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語言理解中的抑制機制研究

一 與語音抑制相關的研究

在語言理解中,抑制可以在語音、亞詞匯、詞匯、句子和語篇等多個不同層次和水平上發生。目前,對于句子、篇章閱讀理解等方面的抑制機制的研究已為數不少,然而對于語音子系統中的抑制研究并不多見。對于抑制在如聽力或口語這些需要引入聽覺、發音系統的語言信息處理過程中究竟扮演怎樣的角色,成果相對匱乏,未來對于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強。

現有關于語音抑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翻譯過程中語碼轉換的心理過程和認知機制上。翻譯是需要占用大量認知資源的復雜任務。在同聲傳譯中,許多認知活動同時進行,口譯員需要在嚴格而短暫的時間限制條件下處理不同的語言編碼;在理解元語言語篇意義的同時,在大腦中進行兩種語碼的翻譯轉化,并在此基礎上用目標語言表達出文本意義,從而完成整個翻譯過程(Gerver,1974)。而在這一過程中工作記憶、注意等基本認知能力的作用不可忽視。盡管學術界對工作記憶的認識和界定長期存在分歧,但許多研究者認為工作記憶在高質量翻譯中起著確定性的作用(Baddeley,1986、1996、2000;Gile,1997)。

有研究者曾嘗試從工作記憶容量、雙重任務分配與選擇注意和詞匯知識等不同角度,對口譯員在理解元語言的信息的同時如何抑制語音干擾進行了考察。在Padilla等人(2005)的研究中,被試由專業口譯員組、高工作記憶廣度組和控制組組成。實驗前,研究者先測量了各組的工作記憶廣度,被試被要求大聲閱讀句子并回憶每句的最后一個單詞(Daneman&Carpenter,1980)。研究發現,口譯員組和高工作記憶廣度組之間差異并不明顯,而二者與控制組之間卻存在顯著差異。上述結果表明,工作記憶廣度對于同聲傳譯效果的影響可能僅為必要條件,而非決定性因素。與此同時,研究者們預測,與工作記憶管理能力相關的抑制機制可能對于區分同聲傳譯的水平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對此,有研究進一步對口譯員工作記憶中的抑制機制與口譯效果間的關系進行了考察(Paddilla et al.,1995、2005;Christoffels et al.,2003)。實驗材料由6組16個西班牙語單詞組成,被試由專業口譯員組、非口譯員組和控制組組成。實驗中,三組被試被要求在無聲和語音干擾兩種條件下記憶這些單詞并進行回憶。語音干擾條件是指被試在記憶單詞的同時口中發出“bla bla”的聲音。實驗結果證明,專業口譯員組沒有受到無關音節的干擾,而其他兩組均出現了普遍的語音抑制效應。由此可見,雖然較大的工作記憶容量可能是同聲傳譯所需的必要條件,但僅僅如此并不能解釋口譯員組語音抑制效應的消失。

與此同時,另一個實驗要求被試在正常條件和視覺追蹤條件下記憶單詞并回憶,后者要求被試邊聽耳機中的詞邊用鼠標跟蹤屏幕上移動的點,以此來考察被試進行雙重任務時選擇與分配性注意的協調性。結果顯示,雙重任務條件下,各組回憶的單詞數量均有所減少,由此可見進行雙重任務時的注意分配與選擇的協調能力并不是口譯員的優勢所在。在上述基礎上,研究者又以12個新的專業口譯員作為被試,其中10個母語為西班牙語,另2個母語是英語,但都在西班牙生活了10年以上。實驗材料為64個西語單詞和對應的英語釋義組成。當材料由不熟悉的刺激(假詞)組成時,語音抑制顯現;而當實驗材料由熟悉的母語詞組成時,語音抑制消失。可見,特定的背景知識和技能對于復雜認知任務中的抑制效應具有顯著影響。

