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探究人生:活在世上究竟是為了什么
- 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 馮曉霞編著
- 13566字
- 2019-04-08 17:08:13
人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呢?有人稍作思考后沒有答案就再也懶得想了,頂多嘆嘆氣:“唉,終究逃不過一個‘死’字。”也有人為這個問題把自己逼入死胡同,痛苦得徹夜難眠……我們每個人都想問一問,生而為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到底是為了什么呢?
痛苦中體驗深刻人生
野史記載,楊貴妃生前喜歡用香,去世八年之后,高力士拿出楊貴妃曾經遺失的一條絲巾獻給唐明皇。皇帝一聞,果然是熟悉的妃子氣味,念及物是人非,不禁老淚縱橫。
到底是什么頂級香料,時隔八年而氣味不散呢?
龍涎香。
龍涎香極為名貴,其留香性和持久性可存上百年,比香中之王麝香還要出色,被人們喻為“天香”“香料之王”。
在古代,人們認為這種稀世珍寶是龍的唾液分泌而成,實際上,誰能想到龍涎香是抹香鯨的廢棄之物?又有誰能想到,這種排泄物當初不僅沒有任何香氣,還奇臭無比,令人難以忍受!
抹香鯨最愛吃的食物是章魚,章魚體內具有無比堅硬、難以消化的“角喙”,如果直接將這些“角喙”排泄出來,會傷害抹香鯨的腸道。在眾多的海洋生物里,抹香鯨不肯放棄自己的口味,它們的胃在痛苦中掙扎,經過長期的進化,抹香鯨適應了大口吞食美食的方式,而它們的膽囊也創造性地分泌出大量物質,這些物質名叫膽固醇,膽固醇在胃里將這些“角喙”團團裹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舉世罕見的龍涎香。
龍涎香的誕生,是在痛苦與孤獨的摩擦中漸漸修煉而成的。在無數個海浪沖刷、烈日暴曬的打磨下,惡臭漸漸淡化,香氣漸漸散發,再在空氣的催化下,香氣越來越濃烈越來越迷人,顏色也由當初最丑陋的臟乎乎的黑色漸漸蛻變成灰色、淺灰色……最后成為瑩潔如玉的白色,至為尊貴,至為奪目,價值連城。
深深的海水里,那些黑暗、孤獨如同廢棄物被人排泄的光陰,是龍涎香誕生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沒有上百年的痛苦打磨、歷盡滄桑,龍涎香又怎會有它殿堂上令人迷惑的香味?
自然界里關于痛苦中華麗蛻變的故事不計其數,蒼鷹也是其中一種。據說,蒼鷹的生命是有兩次的,一次為40年,另一次為30年。也并不是所有蒼鷹都有機會跨越完第一次生命后,成功獲得第二個30年。絕大部分蒼鷹到了40年將近的時候就已經老得形貌崩塌,臃腫遲鈍,爪不如前利,眼不如前明。如果蒼鷹自甘認命,在這樣的狀態里過一天算一天,那么頂多再拖延幾年就死去了。但是,也有一部分蒼鷹,當它們發現自己漸漸老態龍鐘時,不堪忍受,它們用自己的喙猛力地擊啄石頭,直等到舊喙片片脫落,等脫落到一點兒也沒有了,奇跡就出現了……新喙生長出來了!蒼鷹再用新喙將雙爪上的老皮擊啄干凈,褪掉一層皮,這種痛苦是巨大的,可是它們忍耐下來,奇跡又出現了……老皮被啄凈后,新皮誕生了,再生的利爪比以前的更加粗壯兇猛!蒼鷹用這雙兇猛的利爪瘋狂地把自己身上老舊的羽毛全部撕扯下來,過了一段時間,奇跡再度發生……在殘虐自我的過程中,蒼鷹忍受血肉橫飛的代價,新的毛發又全部誕生了!
就如鳳凰在火里重生一樣,蒼鷹是大自然中真正在痛苦之火的炙烤下獲得新生的生命。新生后的蒼鷹,比過去的它更加兇猛強??!
海里的龍涎香、空中的蒼鷹面臨生命尚且要浴火方能新生,陸地上的高等生物——人,面臨著各種復雜境遇,飽受摧折與考驗,就再正常不過了。
感情豐富的人,要面臨的痛苦要比低等動物多得多。
我們總會有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感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時候;有在日復一日的疲乏與單調里,找不到活著的意義的時候;有在不被認可、被打壓得走不過去的時候……無數個這樣的時候,人們對眼前的世界產生懷疑,對自己也產生了懷疑。
好在人是有夢想的,是有情感意志與自我選擇的。在極為孤獨與黑暗的痛苦中,我們沉靜下來重新捋一捋走過的人生,終究會發現,生命只要繼續下去,沒有任何坎坷是過不去的,再難熬的黑夜也會等來早晨升起的太陽。走不下去的時候,需要的只是再多一點的堅持,想想蒼鷹對自己的兇狠,它不堪忍受衰老與頹喪,寧可經歷血肉橫飛、鮮血淋漓的痛苦,正是這些暫時的痛苦給了它重生的機會。正如龍涎香等待光明與認可的百年煎熬里,正如蒼鷹撕扯自己的老皮與舊爪里,我們也需要在痛苦中等待和堅持,贏得生命的脫胎換骨。
柴靜說:“沒有深夜痛哭過的人不配談人生?!?
