》(2009)、伏軍所著的《境外間接上市法律制度研究》(2010)、韓龍所著的《人民幣匯率的國際法問題》(2010)、賀小勇等所著的《WTO與IMF框架下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法律問題》(2010)、李國安主編的《金融服務國際化法律問題研究》(2011)、楊文云所著的《金融監管法律國際協調機制研究》(2011)、陳鴻基所著的《證券市場國際化的監管與立法》(2012)、廖凡所著的《國際貨幣金融體制改革的法律問題》(2012),以及郭華春所著的《規范金融跨國監管關系的程序化路徑研究:基于反思法理論的視角》(2012)等。[7]

總體而言,新世紀以來的中國國際金融法研究,除了繼續在國際金融法基本理論方面深化研究外,更多地是因應國際金融法這一法律體系自身的豐富和細化,對其中出現的新部門、新內容、新發展和新趨勢進行針對性的研究,表現出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特點。例如,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國際金融法學界加強了對于《服務貿易總協定》及其金融服務附件的研究,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法律規制問題引起廣泛關注,金融服務貿易法這一國際金融法與國際貿易法交匯的產物,也成為新的研究重點。又如,全球金融危機后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在二十國集團(Group of Twenty,G20)體制框架內的崛起,為國際金融組織法律制度和國際金融監管法律制度都注入了若干新鮮成分,也為國際金融法研究提供了大量素材,從而成為研究成果的多產領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讷河市| 中江县| 德惠市| 阿拉善左旗| 建湖县| 莱芜市| 怀化市| 凭祥市| 柏乡县| 临西县| 五常市| 曲阜市| 忻城县| 长宁县| 罗定市| 开封县| 华宁县| 台东县| 汽车| 滦南县| 东丽区| 石林| 英吉沙县| 沽源县| 大渡口区| 南部县| 云梦县| 灯塔市| 高雄市| 天等县| 西林县| 扶余县| 永和县| 崇信县| 邵阳市| 深泽县| 建始县| 塘沽区| 绥棱县| 祥云县| 上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