綜合上述結果,工作記憶中的抑制機制在口譯等復雜度較高的認知任務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工作記憶廣度或容量的影響并非適合于所有條件下。通常認為工作記憶容量大的個體較不易受到無關語音干擾的影響,但其背后的原因仍不明朗。對此,有研究(Brewin&Smart,2005)進一步探討了閱讀理解中抑制語音干擾能力上的個體差異及其原因。實驗中,被試單獨在一個安靜的房間內面對電腦,實驗過程始終頭戴耳機。實驗任務是要求被試在及時和延遲兩個不同時間段上盡可能忽略耳機中的任何聲音干擾刺激,并在此前提下進行數字更新和閱讀理解任務。實驗中被試得分越高,則表明其工作記憶容量越大。結果表明,被試工作記憶容量與抑制無關語音干擾刺激間的正相關僅僅發生在即時抑制階段,而非延遲抑制階段。這一結果表明,即時抑制能力不佳的個體更易受到語音干擾的影響。

盡管對于語音抑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基本上局限在口譯任務方面,涉及其他認知過程中的語音抑制研究為數很少,亟待加強。例如,聽說和語篇閱讀過程中的語音抑制問題,特別是復雜認知活動中語音抑制發生的內部機制和規律等均需要加以深入的研究。

二 字詞加工與詞匯學習過程中的抑制機制研究

盡管抑制機制的作用在Gemsbacher等(1990)結構建構框架中有清楚的描述,但該理論框架主要適用于以句子或語篇為背景的語言理解過程,抑制機制在其他語言加工層次,如亞詞匯加工中的作用還未被納入其中(周治金等,2002:376)。例如,Dominguez等(1997)發現抑制機制對基于音節的單詞視覺識別有重要影響。在某些語言中(如法語和西班牙語),音節是主要的亞詞匯功能單位,對正確識別單詞有重要影響。在這些語言的理解和加工過程中,認知系統把輸入單詞的字母序列切分為音節,音節被激活后相關信息迅速擴散到詞匯層面,激活所有在給定位置含有該音節的單詞。抑制機制的作用,正如Dominguez等所證明的那樣,就是抑制那些與視覺輸入不匹配的單詞,降低其激活水平,以保證正確的單詞被識別出來。

許多詞匯理解模型都認為,當理解者第一次聽到或讀到一個單詞時,該詞所提供的信息能激活各種不同的潛在意義。然后,由詞匯、語義、句法和其他的信息源改變這些意義的激活水平,最終,只有一個意義最強烈地被激活。這個意義就是被理解者所存儲、提取并納入其正在發展的心理結構的意義(Gernsbacher et al.,1990)。例如“詞匯信息加工的多層次交互作用模型”(Taft,1994)就曾指出,詞匯加工包括由低到高的字素、詞體、詞素和復合詞等多個層次,最后通達詞義。視覺呈現一個詞時,它將從底層開始激活各層次上的詞形單元或“結點”。激活也將傳播到與各層次上詞形單元相連接的讀音單元和概念表征單元。在層次結構中,激活既可以往上擴散,也能向下傳播來加強低層次單元的激活水平,即交互激活。詞匯的語音加工依賴于讀音單元的激活,字素、詞體和詞素層的語音加工之間存在合作與競爭。例如,詞的不規則性延遲了命名反應時是因為字素—音素層次的讀音輸出與詞素層次的讀音輸出之間發生了沖突,所以詞素層次的讀音需要抑制字素—音素層次上的讀音。在詞體到尾音水平上發生的一致性效應(consistency effect)說明,詞體在激活了一個以上的尾音后產生了某種程度的競爭。

在漢語字(詞)的加工中,亞字聲旁激活與整字語音激活之間也存在促進和抑制。周曉林等(2001)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漢字閱讀中整字與亞字的加工方式是平行展開的。在漢字的識別過程中,成字聲旁(或形旁)的字形結構從整字的視覺輸入中抽取出來,匹配到它們自身的字形、語音和語義表征上,這種匹配與整字的加工平行進行,導致整字和聲旁的語音激活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如果聲旁的語音激活與整字的語音激活一致,它們將相互支持。如果聲旁的語音激活與整字的語音激活不一致,它們將相互抑制。例如,當啟動字(如“紫”)與合體目標字(如“猜”)的聲旁有語義聯系時,對合體目標字的命名時間會延長;即聲旁的語音激活對整字的語音激活產生了干擾。漢語合成語中詞素意義加工與整詞意義加工之間也存在促進和抑制。如,啟動詞“華麗”可以促進對目標詞“華貴”的加工,但是啟動詞“華僑”在獲得充分的加工時間后,會抑制目標詞“華貴”的加工(轉引自周治金等,2002)。

