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伊斯蘭教社會組織形態研究
- 丁明俊等
- 637字
- 2019-08-16 18:28:55
第四章 門宦教權結構演變及其運行
對“門宦”概念的理解和認識在民間社會和學術界有不同的解釋,民間社會的解釋焦點多集中于“門宦”的精神內涵,即認為“門宦”是在蘇非精神導師的引領之下方能進入伊斯蘭認主近主之門,沒有精神導師的引領僅靠個人的功修是無法進入近主之門的;而學術界注重的是“門宦”的社會性表達,即“門宦”所具有的封建性教權制度,包括老人家的權威、教權的傳承、教眾的社會層級地位等方面,還涉及它極具封建性的門宦經濟以及對清真寺、穆斯林寺坊的控制和管理等多個層面。
“門宦”一詞最早出現于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河州知州楊增新的《呈請裁革回教門宦》奏折。[1]研究者們這樣認為,“門宦”一詞最早為他稱,來源于漢族的“宦門”“門閥”,表明一種封建世襲特權,后來為各門宦所接受,成為自稱。不容置疑,門宦具有很強的封建性,因為它是形成并發展于封建社會成熟時期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有著復雜的歷史根源和深刻的社會發展條件。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僅僅從生產關系和階級性角度來分析門宦制度,不足以說明這一制度興起的深刻歷史背景和廣泛的社會作用”[2]。縱觀所有“門宦”研究,不難看出,目前學界還沒有對“門宦”一詞形成一個相對統一而科學的界說。筆者認為,“門宦”一詞可分兩部分來認識:“門”用以概括蘇非神秘主義追求的道路和途徑,代表著宗教性、內容及其外來根源;“宦”用以概括其以教權承襲為核心的組織制度,代表著世俗性、形式及其中國根源,也即從宗教社會學的角度解讀“門宦”的社會性層面。試分別詳細闡述如下。
推薦閱讀
- 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8集
- 伊斯蘭主義與現代化的博弈:基于土耳其伊斯蘭復興運動的個案研究
- 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2007年北京論壇分論壇文集
- 民族主義思潮與國族建構:清末民初中國多民族互動及其影響
- 云南少數民族農村的社會文化變遷:對石林圭山大糯黑村彝族撒尼支系的調查與思考
- 文化表述與族群認同:新文化視野下的贛閩粵毗鄰區族群研究
- 新中國民族政策在云南實踐經驗研究
- 中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調查報告·墨玉縣卷
- 京族人的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
-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探析
- 中國少數民族事業發展報告(2017)
- 九姓達靼游牧王國史研究:8—11世紀
- 美國民族史學
- 韓國研究論叢(第26輯 2013年第2輯)
- 嬗變與重構:新媒體語境下侗族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變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