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伊斯蘭教社會組織形態研究
- 丁明俊等
- 2989字
- 2019-08-16 18:28:55
四 新疆依禪派及伊瑪目·冉巴尼派對西北門宦的影響
蘇非在中國甘、寧、青被稱為門宦,在新疆被稱為依禪。西北蘇非門宦的產生與形成與中亞特別是中國新疆依禪派有密切關系。這是許多學者的共識,如果搞不清新疆依禪派的發展及其影響,就很難搞清楚中國西北回族中的門宦制度的形成和發展脈絡[15]?!耙蓝U”一詞來源于波斯語,是一種教派職位的稱號,在新疆地區依禪派也可稱為蘇非派或神秘派。新疆早在元末明初就有蘇非派團體,到明末清初,新疆蘇非派得到迅速發展。
“和卓”一詞系波斯語音譯,也有譯華者、火者、霍加等,意為“顯貴”或“富有者”。在中亞和新疆地區,則專指穆罕默德的后裔,即具有圣裔身份者。新疆的和卓來自中亞地區,從教派上劃分和卓屬于伊斯蘭教蘇非派,在新疆稱為依禪派,和卓也大都成為依禪派各教團首領。起初他們往往單獨或結成小團伙四處漫游,走到哪里便把伊斯蘭教神秘主義主張宣傳到哪里。由于他們有圣裔這一特殊身份,得到當地穆斯林群眾的追捧。最早有額什丁和卓家族和穆罕默德·謝里甫家族在新疆興起。16世紀后瑪合圖木·阿雜木和卓家族從中亞塔什干來到新疆,他曾是中亞乃格什板底耶教團的首領和導師。他十分重視蘇非主義道乘理論和實踐的研究,一生著述頗豐,使他成為該教團權威的道乘理論家,而且在政治方面也十分活躍,曾被葉爾羌拉失德汗聘為宮廷顧問,為乃格什板底耶在新疆傳播打開了局面。瑪合圖木·阿雜木去世后,他的后裔中有三支先后進入新疆,并形成三支和卓勢力,這三支是依禪卡朗系、多斯系、伊斯哈克系,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依禪卡朗系和伊斯哈克系,但教主職位被依禪卡朗所取得。兩派勢力不斷壯大,以瑪合圖木·阿雜木第七子伊斯哈克系為首形成黑山派,以其長子依禪卡朗為中心形成白山派,也就是清代文獻中所稱的白帽回與黑帽回。兩大陣營以喀什噶爾和葉爾羌為中心,爭斗不休。兩大派系在教義上沒有多大分歧,他們都遵守乃格什板底耶學理,二者只在禮儀和形式上有所區別。白山派在念“孜克爾”時低聲默念,黑山派則是高聲念誦。依禪卡朗死后,由長子穆罕默德·玉素甫繼承教權,他前往喀什噶爾傳播伊薩尼耶派,引起伊斯合克信徒不滿,雙方發生械斗,白山派以失敗而告終,玉素甫離開喀什噶爾前往哈密,在哈密生下阿帕克和卓,并將哈密納入白山派勢力。數年后玉素甫和卓與兒子阿帕克一起回到喀什噶爾,這一時期葉爾羌宮廷內部派系斗爭十分復雜,而宮廷斗爭與教派斗爭往往交織在一起,玉素甫父子參與了一起宮廷政變并獲得成功,作為報酬玉素甫父子獲得葉爾羌教務管理權。他利用手中權力壓制和大肆屠殺黑山派信徒,引起黑山派反抗,玉素甫被殺,阿帕克被逐出南疆,進入甘寧青開始流浪生活[16]。
阿帕克和卓以穆罕默德二十五世圣裔華哲·赫達葉通拉?!ぐ⒎ǜ裆矸萦?671年從中亞經新疆來到甘肅、青海等地傳播虎夫耶學理。阿帕克在甘、青期間有意隱瞞了其新疆白山派教主身份和失敗被逐的經歷,他曾對河湟地區穆斯林說,自己是從麥加經天山到甘肅、青海地區傳教的,所以西北地區穆斯林,包括其親傳弟子始終不知其真實身份,只知他是二十五世圣裔,是從阿拉伯來的傳教士。其實這位圣裔就是阿帕克和卓,其名華哲·赫達葉通拉?!ぐ⒎ǜ?,不過是和卓·阿帕克·依達耶圖拉的同音譯寫而已。阿帕克和卓曾在西寧鳳凰山拱北住過一段時間,河州許多阿訇慕名前往求見,其中包括后來穆夫提門宦創始人馬守貞、畢家場門宦創始人馬宗生、鮮門門宦創始人鮮美珍等。阿帕克和卓曾給他們傳授了虎夫耶學理,同時送給傳教憑證,其中給馬守貞的有阿帕克和卓自己用過的經卷、太斯比合(念珠)、代斯達爾(頭巾)等八樣禮物,給馬宗生傳授了“孜克爾”和虎夫耶宗旨,給鮮美珍的有兩顆大印,其中一顆大印上刻有“乃格什板底耶”字樣。作為阿帕克和卓弟子,他們在內地分別創立了穆夫提、畢家場、鮮門、劉門等門宦,同時對華寺門宦及嘎德林耶大拱北都有一定影響[17]。
