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民族·第七卷:歐洲
- 穆立立 趙常慶本卷主編
- 5891字
- 2019-07-16 11:28:10
比利時
一 概況
正式國名為比利時王國(The Kingdom of Belgium)。國名來源于古代居住于此的別爾及人(Belgai)。公元前1世紀這一地區被羅馬愷撒大帝征服后,就被劃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其拉丁名稱即為“Belgium”。英語沿襲此名,漢語將其譯作“比利時”,約定俗成,使用至今。別爾及人為克爾特人的一支,關于其稱謂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來源于克爾特語的“bol”(沼澤)和“gai”(森林),因為比利時和荷蘭一樣,都是歐洲的低地地區,多沼澤,而且別爾及人的居住地還多森林,因此他們就以此來為自己命名;另一種說法則認為來源于克爾特語的“belg”或“bolg”,意為“勇敢”。克爾特人一向以勇敢而著稱并以此而自豪。
陸地面積30528平方公里,領海及專屬經濟區3462平方公里。位于歐洲西邊,西北面隔多佛爾海峽與英國相望,北連荷蘭,東鄰德國,東南與盧森堡接壤,南和西南與法國交界,海岸線長66.5公里。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年平均氣溫10℃左右。首都為布魯塞爾,人口104.8萬(2008年)。重要節日有國慶日(7月21日)、國王日(11月15日)。
從公元前57年,比利時地區就被羅馬征服。5世紀成為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9世紀后處于封建割據狀態,15世紀為勃艮第公國所統一,爾后又相繼處于西班牙、奧地利和法國的統治下。1815年由維也納會議決定并入荷蘭。1830年獨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比利時王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均被德國占領。“二戰”后加入北約。1958年加入歐共體,并與荷蘭、盧森堡結成經濟聯盟。現為歐盟成員國。1993年完成國家體制改革,正式實行聯邦制。
1994年2月17日,比利時眾、參兩院通過體制改革后的新憲法。這是1831年以來比利時第一次對憲法進行重大修改。新憲法規定比實行世襲君主立憲的聯邦制。國王為國家元首、三軍最高統帥。國王和議會共同行使立法權,和政府共同行使行政權,實權在政府,政府對議會負責。議會實行兩院制,眾議院行使立法權,參議院繼續保留,但只有立法建議和咨詢權。新憲法首次承認女性王室成員的王位繼承權。
聯邦議會由150名眾議員和71名參議員組成,任期4年。眾議員由全國11個選區直選產生。在71名參議員中,地區直接選舉40名,議會指派21名,另外遴選10名,國王成年子女是法定參議員,但不參加投票。
全國地方分為10個省和589個市鎮。
比利時的官方用語為法語(亦稱瓦隆語)和荷蘭語(亦稱弗拉芒語)。自1963年起,全國劃為四個語言區。布魯塞爾以南,東起林堡省的馬斯特里赫特,西至西弗蘭德的伊伯爾,為一條語言分界線,線北為講荷蘭語的弗拉芒地區,線南為講法語的瓦隆區;布魯塞爾及其周圍為雙語區;東部有一小片德語區,與德國相鄰,曾并入德國,1945年重新劃歸比利時。
政黨的劃分除政治因素以外還有語言因素,如荷語基督教民主黨、荷語自由民主黨、荷語社會黨、弗拉芒利益黨、法語社會黨、荷語基督教人民黨、法語人道主義民主中心黨、弗拉芒語綠黨、法語生態黨等。沒按語言劃分的主要有比利時勞動黨、比利時進步團結共產黨等幾個小黨。
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家,工業非常國際化,外國資本占有巨大的百分比,主要的投資來自歐洲以及美國和日本。
