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長路漫漫(一)
- 契闊刀
- 窗曉
- 4358字
- 2019-03-31 06:53:37
第二天,天剛魚肚白。白鷺飛還沉浸在夢鄉之中,而千里之外鎮江王大媽家里已經飄起一股面條特有的醇香味道。
“小虎,和你爹一起過來吃早飯了。今天是臘八,金山寺照例要施臘八粥。去年就因為你睡懶覺,差點沒輪上。趕緊麻利的,可別又遲到了。”
“聽到了,這就來了。”王小虎揉了揉惺忪的睡眼。
一家人圍坐一起,有說有笑、其樂融融地享用起王大媽親手制作的早飯。鎮江人的一天往往從一碗熱氣騰騰的鍋蓋面開始,勁爽可口的面條賦予人們對生活的憧憬。對于王大媽和鎮江千千萬萬居民來說,看起來又是平常而又愉快的一天。
吃完早飯,一家人就手拉手來到街上。臘月的天亮得晚,此刻日頭才剛剛升起。但與平日不同,今天的街道上已經是熙熙攘攘、人聲鼎沸。臘八是臘月第一個重要的節日,又有金山寺施粥這一活動。鎮上的人們都早早地往城西而去,畢竟人多粥少,去得遲了就趕不上這份好彩頭了。
金山寺的早課也因為這個特殊的日子而提前結束。住持法相下令打開了山門,領著全寺一眾僧人等待著即將到來的信眾們。而在一片明黃色的袈裟中,有三位僧人身著月白袈裟,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法相禪師向著三位僧人行了個禮。
“覺塵方丈、覺明禪師、慧能師侄。今日正逢臘八,我寺要開門施粥。三位拈花寺的大師既然來了,便是與我鎮江百姓有緣,請一塊為百姓施粥祈福吧。”
金山寺始建于東晉年間,當年篤信佛教的梁武帝在此設立水陸道場,誦經設齋,禮佛拜懺。此后歷代,金山寺一直被作為皇家寺院,廟宇宏大、香火繁盛,極盛時寺內有僧人三千七百余人。雖然金山寺源遠流長,但近百年來威望最高、風頭最勁的卻是這三位僧人所來的地方——拈花寺。
拈花寺坐落于山西五臺山上,建寺兩百年多來出了不少高僧大德,特別是在《文殊師利般若經》等經書上有令人嘆服的解讀。至于令拈花寺享有赫赫威名的,不僅在于其對佛法的參詳,更是因其在武道修為上獨樹一幟。
在當今的江湖之中,最有名望的當屬三大派和七大世家。其中拈花寺與碧落宮、黃泉府并稱江湖三大門派,在武林中享有泰山北斗一般的地位。
今天來的三位僧人身份更是非同小可。覺塵禪師是拈花寺現任方丈,武林公認的領袖之一。覺明禪師是拈花寺達摩院首座,精研佛法四十年,是人人尊敬的高僧大德。至于最年輕的慧能,是覺塵方丈的關門弟子,從小天資聰穎、悟性極高,年紀輕輕在佛法上就有了超乎常人的見解。在武學一道更是少有的天才,二十歲時被允許進入羅漢堂修行“六通”絕學。除了一聲超凡脫俗的修為,上天還賜予了慧能一張精致的臉龐,即便是佛門那些看破紅塵的高僧大德,在第一眼瞧見慧能時,都忍不住發出感嘆,稱他是“神仙般的人物”。江湖上不少人都相信他將來會接替師傅覺塵,成為新一任拈花寺主持。
“法相方丈客氣了。”覺塵禪師合十回了個禮,“我們三人愿盡一分薄力。”
此刻站在山頂,已經可以看到遠處烏泱泱的人群蜂擁而來。
“信眾們就要到了,我們一同下山去吧。”法相禪師伸手做了個請的姿勢。
法相等人剛剛邁步,就感到腳下的臺階在微微晃動。隨后,晃動的頻率和幅度越來越大,大殿內的供奉都紛紛落地,最后連大雄寶殿前的香爐也劇烈搖晃起來。金山寺僧人大多不會武功,許多人都在劇烈的搖晃中難以立足,東歪西倒地躺下一大片。
“不好,是地震!”覺塵禪師大喝一聲,“大家都臥倒在地,盡量往開闊處移動。”
