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民族·第三卷:宗教信仰
- 龔學增 曹興本卷主編
- 15406字
- 2019-07-16 11:39:05
第二節 古代國家的民族宗教[2]
一 古代埃及人的宗教
古代埃及人的宗教是古代埃及奴隸制時代的民族—國家宗教,它起源于石器時代的氏族宗教和部落宗教,在后來的發展中與東非、西亞和地中海沿岸其他民族的宗教也發生密切聯系并互相影響。
第一,眾多的神靈。古代埃及宗教的一個特點。就是神靈眾多,而且具有動物或人的形象。這種情況大多是從原始時代的圖騰和祖先發展而來。古代埃及從原始社會發展為奴隸制社會的歷史過程大體上是由氏族公社向農村公社,地區性的州發展到更大地區的統一的王國。在這一過程中,總是強大有力的氏族長老和地區首領攫取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成為世襲的法老。當某個氏族及其長老成為某個地區的首領或君主的時候,他們原來所崇拜的圖騰神和祖先神一般也就成為該地區的地方保護神;當某個州成為統一王國的政治中心的時候,它的地方保護神也就相應地升格為全國的最高神。這可以說是貫穿于古代埃及宗教歷史發展的一條軸線,反映了從原始氏族宗教發展為民族—國家宗教的基本過程。
在埃及統一王國建立之前,各州崇奉的地方保護神多為動物形象。牛、羊、獅、虎、鱷魚、兔、蛇等都曾被各州奉為神圣。上下埃及王國時期,下埃及國王奉蛇神為保護神,以蜜蜂為國徽。而上埃及國王則奉鷹為保護神,以白色百合花為國徽。上下埃及統一后,作為生命之神的太陽神瑞和作為死亡之神的冥王神奧里西斯大體上總是高居于眾神殿的特殊地位,受到埃及人普遍的敬拜。瑞和奧里西斯均被國王視為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保護神。法老自稱是瑞神的兒子。在現存的一幅宗教畫中,畫著瑞神將全埃及的土地賜予國王,象征國王統治全埃及的權力來自太陽神。太陽神后來被祭司們說成是世界的創造主,而且按照他的意志建立起了世界的秩序。祭司們還把這種秩序人格化為一個神,稱麥特。麥特是瑞神的女兒。她的神性代表真理、正義和秩序。眾神與世人皆必須遵守麥特立下的秩序。法老的任務就是在世界上實現麥特的秩序。在公元前1300年阿比多斯的法老塞提一世的廟的浮雕上,刻著塞提一世向奧西里斯、伊西斯和霍魯斯三位大神奉獻麥特的塑像,意在說明國王或法老是世界秩序的實現者。
不僅法老的王權來自神,而且他們本人生前就被確認為神,各神廟都有敬拜法老的圣所,還有敬拜法老的宗教儀式。他們在宗教觀念和宗教儀式上都被神化了。古代埃及中的神本質上是統治階級的象征,但他們與民眾信仰者也發生關系。在當時的宗教觀念中,神與人是互相依賴、互有需要的。神需要人為他修建廟宇、安頓住所、穿戴衣服、貢獻食物;人則需要神來賞恩賜福,保佑無災無難、生活快樂、壽命長久。如果某人專門供奉某個保護神,那個神就專門保護和賜福于他。埃及宗教鼓勵人們信仰各自的神,因為他們認為如果所有的人都信奉同一個神的話,那么,這個神便會疲于奔命,無力對所有的信眾均加以保佑。這種神靈觀念,也是埃及神靈眾多的一個原因。除此以外,古埃及人還認為,神是會衰老的,而且還可能因此而辭職讓位,將神權傳給他的兒子。
第二,對來世的崇拜和善惡報應的信仰。在古埃及,對來世的崇拜之風十分盛行,而且具有階級劃分的含義。這主要反映在墓葬上。最初的墓葬,較為儉樸,規模也不很大。即使是國王的陵墓,也未見更豪華之處。自第二、三王朝以后,葬儀之風漸盛,特別是君主的葬儀,更為引人注目。陵墓越來越大,構造越來越復雜,直到第三王朝時,法老的陵墓則被造成宏偉的金字塔,法老的遺體也經過復雜的藥物處理制成木乃伊,隨國君之后,法老的近臣、達官貴人,乃至中等階層人士,競相仿效,也將死者的遺體制成木乃伊,以確保遺骸經久不腐,長期留存。對人死后葬儀的如此之重視,說明古埃及人已存在著深厚的靈魂不死的觀念。在他們看來,人的生死無非是涉及肉體。肉體死亡,靈魂還永存,而且靈魂在陰間的狀況往往與死后的肉體的狀況有關。如果人死后,將遺體保存完好,制成木乃伊,那么靈魂不僅長存,而且在陰間還會永享幸福。
埃及人還特別相信人死后的亡靈因其生前的善惡行為須到來世的法庭受審。這種來世善惡報應的觀念主要反映在古埃及史的珍貴史料《死亡者書》中,該書是贈與死者的種種咒語,有180余章。人們相信,該書可以幫助亡靈逢兇化吉,并可在白晝返回陽世。《死亡者書》的一些章節,乃是死者獻于神靈的祈求祝福之辭,請求神靈保佑,帶來幸福。書中還具體反映了善惡報應的觀念,如有一亡者,在冥神奧里西斯的冥世法庭上,一邊接受審判,一邊為自己進行辯解。他矢口否認生前犯有種種惡行。他為自己辯解道,我從未褻瀆過神,我從未虐待過奴婢,我從未令人饑餓,我從未令人憂傷,我從未殺人,我從未擅自取拿寺廟的財物,我從未擅自減少敬神的祭品。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對死后遭到惡的報應的恐懼。
