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圖索引

圖1 設計研究循環流程圖…………………………………………… (23)

圖2 本研究的設計研究循環流程圖………………………………… (42)

圖3 本研究的設計研究框架………………………………………… (43)

圖4 本書框架………………………………………………………… (43)

圖1—1 知識連續體DIKW 示意圖…………………………………… (56)

圖1—2 從數據到信息、知識和智慧的發展過程…………………… (66)

圖1—3 學習的三種隱喻……………………………………………… (76)

圖1—4 記憶的三存儲模型…………………………………………… (78)

圖1—5 學習系統多維度分析框架…………………………………… (84)

圖1—6 賈維斯的綜合學習理論框架………………………………… (92)

圖1—7 在線學習的臨場理論模型…………………………………… (93)

圖1—8 交互式學習模式……………………………………………… (94)

圖1—9 左右腦平衡與學習變革……………………………………… (96)

圖1—10 全人教育的學習活動模型………………………………… (97)

圖2—1 知識時代學習系統構建的基本框架……………………… (107)

圖2—2 學習系統模型的多維指向………………………………… (108)

圖2—3 社會發展脈絡中的協同學習……………………………… (110)

圖2—4 協同學習系統元模型……………………………………… (113)

圖2—5 協同學習系統的框架指向: 3ACHs ………………………… (119)

圖2—6 協同學習場………………………………………………… (123)

圖2—7 五場協同模型……………………………………………… (129)

圖2—8 場域動力學………………………………………………… (131)

圖2—9 學習理論視野的學習個體與環境作用關系的連續體…… (134)

圖2—10 知識是條河………………………………………………… (137)

圖2—11 協同學習視野中的知識生態與個體發展空間…………… (138)

圖2—12 學習作為網絡聯結………………………………………… (139)

圖2—13 協同學習的記憶機制……………………………………… (144)

圖2—14 知識的協作建構流程……………………………………… (156)

圖2—15 協同知識建構模型………………………………………… (158)

圖2—16 協同學習生態鏈…………………………………………… (159)

圖2—17 協同知識建構的過程模型………………………………… (160)

圖3—1 深度互動的全維模型……………………………………… (167)

圖3—2 遠程教育中的交互模式…………………………………… (172)

圖3—3 教育的單向傳播模型……………………………………… (174)

圖3—4 教育的雙向傳播模型……………………………………… (175)

圖3—5 基于匯聚共享的教學傳播系統構成……………………… (175)

圖3—6 問題聚類工具舉例………………………………………… (178)

圖3—7 協同學習系統中的群體記憶共享………………………… (179)

圖3—8 知識建構中的思想中心…………………………………… (193)

圖3—9 漸進探究學習的模式: 知識的深度建構…………………… (195)

圖4—1 信息技術與學習方式的互動演變………………………… (214)

圖4—2 技術作為學習工具的角色和功能………………………… (215)

圖4—3 技術在學習系統中的形態演變…………………………… (218)

圖4—4 協同標注工具的策略模型………………………………… (226)

圖4—5 問題標注與匯聚可視化…………………………………… (227)

圖4—6 協同知識建構用戶界面…………………………………… (228)

圖4—7 專家視角的Coin 模型值(左) 和新手視角的Coin 模型值(右) ……………………………… (234)

圖4—8 協同學習工具套件的系統框架示意圖…………………… (236)

圖4—9 協同學習工具套件系統組成示意圖……………………… (238)

圖4—10 知識標注工具應用環境…………………………………… (239)

圖4—11 協同思維工具工作流程圖………………………………… (240)

圖4—12 協同建構工具教師端工具界面…………………………… (242)

圖4—13 協同建構工具學生端工具界面…………………………… (242)

圖5—1 協同學習設計模型………………………………………… (249)

圖5—2 協同學習設計的映射模型………………………………… (249)

圖5—3 支持協同學習的典型學習范式…………………………… (250)

圖5—4 支持知識建構的協同學習活動結構……………………… (252)

圖5—5 協同學習場域分層………………………………………… (256)

圖5—6 協同學習場域設計模型…………………………………… (257)

圖5—7 知識建構型學習空間結構………………………………… (270)

圖5—8 活動體驗型學習空間結構………………………………… (271)

圖5—9 多場互動型學習空間結構………………………………… (271)

圖5—10 協同學習教學設計模式…………………………………… (274)

圖5—11 支持協同學習的教學過程設計…………………………… (277)

圖6—1 協同知識建構知識點圖式………………………………… (283)

圖6—2 google 組件notebook 界面………………………………… (292)

圖6—3 兩輪實驗的數據均值對比………………………………… (295)

圖6—4 兩輪實驗的五組數據的標準差比較……………………… (296)

圖6—5 信息共享階段情況………………………………………… (300)

圖6—6 觀點比較階段情況………………………………………… (301)

圖6—7 合作協商階段情況………………………………………… (301)

圖6—8 知識建構階段情況………………………………………… (302)

圖6—9 意義達成階段情況………………………………………… (303)

圖6—10 新型課堂教學結構的基本框架…………………………… (312)

圖結—1 協同學習系統全維框架…………………………………… (3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州县| 怀化市| 宜宾县| 南乐县| 芮城县| 凯里市| 嫩江县| 宝坻区| 东乌珠穆沁旗| 阳西县| 资中县| 兴文县| 随州市| 临潭县| 邵武市| 福贡县| 湘西| 新巴尔虎左旗| 汝阳县| 利川市| 潞城市| 广丰县| 慈溪市| 邢台市| 昆明市| 宜良县| 新邵县| 徐州市| 贺兰县| 方城县| 酉阳| 沙湾县| 隆回县| 科技| 焦作市| 和静县| 基隆市| 浮梁县| 大姚县| 常德市| 水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