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美學(第2輯)
- 范曾名譽主編 彭修銀主編
- 5048字
- 2019-08-28 17:16:40
三
美學在當代社會中還有一個突出功用,那就是通過對環境與城市的解讀,引導人們去關愛環境、關愛城市,培養人與環境、人與城市和諧共處的意識。
當今社會的發展有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劇,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環境資源被破壞,環境質量不斷惡化,嚴重影響到人們的生存和生活質量。正因如此,在全世界特別是在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中,興起了日益高漲的環境保護運動。與此相聯系,有關環境研究的人文科學,如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環境設計學和心理學、環境美學也開始興起并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環境美學的興起突破了傳統美學以藝術為中心的理論格局,為美學在當代社會中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功用提供了新的途徑。環境美學與環境保護落實在當代社會人們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城市環境的保護與設計的問題。之所以如此,有兩方面的原因:歷史地看,城市的發展取代鄉村文化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早在古希臘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就把城市的建立看成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因為在他們看來,哲學的目標是美好的生活,而城市則是最能實現這一目標的地方。劉易斯?芒福德說:“從其完整意義上來看,城市是地理中樞,是經濟組織,是制度過程,是社會活動的舞臺——是聚集統一體的美學符號。一方面它是普通家庭和經濟活動的物質框架,另一方面它是更重要的活動和人類文化更高層次需要的展示環境。”[11]城市是文化與政治權利的中心,也是經濟與財富的積蓄地,城市的建立,不僅為人們提供了工作和生活的場所,也匯聚著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為人類的文化與藝術創造提供了保證,藝術最偉大的成就存在于城市中。前國際美學協會主席、荷蘭美學家佩茨沃德說“美學來源于城市生活”。的確,沒有城市,也談不上審美與藝術的繁榮,也不可能出現美學這樣的學科。現實地看,當今工業文明,本質上是一種城市文明。如果說,在農業化社會,人們還安于生活在鄉村,保持鄉村的生活習慣,安于鄉村的美與藝術欣賞,那么對于當代工業社會來說,隨著物質生產力的發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步伐加快,這種鄉村的文明、生活習慣與美的追求正日益被城市文化所擠壓與取代。城市與鄉村的邊界在消失,城市已變成人們最重要的生活環境,城市的審美趣味也愈來愈成為重要的甚至唯一的審美趣味。中國雖然是在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至今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處于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文明混合交替的階段,但城市發展仍極為迅速,中國現階段的城市化率已超過百分之五十。更重要的是,在城市文明的沖擊與影響下,人們正逐漸舍棄原有的鄉村生活方式而眷戀于城市,城市化已成為中國發展的現實與未來。在現代城市化的進程中,我們看到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為了城市的經濟與技術的高速發展而犧牲環境,城市成為人口、工業技術與物質財富的聚集地而背離人的本性。這樣的城市建設在19世紀西方工業城鎮的建設中表現得更為突出,同時它也成為中國近幾十年來城市建設與擴張的一個顯著特點。有人因此而恐懼城市,并把城市,特別是大都市的發展看成滋生腐敗、貧窮以及種種混亂秩序的根源。其實,這種弊端,并不是城市發展必然帶來的,而是人們忽視城市建設與人的關系、忽視城市環境設計的美學魅力與保護問題所造成的。
正因如此,環境與城市美學的研究在當代社會中具有重要意義,它的目的不是要否定城市帶給人們的生活好處和文明進步,而是要人們警醒城市發展的種種弊端,警醒城市發展中以技術、物質性的進步來犧牲人性、犧牲審美的傾向,使城市真正成為人的城市。