第三,以巫術、占卜為主的宗教儀式。古埃及宗教認為巫術和占卜都可以抵御超自然力量的危害,是保障人的生活與生命安全的工具。在埃及宗教中,巫術與宗教儀式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宗教儀式一般都被認為是可以獲得巫術式的神力,以達到所希望的效果。相比之下,古埃及人對神靈信仰的虔誠度不是很強。對神的禮拜是最重要的儀式活動,而敬神禮拜中最重要的是潔凈禮。不僅禮拜的人要潔凈,神的偶像也要潔凈。神廟清晨開門,晚上關門,關門和開門都有許多規范化的儀式動作。
巫術活動可以說是普遍存在于埃及民眾的生活之中。常見的有:“祛病巫術”,此種巫術與古埃及的醫術關系密切,醫書中的許多處方都附加有祛病的咒語;“祛厄巫術”,是用于避除毒蛇、毒蟲、鱷魚和猛獸傷害的巫術;“天候巫術”與企圖控制天象與氣候有關,如鎮服太陽神瑞的仇敵的巫術,《鎮服瑞的仇者阿波普之書》就記載有這類的儀式,底比斯神廟作為崇拜太陽神的中心,其祭司每日必誦此書,同時還念誦咒語、施術作法,以確保陽光普照;“致厄巫術”則是借巫術致禍于人的、破壞性的黑巫術。
通過占卜求得神的保護,也是古埃及人常常進行的宗教活動。大到國家的決策,如選擇君王;行政事務的決斷,如司法調查;小到個人私事,都常常到神像面前占卜。其中有一種方法是在完成一定的宗教儀式以后,向神提出求解的問題,同時提供可資選擇的答案,在紙上寫出神或者認可,或者否決的答案,神像則通過一定的動作來表示自己的旨意。實際上,神像在制造時,已設計出可以使神像的頭部搖動的結構。有人占卜時,祭司則暗中操縱神像的動作。如阿蒙拉神廟的祭司們約在十八、十九王朝(約公元前1400年)在沙漠的一塊綠洲上建立了一座廟,在神示殿上,祭司們設計塑造了一個“能說話”的、能搖頭的神像,對詢問的問題能作出肯定和否定的表示。
第四,強大的祭司階層。在古埃及的早期王朝,宗教儀禮主要由達官貴人和地方長官主持,在京城,則由國王或法老主持,有時祭司們代替國王進行,只有少數幾座神廟,如孟斐斯的普塔赫神廟,赫利奧波利斯的拉神廟,祭司集團的勢力強盛時期,祭司階層的權勢普遍有所增強,并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對世俗政權的依附。第十八王朝時期(公元前16—前14世紀),喜克索斯人被趕走,祭司的職位開始出現世襲。后來,一些神廟進一步聯合起來,并形成了以權勢最盛的底比斯阿蒙神廟為中心的祭司集團,而底比斯也隨之再度成為王國中興后的京城,阿蒙神廟的最高祭司,也就成為京城神廟的主持,在政界具有很大的權勢,尤其是在政局動蕩或抵抗外族的侵犯的斗爭中,祭司們發揮了很大作用,進而也使其權勢更為膨脹。世俗的國王為了利用宗教使自己的統治神圣化,也積極支持廣建神廟,并賜予神廟大量的土地。但是,祭司集團權勢的強大,很自然危及王權的地位。第十九和第二十王朝的諸法老,勢力日益衰落,又不得不依賴神廟的支持。君主后來幾乎淪為底比斯最高祭司任意擺布的傀儡,最高祭司的職位也早已成為世襲。公元前1050年左右,底比斯祭司赫里霍爾正式接管世俗政權。以后,底比斯僧侶專權的局面,時斷時續,綿延近400年之久,直到亞述人入侵埃及(公元前671年),才告終結。
古埃及的祭司的職能非常繁雜,底比斯神廟每年所舉行的宗教禮儀竟達60次之多。此外,繁復的葬禮,諸如制作木乃伊、殯葬儀式、冥事法術以及種種紛雜冗長的符咒、奇特的書文、陵墓和墓地的經管、追悼儀式的舉辦等等,無一不在祭司的掌握之中。
祭司勢力的強大,決定了其在思想領域中也居于凌駕一切的地位,對埃及的精神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藝術受宗教的影響尤其深厚,繪畫、雕塑、建筑乃至文字,無不受到宗教的控制。特別是隸屬于寺廟的藝術工匠們,其藝術創作更是嚴格按照宗教思想和戒律的要求進行。祭司們的活動有些也與世俗的一些知識相聯系。如和醫學知識的聯系,但是,往往又充斥著巫術之類的東西。當然,也要看到,祭司們在占卜的時候,也還是具有一些天文學方面的知識的。
總的來說,古代埃及的宗教是比較守舊的,但是,它畢竟要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埃及宗教總的發展狀況是,種種地域性的崇拜逐漸融合,并演化為全民族的崇拜,全埃及的統一的神和祭司集團也相應產生。同時,地域性的崇拜及地域性的神、圣地、習俗和信仰在很大程度上仍繼續留存。早在中王國時期,由于埃及的對外擴張以及與相鄰各民族的交往,埃及宗教與外界宗教方面的聯系也不斷增強。埃及的神殿陸續有外族的神靈進入,如努比亞人所奉的神德東和貝斯、利比亞人所奉的神奈特就屬于這種情況。同時也要看到,外族的神進入埃及,埃及神的崇拜也傳到了境外,影響波及腓尼基、敘利亞、希臘,崇拜阿蒙、奧里西斯、伊西斯等埃及神的風氣在這些國家的民族中也很流行。公元1世紀以后,埃及人受到了基督教的影響。公元641年,阿拉伯民族踏上了埃及的土地,從此以后,伊斯蘭教就成了埃及的國家宗教。古代埃及的民族—國家宗教的神圣地位逐漸喪失。但是,在埃及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民族習俗中,還殘存著不小的影響。
二 古代巴比倫的民族宗教
世界古代文明的另一個搖籃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這一地區約相當于現在的伊拉克共和國,希臘文為“美索不達米亞”,意即兩河之間的地方。兩河流域北部為亞述,南部則為巴比倫尼亞。巴比倫尼亞北部為阿卡德,南部為蘇美爾。古巴比倫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則形成于蘇美爾。