以上所述的詞匯和亞詞匯加工中的抑制一般屬于自動抑制的性質,而詞匯歧義消解的過程及其抑制機制則反映了受控制性的同時加工。在無語境條件下,歧義詞的多個意義是順序激活的。歧義詞的主要意義首先通達,隨后次要意義得到激活。如果歧義詞得到充分的加工時間,那么注意將集中指向于其主要意義,次要意義受到抑制。所以,與次要意義有關的探測詞出現后,需要重新引導注意到達心理詞典中次要意義的位置(Simpson&Burgess,1985)。在一定的語境條件下,語境能引導讀者通達歧義詞的合適意義,與語境不一致的意義受到抑制。Simpson和Kang(1994)在一個實驗中給被試呈現一個歧義詞,在歧義詞呈現后200ms,呈現探測詞,要求被試對探測詞進行命名,這是一輪實驗(trial),例如BANK-MONEY。同一個歧義詞在間隔0、1、4或12輪實驗后,再次呈現給被試,其后的探測詞可能偏向先前的探測詞的意義(一致),如BANK-SAVE;可能偏向歧義詞的另一個意義(不一致),如BANK-RIVER。結果表明,與控制條件相比,在一致條件下被試對探測詞的命名時間較短,在不一致條件下被試對探測詞的命名時間較長。這說明,先前對歧義詞某個意義進行加工的過程,可以作為一種情節(episodic)語境,對隨后歧義詞意義的通達產生影響;所以,與先前一致的意義得到促進,與先前不一致的意義受到抑制。Simpson認為本實驗中抑制的性質類似于負啟動。

Gernsbacher和Varner等(1990)對句子中的歧義詞消解過程的研究也表明:被試在理解句子過程中,首先激活歧義詞的多種含義,在350ms內,那些不適當的含義得到抑制而不再被激活。這種現象還表現在非歧義詞干擾上。也就是說,讀者在閱讀理解過程中,會首先激活該詞的全部意義,然后抑制與句子語義無關的詞義,同時進一步激活與句子語義相關的詞義。研究還發現,與目標句子越相關的詞義,記憶效果越好。楊麗霞和陳永明(2002)采用固定和非固定速移動窗口閱讀與選擇性再認相結合的實驗范式,考察了詞匯加工水平和句子加工水平的抑制機制。結果表明,干擾材料的性質(意義性、語義相關性)會對抑制的效率產生影響。干擾詞越有意義,與句子語義聯系越緊密,干擾也越大。Kemper等(2006)在一項研究中采用分心閱讀范式研究了青年人和老年人在言語理解過程中抑制不同干擾信息時的眼動軌跡,結果發現,分心詞的性質(物理特點、語義相關性)會影響到被試的閱讀效率。

在外語學習中,單詞成為重要的基礎環節。在理解句子時,如果學習者能夠依靠單詞拼寫的直觀印象來辨認單詞而不是靠語音規則在腦中形成的語音表征進行辨認,那么其閱讀效率相對后者會有所提高。日本學者Shigeo Kato(2009)有關二語單詞辨認過程的研究發現,高效率的閱讀需要在語音抑制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原因在于該過程省略了語音處理的加工環節,因而提高了二語閱讀的效率。

Linck等人(2009)的研究比較了浸入式教學環境下母語為英語的西班牙語學習者兩種語言的發展。實驗中被試分別被要求完成一個理解任務(翻譯)和口語產出任務(口語流暢度)。研究結果表明,浸入式教學模式對外語學習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在浸入式環境下,由于二語始終保持激活狀態而導致母語持續被抑制,與目的語詞匯相比,被試母語詞匯很難被有效提取。

三 與句子理解相關的抑制研究

與詞匯相比,句子在現實生活中更為常用,是主要的語言表達與交流形式,對于句子加工水平上抑制機制與規律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Hasher和Zacks(1988)曾提出“抑制缺失假說”用來解釋句子理解能力隨年齡衰退的現象。該理論認為,老年人理解語句意義困難的產生是由于在工作記憶中控制信息激活和保持活躍的抑制機制的衰退導致的。因此可以推斷出抑制具有潛在的可分離的兩種角色,即有選擇地阻止信息被激活進入工作記憶,以及降低已存在于工作記憶中信息的活躍度。Stephen(1996)等人的研究采用限時命名任務比較了年輕人和老年人句子閱讀中抑制無關干擾的能力,發現年輕人從記憶中消除與主題無關信息的能力在老年人中明顯缺失;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在句子閱讀中抑制和語境無關信息的效率明顯低下。研究者認為,這是由于老年人無論在何種語境下歧義詞的多種意義都被激活。