自然資源有限,據估測,煤蘊藏量為37億噸,其中有開采價值的為18億噸,瓦隆地區的煤層已開采殆盡。此外尚有少量鐵、鋅、鉛、銅等。有7座核電站,其發電量占全國電力總量的57.7%。森林及綠地面積6059平方公里。80%的原料靠進口,50%以上的工業產品供出口。按人均出口量計算,在世界上排名第一。向國外的出口超過了其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主要貿易伙伴是歐盟成員國及北美、亞洲、非洲一些國家。許多比利時公司的出口量超過其生產量的80%,最重要的出口部門包括運輸設備、有色金屬、機電產品、化學以及藥物產品、塑料、紡織品等。比還是世界上主要鉆石出口國之一。比利時的地毯和臺球等產品也馳名世界。
2008年農業就業人口8.1萬,約占總勞力的1.8%。
第三產業發展迅速,2008年就業人數約347萬人,占總勞力的78.2%。
旅游業發達,截至2007年,擁有旅館及其他各種旅游設施3521處。2007年接待外國游客2985萬人次。主要旅游點有阿登山區、北海海濱、布魯塞爾市區,還有名揚世界的滑鐵盧古戰場、花卉繁多的根特、素有“沉睡中的美女”之稱的布呂赫、鐘城蒙斯等。
原使用貨幣名稱為比利時法郎,1比郎=100生丁。2002年開始使用歐元。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為3303億歐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0960歐元,經濟增長率為1%。
比利時雖是一個小國,但在歐洲,特別是在西歐,卻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作為歐洲聯盟總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總部,以及約1200個國際組織的所在地,它有著遠遠超過其地理位置和國家規模的重要性。
全國有日報30種,周報千余種,其他期刊5000余種,主要用弗拉芒文(即荷文)和法文出版,極少數用德文出版。主要報刊有:《標準報》(荷語)、《自由比利時報》(法語)、《最新消息報》(法語)、《晚報》(法語)。《標準報》發行量30余萬份,居首位,其余約在10萬—30萬份之間。
比利時通訊社于1936年創建。國家廣播局建于1930年,1960年分為兩個獨立的廣播電視臺,分別用法語、荷語播送廣播、電視節目,隸屬地區政府領導。
實行6—18歲免費義務教育制。教育由語言區政府管理。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5%。大學大多亦按語言分為弗拉芒語大學和法語大學,著名的大學有:魯汶天主教大學(弗拉芒語)、魯汶天主教大學(法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法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弗拉芒語),還有根特大學、列日大學等。
二 比利時的兩大民族——弗拉芒人和瓦隆人
比利時全國人口有1066.7萬(2008年),有兩大主體民族,即弗拉芒人(Flemings)和瓦隆人(Walloons),講荷蘭語的弗拉芒人居住的弗蘭芒大區有616.2萬人,講法語的瓦隆大區有345.7萬,其中包括講德語的約7.1萬,使用荷、法兩種語言的布魯塞爾首都大區有104.8萬人。官方語言為法語、弗拉芒語和德語。8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弗拉芒人主要住在與荷蘭接壤的北部,瓦隆人主要住在與法國相鄰的南部。瓦隆人和弗拉芒人這兩個民族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公元前,在現今比利時的地域上居住著屬于克爾特部落群的別爾及人。羅馬人曾把包括現今比利時、法國、盧森堡、意大利北部以及荷蘭和瑞士的部分領土的廣大地區稱之為高盧,把這一地區上的克爾特人稱之為高盧人,把比利時地域上的別爾及人稱之為別爾及卡高盧人。到公元前1世紀,這一地域被羅馬帝國占領,南部的別爾及卡高盧人逐漸羅馬化,改操民間拉丁語,成為瓦隆人的先民。他們后來在語言文化的發展上與法蘭西人大體相同。現今的瓦隆人以標準法語為文學語言,部分農村居民的口語為法語的瓦隆方言。