人生許多體驗都稍縱即逝,幸福和歡笑朦朦朧朧如蜻蜓點水,而受過的傷經過的坎,卻深印在心頭。在青春不在的時候,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在似曾相識的時候,還能觸景生情被想起。而那些幸福的體驗感覺,往往產生于膚淺的欲望得到實現的時刻——這一切,早就被時光抹平。
欲望是沒有止境的,一種欲望得到滿足,另一種欲望又催生出來。在欲望的深溝大壑里,永遠都有填不滿的煩惱。幸福與快樂都是易于滿足的人在欲望得到滿足那一刻的感受。而這說長不夠長,說短又不算短的人生長河里,所有欲望又怎么可能都能一一得到滿足呢?即使是一個自稱很幸福的人,也要擔心他的幸福什么時候會偷偷溜走,他要拼盡一切來保全和守衛他好不容易得來的一切。
中國人習慣“未雨綢繆”,因為老祖宗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中國人的生存哲學里,沒有“一勞永逸”的幸福感。列夫·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里寫道:“幸福的家庭大抵相似,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比松w驗也是如此,人們對于幸福的體驗大多相似,而對于痛苦的體驗卻各不相同。
因為痛苦本身就是豐富的,痛苦讓人冷靜,冷靜下來又適宜思考人生。這時候庸庸碌碌的人不再僅僅是一個四肢健全的人,能思考人生的才算得上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簡單的愉悅與滿足,這些感官享受低級動物也有。唯有痛苦,唯有在痛苦面前,人類思考時間流逝、宇宙渺茫、活著艱難、善良難得,真實的人性才有無限的可能。痛苦能使人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能激發人的斗志,培養人的意志。
在痛苦中,那種不受待見、被視為廢物的排泄物居然成為瑩潤尊貴的龍涎香;在痛苦中,早就行將就木的衰老蒼鷹居然用石頭重新磨利自己鈍化的喙,再用喙啄自己爪上的老皮,讓新的利爪撕扯掉自己全身衰老的羽毛,獲得再多30年的強健生命。龍涎香是高貴的,蒼鷹也是高貴的。生命本身便是高貴的,而在痛苦中新生的經歷讓它們的存在更加高貴。
幸福到底是什么
丹麥的卡羅琳·馬蒂爾德女王身陷獄中時,她在窗戶上寫道:“哦!保持我的純潔吧!讓其他人幸福吧!”
這位高貴的女王,就如救世主耶穌,即使自己受苦受難,還不忘子民的幸福。
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巫師說:“幸福是一只青色的鳥,有著世界上最美妙清脆的歌喉,找到了之后得馬上把它關進黃金做成的籠子里,這樣,你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幸福?!?
有一位小王子聽了后,帶著一個黃金籠子出發了。他一路上尋找青色的小鳥,也抓到了不少,可是當他將小鳥們放到金色鳥籠里時,鳥便不知為何去世了。小王子想,看來,這些青鳥都不是我要尋找的幸福。
小王子找啊找啊,直到滄桑的皺紋爬上面龐,金黃色的鳥籠越來越陳舊,小王子疲憊極了。他想起遙遠的國度有自己的雙親,便起身回到了自己的王國。誰知道,國王與王后在王子離開后,思念成疾,很早就雙雙離開人世了。
小王子獨自一人落寞地走在街頭,突然一個人拉住他的衣角。小王子回頭一看,是個發鬢斑白的老人。
“您不是那位巫師嗎?”小王子欣喜地認出他來。
老巫師難過地哭著說:“孩子啊,我對不起你,對不起國王和王后??!當初真不應該鼓勵你去找尋青鳥?!闭f罷從口袋里掏出了一件物品,“這是國王及王后臨終前要我交給你的東西,希望你好好珍藏?!?
小王子仔細瞧瞧,這不是自己小時候國王特地為他雕刻的一只黃鶯嗎?小王子將木鳥緊緊抱在胸前,眼淚流出來。這時,木鳥在懷里動了動,還發出動聽的聲音。小王子呆住了,一不小心,黃鶯從懷里掙脫,飛走了。
那才是小王子心目中最寶貴最幸福的青鳥?。∷紒聿患皩⑺胚M黃金籠子里。
小王子就這樣看著黃鶯從視線里消失,一邊想著往日幸福時光,一邊后悔莫及……
這是一個哀傷的故事??嗫嘧非笮腋5男⊥踝?,到頭來卻錯過了真正的幸福。那是一只多么虛幻的青鳥啊,歷盡千辛萬苦,誰知道它在哪兒呢?小王子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是不是與國王與王后一起安心生活,而不刻意去做黃金鳥籠,只為虛幻地追尋呢?