古代巴比倫宗教大體上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約為公元前4000年前后,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宗教信仰的神圣崇拜的對象,主要是那些對基本的經濟活動,如農業、牧業直接有關的大自然異己力量。崇拜這些自然異己力量的主要目的在于祈求豐收,信奉的神主要是豐產神。由于居民有不同的行業分工,他們賦予豐產神的神性也有所不同。在沼澤地的居民、種果樹人、放牧人、農民的心目中,豐產神的神性顯然是不一樣的。這一階段的宗教仍屬于原始社會末期部落宗教的范圍。第二階段約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宗教神靈的形象有了明顯的變化,諸神被視為具有人的形象。而且諸神開始組織起來成為神靈世界,形成了一個類似長老議事會(早期國家的最高議事機構)的天國機構。第三階段約為公元前2000年以后。由于巴比倫、亞述等地的軍事實力和政治勢力的膨脹而成為征服者和統治者,他們信仰的民族性、地方性的神也相應地擴大了自己的神圣地位和神圣權力。在此以前實行軍事民主制的神靈世界也逐步演變為主神控制的君主專政機構。
古代巴比倫的宗教大致有以下特點:
第一,適應統一國家的全民族神已經形成。早在蘇美爾奴隸制國家形成之時,在各地域的守護神互相交融的過程中,全民族的神的形象就已經產生。其中最著名的是至高無上的三聯神:安努、埃阿和恩利爾。安努是“天”的化身。對埃阿的崇拜主要盛行于沿海地區,為漁民的守護神,形象為半人半魚。恩利爾又稱“洪水之主”、“風之山”,可能是對水神和風神的崇拜。到了國家趨于統一時期,上述三神被奉為至尊的全民族的神。安努稱為“至高至遠”之神;恩利爾稱為“雄武威嚴”之神;埃阿稱為“聰慧圣明”之神。到巴比倫興起并統一兩河流域以后,巴比倫的守護神馬爾都克也就凌駕于眾神之上,成為神殿之主。而其他眾神又被說成是馬爾都克神的化身。上述一神論的傾向,乃是國家統一,政權集中的反映。適應統一國家全民神的出現,實質上也就是對君主的神化。自巴比倫統一王國出現以后,歷代君主無不在祭司們的相助之下紛紛與天神攀結新緣,他們都被視為神之驕子、傳神諭者、奉神命安邦者。在存留至今的浮雕的諸王的形象,往往恭立在神前,或佩有神的標志。那拉姆辛石柱上的君主形象,頭有角飾,仿佛神靈一般。鐫刻有《漢謨拉比法典》的石柱,也雕有國王躬立神前領受法典的圖像。
第二,宗教禮儀。古代兩河流域的宗教禮拜和祭祀儀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是對神的禮拜和禱告。這種情況在民間自不必說,就是國王也定期或不定期的進行此類活動,如文獻記載了尼布甲尼撒王向太陽神祈禱的事項,明確指出的是要求神保佑他子孫眾多,壽命長久,王位鞏固,政權永存,在戰場上保護他的士兵。他在向馬爾都克神祈禱時,把馬爾都克稱為“萬有的主”,賜給他生命和國家的統治權,虔誠地表示要順從神的天命,國家每遇災難,則被認為是由于開罪神靈惹起神怒而致。國王常在此時向神認罪,請求寬恕。祈禱儀式要奉獻可供神食用的祭品,用很珍貴的容器裝好。還有供神使用的圓柱形圖章和武器之類的禮品。第二是季節性的祭儀。一般都是農業生產的周期性季節。如慶祝拴上犁頭的儀式,解開犁頭的儀式,播種儀式,收獲儀式都要對神進行禮拜。在巴比倫帝國的后期,新年成為很重要的節日。此節日一般在野外的特殊廟內進行。起初,該節日是與播種,收獲有關的農業節日,后來則變為新國王加冕和授權的儀式。一個城市和國家是否能正確地舉行祭禮,被宗教判定為決定著國家的命運和福利,因此,祭儀的管理和招待由城市統治者的國王負責。后來,國王在宗教儀式中甚至變成了保護國家的神本身。除上述祭儀外,巫術和占卜也成為向神尋求啟示的手段。在巴比倫帝國時期,男女術士和預言家在宮廷里的占卜活動十分活躍。占卜方式多種多樣,最常用的有“夢占”,求卜者睡在廟里希望神在夢中給予啟示,一般來說,巴比倫人認為夢見狗羊鹿是兇兆,夢見獅狐魚是吉兆。巴比倫的“星占”最負盛名,也許是古代世界最早發展起來的占星術。他們認為太陽、月亮、各大行星的運行和出現預兆著國家和個人的命運。按照當時占星書的說法,如7月1日是陰天,必然要起戰爭;若陰天是13日和19日,國王必死;若在30日,王必長壽,等等。占星術還根據一個人出生時的星辰的位置預言此人的性格和命運。巴比倫人還認為魔鬼經常危害人類,招致各種疾病,于是出現了專門進行巫術儀式,誦念符咒以趕鬼驅邪的巫術師,從事驅鬼治病的活動。
第三,祭司階層的活動與作用。隨著古巴比倫奴隸制國家的形成,自成一體的祭司階層也隨之形成。所謂祭司,即是寺廟的專職侍奉神的人員。由于寺院掌握有大量財產,祭司隨成為權勢顯赫的社會力量。祭司通常出身于名門望族,其稱號世代相傳。除男祭司外,還有女祭司。寺院中還有女事神者,往往淪為寺娼。此外,也有閹人充當祭司的。他們往往身著女裝,獻女舞來娛神。祭司又是學者,一切知識均為他們壟斷。尤其是天象觀測,都由祭司在神廟頂層上來進行。祭司集團和國王為代表的世俗政權往往結合在一起。世俗國王為維護自己的統治,甚至把自己變成為全國的最高祭司。歷代王朝的國王都力圖把政權與宗教、君主的行政權和祭司的宗教權融為一體。但是,在這種情況下,祭司的權力往往遭到制約,由此導致國王與祭司階層經常發生沖突。巴比倫歷史上出現的許多重大的政治事件,如陰謀篡位,朝代更替,私通外國等,多半是祭司集團與君主政權之間鉤心斗角的結果,說明祭司集團在古代巴比倫政治生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 古代伊朗的民族宗教
