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走近浙江
  • 王永昌
  • 8363字
  • 2019-07-16 11:30:14

六 中國城市農民工群體透析

在當代中國,最大的社會階層結構變化,就是億萬農民進城打工,并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社會群體和社會現象。可以說,不了解這個大群體,就不能說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不關愛這個大群體,就不能說是一個有大愛情懷的中國人;不解決好這個大群體,就實現不了中國的現代化。

(一)中國人口基本情況

據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進行的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國總人口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記的內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為1339724852人。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為7097600人。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552300人。臺灣地區人口為23162123人。內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家庭戶401517330戶,家庭戶的人口為1244608395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了0.34人。內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為652872280人,占48.73%。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為105.20。

(二)城鄉人口以及流動人口情況

內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了207137093人,鄉村人口減少了133237289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了13.46個百分點。流動人口多是當今中國人口國情的一大特點。根據這次普查,我國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6139萬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3996萬人;如果不包括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則為22143萬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萬人,增長81.03%;其中不包括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增加10036萬人,增長82.89%。這主要是多年來中國農村勞動力加速轉移和經濟快速發展促進了流動人口的大量增加。也就是說,2010年中國扣除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流動人口為2.21億人,比2000年增加了1億人。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這一次沿海發達省份的常住人口占的比重增加,而內陸稍微欠發達地區的常住人口占的比重在下降。這也就是說,更多的人口從內陸西部往東部發達地區遷移、流動。[1]

(三)中國目前城鄉勞動力情況

根據2010年11月1日進行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中國內地15—59歲人口(即勞動力人口)為939616410人,占70.14%;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36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中國內地總人口13.7億多中的勞動力有近9.4億為勞動力人口。目前居住在鄉村的總人口為674149546人,占50.32%,城鄉人口各占一半左右。2009年,中國農村的勞動力約為4.6875億。

(四)中國目前城市農民工規模情況

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國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6139億人,如果包括半年以下的流動人口(不包括很短期的流動人口),其數量則更為龐大。在這些流動人口中,其主體應是離鄉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農民工的數量已經超過2.4億,另據國家統計局的有關專項調查顯示,20世紀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總人數為8487萬。同時,2010年全國有超過2000萬農民工的隨遷子女,其中有1167萬學齡子女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2]根據另一資料,全國當前有2.23億的農民工,而其中新生代農民工約有1.4億人,約占農民工總數的60%。[3]目前中國內地約有4.69億的農村勞動力人口,起碼有50%以上屬進城進企業打工的農民工。據國家統計局2012年1月17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全年農民工總量25278萬人,比上年增加1055萬人,增長4.4%;其中本地農民工9415萬人,外出農民工15863萬人。外出農民工月均收入2049元,比上年增長21.2%。

(五)城市“農民工”的歷史進程

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即農民的市民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演進過程。從歷史角度講,有城鎮形成并同時出現工商業之后,也就開始了農民的市民化過程。當然,我們這里主要指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的市民化進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對農民進城的政策或者說制度安排,大致經歷了從“自由遷移”到“嚴格控制”、從“離土不離鄉”到“離土又離鄉”、從“消極應對”到“積極引導”這樣若干歷史演進階段。

第一階段是允許“自由遷徙”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1958年。新中國成立初期,法律規定公民有自由遷移權,加之城鎮發展工商業需要,當時有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鎮工廠、商店而成為城市市民。1957年國務院通過了《關于各單位從農村招用臨時工的暫行規定》,開始限制農民進城工作。1958年1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從此,中國內地開始產生了城鄉二元化特有的社會結構。

第二階段是“市民返流”段。從1958年開始,不但嚴格控制農民進城落戶,到“文化大革命”時期,號召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出現了反工業化、城市化的城鄉人口倒流現象。總的看,改革開放前,由于推行計劃經濟,實行戶口管制和糧食統購統銷掛鉤制度,工農業基礎薄弱,發展不快,供給短缺,加之嚴控式的社會管理體制,因而中國內地長期實施限制農村人口進城的戶籍管理制度。

