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南詔史
  • 梁曉強
  • 16字
  • 2019-08-28 17:23:51

第二章 唐代云南民族分布與六詔形成

第一節 唐代云南民族的分布

梁朝寧州廢治以后,云南即淪入諸部落自治,諸部落勢力由是大顯于世;隋朝南寧州又一次廢治以后,群蠻部落更是躍躍欲試。根據各民族部落的分布,大致為:滇東地區為東爨烏蠻諸部落所據,滇中地區為西爨白蠻漢族地區,由爨氏所據,滇西地區由北到南分別為松外諸蠻、西洱河蠻、永昌蠻等烏、白蠻部落所據。

隋朝時已有生蠻與熟蠻之分[1],唐朝則改稱烏蠻、白蠻[2],并且更加明細化,對整個南寧州境內各個地區的民族,都進行了烏蠻、白蠻的區分。

生蠻也好,熟蠻也罷,烏蠻、白蠻同樣道理,都是依生產、生活方式而定,而不是某個民族的具體稱謂。大體上烏蠻(生蠻)以游牧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白蠻以農耕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正因為白蠻(熟蠻)以農耕為主,梁睿上書中才有:“其寧州、朱提、云南、西爨,并置總管州鎮。計彼熟蠻租調,足供城防食儲。一則以肅蠻夷,二則裨益軍國。”[3]否則就不可能計租調、供食儲。因此,南寧州境內不同地方的烏蠻與白蠻,族屬并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地區的烏蠻或者白蠻,族屬也不一定相同。這個問題,方國瑜已有明確的分析。[4]

一 滇東、滇中地區的民族分布

隋時南寧州境被分為朱提(滇東北)、云南(滇西)、西爨(滇東)等部分,整個滇東地區被稱為西爨,到了唐代,對應出現了以滇東北地區為主的環繞西爨地區的東爨,東爨、西爨等兩爨地區又被合稱為滇東爨區或者東方爨區。

樊綽《云南志》記:“西爨,白蠻也。東爨,烏蠻也。當天寶中,東北自曲靖州,西南至宣城,邑落相望,牛馬被野。”[5]具體的分布范圍情況為,西爨白蠻分布在石城(今曲靖)、昆川(今昆明)、曲軛(今馬龍)、晉寧、喻獻(今江川)、安寧至龍和城(今祿豐)地域,這個范圍基本上就是漢代以前滇族、滇文化遺址的分布地域,西爨白蠻本就是由南中大姓為代表的內地漢族移民后代,以及漢化了的滇族后裔組成,本身依然是漢族。[6]

西爨地區大壩子多,以農耕為主。該區域是梁睿上書中提到的“其地沃壤,多是漢人”及能夠“計租調”的主要地區。因為如此,該區域不僅文化、經濟在南寧州境中是最發達的地區,也是爨氏統治的核心地區。

東爨烏蠻分布在曲、靖州(今昭通)、彌鹿川(今彌勒、瀘西)、升麻川(今尋甸、嵩明),南至步頭(今建水)地域,這個范圍環繞在西爨地域之東。

唐初,東爨烏蠻已經形成了一些大的部落,“烏蠻與南詔世婚姻,其種分為七部落:一曰阿芋部,居曲、靖州故地;二曰阿猛;三曰夔山;四曰暴蠻,五曰盧鹿蠻,二部落分保竹子嶺;六曰磨彌斂;七曰勿鄧”。[7]這些部落是后來滇東三十七部中最早形成的部落。“此等部落,皆東爨烏蠻也。男則發髻,女則散發。……大部落則有大鬼主,百家二百家小部落,亦有小鬼主。一切信使鬼巫,用相服制。土多牛馬,無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8]東爨烏蠻是游牧的昆明族的后裔,是滇東地區現代彝族的直系先民。

滇東地區還有穿鼻蠻、長鬃蠻、棟峰蠻等人口比較少的生雜蠻[9],這些皆因生活習慣而被命名的部落。穿鼻蠻有以大金環穿鼻中隔,下垂過領,或者以花頭金釘兩枚從鼻兩邊穿透,進入鼻孔中為裝飾物。長鬃蠻和棟峰蠻則因發黑而長,當額前結為一長髻,下垂過臍。

穿鼻的習俗,在云南及世界許多民族中均盛行。而長鬃蠻的形象,曾經出現在滇國所遺的青銅器“納貢貯貝器”(晉寧石寨山M13:2)[10]上的民族人物中。由于歷史記錄的不完整,現在已經很難確定他們的嫡系后裔民族。

在滇東爨區的南方,依然是現代壯族的直系先民——僚人,以及現代哈尼族的直系先民——和蠻的傳統分布地域,并因此產生了“僚子首領阿辿”[11]及“和蠻大首領王羅祁”[12]等。

