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尼·莫里森小說研究
- 趙宏維
- 1467字
- 2019-07-05 15:18:24
序
當代美國文壇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是族裔文學的興起,為美國文學創作注入生機和活力。黑人文學作為這支異軍突起的隊伍中的強大力量之一,已取得驕人的成就。同時,女性作家異常活躍,她們支撐起文學創作的“半邊天”,成為當代美國文壇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女性作家以精彩的故事、細膩的手法、異彩紛呈的創作風格為美國文學增添了無限風采。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女性作家大多擁有少數族裔背景,因此,作為社會與歷史的邊緣人物,她們的文化身份具有他者性。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社會多元文化的興起為這些處于“他者”地位的作家們提供了“發聲”的語境,使她們得以通過對“他者”人物的書寫,豐富與完善著不斷發展的美國文學。莫里森就是這一語境下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莫里森以極其豐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詩意的表達方式呈現美國黑人歷史,使美國社會現實中最具實質性的方面變得栩栩如生。莫里森常說,文學既是藝術的,同時也是政治的,只有達到了兩者的融合,方可達至完美。莫里森的小說是藝術的,因為她在文學創作過程中不但繼承了拉爾夫·埃里森和詹姆斯·鮑德溫等人的黑人文學傳統,同時也受西方古典文學的熏陶,接納了西方現代、后現代小說的創作模式。她那簡潔明快的手筆具有海明威的風格,情節的神秘隱暗感又近似南方作家福克納,當然她還明顯地受到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影響。莫里森勇于探索和創新,書中隨處可見色彩和音樂的意象,詩意璀璨的語言更是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莫里森認為,作家肩負著一定的政治責任,她的文學創作就是為了重構美國黑人那被斷裂的歷史,書寫他們在歷史入侵的暴力下的生存困境。對于莫里森來說,如果要真正理解美國的文學,需要書寫種族,而且去觀照黑人種族在美國歷史上的他者化過程。莫里森強調黑人及女性在美國社會和歷史上的主體性,同時也強調美國黑人文學在美國文學史上的主體性。
莫里森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被介紹到中國,但國內對她小說創作進行比較系統、深入的研究是在1993年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我與吳新云合著的《性別·種族·文化——托妮·莫里森與二十世紀美國黑人文學》于1999年出版,是國內第一本研究莫里森小說創作的學術專著。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先后已有十多本專著問世。本書從他者空間視角切入,對莫里森小說進行解讀,有很多新的見解和新的發現。趙宏維走進莫里森小說世界深處,探索分布于莫里森作品中的各種社會空間,品讀小說人物的思想靈魂,感受他們那復雜的身份所造就的生存困境,為推進中國的莫里森研究作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
本書向讀者展現了莫里森小說中至關重要的三個方面:空間、他者與歷史。莫里森的整個小說創作是通過空間的敘事手段,描繪他者的社會生存,建構他者的生存歷史。作家把對他者的關懷以及他者歷史的還原糅進空間的敘事模式與空間的書寫當中。這種敘事手段始終服務于莫里森的文學創作目的。莫里森力圖通過她的文學作品建構美國黑人和女性的主體性,而在其文學作品中,莫里森對美國黑人以及女性的主體建構總是與空間的書寫相聯系的,她的空間書寫總是關涉處于邊緣的他者。他者空間的視野為莫里森研究增添了嶄新的內容,揭示了莫里森小說世界的豐富性。
本書是在趙宏維的博士論文基礎上擴展而成。在南京大學讀書期間,趙宏維認真刻苦,悉心研讀莫里森的小說文本以及有關空間與他者的理論,建構起論文的框架和論點。經過4年的學習,她于2013年順利通過論文答辯,獲得博士學位。趙宏維畢業后回到遵義師范學院任教,同時繼續認真做學問,腳踏實地開展美國文學的研究。作為她的導師,我為趙宏維取得的進步感到高興,衷心祝愿她在學術研究中不斷取得新成績。
王守仁
2015年2月于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