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研究方法和使用資料

作為一種傳統的和正在形成傳統的口頭敘事,民間故事講述往往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民眾的實際生活承載著解讀故事講述傳統的全部內碼,無論故事的產生、人們的聽講傳播,還是文本形式和功能,都在人們的生活中完成。

故事講述活動始終鑲嵌在民眾日常生活中,把握民眾的生活狀態是闡釋故事講述活動的關鍵。因此,書中特別注意在流淌著的生活之河中去觀察、記錄和理解講故事行為的性質、特征和功能。根據故事講述的這種特質,筆者在搜集階段采用參與觀察和深入訪談的田野作業方法,在研究中采用民俗學、民間文藝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同時也借鑒一些社會學、人類學的方法。這里簡要說明研究方法和使用資料問題。

一 研究方法

研究過程是對于研究對象的認知和把握的過程。鑒于上述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筆者采用了倒敘法、比較法等研究方法,這些方法又都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攝之下的具體操作的專業技術性方法。

(一)整體研究中的倒敘法

整體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一種結構系統。就不同的學科來說有兩種結構:一是已經完成的結構,如公理;二是正在形成或者重新構成的結構,如人類社會精神結構。[62]而民俗文化生活中的故事講述活動則是一種精神結構。由于結構系統中的整體性和復雜性,我們不能采用一種被人們稱為分析方法或者分解式的探討方式,不能把研究實體分解成簡單的組成部分,然后各自孤立地被觀察。當人們把有機體的組成部分分離出來的時候,它們就已經不再是一個活的系統的組成部分了,即使最后把分析的結果加以整合,也不能達到對于一個有機整體的理解。各個部分是在動態上互相聯系組成的整體中表現出各自的性質和特征的,脫離了決定它們本質的有機整體也無法正確認識它們。[63]那么,面向故事講述的結構系統,筆者采用的研究視角是一種類似于列維—斯特勞斯所提倡的“倒敘法”[64],即從整體求部分的方法。

倒敘法符合對事物的現實本質的認知過程。故事講述活動本身是一個內在因素互相依存的有機整體。每一次故事講述,都是與其他時刻不同的講述,這說明存在著一個把發生聯系的各個事物包含在內的整體:主體、語境和文本互相作用所產生的故事講述活動的整體。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故事講述活動也是民俗文化生活的整體呈現,研究者所見到的不是清晰的各個部分獨自的運轉,其中沒有講述人的個人經歷、聽眾審美經歷的線索,沒有講述使用的故事文本的演變歷程,而是故事講述一種共時結構的整體形態。因而,從撲面而來整體的感知中認識各個部分之間關系,也是整體研究的有效途徑。

倒敘法還有利于研究資料的全面審析。故事講述活動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在民俗文化生活中來觀察和體驗。研究者從田野作業中所獲得的大量實地調查的口頭記錄資料,一般都是民眾生活實踐活動的狀況,是故事講述人在故事語境中運用故事民俗文化模式的活態資料,也是一種呈現出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整體性的資料。故事講述人、語境和文本都是在故事講述活動的整體中發揮各自的作用。這種資料本身的整體性也制約著研究者采用倒敘法。只有對正在講述的過程中活動整體的觀察以后再進入各個部分的研究,才能真正把握故事講述的實質。否則,直接抽取講述人或者文本的部分資料,就肢解了講述活動的整體性和資料的整體性。

總之,研究者要深入理解所獲得的這個民俗文化形式的整體,就必須沿著從整體或者結果向各個組成部分或者原因的作用的倒敘的方向,在對象的活動著的整體中來分析構成有機整體運轉的各部分因素,最終達到對要素之間聯系的整體認識。

(二)比較的方法

對于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民眾精神民俗生活中的規律性的研究,離不開比較的方法。故事講述習俗是隨著時代而發展變化的文化形式;故事講述活動本身也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結構系統。我們的研究需要在不同或者相似的事實的對比中找出彼此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以及成因。任何具體的故事講述活動都是通過具有各自代際、職業、身份特征的個體講述者,在各種語境下演述不同或相同的故事文本的動態過程。要對這樣一個民俗文化形式的整體進行相對真實的把握,就需要在各種重要的關節上進行大量的比較研究,以便幫助我們認識故事講述的結構系統中那些變量的屬性、造成講述形態異同的因果關聯,等等。