或者,幸福真的只是安心生活。
很久以前的巴格達住著一個富翁,而他的鄰居卻是一位一貧如洗的鞋匠。鞋匠家里,妻兒父母,老老少少,都要由他來贍養。為了生活,窮鞋匠整日辛辛苦苦,忙碌不停,好不容易用汗水掙來一些錢,僅夠全家勉強糊口。雖然每日粗茶淡飯,但每當晚飯后,鞋匠一家人就圍坐在一起,不斷地贊頌著真主的恩慈,愉快地歌唱歡樂。富翁日日夜夜忙于算賬點錢,總是挖空心思,考慮如何賺更多錢,發更大的財,哪有什么時間去唱歌呀。
每當歌聲響起來時,富翁就心煩意亂……
有一天早晨,富翁背了足足一袋錢,來到鞋匠家門前。鞋匠與富翁互相問好。富翁說:“親愛的鄰居,我想在你家里存放一百個第納爾,請你代我保管一下。當然,我會付給你們保管費。”
鞋匠一家十分感謝這樣的信任,鄭重地接過錢袋,小心翼翼地保管起來。
鞋匠一家每天晚上都要小心翼翼地清點錢幣,生怕少了幾個辜負了富翁的信任。從此再也沒有時間和心情唱歌歡笑了。
這壓抑的日子持續了一段時間,窮鞋匠突然感到失去了什么似的難過,他意識到這一切都是錢袋帶來的,就背起錢袋來到富翁家,說:“為了將我們的幸福與快樂討要回來,我們一家決定將您的錢袋早日還給您。過去我們日子雖然苦,可是過得心安,無憂無慮。從今以后,您還是自己保管自己的錢袋吧,保管費我們也不要了?!?
窮鞋匠家里又傳來了幸福的歡聲笑語。
幸福到底是什么?有人說幸福就是吃得香睡得著有人愛有夢做。
對于窮鞋匠一家,他們靠自己勞動所得吃飯,得一分是一分,因此吃得香睡得著。他們家人彼此關心,相親相愛,即使物質貧窮,對于生活還有許多美好的幻想。幸福的要素他們全都有。窮人在挨餓的時候羨慕著鄰居富人,富人在愁眉苦臉的時候羨慕著鄰居窮人。人們總在仰望和羨慕著別人的幸福,卻沒有發現自己其實也正被別人仰望和羨慕著。幸福這座山,原本就沒有頂,沒有極限范圍。我們卻總是站在旁邊羨慕他人幸福,忽略幸福一直都在身邊。
有人說:“幸福是看出來的,痛苦是悟出來的。我們總喜歡把別人表面的幸福和我們隱藏的痛苦做比較,結果我們的痛苦指數,在不當的對比中又創新高。我們羨慕鳥兒的翅膀能飛,鳥兒又何嘗不嫉妒我們的雙腿如飛呢?與其用別人的幸福懲罰自己,還不如用自己的痛苦鞭策自己。人??!越比越糊涂,越想越明白?!闭f的便是同一個道理。
也有人認為幸福是一個謎,不同的人來回答,就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大多數人,大概都體驗過這樣的時刻:
早上醒來,一抹陽光恰好落到枕邊。
華燈初上的傍晚,街上不知哪家店里正好響起一首久違的老歌。
街道轉彎處,遇見某個相熟的人,笑著打個招呼,然后再見。
晚飯后盤腿坐在床上看電視。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在燈下看一本好書,偶然間讀到的一句話語觸動了內心,抬起頭風兒正輕月亮正圓。
哭得一塌糊涂,有人拍拍自己的肩膀坐在對面安慰你。
走過一條全是法國梧桐樹的街道,心情亮麗得哼起歌兒來。
寒冷的冬天街上傳來烤紅薯的香氣。
閑閑淡淡地在某個場所捧起一本書讀,比如說您手中的這本……
是啊,幸福其實就是一種感受。
有人認為物質越充足越幸福,有人認為物質資源與幸福沒有直接聯系。還有人說,是物質與精神的比較讓人不幸福,是人與人直接的比較讓人不幸福。其實,所有的比較和欲望,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都源自人類基本的渴望。人總是想要得到更多,獲得更多安全感,讓更多的人尊重和愛護自己。精神可以帶來幸福,物質也可以。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內心那一份安寧。
如果一個人熱衷于追求物質,并且獲得了許多物質資源,內心十分安寧,那是一種幸福。如果一個人重視精神,并且保持精神高貴,內心坦坦蕩蕩,這也是一種幸福。就如窮鞋匠保管了富翁的錢不再快樂,因為他失去了安寧,那些錢不是他們的,日夜為之緊張,幸福的青鳥自然就悄悄飛出了窗外。
幸福到底是什么?
