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制度變遷視角城鎮化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
- 田釗平 胡丹
- 1345字
- 2019-08-16 18:31:02
前言
城鎮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們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城鎮化是人類進步必然要經過的過程。城鎮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綜合不同學科的觀點,所謂城鎮化就是農業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導致人口向城鎮集中;農業活動轉化為非農業活動,導致非農產業發展的經濟要素向城市集聚;農村地域轉化為城鎮地域,導致城鎮地域景觀不斷擴大;農村生活方式轉化為城鎮生活方式,導致城鎮生活方式和制度環境不斷擴展和強化的過程??梢?,盡管不同學科對城鎮化的解釋不盡相同,但城鎮化作為一個社會經濟的轉化過程,無疑包括人口流動、地域景觀、經濟領域、社會文化等諸方面的內涵,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鎮化內涵也在發生著變化。
城鎮化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與許多因素有關,但其中經濟因素與城鎮化的關系最為密切也最為關鍵。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呈高度相關性,二者互相依存,相互促進。城鎮化水平不可能脫離經濟發展水平畸高或畸低,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程度上都會遵從這一規律。城鎮化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程度并不一定是簡單滯后或超前型,二者間具有空間差異性和發展動態性。不同區域的城鎮化、經濟發展往往呈現出較大差異,使得二者之間的協調度也會因地、因時而異??傊?,城鎮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協調特征具有階段性。超越經濟發展階段或滯后于經濟發展階段的城鎮化進程都是不健康的城鎮化進程,不利于城鎮的可持續發展。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的城鎮化就復雜性和艱難程度而言,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城鎮化在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城鎮化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與核心。在我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人治”色彩相當嚴重,城鎮化的社會系統內生的運行規律未受到足夠尊重。制度通過各種經濟社會運行規則的制定和執行影響著城鎮化發展的水平和速度?!爸贫忍峁┝巳祟愊嗷ビ绊懙目蚣埽鼈兘⒘藰嫵闪艘粋€社會,或更確切地說一種經濟秩序的合作與競爭關系?!?a id="w1">[1]制度框架約束著人們的選擇集,因此,在推進我國城鎮化的進程中,必須對制度的作用有足夠的重視。從制度經濟學視角研究如何促進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并與經濟發展相協調,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城鎮化發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應用價值。
鑒于此,筆者基于制度變遷視角,將浙江省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作為具體的研究對象,系統梳理我國人口城鎮化、產業城鎮化、土地城鎮化和社會城鎮化的制度變遷歷程及存在的制度性障礙,明確指出研究城鎮發展問題以及未來城鎮化改革方向,不能局限于城鎮化進程表面的數量增長的分析,而應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影響城鎮化進程的制度安排及其變遷上,在特定的背景下考察與之相應的制度安排與變遷以及這種制度安排與變遷的城鎮化效應。因此,解決我國城鎮化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在于制度創新。在制度創新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人口城鎮化、土地城鎮化、產業城鎮化和社會城鎮化的“鏈條效應”,只有在人口、產業、土地和社會四大領域同時開展制度創新,才能推動我國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才能為我國城鎮化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1] [美]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陳郁、羅華平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