古代伊朗也是人類文明最早的搖籃之一。
古代伊朗的民族宗教,最完備而豐富的資料是保存在波斯人的宗教經典《阿維斯陀》之中。《阿維斯陀》的主要思想在于確認有關世間光明與黑暗兩種本原針鋒相對的二元論。前者的化身為光明、善之神,即眾阿胡拉;后者的化身為黑暗、惡之神,即眾提婆。居于眾光明神之首的是阿胡拉·瑪茲達。與之對立的為居于眾黑暗神之首的安格拉·曼紐。屬于光明之神靈的還有眾多的天使,即雅扎塔。這些光明的神靈,或是天空、太陽、大氣、風、火、水等純自然現象的化身,或是崇高品德的體現。而屬于黑暗之神的則有六大惡靈:安德拉、埃什摩等。兩大神靈,同被奉為旗鼓相當的世界萬物的創造者。光明、潔凈、理智以及一切有益于人類的東西,都是出自阿胡拉·瑪茲達神;而邪惡、不潔以及一切危害人類的東西則都來自惡神安格拉·曼紐。光明神造肥土沃壤,黑暗之神造貧瘠荒漠。前者造家禽家畜,后者造猛獸兇禽。潔凈的自然元素,如土、水,特別是火,系阿胡拉·瑪茲達所造;而疾病、死亡、不育,則出自安格拉·曼紐。這一二元論具有鮮明的倫理色彩:阿胡拉·瑪茲達是真理、智慧、善之神;而安格拉·曼紐則是謬誤、惡、道德腐敗之神。所以,《阿維斯陀》要求世人皈依諸光明之神,敬拜阿胡拉·瑪茲達,并與眾提婆及其所造的一切進行抗爭,則可獲得福運綿長。總之,力主光明與黑暗兩種本原如此針鋒相對的二元論,是為《阿維斯陀》和瑪茲達教的主旨,這在古代的民族宗教中是十分罕見的現象,可以說是古代伊朗宗教獨具的特征。
瑪茲達教的儀禮主要是奉獻祭品、守潔凈禮、禮拜圣火并使之經久不息等。所有儀式,均由祭司“阿特拉萬”主持。關于守潔凈禮,所謂“不潔”,大多與“死”有關。如尸體,就被視為不潔,不能觸及圣潔的土、水、火。所以,瑪茲達教徒實行所謂天葬,即露天安置遺體,任憑猛禽啄食。為此,還特地建造一種圓塔式建筑,稱為“達克瑪”。“達克瑪”頂層呈凹狀,四周有階臺,中央為井穴;塔頂分三層,以放置尸體(外層放男尸,中層置女尸,內層置童尸)。有專門從事天葬的人,他們將尸體置在塔頂,待鷹啄盡尸肉,然后把骨骸投入井底。
關于世界末日的思想,在《阿維斯陀》中也有反映。其中說,世界總有一天會進入末日,世界末日到來之時,將有救世主索西安特降臨,他為一童貞女所生,以拯救人類為己任,惡神安格拉·曼紐終遭毀滅,阿胡拉·瑪茲達的永恒王國終將來臨。
在公元7世紀穆斯林入侵伊朗之前,瑪茲達教始終被奉為伊朗的國教。它甚至帶有點世界主義的特點,這主要是先后所建立的阿契美尼德和薩珊王朝均為多民族的情況所決定的。早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瑪茲達教觀念就傳入到猶太人中。到希臘和羅馬帝國時期,已傳播到整個地中海地區,并對基督教思想的形成產生了影響。到公元3世紀,瑪茲達的教義又被摩尼教所吸收。公元6世紀,瑣羅亞斯德對古代伊朗宗教進行改革,并創立了瑣羅亞斯德教。
四 古代希臘羅馬宗教
(一)古代希臘宗教
古代希臘羅馬是世界著名的文明發祥地之一。
古代希臘宗教是古代希臘進入奴隸社會以后各民族信奉的宗教。它是在古希臘人原始宗教的基礎上吸收克里特—邁錫尼宗教、古埃及宗教等許多古宗教的成分逐步形成的。它主要流傳于以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為中心,西至意大利東南部,東至小亞細亞西海岸的廣大地區。古代希臘宗教大約形成于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5世紀被基督教取代而逐步消亡。有關資料一是出土的大量古代文物,二是古代的文獻記載,主要是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赫西俄德的《神譜》以及古希臘地理、歷史、哲學、戲劇等著作之中。
希臘宗教總的特點是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眾多的神廟及較完整的祭祀制度和禮儀典章,神靈的擬人化程度相當高,諸神是不死的,但不是萬能的,它們具有人形和七情六欲,還有惡與善的行為。希臘宗教最早的神系是提坦眾神,傳說為地母蓋婭和蒼天神烏拉諾斯所生的六男六女。后來,提坦眾神被烏拉諾斯的孫子宙斯所推翻。宙斯將所有提坦眾神囚禁,建立起奧林匹斯諸神體系,從而成為希臘宗教各神系的主體。按照古希臘人的觀念,以宙斯為首的諸神住在希臘半島的最高的奧林匹斯山上。主要神靈有,主神宙斯,它是眾神之父和萬人之王,司雷電,行云雨;赫拉,是宙斯的皇后,最高女神,司婚姻,生育;波塞東,是宙斯的兄弟,保護航海的海神;雅典娜,是宙斯和智慧女神墨提斯所生,傳說是從宙斯的頭部鉆出的,是保護城邦和城堡的女神,兼司藝術,畜牧,手工業等;阿爾忒彌斯,宙斯和大洋之神的女兒狄俄湟所生,愛情和美麗之神,也是富饒多產女神;阿瑞斯,宙斯和赫拉所生,是征戰之神;赫斐斯塔斯,宙斯和赫拉所生,是地火之神,司打鐵及各種技藝的匠神,等等。