從來沒有確切的答案。
但是幸福的元素里,一定有一種叫“心安”的東西。
青春來自奔騰的熱血
有一對兄弟,家住在80層。有一天他們外出旅行回家,發現大樓停電了!雖然他們背著大包的行李,但看來沒有什么別的選擇,哥哥對弟弟說,我們就爬樓梯上去!他們背著兩大包行李開始爬樓梯。爬到20樓的時候他們累了,哥哥說:“大包太重了,不如這樣吧,我們把大包放在這里,等來電后坐電梯來拿?!庇谑?,他們把行李放在了20樓,輕松多了,繼續向上爬。
他們有說有笑地爬到了40樓,實在累得不行了。想到只爬了一半,兩人都泄氣了,開始互相埋怨,弟弟指責哥哥不注意大樓的停電公告,哥哥指責弟弟只顧自己才會落得如此下場。他們邊吵邊爬,就這樣一路爬到了60樓。到了60樓,他們累得連吵架的力氣也沒有了。弟弟對哥哥說:“我們不要吵了,爬完它吧?!庇谑撬麄兡乩^續爬樓,80樓終于到了!興奮地來到家門口,兄弟倆才發現他們的鑰匙留在了20樓的大包里了。
有人說,這個故事其實反映了我們的人生。20歲之前,我們活在家人、老師的期望之下,背負著很多的壓力、包袱,自己也不夠成熟、能力不足,因此步履難免不穩。20歲之后,離開了眾人的壓力,卸下了包袱,開始全力以赴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就這樣愉快地過了20年。可是到了40歲,發現青春已逝,不免產生許多的遺憾和追悔,于是開始遺憾這個,惋惜那個,抱怨這個,嫉恨那個,就這樣在抱怨中度過了20年。到了60歲,發現人生已所剩不多,于是告訴自己不要再抱怨了,就珍惜剩下的日子吧!于是默默地走完了自己的余年。到了生命的盡頭,才想起自己好像有什么事情沒有完成,原來,我們所有的夢想都留在了20歲的青春歲月。
青春——一個放在大時代,能掀起集體感傷的詞匯,不管是已經白發蒼蒼的老人還是意氣風發的少年,提到這兩個字都滿懷激動。誰都有過那樣的20歲,那樣不顧一切對未來充滿憧憬的稚嫩年華??刹⒎钦l的20歲夢想最后都能成真。也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能超越20歲,延續10年、20年甚至終生??墒强傆幸环N人,會以行動證明,青春,是奔騰的血液,是永不枯萎的生命之花……
1984年,馬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考入杭州師范大學外語系——其實他的成績只夠專科線,但碰巧那一年本科沒有招滿,馬云幸運地進去了,并在大學期間積極參加各種學生活動,熱心勇敢,當選了學生會主席。
外語系畢業后,馬云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教書。1991年,馬云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譯社,試圖投身商業。結果第一個月收入才700元,房租就花了2000元,大家都拿這事兒當笑話。
馬云沒有泄氣,他相信,一個人只要堅持,在這個好時代,一定會有起色的。就這樣,他一個人背著個大麻袋到義烏、廣州去進貨,翻譯社開始賣禮品、鮮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買賣來維持運轉。兩年過去了,翻譯社沒有倒閉,如今,馬云當初所辦的海博翻譯社已經成為浙江省最大的翻譯社了。
初次下海的體驗讓馬云意識到:真正想賺錢的人必須把錢看輕,如果腦子里老是錢的話,一定不可能賺錢的。
1995年年初,馬云因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互聯網。對電腦一竅不通的他,在朋友的幫助和介紹下開始認識互聯網。當時的互聯網上沒有任何關于中國企業的資料,出于好奇的馬云請人做了一個自己翻譯社的網頁,沒想到,3個小時就收到了4封郵件。這大大鼓舞了他,他決定:要做一個網站,把國內的企業資料收集起來放到網上向全世界發布。
當時,馬云已經30歲了,被評為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師,校長還許諾他外辦主任的位置。在原來的職場做下去,馬云前途一片光明,一旦放棄,后果難料。但是馬云放棄了一切,毅然為了互聯網夢想下海。
這需要多大的勇氣,搞不好就前功盡棄一事無成!馬云的行為,自然得不到親朋好友的支持,他們認為他異想天開,不腳踏實地。
1995年4月,馬云湊了兩萬元,專門給企業做主頁的“海博網絡”公司就這樣開張了,網站取名為“中國黃頁”,是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公司之一。
3個月后,臨近杭州的上海正式開通互聯網,馬云的業務量激增。不到3年,馬云賺了500萬元利潤。1997年,馬云建立了外經貿部官方網站、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網上中國技術出口交易會、中國招商、網上廣交會、中國外經貿等一系列國家級站點。
1999年年初,馬云返回杭州,進行二次創業。這一次,他決定反其道而行之,在眾多公司只做大企業生意時,他棄鯨魚而抓蝦米,放棄那15%的大企業,只做85%的中小企業的生意。
1999年9月,阿里巴巴網站橫空出世。
1999年年底,馬云以6分鐘的講述獲得有“網絡風向標”之稱的軟銀老總孫正義的賞識,并獲得了孫正義3500萬美元的投資。果然,馬云沒有讓孫正義失望:創業當年,阿里巴巴的會員就達到8.9萬個;2000年達到50萬。在互聯網最差的時候,阿里巴巴成為最早宣布贏利的網站之一,并被哈佛、斯坦福等著名商學院選為案例,連續4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最佳電子商務站點第一名。
馬云曾立下志向:“2004年,我們要實現每天利潤100萬;2005年,我們要每天交稅100萬?!?