地震的強度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料,屋檐上的瓦片開始紛紛脫落,甚至連支撐大殿的十二根金絲楠木基柱也無力回天,恢宏的大雄寶殿在僧人的驚呼中轟然崩塌。
不知過了多久,這劇烈的震蕩才慢慢平息。僧人們站起身來,看到的是一片滿目瘡痍的景象。
寺內的殿宇十之五六已經完全坍塌,剩下的也是殘缺不全,滿地都是碎木殘骸。他們中的許多人一生從未經歷過地震,還不敢相信這大地之怒所造成的破壞。
一些膽子大的僧人反應過來,第一時間跑向藏經閣,要去搶救里面寶貴的佛家經典。金山寺藏經閣中有不少珍貴的典籍,其中有二十七部是三百年前金山寺方正大師歷盡千辛萬苦從天竺不遠萬里取回,是金山寺鎮寺之寶。
“先不要管藏經閣!”法相方丈看著山下,“一部分人留下來抓緊把這些殘骸清涼干凈,盡量留出空地。其他人隨我一起下山,這次地震山下百姓一定多有傷亡,速速就人要緊。”
“阿彌陀佛。”覺塵宣了聲佛號,“方丈以救人為先,置佛經于后,當真是大慈悲心。拈花寺雖然只有三人,愿隨大師一道下山,盡一分綿薄之力。”
事態緊急,法相禪師也不再推辭,領著眾人一起下山。
山下早已經是哀鴻遍野。鎮上百姓大多沒有領教過地震的威力,也不懂得躲避的方法,很多人都被壓在房屋下面。平靜祥和的鎮江一時間成了修羅地獄。
慧能修為精深,從早上開始一直到忙著四處救人,到傍晚還是水米未盡。眼看著太陽落山,再要找到廢墟下的幸存者已是難上加難。
最后一點夕陽眼看著就要散去,不舍地停留在遠山的一角,好像不忍心就這樣放棄眾多生死未卜的生命。夕陽的余暉反射在一所破敗的房屋上,竟然隱隱形成了一輪燦爛的光暈。在光暈中間,一道光束折射出來,投向了屋檐下的一個陰暗角落。
慧能見到天降異象,認定一切必然是上天的啟示,在那廢墟之下,想必還有人一息尚存。他趕緊來到廢墟前,用雙手搬去幾根房梁,一對中年男女的身體逐漸顯露出來。慧能趕緊用手探了探兩人的鼻息,可是手指間已經沒有了任何氣息。慧能又摸了摸兩人的背部,身上的體溫也已經散去,只觸碰到一片冰涼,顯然已經斷氣許久。
“阿彌陀佛。”
慧能宣了聲佛號。這一天當中,他已經目睹了太多的死亡,縱使二十年的佛家熏陶要求他不悲不喜,可面對如此慘烈的生離死別,一顆佛心終究也難以自持。
突然,他聽到尸體下面傳來微弱的聲響。慧能小心地把兩具尸體清理出來放到地面上,發現下面還有個八九歲大的孩子。一天下來,這孩子已經幾乎沒了力氣,但聽到外面的動靜,憑借求生的本能,掙扎著發出了一絲呼救的聲音。
被慧能救出的小孩正是王小虎,他的父母用身體擋住了房梁,用自己的生命爭取了兒子生存的最后一點希望。
慧能握著王小虎的雙手,將自己的真氣渡入他的體內。慧能修練的內功心法是拈花寺兩大心法絕學之一的無相禪功。佛家的內功絕學與佛家經典相輔相成,最能夠激發人的生存潛能。王小虎在慧能源源不斷的內力幫助下,逐漸恢復了意識。
眼前的一切對王小虎而言,顯得熟悉而又陌生。早上還一切安好的家鄉,在一瞬間就變得如此面目全非。他的記憶還停留在地震大發雷霆時那種天崩地裂的混亂之中,只記得一大片屋頂塌了下來,他害怕地閉上了眼睛,隨后就只有無盡的黑暗。
王小虎動了動自己的身子,好像并沒有太多的受損。他左右張望了一下,突然看到了不遠處躺在地上一動不動的父母。
王小虎心里咯噔一下,似乎預感到了什么。他手腳并用地爬過去,呆呆地望著父母的尸體。
“哇”的一聲,王小虎忍不住大哭起來。慧能緊緊地抱著王小虎,陪他一直守著,直到這撕心裂肺地哭聲因疲憊漸漸散去。
入夜的金山寺里寒意逼人。江南的冬天本就濕冷難耐,混雜著人們哀聲的心緒,更是凝結出一種令人瑟瑟發抖的感覺。金山寺的房屋損毀嚴重,何況是否有余震也是一個不得不提防的問題。方丈法相令寺內僧人將所有能夠利用的棉被、毛毯、帳篷、衣服全部都搬了出來,在寺院大殿前的開闊地上建起了臨時的住所,來安置被救的居民。