與故事的傳承和擴布特征相一致,書中主要涉及的是歷時性和共時性的比較方法。歷時性的比較用于村落講述活動的整體變化情況的研究、個體講述人傳承活動的歷程等。共時性的比較則用于現場觀察到的主體、語境和文本的互動關系中的變化因素的研究。如對于語境的研究,注意盡可能比較相同語境下不同講述人的故事講述,以及不同語境下相同主體的故事講述。

需要說明的是,民俗文化的變異是一種適應性的生態調整。[65]這種適應性的生態調整不僅表現為宏觀的歷史或者地域的故事流傳和變異,而且也表現為微觀的傳承語境中的故事講述行為的變動。在實際的故事講述活動中,人們在運用習得的文化模式進行操作的時候,適應性的調整貫穿始終。通過比較研究,故事講述活動中各個部分之間的互動關系和適應性調整規則會比較清晰地凸顯出來,使我們從不同的層面上接近對故事講述本質的認知。所以,比較方法是筆者采用的主要方法。

二 使用資料

書中使用的資料主要有文獻和田野記錄兩部分。文獻資料主要是遼中縣地方志、遼寧地區的民俗資料匯編以及一些相關的遼寧的社會歷史文獻。田野記錄來自實地的調查。這些資料的收集和運用都分別按照整體研究的目的進行的。

(一)田野記錄資料

田野記錄資料是書中最主要的實證資料。它包括村落老人的口述史、講述人個人生活史、故事講述活動現場錄音和田野筆記等形式。除了部分口述史與文獻結合使用以外,其他的資料都用于故事講述活動本身的研究部分。這些資料都是整體統一的資料:人們關于故事講述語境、講述人以及故事文本的談論,都與人們故事講述活動的整體知覺聯系在一起。和講述現場觀察記錄一樣,在筆者的研究中,這些例證資料都沒有從人們的整體回憶和現場行為的整體中剝離出來,只是不同章節所論述的側重點在于其中一個方面而已。這種做法的唯一目的在于努力實現故事講述活動內部要素之間的整體性理解。

此外,在使用資料時,本書力圖保持資料的原貌,特別是來自田野記錄的資料,都是筆者現場實況的筆錄和錄音,不做任何意義上的整理和加工。當錄音記錄在轉變成文字的時候,會不利于閱讀,特別是成段的故事文本,方言土語比較多,口語的冗贅現象很常見,而且括號中還添加現場觀察說明,但是,這恰恰是文本中反復強調的口承文化的本質特征。研究不等于單純的閱讀欣賞,科學性是第一位的。研究者的職能只能是在那些需要理解地方文化之處加以解釋,而不在文化原有形態記錄文本上添加任何個人的東西。當然,筆者的資料選擇本身也是一種外在的添加行為,但是,這是詮釋文化的必需。

還有一點,由于筆者的調查點是自己的家鄉村落,調查對象是親人和同村熟人。因此在寫作過程中存在一個問題:筆者站在哪個視角來書寫家鄉的講故事習俗?例如,最簡單的一個問題:提到某個講述人,他是筆者的叔叔或者筆者的父親或者按照姻親輩分是筆者的舅舅或大姨,若按照生活中的稱呼來寫作,要將在每個名字背后加上冗余的親族關系的注腳,這顯然與論文風格不統一。因此,在附錄五中對調查者與筆者的親緣關系列表以使讀者明了,在正文的行文中無特殊情況則都只提及他們的名字。這樣做,不是為了讓筆者的分析和描述顯現更為客觀的姿態,只求行文的方便、格調的統一。至于研究中的田野關系的問題,讀者將在第七章看到專門的討論。

(二)文獻資料

各種文獻資料用于幫助恢復村落社會歷史進程、理解地域文化特點。書中對于村落歷史的恢復不是從村落初創時期開始的。因為故事講述傳統的現實承擔者——村民所經歷的歲月最多只有近90年,而實際參與故事講述的時段最多也不到80年,所以,近一個世紀的歷史與目前故事講述習俗發展有著最直接的背景關聯。而各種文獻宏觀的梳理比較多,對于村落歷史研究只能提供區域歷史背景知識,所以,大部分的村落歷史則通過田野記錄的村里老人的口述史來補充。主要是利用老少村民的記憶來恢復村落近70年民俗生活的歷史,特別是與民間故事講述密切相關的村民的精神生活史。