與奧林匹斯諸神相對立的是冥神哈得斯,是居于地土內,掌管農作物的生長和人們的死亡,埋葬和鬼魂的去處。在冥間,所有靈魂不論生前是行善還是作惡,均過著凄涼寡歡的生活。冥間據說還有一片樂土,幸運的英雄們的靈魂仰仗神的照應,在那里過著舒適的生活。除奧林匹斯諸神之外,還有酒神狄俄尼索斯、命運三女神和復仇三女神等獨立神系。狄俄尼索斯是酒、水果和葡萄之神,形象為一嬌弱的裸體男青年,對它的崇拜儀式是野蠻狂熱的縱欲。命運女神共三位,第一位在人誕生時紡出生者的生命之線,第二位決定生命之線的長短,第三位于人死亡時負責切斷生命之線。據荷馬的說法,命運是自然規律,連宙斯也不能違抗。復仇三女神相傳為地母神的女兒,形象為難看的婦女,身穿黑袍,手里拿鞭子和彎劍,嚴懲作偽證者,謀殺親人者和苛待外鄉人者。犯罪者一旦贖罪,便可得到她們的寬恕。
希臘宗教禮儀盛行,神廟眾多。禮儀主要是祭祀,祭祀活動往往伴隨壯觀的列隊游行、競技和游藝活動,還有神娼的賣淫。除祭祀外,還有向神壇獻花,給神像彩飾、沐浴,實行各種法術,唱圣詩,念經文,做禱告等等。希臘大神的神廟眾多,像宙斯、雅典娜、阿爾忒彌斯、阿波羅的神廟各有幾十座。全希臘最大的崇拜中心為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奧林匹斯的宙斯神廟、厄流西斯的得墨忒爾神廟、埃皮道魯斯的阿斯特勒庇俄斯神廟。這些神廟之所以著名,原因各有不同:或者是盛傳能斷吉兇的神示所(德爾斐),或者是舉行競技會的地點(奧林匹斯),或者以祭典隆重熱烈著稱(厄流西斯),或者以醫藥靈驗有效馳名(埃皮道魯斯)。古希臘人還盛行英雄崇拜,他們認為英雄乃是神靈與世人所生,死后脫去凡胎升入奧林匹斯山為神,崇拜儀式主要是向英雄的墳墓獻祭。
公元前8—前6世紀,希臘還出現和流行一些秘傳宗教,影響較大的是俄爾甫斯教和畢達哥拉斯教。俄爾甫斯教認為人具有神性和魔性,靈魂能轉生并賞善罰惡,崇拜儀式包括祭祀禮圣餐禮等。畢達哥拉斯教則將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本人奉為神,教義與俄爾甫斯教相仿但更具有理智性。該教認為宇宙一切的根本是數,按照此教義,靈魂最終能和神同一,并規定入教者必須絕對忠誠,堅守秘密,財產交公而過共同生活,守禁忌,如不用刀撥火不吃肉不吃豆等。總之,秘傳宗教強調與神感應,禮儀帶有神秘色彩。公元前5世紀以后,東方宗教開始直接移植于希臘,如小亞細亞神阿提斯、腓尼基神阿竇尼、埃及神阿慕恩等。特別是東方宗教中的帝王崇拜,在希臘越來越盛行,這是當時希臘文化和東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東方宗教的帝王崇拜和神秘主義觀念也適應了希臘奴隸制國家的需要,為統治者樹立唯我獨尊的權威提供了依據。秘傳宗教的出現和東方宗教的傳入削弱了古希臘宗教的影響。公元前2世紀以后,隨著希臘本土被羅馬帝國征服,羅馬宗教東方宗教進一步涌入,特別是基督教產生以后,希臘宗教最終走向消亡。
希臘宗教廣泛滲入文學藝術哲學等領域,對希臘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3]
(二)古代羅馬宗教
古代羅馬宗教是古代羅馬進入奴隸社會以后至普遍接收基督教以前各民族所信奉的宗教。文獻資料主要見于考古遺跡銘文祝詞古羅馬著作家的作品等。羅馬人約于公元前10世紀在意大利臺泊河下游形成部落集團,后發展成城邦公社,最終成為龐大的羅馬帝國。羅馬宗教則隨著羅馬國家的崛起而逐步演化。早期主要流行家庭—氏族崇拜冥事崇拜和農事崇拜。羅馬人相信死者的靈魂是家庭和氏族的守護神,儀式一般在家庭內,由家長主持,全家老小在家灶旁邊敬拜祖先亡靈。羅馬人的家庭氏族崇拜經久不衰,至基督教取得統治地位以后,仍未絕跡。羅馬人也有冥界觀念,認為冥界的主宰是奧爾庫思,冥界又是一切亡靈的歸宿。與之并存的還有所謂樂土,善者的靈魂可以到達這種境界。這些和希臘人的冥界觀念幾乎相同。農事和畜牧崇拜在羅馬人的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這是因為羅馬人以農牧業生產為主,故神靈多與物有關。如羅馬主神丘比特原為葡萄之靈,戰神瑪爾斯原為五谷之神等。
公元前8世紀,氏族部落集團逐步解體而形成城邦。隨著伊特魯利亞王朝的興起,宗教禮儀規章日趨豐富完整,占卜之術開始盛行。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伊特魯利亞王朝成立了共和國,并向周圍擴張。在這一過程中,原有的部落和氏族相繼臣服,隨之他們的神也陸續納入了羅馬神殿供奉,與此同時,羅馬宗教也繼承了伊特魯利亞人的宗教,并吸收希臘宗教和神話的內容,從而構成了以羅馬神靈為主的多神體系。羅馬國家最古老的大神是作為三個部族:拉丁人、薩賓人、伊特魯利亞人象征的“三聯神”,即丘比特、基林努司、瑪爾斯,在以后的發展中,則逐步建立了猶如希臘奧林匹斯神系一樣的多神系統。最重要的是有十二大神。主神丘比特,像希臘的宙斯一樣司雷電、行云雨,還佑護葡萄繁茂。還有一些神也來自希臘或與希臘神相同。