第三階段是自發的“離土不離鄉”階段,即類似于介于紅、綠燈之間的“黃燈”階段,時間大約在1980—2000年。此時,中國內地進入了改革開放的初期。1980年,全國勞動就業工作會議及其一系列相關文件出臺,從此為農村勞動力流動打開了一個歷史性缺口。1984年10月,中國內地開始進行城市改革,但還是計劃經濟體制。同年,國家允許農民進入城鎮務工經商,這成為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政策改革的一個重大標志。那時,國有企業普遍虧本,但鄉鎮企業開始有了較快發展,外資企業也發展起來了,企業的雇員基本上都是農民工。這些從事實上成了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政策改革的標志。1989年,中國內地出現了第一次“民工潮”。正是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向城市加速流動,到1996年,農民工就達到了8000萬。這個階段,政府對農民工總體上處于消極被動的應付狀態,政策上提倡“離土不離鄉”。

第四階段是積極引導階段,時間上是2000—2010年。進入21世紀初,上層決策部門和社會各界主動順應發展潮流,開始更正面看待和評價農民工,并積極疏導農村人口流動大潮。2001年,政府提出了加速推進“城市化”進程,開始著手建立惠及農民工的覆蓋城鄉的公共服務體制。2003年12月,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中,首次以中央名義做出重要判斷:“進城就業的農民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2006年l月31日,國務院發出了《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要求各地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建立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的政策體系和執法機制,建立惠及農民工的城鄉公共服務體制和制度。

第五階段是更多關注“新生代”階段,時間上是2010年以來。2001年,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王春光第一次提出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概念。2005年,“新農工”、“新生代農民工”、“二代農民工”等稱謂先后廣泛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2010年伊始,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明確了“新生代農民工”這個新概念。這標志著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民工——城市流動的勞動大軍,開始進入了又一個新的演進階段,即新一代農民工階段,第一代農民工大多謝幕南方沿海城市,陸續回歸家鄉。目前,新一代農民工正成為中國內地城鎮的亦工亦農的流動著的勞動大軍。

(六)城市農民工產生的社會原因

當今中國城鎮流動農民工約2.5億左右,這實屬是個巨量的龐大群體。它的產生、演化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人類的現代化進程,就是人口、經濟、政治、階層、文化等社會結構的演進過程。

顯然,社會經濟、產業結構從以農業經濟為主導必然要向工業經濟轉變,即工業化發展進程是不可避免的歷史規律;而隨著工業化、商業化水平的提高,社會城鄉結構也必然要從以農村為主導向城鎮轉變,即城市化發展進程也是不可避免的歷史必然;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社會的就業結構、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等等,也必然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但在當代中國,由于人口多,農村勞動力相當充裕或者說相當過剩(至少目前還如此),再加上實行嚴格的城鄉二元化的戶籍身份、土地住宅、社會保障等社會管理制度(雖有松動但尚未有重大改變);再加上社會政策、思想觀念、社會管理體制還不適應、來不及消化如此龐大的農民工群體等等,自然造成了龐大的城市農民工群體。雖然世界各國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都遇到過類似當今中國的城市農民工問題,甚至到今天還遺留著多少與城市“農民工”有關聯的城市“貧民窟”問題,但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里涌現出如此龐大的城市農民工群體(如按70%的城市化率計算,13.7億多人口將有9億多人口要成為城市人口,中國內地尚有近3億左右農村人口要轉化為市民),這就同加速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龐大的人口以及城鄉二元的社會管理體制有關了。

工業化、城市化造就城市農民工,也將消融城市農民工;城市農民工托起、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也將逐步造就自己,消融自己。但中國的城市農民工的形成、演化、作用及其命運和前景,卻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