當然,書中關于故事講述的區域(村落)和時段(70年)的限定,并不是對于這些故事的流傳地帶和時間的限定。故事的傳承性和擴布性決定了流傳的歷史和空間的跨度。這個村落中人們講述的故事可能來自附近的村落或者異地;現在講述的故事所反映的民眾觀念也可能是古代的積淀。[66]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本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村民故事講述活動的特征上,不涉及故事文本的時空流傳過程的問題。

要想在一個村落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上深入了解故事講述習俗的歷史和現實的整體情況,就必須親身參與村落生活,盡可能細致地觀察和記錄從村落到個人的全部資料,在這種前提下再相對集中于故事講述活動的資料。

基于上述研究目的,筆者逐漸展開自己的田野作業計劃。筆者是利用幾個假期進行的。先做家戶的普查,確定村里人們公認的和家庭公認的信息提供者和出色的講述者。講述人的調查是筆者的田野作業的核心部分。由于時間限制,筆者的興趣從最初的家戶范圍提供的信息,最后集中在幾十個不同身份、講述風格、講述內容的人們的講述活動的調查上。

由于筆者和研究對象的特殊關系,田野作業也具有特殊性。觀察自己熟悉的地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個民俗學者必須“使自己學習人類學的局外人的眼光去認識本土文化”。[67]這就需要學者從局內人跳到局外的視角,保持一種恰當的距離,以便科學地描述和分析自己所面對的研究對象。筆者初中以前都生活在村里,但是,由于祖父、父母都是移民,住在村邊,與村人平時的交往不多。特別是,由于20多年求學生涯,筆者對于村落的許多事情都沒有機會真正了解。這也許是筆者的特殊身份的一種優勢。盡管無法排除各種主觀性,但是,筆者都努力在研究者和地方解釋之間來觀照家鄉的故事講述習俗,試圖獲得區域生活文化的本質性認知。

筆者的田野作業也是一種民俗文化、民眾生活和心理的參與。熟人之間彼此聊天聯絡感情會占去近半個小時的時間,然后才進入故事講述狀態。而且在村里,不是很熟悉的人們在對方的家里一般不停留太長時間,除非有過特別的禮尚往來才能比較自由。筆者也必須遵循這種村落倫理原則,即使很愿意再多聽下去,也要看彼此的熟悉程度和對方的情緒、態度。這種時間也有靈活性。有時請求一個講述人講述,他們往往在一個故事之后進入了興奮狀態,接著能一連講述兩個小時,并在每一個故事講完后停下來參與聽眾的評論,筆者也可以順勢插入一些問題。也有的時候講述人匆匆講述半個小時就忙著別的事情了,故事講述就此打斷。采錄的地點一般在講述人家里,也有的是講述人經常講述的場所——親友家里、公共場合等。晚上是故事講述的最佳時間,但是,筆者的女性身份和居住地限制了這種語境的聽取。只有幾個晚上,在男親友的陪同下才到幾個講述人那里去。夜晚的家庭一般都是人們休息的場所,除了至親外,沒有其他人來做聽眾,時間也受限制。所以,比較理想的調查大部分是白天進行的。

與故事講述人之間的交談是田野作業中最重要、最艱難的事情。雖然,彼此經過介紹就很快熟悉,但是,要了解他們故事講述的實際形態就必須使他們能夠熟悉到忽視筆者存在的程度。所以,筆者主要采用非結構式的訪談,一面參與他們的家庭和聚合聊天,一面聽取他們的故事講述,在適當的時候加入自己的問題。同時,圍繞講述活動的四個方面構成(語境、講述人、文本、歷史)仔細記錄下講述語境中的結構變化、人們聽講狀態、講述人個人生活史、故事文本以及人們對于故事講述的回顧和評價,等等。

