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民族論叢·第九輯
- 周偉洲主編
- 1075字
- 2019-08-28 17:17:10
一
《漢書·地理志》以疆域政區為綱,敘述了西漢末年全國103個郡國的基本狀況。在敘述郡下轄縣時,許多縣后標明“都尉治”、“屬國都尉治”、“騎都尉治”等,數量總共有96個,分布于59郡之中,但也有24郡郡下不載都尉。西漢郡中設都尉制度源于秦代[2],秦制每郡設有尉一人[3]。這似乎就與《漢書·地理志》中二十多郡不設都尉相矛盾。如何解釋這一現象,學者提出不同看法。
南宋學者王應麟較早注意到這一問題。他在《玉海》中根據《漢書·地理志》的記載,認為全國有四十三郡國不設都尉,否定秦制每郡設都尉一人。[4]有清以來,學者們對此問題進行重新探討,提出新的見解,可分為兩種:一種以王鳴盛、陳夢家、譚其驤為代表,認為《漢書·地理志》存在漏載。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以見之于傳紀而不見于《漢書·地理志》的京兆尹、河東、潁川、弘農、上黨、河內、金城諸郡都尉為證,認為漢書地理志存在“脫漏”。[5]陳夢家利用竹簡、封泥等材料對西漢都尉數量進行進一步補充,認為《漢書·地理志》“闕載”二十四郡都尉,其中可以補證七郡都尉,尚有十七郡都尉未能補充。[6]之后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西漢分圖”時,也將這些補證出的都尉繪制在歷史地圖上。[7]
強汝詢、嚴耕望與王鳴盛、陳夢家等人看法不同。他們認為《漢書·地理志》不存在漏載,只是存在“體例”。強汝詢以史書中西漢沒有省并都尉的記載,而傳紀中又可補證一些都尉為據,認為《漢書·地理志》未記載都尉之郡也應設有都尉。接著又以漢成帝時“王國以中尉為都尉,而中尉皆與王同城”為證,認為《漢書·地理志》存在體例,即“都尉有與太守異治者則志記之,有與太守同治所者則不記”。[8]嚴耕望在《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一書中贊同強汝詢的看法,認為《漢書·地理志》存在體例,未載都尉之郡都尉與太守同治首縣。[9]
以上學者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就都尉而言,西漢都尉有狹義和廣義兩種。廣義都尉包括郡都尉、騎都尉、農都尉、關都尉、屬國都尉、護軍都尉、駙馬都尉、奉車都尉、水衡都尉、搜粟都尉,等等。狹義都尉僅指郡都尉,沿襲于秦代的郡尉。每郡設一都尉是指狹義的都尉,即就郡都尉而言。從名稱上看,《漢書·地理志》所記載都尉除郡都尉外,還有部都尉、屬國都尉、農都尉、關都尉、輔都尉、騎都尉以及名稱特殊都尉等七種。這些都尉與郡都尉是否相同,有待探討。其次,王、強、陳、嚴等學者的論述都基于“每郡至少設立一個都尉”。而承秦制的都尉制度在西漢是否發生變化?這些變化會不會影響到都尉的數量?這些重要問題卻被學者忽略,因此討論《漢書·地理志》都尉數量時,有必要對這些問題先予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