(七)城市農民工的尷尬特性

城市農民工是一個有著特殊身份、特殊地位、特殊利益的社會大群體。

當今中國農民工的特性,主要有:一是來自農村、身份屬“農”的“農民”,但他們已經不從事一般的農業生產,而主要從事工業、三產服務業了;二是他們雖然戶籍在農村,但工作、生活主要在城鎮了;三是他們雖然在城鎮從事工商業,但他們的就業崗位、生活居住地卻具有很大的流動性和不穩定性;四是他們雖然是當代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主力軍,但由于技能、體制、政策等原因,他們得到的報酬與他們所付出的勞動通常不相一致,總體上屬于低廉的勞動力;五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長期居住、工作在城鎮,而且向往城鎮生活,但對他們中的多數人,目前卻又很難融入城鎮,可謂除了身在城市、心向城市卻又有些可望而不太可即的尷尬狀態;六是進城打工的億萬農民工,是當代中國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主體之一,是當代中國城市發展的主要建設者之一,是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之一,但他們還主要不是社會財富的分享者,也還不是政府所渴望的那樣成為城市的主要消費群體,因為“我需要撫養孩子和贍養老人”。這真是“大城市的高樓大廈是我們農民工們建的,但我們卻沒有得到多少好處”。農民工兄弟姐妹們有的會經常這樣說,但更多的是尚未意識或尚未完全意識到自己的應有權益。這另一種的尷尬。平心而論,是到了政府應該更多地確保農民工能分享到更多社會財富的時候了。

總之,這是一個具有多層特性、變動之中的社會大群體。

(八)城市農民工的歷史貢獻

當今中國城鎮農民工不但有其產生的歷史必然性,而且具有其存在的歷史合理性。過去、現在和未來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離開城市農民工這個群體的貢獻,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都是不可想象的。

改革開放以來,進城打工的億萬農民工為當代中國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主要有:一是產業工人的主體。在當今中國,幾乎所有的工業、三產服務業都或多或少離不開農民工,尤其是面廣量大的民營企業,農民工更是其主體。二是城市建設的主力。城鎮的高樓大廈、建筑工地、道路水溝、綠化衛生、家政服務、市場商店等等,到處都凝聚著農民工們的辛勞汗水,而且幾乎所有最苦最累最臟最重的活兒都是農民工們干的。三是農民工低廉的勞動力價格支撐了中國三十多年來經濟的快速增長,也為中國產品開拓國際市場、形成低廉的產品價格優勢、擴大外貿出口作出了巨大貢獻。四是農民進城打工,一方面解決了他們的就業出路,另一方面他們客觀上也為國家緩解了社會就業壓力,而且他們還同時創造了大量新的就業崗位、新的市場需求,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提升國際化水平以及社會就業水平,創造了歷史性成就。五是農民工群體一頭連著農村,一頭連著城鎮,一頭連著工商業,一頭連著農業,一頭連著農耕文明,一頭連著城市現代文明,一頭延續著樸實的傳統生活方式,一頭接受并慢慢融入城市的現代生活方式,因而城市農民工們極大地拉近了城市與農村的距離,為統籌城鄉發展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六是農民工群體的存在和變化,客觀上加快推動了我國城鄉二元體制、社會保障體制、社會組織管理體制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的變革進程,等等。

上述幾個方面,足以說明農民工群體對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以及勞動力素質的提高,都是功不可沒的。沒有農民工群體,就沒有當今中國的現代化;不理解他們,就不能理解當今中國。他們是當代中國的一個巨大的主要群體,是當代中國的一個主要國情,是當代中國的一個基本特征,也是當代中國發展道路的一個基本特色。難怪有識之士呼吁要在當今中國建一個非常特殊的博物館——“農民工博物館”,以展示、彰顯農民工對中國現代化建設所付出的艱辛勞動和巨大的歷史貢獻。