在總計5個多月的調查中間,在母親楊金英的陪同、協助下,筆者重點調查了25人的故事講述情況,搜集了近500則民間故事以及各種村落歷史現實的傳聞,發現5位能講述50則以上的重要的故事講述人,磁帶記錄100盤,累計近100個小時,還有照片、調查筆記等形式的資料。講述人從性別、年齡和職業上劃分為三組,具體情況如下:

1.從性別劃分:女性11人;男性14人;

2.從年齡劃分:60歲以上13人;40歲到60歲之間的9人;40歲以下的3人;

3.從職業劃分:普通農民12人;有從商經歷的3人;農村干部3人;(不包括有過幾年干部經歷的2人);中小學教師2人;手藝人兼農民3人;退休工人2人。

這些組別中不同身份的人們的講述活動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共性和差異性,這種共性和差異的研究成為構成本書講述人群體特征的核心。

最后,在吸收前輩的理論和村民的解釋之上,筆者逐漸形成了關于村民故事講述活動的一種理解。這種習俗的性質都經過講述人的活動貫穿起來,故事語境、講述人和聽眾、故事文本都在創作活動的有機體中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當與歷史維度縱橫交錯時,這些部分又都在現實活動中呈現出既定的形態。就講述活動整體而言,以每一個部分為立足點,都會觀察到這個部分的構成和機能與故事講述習俗的其他構成部分之間的糾葛以及社會的、文化的、歷史的、區域的各種影響因素。面對復雜的村落講述活動的統一整體,為了清晰地把握其總體性質和特征,本書將以講述人為觀察主線,在給出村落歷史文化背景、故事講述活動的歷史之后,分別討論村落語境中的故事講述、講述人群體和個體講述活動特征、故事文本產生過程三個方面,然后闡釋故事講述活動構成要素及相互關系,并反思筆者自己的家鄉民俗研究者的身份特征。

三 研究內容

全書共分八部分,含緒論、結論及正文六章。

第一章緒論,梳理了中外民間故事講述研究的學術史,闡述了選題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說明了研究方法和使用資料的原則。

第二章,討論徐家屯村故事講述活動的時代性特征。在了解徐家屯村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基礎上,分析近70年村落故事講述活動的發展歷程,揭示社會歷史影響因素和民眾文化的適應性特征。

第三章,審析村落故事語境。從人際互動角度,把語境劃分為:私下語境、半公共語境和公共語境三種類型,并進一步研究講述現場中各種語境因素的綜合作用。

第四章,致力于村落故事講述人的研究。本章從年齡、性別和職業三個維度來探討講述人故事講述活動的群體文化特征,并以講述人祝清泉為例,闡釋個體成員在故事講述傳統和自我選擇雙重作用中講述個性的形成。

第五章,分析村落故事文本被行為鑄造的特質。文本在形式上和性質上都攜帶著孕育在現實生活情境中的講述行為的特征。無論文本邊界結構,還是文本講述過程,都呈現出故事講述活動植根于人文生活的動態的、開放的本質。

第六章,闡釋民間故事文化研究要素,重檢民間故事講述行為的構成。將雅各布森的理論移用到故事講述行為中,分析故事講述活動構成的相互關聯的六個要素:講述人、聽眾、故事文本、故事符碼、故事媒介、故事語境。探討它們之間互相作用共同生成故事講述習俗的機理。

第七章,反思家鄉民俗研究者的角色沖突。家鄉民俗研究處于獨特的田野關系類型之中,賦予了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雙棲身份”,也促使彼此在社會心理層面的跨度更深更廣。家鄉民俗研究者面臨的是“學術界”和“家鄉人”的雙重檢驗。

第八章結論,是對本書的簡要概括和總結,并提出尚未解決的問題,以利今后進一步深入開展村落故事講述活動的研究。

總之,在前輩開拓的基礎上,本書力圖在故事講述的村落研究方向上有所推進。

在進入正文之前,筆者還要對書中使用的重要概念加以必要的說明:

1.“民間故事”、“故事”