伊瑪目·冉巴尼派是以印度著名蘇非主義神學家和宗教領袖伊瑪目·冉巴尼(1564—1624年)之名命名的神秘主義派別。18世紀中后期,伊瑪目·冉巴尼的學說傳入新疆,形成“阿印科系統”和“莎車系統”。其中阿印科系統乃是18世紀中葉一位名叫伊哈萬·嘎里的傳教士由印度赴新疆,在阿克蘇之阿印科地方修建道堂并傳教而形成的。莎車系統據說是18世紀后期,一名叫謝赫·烏尼亞的人從阿富汗之巴達克山來新疆葉爾羌(今莎車縣)傳教而形成的。這兩個系統在新疆維吾爾族中影響比較大,同時也傳播到甘寧青回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中。伊瑪目·冉巴尼所著《麥克圖巴特·書信集》是該派教義的根本大綱,該書是冉巴尼一生給弟子、友人所寫信件的總匯,也是他一生研究伊斯蘭教誠信、遵守及教乘、道乘、真乘之間關系的成果。該書共收集冉巴尼536封書信,在中亞影響較大,曾被翻譯成波斯文等多種文字,18世紀后期傳入新疆,20世紀初被中國內地朝覲的穆斯林帶回,受到各門宦家的重視,被列為經堂教育參考書目。自1985年起臨夏華寺門宦的馬鴻章阿訇致力于研究和講解《麥克圖巴特》,并與青年學者馬永正合作于2005年完成漢文譯稿,全書共100余萬字[18];另一位阿訇周進福經十多年努力,致力于翻譯該經典,并于2009年由香港藍月出版社出版。
阿印科系在新疆維吾爾族、回族中都有傳播,其道祖伊哈萬·嘎里共傳了5位弟子,兩位是維吾爾族,3位是回族,3位回族弟子在新疆和甘寧青傳教,其影響最大的是寧夏洪門門宦。
謝赫·烏尼亞所建的莎車道堂,又稱牙勒崗道堂,在新疆與內地均有所傳,在內地影響最大的是甘肅東鄉族自治縣的北莊門宦。北莊門宦的創始人馬葆真聽說穆罕默德第二十八輩后裔謝赫·烏尼亞在新疆莎車傳教,于1800年同井溝瞎太爺去莎車求學,第一次沒有見到謝赫·烏尼亞,返回北莊,1812年第二次徒步到莎車牙勒崗道堂求見烏尼亞,被收為門徒,在其門下學習一年。臨別時授予馬葆真傳教憑證,并命他先去麥加朝覲,之后方可傳教。馬葆真遵從師命,于1814年前往麥加朝覲,取得“哈吉”稱號,回到東鄉北莊開始傳教。北莊門宦歷經近二百年的發展,信眾遍布甘、青、新等西北各地。北莊門宦實行教權世襲制,馬葆真后輩繼承教權之前必須前往莎車牙勒崗領受傳教“口喚”,現任教主馬進成(2009年去世)于1953年前往牙勒崗。當年與馬葆真一同前往莎車的井溝瞎太爺起初協助馬葆真傳播虎夫耶學理,其后代與北莊分裂,另立門戶,稱為井溝門宦。伊瑪目·冉巴尼在內地還傳有丁門門宦,其創始人丁祥拱北在銀川塔橋。同時,通貴門宦、崖頭門宦、靈明堂、慶云堂都與新疆莎車蘇非派有聯系。
2008年筆者多次前往寧夏海原、吳忠,甘肅蘭州、臨夏,青海等地對門宦道堂、拱北、清真寺進行考察,訪談一些門宦負責人,其中與庫布忍耶大灣頭門宦負責人張明義、北莊門宦負責人馬進成、崖頭門宦負責人韓哲民、大拱北當家人楊杰芳、韭菜坪當家人李登貴、靈明堂負責人汪受天、洪門門宦負責人洪洋及20多座拱北管理人員進行交談,在調研中發現西北伊斯蘭教門宦不僅歷史上受中亞蘇非思想影響較大,而且現在還與中國新疆及印度蘇非思想保持密切聯系,如北莊門宦負責人馬進成與新疆牙勒崗道堂聯系十分密切,北莊門宦每逢教權更替和新的門宦負責人產生之前,都要到新疆牙勒崗道堂。馬進成準備將教權傳給人稱三師傅的三兒子,近年來他帶兒子多次到牙勒崗道堂討要“口喚”。臨夏的祁門原屬于格底目,2005年祁介泉為祁信一、祁明德重修拱北,近幾年祁介泉與幾個兒子多次前往印度冉巴尼故鄉希爾信迪,并希望得到冉巴尼后代準許其在中國傳播蘇非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