如希臘的阿波羅神等也成為了羅馬神,羅馬的維納斯、刻瑞斯、尼普頓則與希臘的阿佛洛狄忒、得墨忒爾、波塞東相同。諸神也開始具有擬人化的色彩。在希臘宗教的影響下,羅馬帝國后期出現了不少宏偉的神殿建筑和神靈偶像。最著名的神殿是羅馬的萬神殿,建于公元前27年,正面為宏大寬敞的柱廊,氣勢磅礴。羅馬宗教趨重于理性,缺少情感和詩意,因而諸神的形象不如希臘諸神那樣瑰麗多姿、栩栩如生。禮儀主要為繁簡不一的獻祭,還有祈禱、發誓、舞蹈、跑步、游戲等,禮儀比較節儉,也沒有什么神秘感。羅馬宗教有眾多的祭司,構成祭司集團。他們既是教職人員,又是公職人員。最重要的祭司集團完全控制在貴族手中。祭司協助官員主持各種類型的公眾祭祀活動,帝國時期,皇帝兼全國祭司之首。羅馬帝國對帝王的崇拜逐漸盛行。蘇拉(公元前138—前78年)當政時期,即被視為天之驕子,王權崇拜已露頭,到愷撒(公元前101—前44年)時為他舉行了所謂“封神”儀式,屋大維(公元前63—前14年)欣然接受神圣者“奧古斯都”的稱號,死后謚為神,并建廟加以祭祀。對帝王的崇拜,曾擴及帝國全境,具有鮮明的政治意圖。
在羅馬宗教中一直盛行占卜,占卜預兆在宗教和社會政治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每逢開戰、出師、征伐、媾和、大興土木,無不占卜請求神示。最常見的占卜法為觀察鳥的飛翔,圣雞的啄食,閃電的態勢。對發生的異常的自然現象,加以圓滿的解釋,同樣至關重要。羅馬帝國后期,東方宗教在境內流傳愈來愈廣。統治階級對東方宗教持排斥甚至鎮壓的立場,民眾、奴隸截然不同,他們敬奉埃及的伊西斯、阿努比斯、塞拉皮斯以及敘利亞和小亞細亞之神,認為比信奉官方崇拜的神更能帶來好處。東方宗教含有神秘主義和彼岸賞罰觀念,祭儀有時流于一種狂歡活動。羅馬當局曾嚴厲加以鎮壓不能奏效。公元3世紀,古羅馬帝國趨于解體,東方宗教更為流行,對密特拉、伊西斯、阿提斯、基督的崇拜已風靡帝國全境。[4]
到公元4世紀,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后,羅馬宗教逐漸衰落消亡。
五 古代中國的民族宗教
古代中國的民族宗教在這里是指中國自夏朝進入奴隸制社會以后,到東漢初期(約公元元年左右)奴隸制和封建制國家的宗法性宗教。這種宗教的組織活動與宗族家族結為一體,緊密地為宗法制度服務,表現為對祖先崇拜的特別重視,即把守孝祭祖視為社會頭等大事。國有太廟,族有宗祠,家有祖龕。從天子到庶民,祭祀先祖是一切祭神活動中非常普及、經常的一種,代代相傳,經久不衰。祖先崇拜成為其他傳統宗教崇拜的中心,外來宗教也必須與它保持一致。在宗法觀念的支配下,統治者用祖孫、父子關系看待天神與皇室的關系,君王自稱為天子,奉天承運,代天行權;又視國為家,實行君王一姓的家天下,百姓為其子民。天子或皇帝獨攬全國性祭典中主祭天神的權力。敬天祭祖作為一種宗教活動,沒有獨立的教團組織系統,國家與家族的組織兼有這種宗教職能。一個人在宗教祭祀活動中的地位,要由他在宗法等級制度中的地位來決定。古代中國民族宗教中的天神崇拜、祖先崇拜、圣賢崇拜等,它們作為長期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的官方宗教和正統信仰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不特別追究鬼神世界的真實價值和個人靈魂的解脫,不特別看重宗教祭拜的外在形式,而著重于宗教的社會功能,主要是政治的和倫理的教化作用。自古就有“神道設教”的說法,它概括了當政者對宗教社會本質的基本觀點。宗教祭祀是作為基本的教育手段來實施的。“神道設教”本身就包含神道和教化兩個因素,強調誠心信教然后才能教化人心。
(一)夏、商、周三代的宗教
夏商周三代是中國奴隸制社會建立、發展和衰落的時期,這種奴隸制是在父系氏族公社的基礎上形成的。部落聯盟演變為國家,禪讓制讓位給世襲制,但保留了氏族社會的血緣紐帶。君主是最高的專制家長,統治階級以血緣親疏來分配財富和權力。與此相應,出現了反映君權的天神崇拜,反映宗法私有制的祖先崇拜,并在這兩種崇拜的影響下,原始的英雄崇拜發展為圣賢崇拜,并保存和發展了普遍的鬼神崇拜。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社會分工的發展和階級對立的加劇,出現了一批巫、祝、卜、史等組成的宗教神職人員。他們以宗教為官職,精通宗教知識,為社會,主要是統治者提供宗教服務,并對以往的宗教教義和儀規作修飾補充。總的來說,夏代是宗法奴隸制初創時期,人為宗教也不夠發達;商代是奴隸制發展時期,神鬼崇拜相當盛行;周代是宗法奴隸制成熟時期,宗法道德充實了宗教活動的內容。
在夏代,尊天侍鬼的活動就已出現。天帝被認為是具有支配其他天上諸神的大神。后來又發展為高居于一切神靈之上、具有無限權威的最高神。當時,統治者把天當作人間主宰,并有一套祭天的制度和活動。商代的天帝崇拜更為盛行。商湯自稱是天帝的新代理人。在甲骨卜辭中,商朝人常稱天神為上帝或帝,它即掌管自然天象,又主施人間禍福。他們探求的主要方法是占卜,凡是戰爭、祭祀、飲宴、氣象、收成、田獵、行旅等事情,都要通過占卜來探明天神意旨而后決定行動。周人滅商以后,將宗法奴隸制從低級提高到高級水平,使之成為整個國家機構和政治制度的基本體制。這時天神的社會宗法屬性增強,天神“唯德是輔”,人君必須“以德配天”。天神不僅僅是王權的賜予者、支持者,還是王權的監督者和限制者。天子從天神那里取得統治人間的權力后,必須敬德保民,自覺維護整個宗法制度的根本利益,承擔一系列職能,才能取得天神的信任,光靠祈禱祭祀則無濟于事。這是周人吸取了商朝滅亡的教訓以后獲得的新認識。周朝的統治者使天神崇拜具有更多的倫理色彩,提出了主要以義理規定天的神性的天命論,為后來幾千年傳統宗教信仰奠定了基礎。