書中使用的“民間故事”、“故事”,大多數情況下是廣義的概念,包括神話、傳說、故事。這一概念相當于美國人類學家威廉·巴斯科姆(William Bascom)界定的“民間散文敘事”,巴斯科姆認為,“散文敘事是個包括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在內的廣泛流傳并十分重要的口頭藝術的范疇。這三種形式都是散文的敘述,這使它們相互聯系起來,而且使它們有別于諺語、謎語、歌謠、詩歌、繞口令和其他形式的擁有嚴格傳統特質的口頭藝術”[68]?!肮适隆币辉~,在徐家屯村人那里也同樣是廣義的概念,在他們的口頭還存在多種表達方式,他們分別把講故事稱為“講故事”、“講古兒”、“講講究”、“講笑話”等。這樣看來,“故事”一詞,既符合學術表達,又屬于村民基本用語。因此,本書主要采用這一概念。

2.“講述”

書中使用的“講述”,與表演學派的“表演”在表達故事講述的行為意義上一致?!爸v述”一詞在中國故事學研究中不知源自何時,不過,在20世紀40年代的學者的視野中已經開始使用。它是隨著人們調查的文本記錄時要求標識有關講述人的背景資料而出現的,寫明“講述人”或者“講述者”[69],50年代“講述”作為單獨一詞也開始大量使用。[70]這一詞出現的形式說明了在學者的故事文本調查研究中已經出現了人的活動因素,但是,學者還沒有真正注意到這一詞的學術意義。而此前,關心故事的歷史和文化意義的學者一直使用“流傳”來說明故事的傳承的時空含義。80年代以來,“講述”一詞更為學者所熟悉,但是,學者更偏愛標志著民俗特征的“傳承”一詞,這一詞不僅包含著傳承含義也包含了現場傳遞的含義。90年代,許鈺反復強調和闡釋“講述”的意義,他的研究顯示出把“講述”作為一種學術術語的意識和傾向。講述與時空的流變不同,是在特定時空場景、特定的聽講群體中發生的故事講述的活動。同時,從民眾使用的詞語的角度來看,“講故事”是最為普遍的民眾用語。因此,無論從這個詞所涵蓋的學術歷程還是所傳達的民眾觀念來說,都是具有中國的學術傳統意義的。因此,本書將沿用許鈺精心選定的這一概念。


[1] 需要說明的是,關于俄國故事講述人研究的情況主要來自賈放和日本學者齊藤君子的總結性論文。其中重要的人物譯名,除了“吉爾費爾金特”外,都遵照曾經在俄國做過訪問學者的賈放的譯名。參見賈放《俄國民間故事研究的“雙重風貌”》,《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齊藤君子《從傳承人理論看俄國民間文藝學》,載日本口承文學藝會1991年3月《口承文藝研究》第14號,陶范譯,中譯文載《民間文學論壇》1992年第5期。另外補充說明一點,日本學者高木立子糾正說,“齊藤君子”被錯譯,應為“齋藤君子”,是日前日本民俗學界著名的學者。鑒于出處的問題,筆者仍沿用“齊藤君子”。

[2] 需要說明的是,在齊藤君子的論文中,薩多夫尼科夫之前出現過一位重要的人物,即A.F.吉爾費爾金特。齊藤君子指出,吉爾費爾金特是賦予講述人問題理論意義的研究者。早在19世紀70年代,吉爾費爾金特就在搜集中確立記錄民間文學作品的原則,將講述人和原文分類記錄,他的資料集中還附有根據講述人簡單生平和演唱特點撰寫的論文。

[3] 轉引自賈放《俄國民間故事研究的“雙重風貌”》,《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

[4] 賈放:《俄國民間故事研究的“雙重風貌”》,《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

[5] [俄]A.開也夫:《俄羅斯人民口頭創作》,連樹聲譯,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研究部(內部資料),1964年。

[6] [俄]索柯洛娃:《蘇聯民間文藝學四十年》,劉錫誠、馬昌儀譯,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

[7] 戈寶權:《蘇聯文學講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0年版。

[8] 劉錫誠編:《俄國作家論民間文學》,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

[9] 劉魁立:《談民間文學搜集工作》,《民間文學》1957年6月號;《再談民間文學搜集工作》,《民間文學》1960年5月號;后收入《劉魁立民俗學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157—183頁。