這看似狂妄的話,實際是公司內部一步步執行的目標。10年之后的2014年,49歲的馬云已經擁有218億美元凈資產,成為中國首富。眾人都在感嘆馬云創業成績驚人的同時,馬云早將過去眾人對他的偏見打壓棄之腦后,奔向更加宏偉的創業目標。
塞繆爾·厄爾曼曾經說:“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態;青春不是粉面、紅唇、柔膝,而是堅強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熱的戀情;青春是生命深泉的自在奔流。
“青春氣貫長虹,勇銳蓋過怯弱,進取壓倒茍安。如此銳氣,20歲的后生有之,六旬的男子則更多見。年歲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墜暮年。
“歲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膚;熱忱拋卻,頹廢必致靈魂。憂煩、惶恐、喪失自信,定使心靈扭曲,意氣如灰。
“無論年屆花甲,抑或二八芳齡,心中皆有生命之歡樂、好奇之沖動,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你我心中都有一根天線,只要你從天上人間接收美好、希望、歡樂、勇氣和力量的信號,你就會青春永駐,風華常存。
“一旦天線落下,銳氣便被冰雪覆蓋,玩世不恭、自暴自棄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實則垂垂老矣;然而只要豎起天線,捕捉樂觀信號,即使八十高齡,行將告別塵寰,你也會覺得年輕依舊,希望永存?!?
青春該如是——熱血永奔騰。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青春是什么?有人說,既然幸福來自安寧的內心,就該珍惜當下好好過日子,不要瞎折騰白費勁。可是又有人說,青春來自奔騰的血液,一生的時光這么短暫,血液一直都在不安分地奔騰,又何來安寧的內心呢?
這并非一個悖論,任何一個有抱負有理想的人,當他得過且過、隨波逐流時,內心其實是不安的。我們常常被這樣的文字打動,比如無處安放的青春。
青春這樣的東西,又怎能當作一個標本靜靜偷藏在時光里,然后一聲不吭地消失褪色呢?人們往往怎樣折騰都不夠,因為知道花朵終有凋零的那一天。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下定決心開始做一件事情,為自己找的理由哪怕失敗了,老了也沒有遺憾。
所謂“不留遺憾”——為的也是一份心安。
這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過著一成不變的自己并不十分渴望的生活的人,表面上過得安樂,不用承擔風險,但因為內心有憧憬,因未曾為之拼搏過,其實是不安的。相反,那些一直在路上的人,在流汗水流眼淚為心中的夢想倔強前行的人,往往心里十分寧靜。在人生道路的后頭,因為怯弱不敢打破原有生活軌道、隨大溜的人,生活只要給一個小的浪頭,就能被擊打得暈頭轉向。而命運的探險者們,早就習慣了各種風霜雨劍,有著頑強的生命力與必勝的決心,靠著一股精神的力量,最后也能贏得命運之神的青睞。
中國有句老話“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其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后唐莊宗李存勖稱帝后,認為父親的大仇已經報了,中原也定下來,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了,于是不再考慮邊防大計,日日沉溺于享受之中。他從小就喜歡看戲,即位之后,常常自己面涂粉墨,穿上戲裝,登臺表演,將滿朝文武百官的奏本扔在一邊,還給自己取了個藝名為“李天下”。
有一次,李存勖自己化裝上臺演戲,連喊兩聲:“李天下!”旁邊一個伶人走上去扇了他個耳光,周圍人都嚇得出了一身冷汗。李存勖勃然大怒,問為什么打他,伶人諂媚地說:“‘李’(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兩聲,還有一人是誰呢?”李存勖聽了不僅沒有責罰,反而哈哈大笑起來,并給那位伶人大加賞賜。伶人因為有皇帝撐腰,從此更加肆無忌憚起來,有時候和皇帝打打鬧鬧,有時候侮辱戲弄朝臣。大臣們都認為不成體統,可是敢怒而不敢言。而一些心術不正的朝官和藩鎮為了求伶人在皇帝面前美言幾句,爭著送禮奉承。伶人為了討好皇帝,又將他們的話說給李存勖聽……后來,李存勖用伶人做耳目,去打聽各位群臣的言行,將伶人封為刺史,就連戰功累累的將士也比不上他的榮寵。他還下令召集在各地的原唐宮太監,把他們作為心腹,擔任宮中各執事和諸鎮的監軍。身經百戰的將領們被宦官監視,個個備感屈辱。而讀書人也因此斷了進身之路。李存勖習慣了尋歡作樂,行為越來越荒誕不經,后來甚至派伶人、宦官搶民女入宮。有一次,竟搶了駐守魏州將士們的妻女1000多人,從此眾叛親離,怨聲四起。最后伶人郭從謙趁軍隊都調到城外候命之機發動兵變,帶著叛亂的士兵亂殺亂砍,火燒興教門,趁火勢殺入宮內,混亂之中李存勖早就喪失了帶兵抗敵于危機之中的能力,被亂箭射死,從此國破家亡。
大到國家,小到個人,也逃不出這一條規則。寶劍鋒從磨礪出,過于安樂,往往讓人喪失意志,貪圖眼前享受,耳不再聰目不再明,感覺也不再如時常磨煉之中的人靈敏。同樣兩把刀,放久了就自然鈍化,經常磨礪就快如閃電。兩只一起出生的小狗,經??泄穷^的比從不吃骨頭的牙齒要尖利,在遇到危險時,受過訓練的動作更加敏捷。
逆境鍛煉人的意志,而安逸優越的環境卻消磨人的意志,使人在溫暖的舒適中忽略潛在的危險,喪失進取心,最后啥也干不成。就如身為皇帝的李存勖甚至在安逸之時沉溺于聲色,最終自掘墳墓,國破家亡。
我們在小時候都聽老師講過這樣一個實驗,科學家將青蛙投入已經煮沸的開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當科研人員把青蛙先放入裝著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熱,結果就不一樣了。青蛙反倒因開始時水溫的舒適而在水中悠然自得。當青蛙發現無法忍受高溫時,已經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覺被煮死在熱水中。
多少在安樂中喪失生命斗志的人都如這只溫水里的青蛙啊。為什么我們一定要對苦難繞道而行,而不是勇于征服那一座座高峰,讓生命的價值升華到另一個境界呢?