為解決代詞指代,保持課文表征的連貫而進行推理時,指代者可以促進所指者的激活,抑制非所指者的激活。Macdonald(1990)在一項研究中發現,當代詞所指者和非所指者為不同性別時,對代詞非所指者的抑制較早出現。當代詞的所指者與非所指者為同一性別時,對代詞非所指者的抑制需要較長時間。Gernsbacher(1989)曾研究過代詞指代和重名指代中的抑制機制。研究發現,在名詞重復指代的情況下,抑制機制立即被觸發且抑制的強度很大,即對非所指者的提取受到了強烈的抑制。代詞也能觸發對代詞非所指的抑制,但是這一抑制過程強度較弱且需要一定的時間發展。如果代詞所指者與非所指者為不同性別時,代詞的性別特征能觸發較強的抑制。周治金、陳永明等(2001)也發現,指代者對所指者的激活有促進作用,對非所指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英語文本中有歧義的單詞在常見詞匯中占了相當大的比例,Britton于1978年曾保守估計這一數字約為32%。閱讀時排除同形異義詞不恰當詞義的能力無疑會對流暢閱讀有很大幫助。Gernsbacher(1990:430-445)采用歧義詞探測任務比較了不同閱讀理解水平個體在句子理解過程中抑制無關信息的差異。實驗時,首先向被試呈現句尾含有歧義詞的句子,并要求被試閱讀并理解;接著,向被試呈現探測詞,要求其判斷探測詞與句子的意義是否相符合。由于實驗句子后的探測詞與句子的意義不一致,如果被試要作出正確的判斷,就必須抑制句尾歧義詞的不適當意義。結果發現,高閱讀理解水平組被試抑制歧義詞不適當意義的能力顯著高于低閱讀水平組。

楊麗霞等人(2003)在參考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采用多媒介語言理解測試量表對語言理解能力進行了測查。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可以對包括書面、口頭以及圖畫形式表達的內部語言理解在內的漢語綜合理解能力進行評定。該研究采用自控速移動窗口閱讀與選擇性再認判斷相結合的范式,通過兩項實驗考察了語言理解能力高低不同的兩組大學生在理解加工漢語兩從句復合句過程中抑制外在干擾信息的能力。實驗任務是意義適合性判斷,即判斷探測刺激與目標刺激意義是否一致,側重于考察抑制機制的清除功能。研究結果顯示,干擾材料的性質影響句子加工水平的抑制效率,有意義的比無意義的干擾材料更難以被抑制;對于有意義的干擾材料,與話題有關的比與話題無關的刺激更難被抑制。在自控速句子加工過程中,語言理解能力不同的人在抑制機制上存在的差異只在較高干擾強度的條件下表現出來,低理解能力者抑制干擾的效率較低。

還有學者采用眼動技術和分心閱讀相結合的范式考察了句子理解中的抑制過程,以及外在干擾信息的性質如何影響閱讀中的抑制效率(Kemper&McDowd,2006)。研究結果發現,語義相關干擾詞比語義無關干擾詞的閱讀時間、注視時間更長,注視次數更多。語義無關干擾詞比無意義字符串的注視時間更長、注視次數更多。該結果說明:閱讀過程中干擾信息越有意義,與目標句語義聯系越緊密,則越容易被激活,抑制效率也就越低。這一結果符合Hasher等人提出的一般認知過程中抑制加工的原理。對于非詞(字符串)的抑制除了表現在后期加工指標外,還表現在第一遍注視時間和注視率這兩個反應初始加工的指標。然而,研究發現,相關和無關干擾詞的差異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字符串與詞的物理特征的不同影響到了初始加工,而語義相關和無關詞的物理特征是相同的,所以抑制效率的差異更多地表現在了后期加工的指標上。