[10] 需要說明的是,關于這一部分的學術史來自日本學者關敬吾、大藤時彥以及中國學者烏丙安的文章。參見[日]關敬吾《故事講述家的研究及其展望——從平前信老人談起》,載《日本故事新論》,張雪冬、張莉莉譯,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10頁;[日]大藤時彥《民間故事研究的方法論》,《民間文學論壇》1983年第4期,白希智譯,收入劉守華、陳建憲編《故事研究資料選》,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湖北分會編印,1989年,第54—62頁;烏丙安《論民間故事傳承人》,1983年,收入烏丙安《民俗文化新論》,遼寧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381頁。

[11] [日]關敬吾:《故事講述家的研究及其展望——從平前信老人談起》,載《日本故事新論》,張雪冬、張莉莉譯,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9頁。

[12] 鐘敬文:《三十年來我國民間文學調查采錄工作——它的歷程、方式、方法及成果》,載姚居順、孟慧英《新時期民間文學搜集出版史略》,遼寧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60—168頁。

[13] [日]關敬吾等:《日本故事新論》,張雪冬、張莉莉譯,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14] 董曉萍2002年文化人類學課程講義。

[15] [美]羅斯瑪麗·列維·朱姆沃爾特(Rosemary Levy Zumwalt):《口頭傳承研究方法縱談》(A Historical Glossary of Critical Approaches),《民族文學研究》2000年增刊,尹虎彬譯,第7頁。

[16] [美]阿爾伯特·洛德(Albert B.Lord):《故事的歌手》(The Singer of Tal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0年,尹虎彬翻譯手稿。

[17] 需要說明的是,關于這種理論的概說參見美國學者羅斯瑪麗·列維·朱姆沃爾特的論文。參見[美]羅斯瑪麗·列維·朱姆沃爾特(Rosemary Levy Zumwalt)《口頭傳承研究方法縱談》(A Historical Glossary of Critical Approaches),《民族文學研究》2000年增刊,尹虎彬譯,第3—17頁。

[18] [美]理查德·鮑曼(Richard Bauman):《故事、表演和事件——口頭敘事的語境研究》(StoryPerformance,and EventContextual Studies of Oral Narrativ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pp.2-4.另見朝戈金《口傳史詩詩學:冉皮勒〈江格爾〉程式句法研究》,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頁。

[19] [美]琳達·戴古(Linda Degh):《民間故事與社會——一個匈牙利農村社區中的故事講述》(Folktales and SocietyStory-telling in a Hungarian Peasant Community),Bloomington &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9,pp.45-61.

[20] [美]芭芭拉·科爾申布拉特-基布列特(Barbara Kieshenblatt-Gimblett):《語境中的一則寓言:故事講述表演的社會互動分析》(A Parable in Context:A Social Interactional Analysis of Storytelling Performance,參見Dan Ben-Amos & Kenneth S. Glodstein:FolklorePerformance and Communication,Mouton,1975,pp.105-130。

[21] [美]伊麗莎白·芬尼(Elizabeth C.fine):《民俗學文本——從表演到印刷》(The Folklore TextFrom Performance to Print)Bloomington & Indian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4.轉引自朝戈金《口傳史詩詩學:冉皮勒〈江格爾〉程式句法研究》,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頁。

[22] 董曉萍:《民族志式田野作業中的學者觀念——對我國現代田野作業中的8種學者著述的分析》,《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6期。

[23] 孫劍冰:《略述六個村的搜集工作》,《民間文學》1955年4月創刊號,第25頁。

[24] 劉魁立:《再談民間文學搜集工作》,《民間文學》1960年5月號,第91頁,收入劉魁立《劉魁立民俗學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頁;劉魁立:《談民間文學搜集工作》,《民間文學》1957年6月號,第33—34頁,收入劉魁立《劉魁立民俗學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164頁。

[25] 80年代中期,有的學者已經意識到這種轉向,如孟慧英指出:“長期以來,相對來說,我們更多地重視了他們(指故事家)的產品,而對他們自身的情況的調查研究卻顯得薄弱?!?0年代初,江帆強調了故事家研究重心的轉向:“近年來,有關民間故事家學術研究格局一個令人注目的變化,就是研究重心由講述人的‘故事’轉向故事的‘講述人’?!眳⒁娒匣塾ⅰ睹耖g故事家能力評析》,《民間文藝季刊》1986年第2期,第68頁;江帆:《論遼寧女故事家活動的文化特征》,《民間文學論壇》1990年第2期,第84頁。

