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視野觀照下的蘇聯文學
- 韓捷進
- 1590字
- 2019-07-05 15:17:55
一 時代精神的感性顯現
文學藝術是人的精神靈魂的藝術展現,反映人們在生活中的思想感情與行為;文學藝術又與社會時代精神密切聯系,反映社會現實,揭示社會主流思想,是特定時代精神的感性顯現。從古希臘羅馬文學到現代社會人類文學,從荷馬史詩、莎士比亞戲劇到海明威的小說,無一例外。荷馬的史詩是希臘原始公社制向奴隸制過渡時期的百科全書,是氏族英雄精神的集中體現。莎士比亞的喜劇、悲劇、傳奇劇創作藝術形式的變化,深深烙上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英國社會歷史動蕩變遷的印記,真實反映那個時代人們的人本主義情懷。海明威的小說創作,反映了世界大戰之后美國人精神疲憊、迷茫、痛苦之狀態,也揭示了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不斷奮進的人類意識。在人類文學史上,類似的文學作品被譽為傳世佳作。人類文學藝術發展的歷史表明,具有藝術魅力的文學作品,烙印特定時代社會的色彩,閃現人性的某種特征,甚至呈現全人類的普遍意義。
在不同時期優秀的文學作品中,人性、人道主義、社會意識、階級性總是較完美地融和為一體。蘇聯文學與其他民族國家特定時期的文學作品一樣,自然不可避免地帶有那個時代的痕跡,甚至在某一特定階段,被賦予了太多的非文學性的因素,即社會意識、階級性凸顯,存在一體化、標準化的模式。在斯大林執政時期,黨和國家加強了意識形態的控制,蘇聯文壇趨向單一的審美范式,而且提出了一個創作原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盡管如此,蘇聯文學歷史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文學是人學”的命題被蘇聯“現代”文壇的領袖作家高爾基提出,強調了文學與人學的關系;人性、人道并未消失于斯大林時期的蘇聯文壇,而是在文學中具有獨特的外在表現形式與內涵特征,文壇呈現出許多烙印特定時代社會的色彩與人性特征、享有一定審美價值意義的文學作品。在今天,它們能喚起人們的不僅是對文學的熱情,還有對光輝歷史的記憶和對美好未來的追求。“俄羅斯文學與任何別的一種文學有本質的區別。我們的文學比藝術的含義廣,它是人民命運的表達。它的存在不是為了娛樂讀者,而是為了把讀者凝聚成一個民族的精神整體。”[2]文學作為“人學”,它是文化的部分,它不僅與人的自然屬性密切相連,同時又與人的理性相關。人的思想、價值、感情、生活、命運與前途的藝術描寫,是文學具有人性魅力的主要評判標準。但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的“撇開歷史的進程,孤立地觀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類個體”的唯心主義觀點時,明確指出人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4]。人不是脫離社會的孤立物,是社會化了的人,人的本質、人的性情具有歷史的具體性和現實的社會性,人性與社會性是融合的。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變化,人們對人的本質的認識、對人的價值觀念的理解會有變化,不同時代不同時期不同思想觀念的作家有著不同的審美情趣和藝術表現。
蘇聯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一個新的政體國家,它在暴力革命中建立,在艱難困境中行進。在蘇聯建立的初期,國內外敵人威脅破壞不斷,經濟上困難重重。特定的歷史決定了蘇聯領導人加強意識形態的管理,激發蘇聯人民的革命熱情,增強戰勝一切困難的信念與勇氣,在社會政治方面排除敵對勢力與異己分子,在經濟建設方面,強力推行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政策,以實現國家政治的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活躍創作在這一時期的蘇聯作家,很自然地會反映蘇聯社會的主流思想與人民的精神,在文學殿堂大力塑造在蘇聯革命與建設中的人民形象,抒寫人民意識的覺醒與創建新生活的信念,揭示蘇聯社會的歷史進程,這成為文學的主旋律。“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現”[5],作家的藝術思維方式體現了作家對現實世界把握的審美深厚度,這一時期蘇聯作家的審美深厚度源于作家強烈的社會現實感和對新生活的熱望。30多年的蘇聯“現代”文學見證了蘇聯的歷史風云,也構成了其獨特的人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