公元3世紀,由于羅馬帝國日漸衰落,萊茵河以東的日耳曼人(主要是法蘭克人)開始大批進入別爾及卡。至4世紀左右,在現今比利時的地域上初步形成一條民族分界線(這條分界線與現今的語言分界線大體相符)。進入這條分界線以南的法蘭克人,逐漸被羅馬化,成為瓦隆人或法蘭西人的一部分。而居住在分界線以北的法蘭克人,由于當地受羅馬影響較小,自己的人數較多,就逐漸同化了當地的別爾及人,并與其他日耳曼部落(薩克森人、弗里斯人等)相結合,成為弗拉芒人的先民。弗拉芒人在族源、語言和風俗上與荷蘭人基本一樣,在中世紀曾同為尼德蘭的居民。尼德蘭革命過程中,北部七省擺脫西班牙統治,建立了荷蘭共和國,政宗基督教新教的加爾文教派。而居住在尼德蘭南部(也就是現今比利時北部)的居民則繼續處于西班牙的統治下,仍舊信奉天主教。由于政治上的分裂,以及經濟利益和宗教信仰的不同,這些住在尼德蘭南部的居民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有別于荷蘭人的民族——弗拉芒人。
比利時地處英、法、德三大國之間,扼西歐交通要沖,在歷史上一直是德法爭奪的焦點,同時也是西班牙和英國進入歐洲大陸的橋頭堡,而荷蘭則把它看作是抵御法國的屏障。1815年維也納會議將比利時劃歸荷蘭王國后,瓦隆人在政治和語言方面都處于受壓制的地位。雖然他們在經濟上與英國有密切聯系,但并不想歸屬法國。弗拉芒人雖與荷蘭人族源相同,語言相近,但由于經濟和宗教上的矛盾,也不想與荷蘭合并。于是,瓦隆人與弗拉芒人于1830年共同舉行起義,擺脫荷蘭王國的統治,建立獨立的比利時王國。翌年,倫敦會議確定比利時為中立國,并把部分弗拉芒人地區劃歸荷蘭。但弗拉芒人的主體部分仍留在比利時王國境內。
瓦隆人和弗拉芒人都是經濟文化發達的民族,都信奉天主教。他們有共同建立一個國家的政治需要,但在經濟上仍存在一些矛盾。這些矛盾經常以語言爭端的形式表現出來。中世紀的弗拉芒地區曾以紡織、玻璃、花毯、花邊等行業馳名于歐洲。19世紀以來,瓦隆地區的煤、鐵、鋅等礦藏得到開發,冶金、軍火、機械等工業有了很大發展,在經濟上處于領先地位。許多弗拉芒人需要到瓦隆地區去工作。由于法蘭西文化在西歐的巨大影響,法語日益成為外交、行政、經濟交往等方面的通用語言。一些弗拉芒人逐漸被瓦隆人同化,改操法語。
19世紀40年代,弗拉芒人開始為爭取本民族語言的平等權利而斗爭。1898年弗拉芒語被承認為比利時的第二官方用語,1932年被規定為北方的法定語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特別是60年代以來,瓦隆地區的一些老工業開始衰退,弗拉芒地區由于開辟了新的坎彭煤田,發展了石油、化工等新興工業,從而在國內經濟中躍居優勢,許多瓦隆人不得不到弗拉芒地區去尋找工作。而且比利時與盧森堡、荷蘭結成經濟聯盟,弗拉芒語的作用越來越大。瓦隆人對此十分惱火。雙方在經濟和語言上經常發生矛盾,爭論不休,以致引起政局不穩。1968—1981年內閣更迭就達10次之多。
三 超記錄的“無政府狀態”
2010年4月22日,比利時荷蘭語政黨與法語政黨圍繞首都布魯塞爾的3個選區應劃歸荷語區還是法語區的問題談判破裂,首相萊特姆內閣辭職。比利時國王阿爾貝二世一向持中立的態度,竭力調合不同語言政黨之間的矛盾。他要求萊特姆暫時組成看守內閣,代行政府職責,直到各政黨達成新的組閣協議,組成新一屆政府為止。而時至2011年夏,一年已經過去,新政府一直未成立。2003年至2004年期間,柬埔寨曾有353天處于無政府狀態,曾是世界上時間最長的無政府狀態記錄。而此次比利時的無政府狀態毫無爭議地已成為世界歷史上“無政府狀態”時間最長國家。
簡而言之,荷語區比利時人和法語區比利時人的分歧和矛盾根本在于利益再分配的問題,特別是在財政和稅收上。現今經濟更為發達的弗拉芒區要求獲得更多的自主權,以減少對相對落后的瓦隆區的“資助”。至于對語言區的劃分問題,實際上涉及選票的多少,也就是政黨的政治利益問題。超世界紀錄的國家的無政府狀態,激怒了廣大比利時人民。2011年1月和2月他們多次舉行聲勢浩大的游行活動,抗議這種無政府狀態,要求各黨派彌合分歧,立即組建聯邦政府。有的地方把自己的游行稱作“恥辱大游行”,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國家創造了無政府狀態最長的歷史而感到“無比恥辱”。