祖先崇拜也從氏族制社會中延續下來,夏代君王率先祭拜親祖,孔子曾說大禹“致孝乎鬼神”就是指他對親祖的敬祭活動。到商朝,殷人以共同祭祀始祖帝嚳維持全族的團結。同一氏族的人在宗廟祭祀;同一宗族的人在祖廟祭祀;同一家族的人在家廟祭祀。祭祖范圍的差別表示血統上的親疏。殷王以宗廟兼作治國之所,就是為了借祖先神如后稷、文王、武王,不僅死后服侍天神,而且在宗法道德上也要成為后世子孫的楷模。周代祭祖,種類繁多,天子、諸侯宗廟之祭不同,不同季節的祭儀也不一樣。周統治者非常明白,祭祖乃治國之本。
天帝崇拜和祖先崇拜及其制度、活動是三代宗教活動最核心的內容,神權是政權的有機組成部分,因而具有國家宗法性宗教的性質。后來,中國整個封建社會都以此為官方宗教和正統信仰。
鬼神崇拜是對天帝和祖先神以外的雜神百鬼的信仰和祭祀,是中國傳統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天地崇拜和祖先崇拜同時并存,互為補充,共同構成傳統宗教的龐雜體系。其中天帝為百神之首,祖先神為百鬼之先,百神百鬼各有自己的特殊神性與管轄范圍,組成一個多層次多方面的神鬼世界。到商周時期,對山川之神的宗教祭祀,逐漸集中于五岳(嵩山、恒山、衡山、泰山、華山)和四瀆(長江、黃河、淮水、濟水)。圣賢崇拜的對象不是完全的神靈,而是有傳說根據或者實有的人物,但他們被賦予了神性或半神性。其中有些崇拜對象被崇拜者當成遠祖。但對他們的敬奉主要不是出于血緣上的關系,而是敬重他們的功德,并在宗教思想的影響下,把他們神化為半神半人的人物。如傳說炎帝是古羌人氏族的祖先和宗神,他創造農業,故號神農氏。太暤是夷人氏族部落想象的先祖,他創造了畜牧業,故號伏羲氏。又傳說一系列社會文明器物,如舟車、弓矢、屋宇、衣裳等,都是在黃帝主持下發明的,他后來逐漸被視為華夏族的締造者而受到崇拜。圣賢崇拜是中國宗教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特征是把偉人看成圓滿無缺、人力所不及的超人,并對之膜拜。后來儒家神化五經,祭拜堯舜周孔,道教神化老子莊子,以及民間的關帝廟,武侯祠等,都是圣賢崇拜的產物。
(二)春秋戰國時期宗教神權的動搖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奴隸社會衰敗和封建社會初建時期。各諸侯國先后進行了封建性社會改革,經濟、政治和文化經歷了自夏代以來最激烈深刻的社會大變動。宗法性國家宗教受到沖擊和削弱。在中央神權動搖的情況下,受陰陽五行說影響的新的宗教崇拜——五帝崇拜,以及神仙方術興起。周朝的宗教觀念,經過儒家的改造加工,與禮德治結合更為緊密,形成更系統更細致的理論。
在當時的動蕩時期,人們備受動亂與災難之苦,對于天帝的權威和仁慈發生懷疑。《詩經》等書中,就出現了不少怨天、恨天、罵天的思想。同時,也出現了不少新的宗教思想流傳。首先是儒家的天命鬼神觀念。孔子繼承殷周的宗教信仰而又有所改造。他進一步消除了天神的人格形象性,使之抽象化,成為命運之天、義理之天。他還進一步限定了天命的作用范圍,強調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天命決定人的生死、貴賤,即所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這句話后來成為天命論的典型命題。但在事業的發展上,道德的修養上,孔子強調人應當積極努力,將盡人事和聽天命結合起來。孔子還重祭祀而輕鬼神,突出祭祀的教育作用,強調祭祀祖先主要是培養孝悌之心。儒家熱衷于提倡圣賢崇拜。孔子贊美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尤其頌揚堯,說“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孟子也是言必稱堯舜。其次,戰國時期出現了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五行學派。他將陰陽二氣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結合起來,并使之神秘化,用以說明天道人道的變化規律。具體來說,他以陰陽二氣的消長說明季節的變化,以五行相生相克來解釋朝代的變遷和興衰,形成了天人感應的以陰陽五行為特色的宇宙觀和歷史觀。戰國末年呂不韋主編的《呂氏春秋》又用陰陽五行說構造了一個形式嚴整的龐大的世界圖式。在宗教思想方面,出現了五帝、五神、五祀說。五帝和五神崇拜是天帝崇拜衰落的結果,它使天帝作為至上神的崇拜模糊起來。除此以外,神仙之說在戰國中后期開始流行,它反映了人們逃避災難,解脫生死,尋找世外桃源的愿望。《莊子》、《楚辭》、《史記·封禪書》都描寫了一些不食人間煙火、凌空飛行、長生不老的真人、神人。描繪了燕齊東臨大海,海市蜃樓的幻象,并引出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的傳說,導致許多世人乃至君王紛紛派人入海尋仙而不至。神仙方術與貴族永享榮華的奢望相吻合,大多流行于權貴之中。神仙傳說屬于一種宗教神話,不是一種獨立的宗教,一般來說,它的流行是基于個人的信仰,與國家宗教沒有直接的關聯。