生命的價值在于奮斗
有一個外國女孩,從小夢想成為一名主持人,長大后她積極投身主持事業,可是她的夢想屢屢被人否定,職業生涯剛剛開始,就遭遇了18次辭退。
起先,她想到美國大陸無線電臺工作。電臺負責人認為他們的節目,如果由男性主持人主持,也許會更吸引聽眾。
她離開紐約,來到了波多黎各,希望這座城市會給自己帶來好運氣。她不懂西班牙語,但要做一名出色的主持人,哪里有不懂語言的道理?她花了整整三年時間去熟悉一種全新的語言。在波多黎各,她唯一重要的一次采訪,是一家通訊社委托她到多米尼加共和國去采訪暴亂,差旅費得她自己解決,通訊社不予報銷。
她從來不曾放棄過希望,不停地找工作,不停地被辭掉。屢敗屢戰,即使電視臺指責她壓根兒不知道什么叫主持,不配吃這碗飯就早點放棄吧。
1981年,她回到紐約,重新找了一份主持工作,還是很快被辭退了。有人說,她老氣橫秋跟不上這個時代;有人說,她主持風格有問題無法吸引觀眾。接下來整整一年,她處于失業狀態。她向一位國家廣播公司的職員推銷她的傾談節目策劃,這個職員好不容易同意,卻又由于各種原因馬上離開了廣播公司。她只好向另外一位職員推銷她的策劃,一開始這位職員還能聽下去,但后來突然對此不感興趣……她沒有泄氣,接著找到第三位職員,要求他雇用她。這個人同意了,但不同意搞傾談節目,而是讓她搞一個政治主題節目,他認為政治主題的觀眾更多。
政治?那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好不容易有人愿意雇用她了,她不想失去這份工作,只得迎難而上,硬著頭皮惡補政治知識。
她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1982年夏天,她主持的以政治為內容的節目終于開播了,只見她以嫻熟的主持技巧和平易近人的風格,讓聽眾打進電話討論國家的政治活動,包括總統大選。
這樣的主持方式在美國史無前例!
一夜之間,她的名字被全美國人知道,她的節目成為全美最受歡迎的政治節目。
她叫莎莉·拉斐爾,曾經每天有800萬觀眾收看她主持的節目,兩度獲全美主持人大獎。在美國的新聞主持界,有人盛贊她就是一座金礦,因為她無論到哪家電視臺、電臺,都會帶來巨額的收益。
莎莉·拉斐爾說:“在那段時間里,平均每1.5年,我就被人辭退一次,有些時候,我認為我這輩子完了。但我相信,上帝只掌握了我的一半。”
上帝只掌握了一半命運決定權,而另一半是由什么決定呢?