[26] 鐘敬文主編:《民間文學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第130—141頁。

[27] 鐘敬文:《論民族志在古典神話研究上的作用——以〈女媧娘娘補天〉新資料為例證》,載《鐘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上)》,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第148—172頁。另載鐘敬文《民間文藝學及其歷史》,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5—109頁。

[28] 裴永鎮搜集整理:《金德順故事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

[29] 烏丙安:《論民間故事傳承人》,載烏丙安《民俗文化新論》,遼寧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381頁。

[30] 張紫晨:《民間文藝學原理》,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122頁。張紫晨從民間文藝學角度,把故事講述納入傳承學范圍。

[31] 張振犁:《從曹衍玉講的故事談起》,《民間文學》1986年第9期。又為張振犁、程健君、鄭大芝采錄《故事婆講的故事》序言,海燕出版社2000年版。

[32] 許鈺:《口承故事論》前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頁。

[33] 江帆:《民間文化的忠實傳人》,《民間文化論壇》1989年第2期,第86—89頁。

[34] 王作棟:《從村落到社會——中國農民故事家劉德培故事活動簡論》,《民間文學論壇》1995年第1期,第23—29頁。

[35] 劉守華:《文化背景與故事傳承》,《民族文學研究》1988年第2期,第28—34頁。又名《中國民間故事的傳承特點——對32位民間故事講述家的綜合考察》,載劉守華、陳建憲編《故事研究資料選》,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湖北分會編印,1989年,第121—134頁。

[36] 江帆:《論遼寧女故事家活動的文化特征》,載《民間文學論壇》1990年第2期,第84—91頁。

[37] 袁學駿、李寶祥主編:《耿村民間文化大觀》,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版,第2765—2762、2822—2828頁。

[38] 袁學駿:《耿村民間文學論稿》,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

[39] 鐘敬文幾次和筆者提到袁學駿的研究時作出了這種評價。

[40] 劉魁立:《關于中國民間故事研究》,系1994年3月召開的“亞洲民間敘事文學學會第一屆國際學術討論會”的論文?!侗本煼洞髮W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6期,第19頁。載劉魁立《劉魁立民俗學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頁。

[41] 閻云翔:《民間故事的表演性》,《民間文學》1985年第7期,第33—35頁。

[42] 江帆:《口承故事的“表演”空間分析——以遼寧講述者為對象》,《民俗研究》2001年第2期,第61—71頁。

[43] 許鈺:《作為民俗學對象的民間故事》,載鐘敬文主編《民間文化講演集》,廣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190—193頁。又名《民間故事的講述與記錄》,載許鈺《口承故事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184頁。

[44] 張振犁、程健君、鄭大芝采錄:《故事婆講的故事》,海燕出版社2000年版。

[45] 范金榮采錄:《真假巡按》,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6] 許鈺:《口承故事論》,目錄部分以及第171—241頁,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47] 許鈺:《作為民俗學對象的民間故事》,載鐘敬文主編《民間文化講演集》,廣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頁。又名《民間故事的講述與記錄》,載許鈺《口承故事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頁。

[48] 鐘敬文:《民俗學與民間文學》,載《鐘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上),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第173—194頁。另載鐘敬文《中國民間文學講演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46—165頁。鐘敬文《論民族志在古典神話研究上的作用——以〈女媧娘娘補天〉新資料為例證》,載《鐘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上),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第148—172頁。另載鐘敬文《民間文藝學及其歷史》,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5—109頁。

[49] 鐘敬文:《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序言》,載[美]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鄭建成等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第5頁。另見董曉萍對于這一段理論概括的評述,她認為以往中國民俗學史都是文本式搜集和研究工作占優勢,而鐘敬文首先倡導借助民族志方法改善文本式的民間作品的搜集和研究工作。參見董曉萍《民族志式田野作業中的學者觀念——對我國現代田野作業中的8種學者著述的分析》,《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6期,第39頁。后來,鐘敬文主張本土民俗研究應用“民俗志”,而不用“民族志”,本書以下皆從“民俗志”。

[50] 劉魁立:《文學與民間文學》,《文學評論》1985年第2期,第120—125頁。又見《劉魁立民俗學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79—91頁。