(九)城市農民工的困苦呼聲

城市農民工是一個貢獻多卻回報少、勞動苦卻待遇差的群體。他們在就業、報酬、居住、就醫、子女就學等等方面,都面臨著許許多多城市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據有關方面的調查匯總,目前農民工的主要困難和訴求有:一是社會上對農民工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社會歧視,不少人看不起農民工,把他們看做是低人一等的賣苦力的“勞工”,不能平等看待他們、尊重他們,因而存在著身份、職業等方面觀念上或者說是社會心理上的歧視。二是農民工工資水平普遍較低。雖然近年來農民工工資持續增長,但相對水平仍然較低。據調查,2010年多數省農民工月平均工資大約1800元左右,只有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的一半左右,而且與城鎮職工的收入差距有擴大之勢。因此,增加收入仍然是農民工當前最強烈的要求。農民工們希望政府能持續合理地提高最低工資水平,并強化勞動權益保護,確保加班費能及時足額發放。三是農民工們“安居”條件,他們不但是城里的無房戶,也是城里居無定所者,同時房租費用與收入水平差距大,因而他們往往只求有一個“睡覺地方”的低要求。因此,農民工們普遍對居住狀況不滿,希望政府和用工單位改善居住條件,或政府能出臺特殊政策,允許他們購買政策性住房。四是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比率偏低,希望用工單位為農民工繳納的工傷、醫保、失業、養老等社會保險,能靈活繳費和方便續轉,尤其期望能盡快融入城市的社會保障體系,以解后顧之憂。五是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護,希望政府和執法部門加大執法力度,切實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六是農民工子女就學是其一個越來越突出的難題,尤其隨著新一代農民工逐漸進入結婚生子的年齡段后,這個問題更加凸現。從調查情況來看,對農民工子女就學“兩為主”的政策,其中“以流入地為主”的政策執行較好,但“以公辦學校為主”的政策執行的情況各地參差不齊。現在,要求子女能接受平等教育和非義務教育,越來越成為農民工們的新訴求。七是希望改善他們的工作、生活環境,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等。

城市的農民工的確有著許許多多煩惱和困惑。他們工作在企業,卻是農民身份;他們生活在城市,但不是市民;他們天天蓋高樓,卻難求七尺安身之屋;他們向往城市,卻很難融入城市。

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強調“要著力解決農民工實際問題。對農村人口已落戶城鎮的,要保證其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對暫不具備落戶條件的農民工,要有針對性地完善相關制度,下大力氣解決他們當前在勞動報酬、子女上學、技能培訓、公共衛生、住房租購、社會保障、職業安全衛生等方面的突出問題;今后出臺有關就業、義務教育、技能培訓等政策措施,不要與戶口性質掛鉤”[4]

我們期待著這一重大決策的貫徹落實,為城市農民工的工作和生活創造更多更實惠的政策、法律、社會保障、社會氛圍等環境。

(十)城市農民工群體的漫漫前景

這是一個被當今中國經濟社會現實,包括人口、體制現實所孕育出來的巨量群體,又是改造當今中國現實社會的具有巨大能量的群體;這是一個參與創造中國未來的群體,又是被中國未來所改變的群體。那么,城市農民工們的前景命運如何呢?當代城市農民工群體可能的出路前景有:

一是從歷史長河角度來分析,“城市農民工”將成為一個消失的歷史概念。隨著城市化、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工”將會消亡,就像如今發達國家那樣,不但沒有了“農民工”,甚至連傳統意義上的農村、農民都逐漸消失了。但中國農村人口特別多,這個消亡的歷史將是漫長的,而且新形態的農村也將長期存在。有人預測,到2050年,中國城鎮人口的比例可能達到80%,相當于美國目前的水平[5]。也許,樂觀的估計,中國要再過50年后,才會逐步消失“城市農民工”這個社會大群體。他們參與創造中國的城市化、現代化前景,同時他們本身也將被這個城市化、現代化進程所改造,并被這個進程所消融。

二是今后一個較長時期,“農民工”轉化為市民的人數會增多,速度會加快。因為,第一代農民工年齡進入中老階段,他們中的多數逐漸回歸農村故鄉,而新生代農民工逐步取代前輩成為“農民工”的主體,但他們多數生在城市、長在城市,適應并向往城市生活,對農村卻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再加上各級政府部門以及社會各界對社會發展趨勢、農民工有了更正確的認識,實施更大的推進城市化政策力度,因而今后我國農民工轉化為城市市民,即融入城市的步伐會有所加快。