Kemper等(2008)采用分心閱讀范式進行的眼動研究也發現,干擾信息與目標句在物理性質上的區別越明顯,被試越容易對其進行區分和抑制。在王敬欣等(2009)的實驗中,研究者在句子當中插入不同性質的干擾詞(相關干擾、無關干擾、字符串干擾),要求被試在忽略這些干擾詞的前提下將注意力放在對目標詞和句子的整體閱讀上。研究結果發現,干擾詞與句子的意義相關越強,越容易被激活,抑制效率越低,表現為閱讀速度下降,注視干擾詞和目標區的時間更長,注視次數、回視率更多。正如Collins和Loftus提出的激活擴散模型所言,當一個概念被加工或受到刺激,在該概念結點就產生激活,然后激活沿該結點的各個連線,同時向四周擴散。先擴散到與之直接相連的結點,再擴散到其他結點。語義聯系越緊密,強度(使用率)越高,擴散得越快。所以在忽視這些干擾詞的過程中,相關干擾詞更容易被激活從而難以被抑制。

王永德(2009)研究了外國留學生閱讀漢語句子時對無關信息的抑制。結果發現,具有中等漢語水平的不同母語留學生抑制無關信息表現出與其母語類型有關的規律,但差異程度已比他們在初等水平時減小。留學生母語使用的文字跟漢字的聯系程度、其母語相關語法規則跟漢語相應規則的差異、漢語句式的使用頻率影響了他們閱讀漢語句子的效果。

總之,相對于語音和詞匯理解,有關句子理解中的抑制研究相對集中,研究也更為深入,已經涉及句子理解過程的方方面面(Faust&Gernsbacher,1996;Faust,Gernsbacher&Smith,1997)。然而,這些研究顯得零散,還沒有形成為大家所認可和信服的模式,因此,到目前為止仍不足以解釋句子理解中的抑制現象和內部作用機制。

四 篇章閱讀理解中的抑制機制研究

篇章閱讀是以提取文本意義為目標,建構有序而連貫的心理表征的過程。該過程既涉及對語音、語義等相關信息的激活,也涉及對無關信息的抑制。當前,已有不少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語篇閱讀理解中的抑制現象進行探討。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抑制與語篇閱讀效率密切相關,閱讀中如果不能有效抑制無關信息,將會導致其侵占有限的工作記憶空間,使加工目標信息的資源減少,進而降低閱讀效率。目前對篇章閱讀理解抑制機制的研究主要以母語閱讀為主,并且根據抑制對象來源的不同分為語篇內抑制和語篇外抑制兩個方面。

(一)語篇內無關信息的抑制研究

對語篇內無關信息的抑制主要是從“去激活”的角度探討讀者在情境模型構建中如何對與當前目標信息不一致的前文信息進行抑制,其側重點在于考察抑制的前作用過程,即抑制的阻止通達功能。Gernsbacher等(2004:145-164)曾通過自控速記敘文移動窗口閱讀與選擇性判斷相結合的實驗范式對語篇內抑制在篇章閱讀理解過程中的作用進行了考察,并試圖對所提出的結構建構框架理論給予驗證。研究者使用的實驗材料為一組包含起始、主體和結尾三個段落的記敘文。實驗時,記敘文中的起始段和結尾段結構相同,而且起始段中的主題句均為對故事主角的介紹。實驗者對接下來的主體段落進行了控制,將其分別設計為主角重提(Remention Condition)、主角更新(New Condition)和無主角(Neither Condition)三種不同的條件。在主角重提條件下,起始段中被介紹的主角再次被提及;在主角更新條件下,起始段中的主角被替換為一個新的主角;而在無主角條件下,主體段落中沒有任何主角信息出現。實驗任務是讓被試分別在起始段和主體段結束時,判斷含有主角信息的探測詞(分別為起始段中的主角姓名或與其有關的物體)是否在前文中出現過。實驗假設為:如果篇章理解同時受到激活與抑制兩種加工機制的共同影響,那么出于激活增強效應,與起始段和無主角條件相比,被試在主角重提條件下對探測詞的反應時與正確率應當無顯著差異或表現出更高的準確率和更快的速度;但出于抑制效應,被試在主角更新條件下對探測詞的反應時和正確率則將顯著慢于和低于其他兩種條件。實驗結果證實了上述假設。

