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什么都可以缺,人才不能缺

華為從創立那一天起,任正非就一直求賢若渴,特別重視技術人才,任人唯賢,不求全責備。華為早期的成功,就在于“不懂技術”的任正非用對了技術人才。

任正非說:“什么都可以缺,人才不能缺;什么都可以少,人才不能少;什么都可以不爭,人才不能不爭。”可見他對人才的高度重視。

創立初期的華為對于技術人才的招聘可謂不惜一切代價,對國內重點理工大學的應屆畢業生甚至采取了“掠奪式”的策略。

1998 年,華為招聘的應屆畢業生超過 3000 人,其中碩士研究生占 1/3。對華中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等重點院校的通信工程與計算機等專業的研究生,華為采取了“一網打盡”的招聘策略。

據說,當時的教育部部長在聽說了許多關于華為的傳聞之后,讓秘書將華為錄用的畢業生名單全部打印出來,結果發現:全國排名前 20 的重點高校的計算機與通信相關專業的畢業生,有將近30%去了華為。

華為從 2002 年開始提升人均勞動生產率,明顯減小了對理工科應屆畢業生的招聘力度,2002年只招了600多名應屆畢業生。

隨著大規模國際化擴張,華為意識到自己缺少商務拓展、財務、人力資源等領域的高端專業人才,開始大規模地啟動針對性更強的社會招聘。許多電信行業的資深人士都是在 2002 年前后加入華為的,也都成為華為的技術或業務骨干,受到了重用。

任正非說:“我從小到大就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如果不是這個世界寬容地對待我,我也沒有今天。要看人的優點,不要老看缺點,不要求全責備,這個世界上沒有完人。當然,在道德品質上必須一票否決。”因此,華為用人所長,不求全責備,不拘一格降人才,努力創造條件,使優秀干部和專家快速成長,破格提拔優秀干部。

任正非不懂技術,也沒有特殊的客戶關系,但善于用人。30 多年來,華為培養選拔了兩萬多名干部。

其中有一位就是鄭寶用。1987 年,鄭寶用從華中科技大學激光專業畢業后,考上了清華大學的博士。1989 年,架不住老朋友郭平的再三勸說,博士學位還沒拿到的他就奔赴深圳,加入華為這家成立還不到兩年的小公司。當時的華為很缺研發骨干,任正非也不懂技術,因此如獲至寶,當即任命鄭寶用為總工程師。

鄭寶用帶著幾個人苦干一場,開發出了華為第一臺模擬空分式用戶交換機--HJD48。1992 年 HJD48 投放市場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讓華為成功地完成了從代理商向自主研發制造商的第一次轉型。華為實行工號制度之后,任正非的工號是1號,鄭寶用的工號是2號,此時的鄭寶用統管研發,是名副其實的“二號首長”。

有一次,任正非在華為董事會上指著鄭寶用說:“鄭寶用,您一個能頂一萬個。”然后指著另一位公司高管說:“你,一萬個只能頂一個。”可見當時任正非對鄭寶用的器重和依賴。

2017 年 9 月 6 日,任正非還專門在內部信上點名致歉前員工孔令賢,邀請其重返華為,并且稱是公司錯了,不是孔令賢的問題。

任正非在內部公開信中十分動情地寫道:“孔令賢,你回來吧,我們期待你,是公司錯了,不是你的問題,回來吧,我們的英雄!”

2014 年孔令賢被破格提拔 3 級后,有了令人窒息的壓力,他無奈地離開了華為。

任正非說:“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沒有人才的支持,無論怎樣宏偉的藍圖、怎樣引人注目的企業戰略,都無法得以真正實施,無法取得最終的成果。華為沒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資源,一切工業產品都是人創造的,唯有在人的頭腦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礦’……資源是會枯竭的,唯有文化才會生生不息。”一個企業的強大,不在于收入高,也不在于是不是世界 500強,而在于它能不能凝聚全球最頂尖的人才。