[51] 劉魁立:《“尋找自己”——關于民間文學研究的若干思考》,載劉魁立《劉魁立民俗學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頁。

[52] 鐘敬文:《新的驛程》,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399、444頁。

[53] 鐘敬文:《民間文學述要》,載《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第一分冊,1986年,第545—548頁。載鐘敬文《民間文藝學及其歷史》,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2頁。

[54] 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111頁。

[55] 董曉萍:《民族志式田野作業中的學者觀念——對我國現代田野作業中的8種學者著述的分析》,《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6期,第41頁。

[56] [美]琳達·戴古(Linda Degh):《民間故事與社會——一個匈牙利農村社區中的故事講述》(Folktales and SocietyStory-telling in a Hungarian Peasant Community),Bloomington &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9,pp.45-61.

[57] 劉鐵梁:《村落——民俗傳承的生活空間》,載鐘敬文主編《民間文化講演集》,廣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284—285頁。

[58] 許鈺:《作為民俗學對象的民間故事》,載鐘敬文主編《民間文化講演集》,廣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頁。又名《民間故事的講述與記錄》,載許鈺《口承故事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頁。

[59] 陳志華:《北窗雜記——建筑學術隨筆》,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版,第456頁。

[60] 董曉萍:《民族覺醒與現代化——西方民俗學30年回眸》,《民俗研究》1998年第2期,第3頁。

[61] 董曉萍:《民俗學導游》,中國工人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頁。

[62] [瑞士]讓·皮亞杰(Jean Piaget):《人文科學認識論》(Epistemologie des sciences de Ihomme),鄭文彬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163頁。

[63] [美]D.C.菲立普(D.C.Phillips):《社會科學中的整體論思想》(Holistic Thought in Social science),吳忠、陳昕、劉源譯,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頁。

[64] 董曉萍2002年文化人類學課程講義。

[65] 鐘敬文:《民俗文化學發凡》,《北京師范大學學報》(慶祝建校90周年專輯)1992年第5期。又載鐘敬文《民俗文化學:梗概與興起》,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11頁。

[66] 鐘敬文:《中國民眾思想史探究的新收獲》,原為[美]歐達偉(R.David Arkush)《中國民眾思想史論——20世紀初期—1949年華北地區的民間文獻及其思想觀念研究》(North Chinese Folk Materials and Popular Mentality)序言,董曉萍譯,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又載鐘敬文《民俗文化學:梗概與興起》,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77—78頁。鐘敬文提出對于民眾口傳作品的時限和空限的看法。

[67] 董曉萍:《民族覺醒與現代化——西方民俗學30年回眸》,《民俗研究》1998年第2期,第3頁。

[68] [美]威廉·巴斯科姆(William Bascom):《民間文學形式:散文敘事》,載[美]阿蘭·鄧迪斯(Alan Dundes)編《西方神話學論文選》(Sacred Narrative Readings in the Theory of Myth),朝戈金等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第8—9頁。

[69] 聞一多、鐘敬文、孫劍冰、劉魁立等人的文章中都出現了“講述人”、“講述者”、“講述”。聞一多《伏羲考》,載《聞一多全集》,上海開明書店1984年版,載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上),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版,第742頁。鐘敬文《關于方言文學運動理論斷片》,載《方言文學運動的新階段》,1949年,載鐘敬文《鐘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下),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頁。孫劍冰《略述六個村的搜集工作》,《民間文學》1955年4月創刊號,第25頁。

[70] 劉魁立:《談民間文學搜集工作》,《民間文學》1957年6月號,第29—38頁。載劉魁立《劉魁立民俗學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157—17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隆| 忻城县| 宜宾县| 响水县| 温宿县| 内江市| 双桥区| 固始县| 峡江县| 琼结县| 巩义市| 吕梁市| 阿克陶县| 定边县| 长宁区| 长岛县| 墨玉县| 大化| 海安县| 泽普县| 烟台市| 商丘市| 旌德县| 稷山县| 宁陕县| 四川省| 马公市| 赤水市| 永川市| 大竹县| 台州市| 云和县| 南郑县| 汤原县| 阿克陶县| 平乡县| 西青区| 正蓝旗| 大埔县| 昭苏县| 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