由于在提取篇章意義時不僅涉及對主角姓名、時間、地點等具體概念的表征,也需要對諸如人際關系、事件因果關系等抽象概念進行表征,為了進一步探討抑制機制如何對抽象概念結構的表征產生影響,Linderholm等(Linderholm et al.,2004:67-78)將上述Gernsbacher研究中的主角姓名更換為主角目標(Character Goals),因為對故事主角不同行為目標的追蹤對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以及復雜因果關系具有重要作用。實驗采取了類似的三段式記敘文和探測任務,只是將主體段落中的三個控制條件變為目標重提(Original Goal Rementioned)、目標更新(New Goal Introduced)和無目標(Neutral)。實驗結果表明,當新目標出現時,被試對含有原主角目標信息的探測詞的反應時和正確率顯著慢于和低于起始段后的基線探測和無目標條件,而當原目標重復時,被試能夠保持對原有目標表征的激活。

我國學者馬拯和吳詩玉(2011)采用相同范式探討了外語學習者對外語故事理解加工中的抑制機制。結果發現,外語學習者同樣使用抑制機制來清除無關信息的影響,對角色目標保持跟蹤,從而理解故事中的因果路線;其次,外語學習者的外語水平對抑制效率發揮重要影響,在進行角色目標抑制時,因外語水平和抑制機制的共同作用而表現出“閾值效應”。上述結果意味著,母語和外語篇章理解可能是一個通用的過程,都涉及讀者對文本內容建立連貫的心理表征,即讀者通過對與當前理解最相關目標信息的跟蹤,來理解故事中的“因果路線”。而讀者在進行這一認知加工過程時,抑制機制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語篇外無關干擾的抑制研究

對語篇外無關干擾的抑制研究主要強調了抑制的清除與限制功能,即抑制的后作用階段。研究者主要通過插入干擾刺激的方法來探討讀者如何對外來的無關信息進行抑制。Hasher等(1988)通過把干擾詞插入語篇中,讓被試大聲地朗讀目標文章,來研究年輕人和老年人的抑制機制的差異。結果發現,老年人抑制水平和閱讀效率顯著低于青年人,而且與插入無關干擾刺激文章的閱讀時間相比,被試朗讀插入與主題相關干擾詞文章的閱讀時間顯著偏長。然而,當前對于篇章閱讀理解抑制水平存在差異的根源卻存在兩種不同觀點。以Zacks、Connelly等為代表的抑制衰減理論認為,抑制能力有隨年齡增長而逐步下降的趨勢。青年人在閱讀中抑制干擾信息的能力顯著高于老年人,而這種差異主要存在于阻止通達功能上,即抑制的前作用過程(Connelly&Hasher,1991;Burke,1997;Chiappe,2000;Mackay,2008)。然而,另有研究對此提出了反駁,認為閱讀過程中目標和干擾信息在工作記憶中均得到了激活,青年人的抑制能力好于老年人并不是由于其在阻止通達功能上更加優秀,而是因為他們能夠在工作記憶中對目標和干擾信息進行更好的識別,即抑制能力的差異應當發生在抑制加工的后作用過程(Dywan,1995;Kemper&McDowd,2006;李壽欣等,2010)。

王穗蘋等(2005)運用窗口閱讀及再認探測技術探討了即時與延遲狀態下合適與不合適背景信息的激活與抑制。實驗中,要求被試閱讀含有精細闡述錯誤信息的實驗材料以及不含錯誤信息的參照材料,并對合適或不合適(參照條件下為無關)的探測詞進行再認反應。結果發現:合適與不合適信息激活關系隨時程延長發生的逆轉是由于合適信息激活水平得到提升、不合適信息受到抑制所導致的。但即使在延遲狀態下,不合適先行詞的激活水平也并沒有降到與一個無關信息等同的程度,表明受精細闡述的錯誤信息即使在經過更正之后,其在語篇表征中仍有著比較重要的地位。

(三)篇章閱讀理解抑制能力的個體差異研究

篇章閱讀中低閱讀能力者是否存在特定領域的抑制缺陷?有研究者(De Beni et al.,1998;De Beni&Palladino,2000)通過實驗發現,閱讀困難兒童普遍表現出抑制無關信息能力的缺陷,這是導致其閱讀障礙產生的主要根源之一。實驗中,被試由兩組兒童組成,他們智力相當,但在推理理解能力方面有差異。研究者在被試閱讀完一篇文章后,對他們的短時記憶(被動存儲)、工作記憶(保存和處理)以及閱讀文章后對相關和無關信息的記憶能力進行了比較和分析。結果發現,低理解能力組兒童在工作記憶中產生了更多的干擾性錯誤,并回憶起更多文章中出現的無關信息,表明他們在降低或抑制無關信息方面的效率較低。一年后的延遲實驗結果表明,干擾性錯誤能夠準確預測一年后被試閱讀理解的水平。上述結果說明,抑制機制可以減少干擾,提高相關信息的處理效率和延長其持續時間,從而使閱讀者能夠在閱讀理解過程中建立起連貫的心理表征。