慧能坐在王小虎身旁,睡夢中的王小虎全身一直在微微顫抖,今晚這個夢注定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慧能索性念起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
幾點熒光在黑夜中閃爍,竟然是只有在盛夏時節才會出現的螢火蟲。這群螢火蟲在王小虎頭頂盤旋片刻,紛紛鉆到了他的衣服里,用自己的光和熱來溫暖撫慰這個受傷的孩子。
“阿彌陀佛。”法相方丈和覺塵方丈等人看到了這不可思議的一幕,都紛紛合十誦念。
“覺塵方丈。”法相方丈說道,“這小孩父母雙亡,將來的生活恐怕難有著落。既然是貴寺慧能師侄所救,如今又有如此奇異景象發生,依我所見定然是與我佛門有緣,與貴寺有緣。不知方丈是否愿意收留他作個弟子。”
“善哉,善哉。”覺塵方丈回了個禮,“扶危濟困本是我佛門中第一要義,此子又與我拈花寺有緣,我們自然會好生收養,將他撫養成人。”
“不過。”覺塵方丈頓了頓,“他畢竟是鎮江人氏,我拈花寺距此千里。這孩子是否愿意就此遠離家鄉遁入空門,還要問一問他自己的意思。”
“覺塵方丈思慮周全,那我們且待明日吧。”
“希望明日一切都能好起來。”
第二天,太陽溫暖著這片受傷的土地,給每個人帶來一點聊勝于無的安慰。
“孩子,你叫什么名字?”慧能柔聲問道。
“我叫王小虎。”王小虎的雙眼紅腫,這樣的悲痛又豈是一個孩子能夠輕易承受的。
“我叫慧能,是拈花寺的僧人,住在山西。你可愿意以后跟著我一起到山西。如果你覺得太遠,也可以留在這金山寺,法相方丈會好好待你的。”
王小虎雖然昨天才第一次與慧能見面,但對這個救命恩人有一種發自內心的依賴感和安全感。這一切不僅僅是慧能對他的施救,也不僅僅源自慧能天生菩薩般的面容,也許還有著一種宿命般的牽連。
“我愿意跟著慧能大師。”王小虎堅定地點了點頭。
“好,那就隨我去見過方丈和覺明師叔吧。”
拈花寺方丈覺塵、羅漢堂首座覺明和金山寺方丈法相已經等候許久。
“師傅,這就是昨天徒兒所救的那個男孩,俗名叫王小虎。此子伶仃孤苦,愿意入我寺修行,還請師傅收留并為他賜予法號。”
“我佛門萬千道理歸于一是個空字,最難參透的也是這個空字。你是我徒兒慧能所救,就讓他來作你的師傅吧。你就是我拈花寺凈字輩的第一名弟子,法號凈空,希望你將來能好好誦經理佛,領悟佛門的真諦。”覺塵方丈輕輕拍了拍王小虎的額頭,算是完成了入門的儀式。
在拈花寺,收徒是一名僧人成長的重要環節,意味著自己的能力受到了寺院長老的認可。慧能身為覺塵方丈的關門弟子,首徒的選擇不可謂不重要。他指定慧能收王小虎為徒,不單是昨日所見的異象,更在于他看到了這個孩子在經歷生離死別之后那種超乎常人的澄凈,這是修習高階佛法最為重要的天賦之一。
“小虎,方丈給你賜了法號,以后在寺里你就叫凈空。快謝過方丈。”
“謝過方丈。”
“凈空年紀尚小,佛家經典艱深古奧,不要急于求成,我拈花寺武學更不宜急于傳授。你作為師傅,要好好教導,讓他做個樂觀、正直、善良的人,然后再行傳授,方能不誤入歧途。”覺塵方丈特意囑咐自己的愛徒。
“是,弟子謹遵師尊教誨。”慧能畢恭畢敬地行了個禮。
“法相方丈,還要麻煩貴寺為凈空剃度。”
“這個自然,我們這就安排。”
十五日后,鎮江的一切逐漸開始重新回到正軌,人們從悲傷中逐步走出,開始了重建家園的忙碌工作。慧能和凈空也告別了金山寺,一路北上,開啟了凈空平生第一次漫長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