然而,在當時無政府的局面下,比利時人的示威行動竟找不到相應的政府人士作為抗議的對象。于是他們除上街游行外,還想出各式各樣頗具娛樂性的方式來示威。在布魯塞爾等一些大城市中,大學生們采取一起吃大家都喜愛的薯條和啤酒來呼吁國民團結。一些演藝界明星也參與了活動。在屬于弗拉芒地區的北部根特市,50多名學生脫下外衣,只剩內衣褲擺出“團結”這個單詞。該活動的組織者表示:在荷蘭語中,“赤身裸體”有“出丑”的意思,他們認為政治家們至今不能達成協議,是在出丑。在中部城市魯汶,民眾如果寫信給爭吵不休的政客,就能免費收到炸薯條。
由于比利時特殊的政治體制,絕大多數關乎經濟和公民的職權都掌握在三大行政區手中,因此除外交與國防之外,聯邦政府存在與否,對國家的經濟、國民的生活沒有明顯影響。在沒有正式政府的日子里,看守政府行使著聯邦政府的職能,聯邦政府的各項工作實際上仍在正常運轉。按照比利時法律,首相萊特姆的看守內閣雖無權決策重要事項,但在比利時國王的特許下,這個看守政府竟通過了2011年國家預算,繼續為公務員發工資,對油價、貨物稅、退休金和最低工資進行了調整。還派出F15戰斗機參加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該國報紙報道說“火車運行得比有政府時還好”。當然這與比利時政府的體制有關,而且,比利時人處事的理性態度也在起作用——各級官員恪盡職守,平民百姓遵紀守法。據說,即使在沒有警察的情況下,他們也不會不遵守交通規則。對于過馬路的行人,駕車的司機仍會微笑禮讓。比利時人依然“歌照唱,舞照跳”,沒有發生任何社會動蕩,其媒體甚至自我解嘲稱:“火車比有政府時還跑得準一些。”
然而,如果讓無政府狀態的僵局繼續下去,仍會對比利時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產生重大負面影響。政治危機必將影響經濟發展,一些社會改革也無法進行,只會使國家的形象受到損害。政府的一些重大決策被束之高閣,國外投資者延緩或拒絕投資的情況也會發生。一些有識之士認為,比利時解體是“不可想象的”、“不可操作的”。既然這個國家當年是作為一個緩沖地帶建立的,是出于對其周邊的英、法、德等相鄰國家之間利益平衡的考慮,也包括有比利時人民自己的意愿;而現在的比利時又被認為是歐洲的心臟,首都布魯塞爾集中了歐盟總部、北約總部,以及世界許多國家的重要機構,在歐盟一體化中比利時一直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歐盟、歐盟各國以及比利時人民和識時務的政治家都不會輕率地讓比利時解體。
2011年底,在歐債危機巨大壓力下,鑒于比利時多次組閣未果,500余天處于無正式政府狀態,對潛在金融壓力的反應及調控能力受到限制,11月26日,世界權威金融分析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公司將比利時長期主權信用評級從此前的“AA+”下調為“AA”之后,比利時各政黨認識到在歐債危機的“寒冬里”只有“抱團取暖”才是明智之舉,從而克服了語言和政治上的分歧,加快了組閣、結束無政府狀態的的步伐。經過談判,各黨派發表聲明指出:“各方已討論了2012年、2013年和2014年預算案,就養老金及就業問題的長期改革方案達成一致。”當月30日晚,參與聯邦新政府籌建談判的6個政黨30日晚達成最終協議,從而結束了自2010年6月選舉以來的比利時政治危機。6個政黨分別代表法語區和弗拉芒語區的社會黨、自由黨和基督教民主黨。主張實行國家改革,賦予弗拉芒地區更多的自主權,逐步實現國家解體的新弗拉芒聯盟在此次籌組新政府的談判中,被排除在外。下任比利時首相將由法語社會黨主席埃利奧·迪呂波擔任。就職儀式后,新內閣立即舉行了首次全體會議,并迅速在議會對迪呂波內閣進行了信任表決,使他得以及時參加歐盟峰會。這些都充分顯示了比利時國家內在的生命力。
現年60歲的迪呂波是比利時法語區社會黨人,為意大利移民的兒子,1999年起任比利時法語社會黨領導人,1999年至2000年、2005年至2007年曾兩度出任比利時三大區之一的瓦隆大區區長。他成為1974年至今比利時首位社會黨首相,也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第一位母語為法語的首相。由于自己的弗拉芒語水平較低,迪呂波就職后,表示要學好弗拉芒語。
(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