在當代環境與城市美學的思考中,人們普遍表現出這樣一個意向,那就是擯棄了過去美學那種簡單地將人看作主體,將自然、環境看作客體的觀點,而把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統一,建造適宜于人居住、滿足人性化需求的環境作為城市美學研究的基本出發點。另外,過去的美學總是將藝術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而今天的環境與城市美學則試圖將環境、城市與藝術緊密結合起來,將環境、城市本身也理解為藝術。比如,舒斯特曼就將城市看成一種大型的藝術品,認為它“包括戲劇、建筑、教堂傳來的鐘聲、交通、形形色色的人物、隨之而來的各種噪音、廣告的視覺沖擊、商店櫥窗的陳列以及充斥城市街道的各種時尚潮流。城市本身體現了藝術品的關鍵特征”[12]。環境、城市早已不是外在于人的對象,它已內化于人的思想情感和身體感知。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一個好的城市必須具有“可讀性”,也就是必須具有一個可以讓人理解的結構及意象,而且這種結構意象并非建筑師強加的,而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通過自己的感知可以強烈感受到和把握的。這種結構意象的組成包括五種元素——道路(Path)、邊緣(Edge)、地域 (District)、節點 (N ode)和標志 (Landˉ mark)。城市市民就是通過這五個元素去辨認城市形態特征的。也正因如此,城市建設不是為某個人、某些人服務的,“而是服務于眾多背景、性格、職業、階層各不相同的人”[13],每一座城市都應有自己的歷史、文化與自然的景觀與特點,都應該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心中留下屬于自己的情感記憶。阿諾德?伯林特則強調“理解城市美學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城市所產生的可感知的性質”[14],正是通過“感知”,我們體會到城市中每一條街道、每一片街區、每一個廣場、每一棟建筑物,每一個活動場所對于人的意義,意識到人與環境、人與城市的不可分割,意識到城市就掌握在我們手中。
在當代環境和城市美學的思考中,“生態”亦成為重要的維度。根據我國城市學者王建的考察,西方近百年來城市景觀設計理念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20世紀20年代的“物質形態決定論”,20年代至70年代注重功能與效率的技術革新論,以及70年代至今的“綠色城市設計”理念。[15]所謂“綠色城市”就是“生態城市”。“綠色城市”和“生態城市”,從其內涵來講,不僅僅是指自然生態系統,而且也容納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社會、經濟、文化與自然、環境、生態的有機統一。凱文?林奇說:“好的城市就是一個既能延續復雜生態體系又能允許逐步改進的空間環境。”[16]他所說的“生態”,除了人們所熟悉的特征,如多樣化、相互依存、文脈關系、歷史、反饋、動態平衡以及循環過程外,還包含價值觀、文化觀等方面的內容,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個體或者小群體及其文化的持續發展”[17]。也就是說,一個具有良好生態的城市,不僅要保護自然生態,而且也要維護歷史、文化的生態,要保護每一個個體在城市中和諧生存的權力,促使城市真正成為人們宜居、樂居的家園。阿諾德?伯林特亦提出建立城市生態的審美范式的設想。他選擇馬戲團、教堂、帆船和日落四種環境情境進行分析探討,認為其中每一種環境情境,如帆船所具有的功能性環境,馬戲團所代表的幻想世界,教堂的精神維度,日落的宇宙體驗,均可以成為一種城市維度的范型,成為人類體驗的典型場景,它對于“培植一種城市生態,以消除現代城市帶給人的粗俗和單調感”,從而“使城市發生轉變,從人性不斷地受威脅轉變為人性可以持續獲得并擴展的環境”[18],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當代美學家也非常重視自然環境與生態美在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中的作用。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錢學森從中國古典園林建筑和山水詩畫中受到啟發,提出建造“山水城市”的設想。21世紀初,陳望衡則從霍華德的“花園城市”理論中受到啟發,提出建立“以山水為體,以文化為魂”的山水園林城市的設想。還有不少學者意識到中小城市建設對于城市生態之美的重要性,因此反對盲目的城市擴張,要求立足于中小城市的文化、自然、地域特色,實現中小城市的個性美、詩意美與生態美。有的學者還提出,盡管城市是當代社會與文化發展的中心,由于歷史上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連續性從未間斷過,所以在今天,仍不能遺忘鄉村文明,應建立一種“鄉村的美學與城市的美學相對應,鄉村的美學對城市的美學有所補充和匡正”的觀念與意識,促使我們更好地關注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培養一種對自然的親近感。[19]
上述理論觀點都說明,關注環境、關注城市,以審美的眼光看待和評估城市的建設與保護,已成為當代美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正是在這種評估與關注中,美學對于當代社會的影響與功用充分顯露出來。筆者以為,要使環境美學與城市美學研究的理論成果真正介入我們的生活中,發揮它的作用,還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要充分認識到,一座具有美學價值和美好生活環境的城市,首先應該是個性、特色鮮明的城市。沙里寧說:“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負”,“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20]城市的特色,不僅僅體現在文化上,而且也體現在它的歷史發展、自然生態、審美的環境保護等方面。當代中國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趨同化,它以“國際化”、“歐化”的城市建設為標準,毀掉城市的文化、歷史與自然生態的個性特征,自然也毀掉了一座城市的美,毀掉了一座城市讓人值得珍視與記憶的東西,毀掉了人們對城市的情感心理認同。