(三)秦漢時期封建國家宗法性宗教的建立
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華夏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的封建統一帝國,創立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治體制。漢朝時,漢民族在大一統中逐漸形成。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制度,又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訓,不斷改進統治方式,建立起一套適合統一的封建宗法社會國情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政策,使大一統的漢帝國得以穩定。封建社會離不開宗教,兩漢時期儒學發展為神學經學,統治者為國家宗教的重建作了不懈的努力。在秦朝,秦始皇繼續把天帝崇拜作為官方信仰,他曾巡游泰山,并在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神。迷信方士、求仙人不死之藥,是秦始皇個人的宗教信仰。他曾派徐福帶領數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三神山,求不死之藥。漢高祖劉邦起兵時曾被說成是赤帝子下凡,統治初期繼續奉行五帝崇拜。但五帝崇拜缺乏至上神的觀念,這不利于統一的中央政權的鞏固。于是在五帝之上又出現了新的天神,便是“太一”概念而來的。漢朝初期,加工整理了三本書,即《周禮》、《儀禮》和《禮記》,它們保存著先秦宗法制度的遺典和舊說,又集中反映了漢初儒家的社會倫理主張和宗教神學思想,把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祭祀較完備的系統,又作了理論上的說明。在宗教祭祀制度上,天子和諸侯有嚴格的等級界限,對親祖鬼神的祭禮是整個禮教的中心環節。祭祀的重要性在于,上則順于鬼神,外則順于君長,內則以孝于親。總之,以祭祀行教化,使人們自覺遵守宗法等級名分。漢武帝時,董仲舒把儒學改造成了神學。他宣稱“天”是有意志情感的至上神,是百神的長官。天是萬物與人的主宰者和創造者。宣傳君權天授,一方面強調君臣之道體現天道,又宣傳災異譴告說,認為有些君王不合為君之道即是違背天意,天就顯示災異給予警告。可見,他的神學既為統治階級控制民眾服務,又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長遠利益,對某些君王激化社會矛盾的殘暴行為有抑制作用。東漢時期,讖緯及各種迷信禁忌盛行,讖緯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是兩漢神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讖緯為隱語、預決吉兇的宗教預言,又稱“符命”、“圖讖”。緯是用神異解經的書,多托于孔子,又稱“圖緯”。讖緯就是以神秘的宗教語言預言社會的變化,從而為各種社會勢力所利用。迷信禁忌流行,既包括天人感應、符瑞災異、圣人感生以外,還有神仙方術、各種禁忌、巫術。這表明在封建的國家宗教形成后,古代遺留下來的民間迷信活動并不因此而消亡,相反更加蔓延滋長,成為官方宗教的重要補充。古代中國的民族宗教,自漢代以后,隨著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產生,逐漸分流成封建皇權掌控的特別是敬天為主的國教,大量的帶有敬天法祖色彩的宗教則廣泛存留于民間繼續流傳至今。
[1] 呂大吉著:《宗教學通論新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40頁。
[2] 本節主要依據呂大吉、牟鐘鑒的有關著述撰寫,參見《宗教學通論》第三章、第五章的相關內容。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3] 參見〔蘇〕謝·亞·托卡列夫著《世界各民族歷史上的宗教》,魏慶征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421—472頁。
[4] 參見〔蘇〕謝·亞·托卡列夫著《世界各民族歷史上的宗教》,魏慶征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473—5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