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藝術理論:分析美學導引
- 劉悅笛
- 1223字
- 2019-09-06 18:09:04
第五節 文化與跨文化之際
另一位新西蘭學者丹尼斯·達頓(Denis Dutton)將戴維斯視為同道,他的觀點可以作為戴維斯理論拓展的某種補充發展,因為他也是從“跨文化”與“超歷史”的視角來看待藝術的。達頓認定所有文化都有藝術,無論是“部落社會”(tribal societies)還是“大型社會”(large-scale societies),都存在制作或者欣賞某種形式的藝術對象或者藝術行為的人類活動,這就與戴維斯的觀念非常接近了。
從這種視角出發,藝術就不能被視為一種文化上的“技術概念”,特別是不能被視為帝國主義式的野心擴張到非西方世界的技術概念。實際上,“藝術是一種由相關實踐所構成的巨大的集合體—它們的大多數可能是暫時的,有些結果成了物化的對象,或者為文本所記錄下來—這個集合體能夠依據所有已知的人類社會之間的類似性與同質性而關聯起來。這些類似性與同質性在某一文化與另一文化進行比較時不難發現,其實人類學的文獻無疑認定,從完滿可理解的西方術語意義上,一切文化都擁有某種藝術的形式”[17]。
在另一種意義上,達頓似乎又在繼承布洛克的美學觀點,他也試圖為人類實踐當中的藝術對象提供八條基本特征:
圖2-10 《剛果人物造像》(19世紀后半葉),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1.藝術對象,就其自身而言,皆為愉悅的一種來源,而非實用性工具抑或信息的來源,無論它是敘事性故事、人工化制品還是視聽化表演。
2.藝術對象或者表演的制作,都需要專門技巧的訓練。
3.藝術對象或者表演(包括口傳敘事),都是依據形式或者構成的規則,以公認的風格被制造出來的。
4.存在某種判斷與鑒賞的本土化批評語言,以適用于部落藝術,無論它是簡單的還是復雜的。
5.在廣泛變動的自然主義的程度上,包括雕塑、繪畫與口傳敘事的藝術對象,再現或者模仿了這個世界的真實或者想象性的經驗。
6.小型社會(small-scale societies)的藝術提供給本土觀眾的愉悅,乃是出自于制造者的有意的作為,即對象的本土意義與重要性首先是實用的抑或非藝術的。
7.藝術品與藝術化表演時常是對日常生活的中斷,制造出了經驗的特殊性并有戲劇性的焦點。
8.最終,更重要的特征在于,部落藝術中的藝術經驗,無論對于生產者還是觀眾而言都是一種想象性經驗。[18]
正如布洛克列出藝術的八大準則后為自己所做的辯解一樣,達頓也類似地辯護說,他所提出的這八個特征,并不是說每一個都會出現在每一件藝術品上,事實上這也是不可能的。反而是認定,假如人類實踐若不能具有如上所列舉的諸多特征,那么,這樣的人類實踐就絕對不會是藝術。由此可見,這八個特征被視為了成為藝術的候選標準,而達頓繼續認定,只要符合了其中的多數特征的人類實踐,就必然成為藝術。這個規定性要繼續給出兩點說明:首先,人類整體實踐并沒有產生于人造物或者行動的身體(body),這個主體在術語上精確到可以適合為藝術下定義;其次,如上標準所意指的特征,并不僅囿于西方藝術而言,而是貫穿于“整個人類歷史”當中的藝術特征,如此可見“跨文化”視角的藝術定義者所具有的雄心偉志。但可惜的是,這種普遍性的規定卻無疑抹殺了不同文化與藝術之間的“多樣性”與“異質性”。