第二,不能將環境美學與城市美學看成環境與城市的美化學,要充分意識到,具有美學價值和美好生活環境的城市,是能容納豐富的文明成果,包含多種生活方式,對人的生存權利,對人性的發展充滿關愛的城市。劉易斯?芒福德所著《城市發展史》和《城市文化》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它雖然用大量的城市建筑和藝術來展示城市的發展,但首先關注的是城市發展的社會問題。它認為城市的基本問題就是城市是否滿足人的基本需要,是否能充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交流。現代大都市常常就是多種矛盾的匯聚地,是不同文化、不同社會群體的匯聚地。而在中國當代城市建設與規劃中,則常常回避或者無視城市發展中的矛盾與差異性,無視人們選擇多種生活方式的合理性,無視邊緣社會群體的生存權利。它們以“舊城改造”和“破舊立新”以及追求城市的美化為名義,毀掉了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多樣性,毀掉了不同社會群體生存的權利,毀掉了現代大都市應該具有的文化包容性,毀掉了城市建設中應有的公平與正義。這樣的城市建設,顯然是不符合環境保護與城市設計的美學理念的。
第三,應該重視城市與自然、山水的關系,應該重視自然物的審美價值保護與開發,但是不能把這看成城市建設的唯一。這是因為,城市是社會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是人們最貼近的生活環境與場所,所以,城市美學的主題不可能簡單地歸結為山水田園的景觀設置,歸結為綠色、對自然物的審美價值的開發與保護。伯林特說:“城市環境是充滿了意義和聯想的感知的世界與感官的領域,我們進入其中并與之發生聯系”[21],不僅是自然山水一類的景物,而是城市的每一條街道、每一棟建筑、每一個廣場、每一處居所,甚至包括城市中行走的每一輛車,每一聲汽笛,都與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發生密切的關系。環境美學與城市美學研究的最重要的內容,應該培養人們對環境與城市的審美感知,讓城市中的每一種元素都能進入人們的情感記憶中,使人們獲得對城市的真實體驗,真正感覺到自己就是城市的主人,用伯林特的話來說即是:“人與城市相互補充:城市是居住者的城市,人是城市的人。”[22]
[1]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1頁。
[2]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26頁。
[3]劉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頁。
[4]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34頁。
[5]伽達默爾:《贊美理論》,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26頁。
[6]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7頁。
[7]沃爾夫岡?韋爾施:《重構美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頁。
[8][英]貢布里希:《藝術發展史》,范景中譯,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版,第4頁。
[9]同上書,第16頁。
[10]齊安?亞菲塔:《藝術對非藝術》,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第395頁。
[11]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頁。
[12]理查德?舒斯特曼:《城市建設中的美學問題》,《鄭州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13]凱文?林奇:《城市意象》,華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83頁。
[14]阿諾德?伯林特:《環境美學》,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頁。
[15]參見李蕓《都市景觀設計的現代理念與美學原則》,《南京社會科學》2009年第10期。
[16]凱文?林奇:《城市形態》,華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頁。
[17]同上。
[18]阿諾德?伯林特:《環境美學》,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頁。
[19]高建平:《美學的圍城:鄉村與城市》,中華美學學會2011年年會論文。
[20]伊利爾?沙里寧:《城市,它的發展、衰敗和未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年版,第302頁。
[21]阿諾德?伯林特:《環境美學》,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頁。
[22]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