我想大家都明白了——沒錯,是奮斗。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堅持多久”“奮斗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不息、奮斗不止”這樣司空見慣的話語,對于很多人來說做起來很難,對于心懷理想者,卻是必須去拼搏的過程。
這個時代的競爭,是殘酷而激烈的,優勝劣汰弱肉強食。任何一個人,若還想著取得一定的成績,就一定不能停下奮斗的腳步。因為你懈怠打盹的時候,旁邊就有無數人超越你。人都有惰性,有太多太多人以“知足者常樂”“過得去就好”做借口,失去進取心,最終被大眾同化,想奮斗也提不起精神來,最后歸結為自己能力不夠,心甘情愿被時代落下。
人生的時間有限,倏忽之間,十年過去了,再倏忽之間,頭發就白了,如果不曾奮斗過,只是眼睜睜看著別人的成功,豎起耳朵聽別人的成功經驗,然后結合自身冥思苦想,希望從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最安全最可靠的進取方法,到頭來卻白白浪費了時間,在最能吃苦的年紀虛度青春,暫時的安逸換來終生的后悔。
有人一直在等待時機,有人創造機會讓時機來找他。當許多畢生都在等待命運垂青的人有一天發現自己不再年輕,在那里嘆著氣感慨,夢想是年輕人才折騰得起的,人到了歲數,就用不著折騰了,安安分分過日子吧。那樣的日子,從前沒有什么變化,以后也沒有什么變化,平平庸庸的日子里,才頓悟那從未真正奮斗過的一生是多么悲哀。
一位哲學家說過,生存是一種偉大的使命,每一個人都不是“法定幸運的人”。生命的價值在于奮斗,奮斗使生命更有力量。一個幸運的人應該是經過奮斗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
我們每個人,一旦步入社會,就承擔了或大或小的社會責任。我們在人生舞臺上演繹著各種角色,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特定的生命軌跡。風中翻飛的白蝴蝶與碎紙片有時候看上去何其相似,但是白蝴蝶有生命,碎紙片沒有生命,而生命的力量就在于不順從,在風中掙扎的蝴蝶與隨風逐浪的碎紙片,自然是有著天壤之別。因為白蝴蝶與風奮斗,它是有生命價值的。
任何一種光鮮亮麗的輝煌背后,都掩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艱難的奮斗。居里夫人半生清貧,命運坎坷,幼年喪母,中年失夫,晚年始終被流言和疾病折磨,一生都在與命運做著不屈不撓的斗爭。海倫·凱勒,自幼就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她挑戰著生命的極限學會了說話,還考入最高學府哈佛大學,用11年完成大學學業,畢業后終生為殘疾人的幸福奮斗。
如今的社會,沒有硝煙彌漫的戰場,沒有食不果腹的艱苦生活,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縮小了地球上的時空距離,國際交往越來越頻繁便利,整個地球就如同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小村落。和平與安逸讓許多人失去了前進動力與奮斗目標。許多人一味貪圖享受與攀比,虛榮心膨脹,進入社會很多年還在靠啃老生存。如果所有人都懶懶散散的,過一天算一天,那么這個社會遲早會出大問題。今天的和平是過去的勇士用鮮血奮斗得來的,我們不一定要以特別高尚的理由去要求自己,但是起碼應該做到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斗。醫生為了他的醫學事業奮斗,教師為了他的教學崗位奮斗,學生為了他的學業成績奮斗……如果奮斗的人占了絕大多數,這個社會將是良性循環。因為人群的綜合素質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生命是神奇的,生命又是渺小的。地球上有生命的物種不計其數,而獨給了人類最復雜的大腦、最富涵養的心靈、最崇高的奮斗目標。
人生原本平淡無奇,而奮斗卻將生命渲染得愈加絢爛多彩。我們只有保持奮斗的姿態,才能讓生命的價值更加光彩奪目。
笑對生活能帶來神奇的力量
網絡上的女孩子們瘋傳一句話,她們說那句話是古龍說的,那句話你一定熟悉——愛笑的女孩子運氣不會太差。
其實原話是這樣的:“笑得甜的女人,將來運氣都不會太壞?!?
可以想象一個女人,也許她相貌平常,但是望著你甜甜地笑著,笑得你心也化了,就算再平常的容貌,也如花朵般在陽光下有模有樣地綻開,綻開到對面賞花人心里甜甜的,誰又能說那女人不是美女呢?
在《中國夢想秀》里,有個西安女孩名叫李娜,被網友們稱為西安最美女孩。當她走上舞臺甜甜地笑著的時候,沒人想到她身患癌癥,沒人想到她已經失去了一條腿并且時日無多。那樣如陽光般的面容,夢想不過是為還留在世上的父親找到一份工作,希望父親在人世能夠過好。她拿著麥克風撇了撇腳尖兒可愛地說:“我感覺挺靈活的,有時候我還能學唐老鴨走路呢!”評委與主持人問她為什么能那么樂觀,她說:“笑著活也是一天,不笑也是一天,為什么我要哭喪著臉呢!”全場掌聲雷鳴!
女孩與病魔頑強斗爭,只可惜,最后還是去世了,可她美好的笑容留在了億萬觀眾的腦海,她樂觀頑強的精神感染了無數身處逆境中的人。相比李娜,或相比世界上許許多多更不幸的人,我們算是非常幸運的了。為什么我們又總是為一些細小的挫折悶悶不樂,成天頂著頭上的烏云過日子而忽略烏云背后的陽光呢?