截至2017年年底,華為的員工總數達到18萬人,每年要進1萬人左右,5000人來自大學,大學畢業生必須來自“211”“985”學校,這是華為招人的原則。同時,在社會上也會招一些人,社會招聘的原則是“本三碩二”,本科生要畢業三年,碩士生要畢業兩年,看能力,不看學校,并從中挑選一些優秀人才。

當然,不能光靠外面招聘。華為負責招聘的部門不叫招聘部,叫招聘與調配部。每年華為的空缺崗位,20%左右從外面招聘,其余是從自己的員工中進行調配,比如,做手機的和做設備的互相調配,在公司內部調配管理人員等。

企業文化保證了組織中的形形色色的個體能夠按照同一種語言、同一種動作來完成組織賦予的工作,同時,也確保大家在遇到矛盾和沖突時,能在同一個方向上思考問題。這幾個“同一”就像是在戰場上打仗,不許后退,要在同一個維度上思考問題,這就是任正非所說的,“18萬人,對準一個山頭,對準城墻的一個角去進攻,怎么會攻不下來呢?在作戰時,如果每個人都在想著個人利益,害怕自己先死了,這仗就無法打了。”

華為的獨特的人才管理理念一直被企業界奉為經典,任正非關于人才的講話也被外界反復傳播、研讀。企業文化與核心價值觀是華為成功的關鍵,而華為的人才觀也貫穿其中。

華為在市場方面的成功,不只源自技術的投入。要知道,技術是由人創造的,技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從過去30多年的發展過程看,華為的人才管理無疑是成功的。目前,華為的員工中有 99%是知識型員工,且有非常多的外籍員工。

華為早在2009年就組織全球無線領域的多位“大咖”投入5G標準和技術研發中。華為已為5G投入幾千名研發人員,分布在全球多個研究機構,并投入上千億元研發資金。通過一系列的努力,華為得以在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發布5G端到端全系列產品解決方案。

時任華為副董事長兼首席財務官的孟晚舟于 2016 年在清華大學演講時闡述了華為的三大人才觀。

第一,打開組織邊界:“炸開”人才金字塔尖。傳統戰爭是機械化集團軍作戰,現代化戰爭卻是“班長的戰爭”,華為的組織架構就是適應現代化作戰方式的轉型,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呼喚炮火”。

隨著華為組織結構變革的深入,“班長”將有更高的作戰能動性和更廣的作戰半徑,以及更高效的炮火支援。

第二,跨越專業邊界:人才循環流動。未來世界的創新點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邊緣科學上,因此,華為也在培養跨界的人才。華為的人才培養機制是“打破專業界限”“打破崗位界限”,通過人才的有序流動,跨崗輪換,培養面向未來的“之”字形人才。

第三,突破發展邊界:以責任結果為導向。不“拼爹”,不“拼媽”,一切看貢獻和能力。干部選拔沒有年齡、資歷標準,只以責任、結果、貢獻為考核標準。

所以,華為的人才觀和人才戰略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宰相必取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眾多華為踐行的人才管理金句,被各界學習與采用。

展望未來,5G、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迅速走向規模化商用,行業數字化轉型正進入深水區,以“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為特征的智能社會已經到來。華為還確立了公司的新愿景:把數字世界帶給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這既是激發華為人不懈奮斗的遠大愿景,也是華為人所肩負的神圣使命。

得人才者得天下。正是華為對人力資本優先、大力投入的機制,造就了其增長的“反周期”特征,銷售收入20多年來一直保持穩步上漲。2018年,華為全球銷售收入達到6000億元。從0到7000億元,支撐華為成功登頂的就是人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蒙城县| 克什克腾旗| 杭锦后旗| 江源县| 涟源市| 巍山| 辽中县| 额尔古纳市| 尉氏县| 铁岭县| 本溪市| 左云县| 吐鲁番市| 民丰县| 应城市| 平顶山市| 淮安市| 静海县| 昭通市| 阳江市| 宁陵县| 宜丰县| 锡林浩特市| 深泽县| 满洲里市| 盐源县| 左权县| 鄢陵县| 扬中市| 泉州市| 革吉县| 定陶县| 红桥区| 定远县| 垫江县| 彭水| 潮安县| 中宁县| 安图县| 三河市| 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