在僚子、和蠻分布區域南方的林西原地區,還分布著崇魔蠻、桃花蠻等,這些民族部落當時屬于唐朝安南都護府治下的黎民,而現在已在越南境內了。

在滇東爨區的西部,歷史上一直是強大的昆明族的世居地區,在唐初的時候,依然如此,“昆彌國:一曰昆明,西南夷也,在爨之西,西洱河為界”。[13]并且沿著金沙江中下游連為一體,而橫貫東西。

《新唐書·南蠻傳》記:“昆明蠻:一曰昆彌,以西洱河為境……咸亨三年,昆明十四姓率戶二萬內附,析其地為殷州、惚州、敦州,以安輯之。……其后又置盤、麻等四十一州,皆以首領為刺史。”[14]又《地理志》:“盤州:本西平州,武德四年置,貞觀八年更名。故興古郡地,其南交州。麻州(今宣威) :貞觀二十二年析郎州置。……協州;靖州:析協州置;曲州(三州均在今昭通地區) :武德元年開南中復置,八年更名。故朱提郡,北接協州。……總州(今昭通地區北部,《南蠻傳》作惚州) :咸亨三年,昆明十四姓率戶二萬內屬分置。敦州(今昭通地區東部及黔西部分地區)。殷州(在今四川涼山州境內)。寶州(今貴州大方) :萬歲通天二年,以昆明夷內附置。”[15]

昆明族主要聚居在金沙江中下游兩岸的四川南部及云南北方地區,而在爨區的西部,唐初還分布著徙莫祗、儉望等,實際上也是昆明族的分支,當時仍然保持著獨立稱謂的民族部落集團。

《新唐書·南蠻傳》:“爨蠻之西,有徙莫祗蠻、儉望蠻,貞觀二十三年內屬,以其地為傍、望、覽、邱、求五州(位今楚雄州東部、玉溪地區北部一代),隸郎州都督府(駐今曲靖,轄滇東地區,后撤并屬戎州都督府)。”[16]唐朝政府因儉望蠻內屬,而以其地設立了望州。徙莫祗蠻主要分布在滇中和滇西東部地區,方國瑜云:“蓋儉望蠻與徙莫祗各為區域,而地界相接也。”[17]則儉望蠻主要分布在徙莫祗的西部。

在這個區域中,還分布著其他許多民族部落。

有分布在秦藏川(今祿豐、富民)南,仍然被稱為烏蠻的獨錦蠻。有分布在弄棟(今姚安)以及青蛉(今大姚、永仁),以地名命名的部落,被劃分在白蠻系列中,而實際上仍然為漢族的弄棟蠻和青蛉蠻。[18]

由唐史所載可見,唐初滇東地區民族分布大致如下:今曲靖至昆明之西爨地區腹心地帶,為自漢晉以降內地移民組成的漢族;西爨東部、北部為“東爨烏蠻”,西爨西部為“徙莫祗和儉望蠻”;西爨南部、東南部為“和蠻”和“僚子”等。滇、川、黔交界地區往西達西洱河流域,廣布著數百年名稱不變的昆明族;而“東爨烏蠻、徙莫祗和儉望蠻”等,不過是昆明族龐大族群中的分支而已。這也就是后來形成的滇東三十七部雖大部分為昆明族裔烏蠻等組成,后來又眾川歸海地形成了統一的彝族,但在當時因受周圍不同環境因素影響,以及各支系發展速度不一,內部分化不同而導致眾部林立,甚至稱謂各異。

二 滇西、川南地區的民族分布

在云南西北金沙江上游兩岸地區,聚居著吐蕃民族。與吐蕃人混居著的,首先依然是無處不在的漢族人,即仍然“襲漢服,后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余無異”、“本漢人也”的裳人或者漢裳蠻。可是當時的這些實際上無論是血統上,甚至是在文化上仍然堅守著祖宗留下的漢文化根本的漢族人,被更加正宗的、沒有與蠻夷接觸而蔑視蠻夷的中原漢族書生們視為蠻族,非要無中生有地(哪怕是以居住地命名)取上個蠻族的名字。

在吐蕃聚居區的東面,即松外龍山(今玉龍雪山)周圍,由于分布在唐松州都督府以外,而被稱為松外諸蠻的民族集團。他們中最主要的為今天納西族(包括摩梭人)的直系先民——磨蠻、些蠻或磨些蠻,以及現代傈僳族的直系先民——施蠻與順蠻,全部都是“烏蠻種類也”。

在靠近金沙江邊,被稱為西蠻的施、順蠻等聚居區的東面,還分布著施、順蠻的兄弟——粟栗兩姓蠻,以及雷蠻、夢蠻等。位于安寧河谷區域北方的北谷,分布著束、欽兩姓白蠻。其東面的邛部地上,則分布著一姓白蠻、五姓烏蠻,邛部南面還分布著兩林蠻、豐巴蠻等,被統稱為東蠻。