有研究者分析了工作記憶容量與抑制水平個體差異間的關系。因為個體的工作記憶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大腦在不斷接受新信息的同時要抑制之前出現過的無關信息,進而更加高效地處理語言理解任務(Morris&Jones,1990)。有學者(Carretti et al.,2005、2009)通過實驗探討了工作記憶更新和抑制對閱讀效率的影響。研究者事先假定低水平閱讀者的缺陷與工作記憶更新過程中的特定抑制困難有關。實驗中,研究者要求被試完成一系列記憶更新任務。結果發現,低語篇理解能力組回憶的精確性較低,產生了更多的干擾性錯誤,而且這些干擾錯誤在記憶中的持續時間更長。研究還發現,相比工作記憶容量而言,與抑制相關的干擾錯誤能夠更準確地預測閱讀理解的能力。綜合上述結果說明,對無關信息的抑制能夠使工作記憶及時得到更新,從而提高閱讀理解的效率。還有研究從認知風格的角度對篇章閱讀中抑制能力的個體差異進行探討,發現場獨立者傾向于以內在參照為信息加工的依據,其在詞匯和句子理解中抑制無關信息的能力顯著高于場依存個體(Lefever&Ehri,1976;宋廣文、韓樹杰,2007)。此外,干擾材料本身的特點、意義性等都會影響個體對干擾信息的抑制(楊麗霞、陳永明,2002;Kemper et al.,2008)。

綜上所述,目前有關語篇理解的抑制研究逐漸成為前沿性課題。究其原因,語篇理解不僅以語音、詞匯、句法理解為基礎,還涉及語篇組織結構以及語篇意義的連貫性構建,因此加工過程更為復雜。然而,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以母語閱讀為基礎,對于外語和二語篇章閱讀中的抑制機制研究顯得薄弱,已有的少數研究似乎僅僅是對母語研究結果的重復與驗證,缺乏對外語和二語語篇抑制特征及其個體差異的深入挖掘。

五 修辭理解中的抑制研究

修辭理解中的抑制既涉及詞匯,也涉及句子和語篇層面,因此單獨作為一節內容加以探討。目前,有關修辭性語言理解中的抑制研究主要集中在隱喻、習語和諺語理解等方面。作為修辭的一種形式,隱喻句的喻體包含本義和喻義兩類語義特征。對隱喻意義的提取實際上需要抑制本義,即必須通過抑制機制排除喻體本義的干擾才能對隱喻意義進行表征。為此,相當多的研究者試圖通過實驗進行驗證(Keysar,1994;Gernsbacher et al.,1995;Gernsbacher et al.,2001;Glucksberg et al.,2001)。Gernsbacher等(1995)曾試圖通過結構建構框架理論對抑制機制在隱喻理解加工中的作用進行考察。研究采用啟動范式,即在實驗條件下的啟動句是一隱喻句,如Lawyers are sharks;而在控制條件下的啟動句含有隱喻句的喻體,但被試只按其字面意義進行理解,如Hammerheads(錘頭雙唇鯊)are sharks。實驗中,研究者首先要求被試在理解啟動句后判斷探測句是否正確。這里,研究者將探測句分為了兩類:一種探測句的意義跟喻體比喻意義相關,如Sharks are tenacious;而另一類的意義跟喻體比喻意義無關,即只跟其字面意義相關,如Sharks are good swimmers。研究結果發現:在實驗條件下,被試對跟比喻意義相關的探測句的反應快于控制條件下的反應,而對跟字面意義相關的探測句的反應又慢于控制條件下的反應。上述結果一方面證實了讀者在理解隱喻的過程中需要抑制喻體本義才能獲得隱喻義,另一方面也支持了結構建構框架理論,說明語言理解是涉及激活與抑制兩種認知機制在內的結構建構過程。Gernsbacher等(2001)在對該實驗設計全面改進的基礎上進行了三次實驗,其結論仍然支持上述結果。由此可見,即使是對隱喻理解這樣復雜的語言理解活動,一樣可以運用Gernsbacher(1990)的結構建構框架作出合理解釋。

