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跨文化教育適應與培訓
- 賴紅玲 王電建
- 1176字
- 2019-08-16 18:27:29
第二節 文化的層次
對文化結構的解剖,有兩分說,即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層次說,即分為物質、制度、精神三層次。有四層次說,即分為物質、制度、風俗習慣、思想與價值。有六大子系統說,即物質、社會關系、精神、藝術、語言符號、風俗習慣等。
文化哲學把文化結構區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層面。
物質文化,也叫器物文化或表層文化,是指體現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體存在。它們是人的創造,也為人服務,看得見,摸得著,多指有形的、可以感知的物質和精神產品,如住宅、服飾、食品、器物、煙、酒、茶等的文化。物質文化是人在改造自然環境中由人創造出來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飾、建筑物、水壩、公園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物質文化是人的觀念、需求和能力的反映。凡人類在物質生產活動中所創造的全部物質產品,以及創造這些物品的手段、工藝、方法等,可以通過學習獲得,可以通過各種信息媒介傳承于后世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產品都是物質文化。
制度文化,也稱為規范文化或中層文化,是指人們為反映和確定一定的社會關系并對這些關系進行整合和調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規范體系。它是在哲學理論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下,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制度,是價值觀念的具體化。制度文化或以各種典章制度文本形式出現,或以一種“潛規則”的形式默存于人們的心靈深處,如人際關系中的禮俗文化、行為方式等。規范文化是那些用來約束人們社會互動的規則標準,是人們行為的準則,有約定俗成的,如風俗等;也有明文規定的,如法律條文、群體組織的規章制度等。各種規范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為補充,共同調整著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它告訴人們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如違反社會上的規范將會受到處罰。規范文化包括民俗、民德、法律與禁忌等文化規約和文化習俗。規范文化規定了人們活動的方向、方法和式樣,也規定語言和符號使用的對象和方法。規范文化是人類為了滿足需要而設立或自然形成的,是價值觀念的具體化。
精神文化,也稱為觀念文化或深層文化,是以心理、觀念、理論形態存在的文化。它主要是一個民族的心理結構、思維方式和價值體系,其中價值觀念是精神文化的核心。它既不同于哲學,也不同于意識形態,是介于兩者之間而未上升為哲學理論的東西。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動力。精神文化包括存在于人心中的文化心態、文化心理、文化觀念、文化思想、文化信念等客觀化了的思想。沒有精神文化,人類便無法與動物相區別。而價值觀念是一個社會的成員評價行為和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合意目標的標準。這個標準存在于人的內心,并通過態度和行為表現出來,它決定人們贊賞什么,追求什么,選擇什么樣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同時價值觀念還體現在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產品之中。產品的種類、用途和式樣,無不反映著創造者的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