不笑,是對面孔的浪費。有西方諺語說:如果一個人在哪天一直沒有笑容,就等于那一天浪費了。
笑不僅能讓周圍的人活得輕松開心,也能讓自己身體健康,青春常駐。笑容,甚至能夠治病。
傳說神醫華佗曾經路過一個小村莊,看見一對姐妹眼睛紅腫得如桃子似的,華佗問:“我是醫生華佗,讓我看看,你們這眼睛是怎么回事?”姐妹倆哭著說:“父母雙亡,我們日夜傷心哭泣,才讓眼睛紅腫得越來越厲害,現在消都消不下去了?!比A佗說:“我給你們兩位開個方子,你們只要每日在足心抓49下,半個月后啊,這個眼病自然就好了。但是你們一定要當心,因為就抓49下,抓多了不行,抓少了也不行的!”妹妹聽了,一有空就在足心抓,她一抓就忍不住發笑。半個月過去了,妹妹的眼病果然好了。姐姐不相信華佗的話,懶得照做,眼睛依舊紅紅腫腫的。
關于笑容治病的實例故事,在《醫術名流列傳》中也有不少。
在明朝,江蘇有一對張姓夫妻,平日以務農為生。張妻平時就是個氣量比較小、容易動怒的人。有一天,鄰居家里的幾頭豬將張家地里的紅薯全拱了出來,張妻種得非常辛苦,見此狀氣從中來,邊罵邊打豬,最后豬趕跑了,但她胸中因為悶氣消不下去,竟然病倒在了床上,足足半個月之久還不見好!張家丈夫非常著急,聽說有個名醫徐迪,醫到病除,立刻將他請了過來。徐大夫聽了病因又把過脈之后,讓張家丈夫立即到商店買了一套彩色的大號婦女穿的衣服,還買了大花兩朵。張家丈夫不懂,問醫生:“我妻子身材矮小,買大號衣服她穿不了,買了做什么呢?”徐大夫只是叫他照做,張家丈夫只好買回來交給醫生,徐醫生接來衣服穿上,他一個大男人,穿著女人衣服,頭上還戴了兩朵大花,一搖一擺地走到病人床前,一邊唱歌一邊跳舞,張家妻子看了,哈哈大笑起來,不知不覺中她的身子坐直了,慢慢地能動了,能下床了!
清朝有一位巡撫大人,得了很嚴重的抑郁癥,到處求醫,訪了多少名醫偏方,就是沒什么效果,巡撫大人十分痛苦。有一次他不知從哪里聽說揚州有位名醫趙海仙能治百病,專程趕去,求趙老先生醫治自己的抑郁癥。趙老先生按了許久的脈搏,才慢吞吞地說:“依老朽之見,大人之疾乃月經不調也!”巡撫大人聽了后,不禁哈哈大笑,連說:“庸醫!庸醫!”遂拂袖而去。此后,每逢與人談及此事,巡撫大人都要哈哈大笑。但是沒想到,就在這一次次的開懷大笑中,半年時間不到,他的病竟然不藥而愈了……后來,這位巡撫大人醒悟過來,趙海仙正是要以笑治他的抑郁癥啊。他拍案叫絕,蹺著大拇指贊不絕口,又到揚州去拜謝趙老先生。趙老先生笑著說:“大人這種病是心病,治這種病光靠藥物是不行的。我想了半天,才想出這個方法,說你患的是月經不調病,讓你以后經常發笑,樂而忘憂,經常不斷發自內心地高興,時間長了,病自然就好了!”
笑能治病的例子在中華醫學典籍里不勝枚舉。在西方,科學家們對笑能治病這個偏方也有一定的研究。
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的邁克爾·米勒博士經過研究證明:笑給心血管帶來的好處就和經常鍛煉給心血管帶來的好處是一樣的,因為笑容能讓血液更加流通,能促使人體發生變化,改善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因此米勒博士的長壽處方是,找到讓自己快樂的事,笑出聲來,并把這快樂傳遞給別人。
確實,痛苦能讓人體驗更豐富深刻的人生滋味,但是并不代表我們不能笑,不能追求快樂與幸福。相反,笑一笑十年少,笑能讓身心舒暢,笑是治病的偏方。人應該多笑,尤其是當痛苦來臨時,應該笑得更加恬淡和堅強。
笑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表情。當一個低級動物會咧開嘴巴笑時,也會激起我們人類內心的柔情與好感。人從嬰兒時期開始,就會咧開嘴巴朝人笑,讓人喜不自禁。四個月大的嬰兒,還不能開口說話時,喉嚨里就已經能發出咯咯咯的笑聲了,他們好像在告訴大人,自己很開心很舒適,來到這個世界真好。
人們常常說“伸手不打笑臉人”,笑對成年人來說又是一種社交工具。當人自己待著的時候,很少突然哈哈大笑。頂多在想起某件有趣的事兒或者在看書看電影時,一個人待著也會笑笑,但只是喉嚨的顫動。哈哈大笑,只在跟他人打交道的社交場合才發生。當人們面對面打交道時,笑容如同陽光,能融化對方內心的冰霜,能給對方帶來愉悅的感受。如此看來,網絡上瘋傳的“愛笑的女孩子運氣不會太差”確實是有道理的。
其實,何止愛笑的女孩子看上去格外漂亮些,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在不知不覺中,讓笑容給生活帶來神奇的力量。
如果身處逆境,如果正在遭受痛苦,如果生活給了你一千個哭泣的理由,也要為了“不笑,是對面孔的浪費”這一個理由露出一張最美的笑臉。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發自內心的笑,能帶來溫暖與力量,能讓彎路越走越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