在蒼山、洱海之間,居住著最原始的本地居民——西洱河蠻或者河蠻。而在蒼山、洱海周圍的洱海地區,則分布著東洱河蠻和“并烏蠻”的六詔,以及依附于六詔的部落,如依附于浪詔的長裈蠻等。

在永昌中部——古哀牢國的腹地,以及由西北流向東南古仆水、今禮社江——元江流域,分布著“越賧撲子,其種并是望苴子”。望苴子即是望蠻,也就是“勇悍矯捷”的撲子蠻,望苴子蠻“俗尚勇力,土又多馬”,因此“矯捷,善于馬上用槍鏟。騎馬不用鞍……馳突若飛”。[19]這是一個尚武崇勇的、典型的騎馬的游牧民族。

而位于永昌西北瀾滄江流域、高黎貢山山麓,還分布著望蠻的兄弟“其人長大,負排持槊,前往無敵……婦人惟嗜乳酪,肥白,俗好遨游”[20]的望蠻外喻部落,他們是北方南下還保留著“惟嗜乳酪”游牧生活習慣及寒地人種體格特征——“長大、肥白”的民族。

這支民族是由北方遷徙南下羌人的一支,而即使是到了隋朝,在他們出發地上,仍然有被稱為望族的羌人支系存在。“附國者,蜀郡西北二千余里,即漢之西南夷也。……其東北連山,綿亙數千里,接于黨項。往往有羌:……向人、望族……千碉,并在深山窮谷,無大君長,其風俗略同于黨項。”[21]留在原地的望族與南遷的望蠻,原本就是親兄弟,因此連名稱都是相同的。

位于高黎貢山以西,分布著阿昌族的直系先民——尋傳蠻,其西的廣大地域里,則廣布著裸濮的后裔——裸形蠻,即現代景頗族的直系先民、當時仍然被稱為野蠻的部落。

而永昌境的南部,也分布著一個穿鼻蠻,這個也有穿鼻習俗的民族,是后來南遷,今天主要分布在下緬甸境內的克倫族先民。[22]

在云南的南部,廣布著“以漆漆其齒”或者以金銀“鏤片裹其齒”的黑齒蠻、金齒蠻、銀齒蠻,以及有文身習俗的繡腳蠻、繡面蠻,另外還有同樣也漆齒的茫蠻部落,他們全部都是現代傣族的直系先民們。

由唐史所載可見,唐初滇西地區民族分布大致如下:今大理周圍洱海地區,分布著西洱河蠻、東洱河蠻和六詔烏蠻及其附屬。在其北部,分布著吐蕃和松外諸蠻;在這些西蠻東方的安寧河流域,分布著許多白蠻、烏蠻部落;在這些部落的東面,則分布著眾多的東蠻部落。而在永昌腹心地帶及周邊地區,則廣布著撲子——望苴子(望蠻)和他們的兄弟望蠻外喻部落。在其西部,分布著尋傳蠻和裸形蠻;在其南部,則分布著金齒蠻、茫蠻和穿鼻蠻等。

云南境內的白蠻,無論是滇東爨區的西爨白蠻,還是滇西洱海地區的下方夷——洱河蠻,以及二者之間的弄棟蠻和青蛉蠻,共同特征如下:

1.以農耕、邑聚為主,生產力水平較高;

2.說漢語、用漢字,“語音最正”接近甚至等同漢族,文化較發達;

3.保持著與漢族相同的墓葬等習俗;

4.民族來源與漢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血緣關系,甚至就是被中原漢人視為蠻夷者,而本身實際仍然為漢族。

而云南境內的烏蠻,民族來源要多得多,族屬、支系相對復雜,唯有“夏處高山,冬入深谷”[23]或“寒則就水,暖則就山”[24]的立體游牧生產方式,及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相同。他們中有沿金沙江兩岸世居,融合部分外來族群,并因此形成許多支系“夷人大種曰昆,小種曰叟”[25]的昆明族。有沿著橫斷山南下的吐蕃、磨些蠻等,有沿著安寧河谷南下的巂族后裔——施、順蠻等,還有昆明別種——哀牢后裔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州市| 博罗县| 平顶山市| 菏泽市| 闸北区| 准格尔旗| 读书| 韩城市| 鹿邑县| 泰顺县| 观塘区| 琼结县| 汾西县| 五家渠市| 林周县| 茌平县| 南开区| 奉贤区| 吴忠市| 望奎县| 东兰县| 镇康县| 图片| 奉节县| 高雄县| 临猗县| 龙山县| 岐山县| 屏南县| 仁化县| 泽库县| 普兰店市| 夏津县| 兴文县| 若羌县| 长岭县| 蒙阴县| 亳州市| 宜兴市| 大庆市| 建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