與隱喻理解相類似,對習語的理解也同樣不能缺少抑制機制的參與。有研究者指出(Giora&Fein,1999),理解習語和理解隱喻具有相同的認知通道,具備共同的基礎和特點。由于習語一般也包含了字面意義和習語含義,可能同時被激活,因此獲得適合當前語境的意義,就必須抑制無關意義,才能通達其真實含義。那么究竟如何對習語理解過程中兩種意義的激活過程進行科學、客觀的描述呢?對此,Giora和Fein提出了意義的“突伸等級”(graded salience)模型。所謂“突伸等級”指的是意義對語境的依賴程度,等級越高對語境的依賴程度越小。該模型認為,當個體理解比較熟悉的習語時,在任何語境條件下,習語的字面意義和真實含義(切合語境的意義)的突伸等級都較高。與此相反,當理解不熟悉的習語時,其突伸等級較高的字面意義更容易被激活;所以,在要求讀者按習語的字面意義理解的語境中,只有字面意義得到激活,而在要求按習語含義理解的語境中,其字面意義和習語含義都會被激活。Giora和Fein通過實驗對上述假設進行了驗證。實驗過程中,被試被要求在適合字面意義和適合習語含義兩種語境條件下對熟悉和不熟悉兩類習語進行理解。在讀完每一個習語后,要求被試完成兩個詞干補筆任務(如r l r,可補全為ruler),其中一個跟習語的字面意義相關,另一個跟習語含義相關,只要求補全在頭腦里首先出現的詞干。研究者對詞干補筆任務的正確率進行了統計,結果基本證實了先前的假設。

然而,上述研究結果只能對習語理解中兩種意義被激活的程度進行描述和說明,仍不足以揭示哪種意義被激活還是被抑制。對此,Giora和Fein又在原有基礎上提出了習語理解的功能觀。與傳統的對等加工假設(processing equivalence hypothesis)相區別,功能觀認為,讀者理解習語時,習語的字面意義對其真實含義的表征和提取仍具有重要作用。換言之,當讀者理解熟悉的習語時,理解其字面意義需要抑制其含義;但理解習語含義仍需要保留其字面意義。而對等加工假設則認為,習語的字面意義在適合習語含義的語境中會受到抑制;與之相似,習語的含義在切合字面意義的語境中也會受到抑制。可見,功能觀對于習語理解中字面意義和習語含義的處理是不對等的。對于上述兩種觀點的合理性學術界依然存在爭議,究竟哪個更為合理,還需要更多研究加以驗證。

諺語是熟語的一種。是流傳于民間的言簡意賅的話語。多數反映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和諺語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語、歇后語、俗語、警語等。諺語通常也有兩個意義:字面意義和聯想或比喻意義。由于對諺語理解的水平能夠反映個體范疇化、抽象思維、邏輯推理等高級思維能力,因此諺語研究在智力測量、病理心理學、語言習得和人格等領域研究中都被作為診斷工具廣泛運用。Gibbs和Beite(1995:148)的研究發現,對諺語理解的困難往往與抑制功能出現障礙有關。某些精神分裂癥病人常常不能理解諺語的比喻含義,因為他們很容易將個人經歷和諺語內容聯系起來,所以總是被這些聯系所干擾,導致其理解出現問題。由此推論,跟其他修辭性語言理解加工一樣,諺語理解加工也需要抑制機制對個人經歷的影響進行排除。遺憾的是,目前這方面的實驗相比其他形式的語言理解抑制研究要少見得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宁县| 遂平县| 乐清市| 墨脱县| 清水县| 中江县| 鄢陵县| 秀山| 新泰市| 广德县| 伊宁县| 黄梅县| 灵寿县| 永川市| 唐山市| 金山区| 庆阳市| 诸城市| 梁平县| 环江| 华容县| 当雄县| 兰溪市| 新蔡县| 台山市| 夏河县| 乌兰县| 留坝县| 北流市| 信宜市| 德庆县| 光山县| 扶绥县| 黎城县| 浑源县| 山丹县| 巴东县| 永福县| 松阳县| 新昌县| 林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