三是相當一部分仍然要返回農村。盡管長期講農民工要消失,中期講農民工轉化為市民會加速,但今后中短時期,仍有相當數量的農民工還要返回農村。這是因為,工業化、城市化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農民轉化為市民也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目前,中國的城鎮還難以消化、承接大量的農民成為城市市民。再說,中國是一個有著13.7億人之多的人口大國,而且農村遼闊,農村人口也多,因而中國城市化不太可能走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今后中國的城市化是城鄉統籌一體發展的新型城市化,農村還會存在,但這是新形態的農村;農民還會存在,但這是產業工人型的新生代農民。因此,中國無論城鎮還是農村,客觀上都決定了在相當長的歷史跨度內,還有相當數量的農民工要返回農村。

四是相當數量的城市農民工不但會轉化為市民,今后會在城鎮安居樂業,而且他們中的一批能干者,經過打拼搏擊,會脫穎而出,有的會成為單位骨干,有的成為自己辦企業的創業者,從而轉化為社會的中產階層或富裕階層群體。

五是農民工群體對城市發展能力提出了大難題。30多年來,中國城市化取得了長足進步。1980年時城鎮人口為1.9億人,城鎮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僅為17.9%,到2010年,這兩個指標已經分別達到近6.66億人和49.68%。而到2011年年底,中國城鎮人口已占總人口數的51.27%。201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過了鄉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超過50%。中國的城鎮化規模之大、速度之快世所罕見。中國的城鎮人口目前已超過6億多人,這個數字也超過了世界上許多大國城鄉人口的總和。短時期內的城鎮人口爆發式增長,也帶來了就業、住房、上學、醫療及各類公共服務的巨大壓力。大量農民移居城鎮,使城鎮化水平很快提高,同時也不可避免帶來或加劇了諸如交通擁擠、就業困難、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城市病”,給城鎮發展能力提出了難題。

六是農民工群體對社會管理提出了新挑戰。這又是一個與億萬農民工們前途命運息息相關的大課題。農民工群體是當今中國經濟社會、城市鄉村發展的主力軍,他們的功勞人所共見。但如此龐大的、流動性很大的群體,也給我們提出了許許多多需要加快社會體制、城鄉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的課題。社會改革和社會管理不當或缺位,這個群體最有可能成為不穩定的群體之一。

今天的中國,已經有6億多人口工作、生活、居住在城鎮,未來還有數億農村人口在等待著城市化進程,盡管他們中的多數人尚處于“半城市化”狀態(也就是他們一方面已成為城市中的非農就業人口或常住人口,另一方面卻難以像城鎮非農戶口居民那樣分享城市化帶來的社會待遇,他們尚未完全融入城市社會保障等體制),但中國的這種變化不是一個簡單的城鎮人口百分比的變化,它標志著中國數千年來以農村人口為主的城鄉人口結構發生了逆轉。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中國首次成為一個城鎮人口占多數的國家。世界對中國是“農業大國”的傳統認識,從農歷“兔年”(2011年)的結束而開始改變了。中國用30年的時間,完成了歐美國家用上百年時間完成的城鎮化過程。而所有這一切巨大變化,都同億萬城市農民工的辛勞和創造分不開。同樣,未來中國的前途和命運,也必然是同城市農民工這個巨量群體緊緊聯結在一起的。

(本文刊發于《中國城市化》2012年第6期。)


[1]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人民日報》2011年4月29日第9版。

[2] 《進退兩難的農民工》,轉引自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主辦《改革內參》2011年第47期,第1頁。

[3] 《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中國政協》2011年第14期,第24頁。

[4] 《國務院發文要求戶籍改革要解決民工實際問題》,《浙江日報》2012年2月24日第6版。

[5] 《城鎮人口超農村考驗巨大中國》,《環球時報》2012年1月20日第2641期第7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土默特左旗| 青岛市| 山西省| 宁安市| 阿图什市| 星座| 荣成市| 柞水县| 溧阳市| 泸州市| 绿春县| 卓资县| 仙游县| 桂东县| 富宁县| 左云县| 五常市| 凌云县| 曲阳县| 黑河市| 灵丘县| 民和| 呼图壁县| 德昌县| 比如县| 大悟县| 宝山区| 准格尔旗| 黔东| 乐至县| 应用必备| 竹北市| 广平县| 横山县| 蓬溪县| 二连浩特市| 福贡县| 同江市| 广元市| 敦煌市| 新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